|
“福建”号是不是又出海海试了?谁都说不清楚。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福建”号已经不是新闻了。大概要“福建”号在海上电弹成功才能重上新闻。现在人们的关注是076。中国军迷就是这么喜新厌旧,尽管“福建”号还没旧呢。
# [0 a4 n7 d: b3 t; \但是新近流传的一张图片有意思。
5 u( m( u# `2 ~( U i" `
2 _- o' K2 k: y# x
6 e* g0 ]; }/ v# j+ A! S1 j" l
( [" S1 s5 y P' s" ]- N8 n, L“福建”号和“尼米兹”级的斜甲板有微妙的不同
7 ^3 E5 S6 i: t/ z/ s. `3 s( \+ o, X
都说航母的样子大差不差,此话不错,但细节差异还是有的。对高度优化的航母甲板设计来说,没有随意之笔,细节上的异同代表着设计思想上的异同。
/ W! G& o+ m& {. A2 N2 n3 i4 p! c) U( h8 v
比较“福建”号和“尼米兹”级的斜甲板,可以看到,“福建”号的斜甲板后端与舰尾齐平,从斜甲板来说,后端斜切了。“尼米兹”级的斜甲板后端有少许外挑,从斜甲板来说,后端是方正的。8 `. p9 q4 L+ u% x/ U
- W4 `, o, T4 u! v! y0 _& l, F, V另一方面,“福建”号斜甲板前端略有斜切,但角度较小;“尼米兹”级斜甲板前端的斜切角度更大。 D, Z) M3 \1 o8 c5 O
! h4 y% ]# T) \; x+ W3 v斜甲板是降落用的。都说航母虽大,但对正在驾机着舰的飞行员来说,真心好比海上漂浮的邮票一般大。斜甲板的任何延长都是有大用的。方正的斜甲板后端意味着着舰的接地点可以靠后,因为主起落架需要两侧同时接触甲板,以便安全可靠地挂钩。代价是外挑甲板需要格外加强,否则发生南海上F-35C撞上“卡尔·文森”号斜甲板后端那样的事情的话,斜甲板后端就要撞塌了,影响后续运作。
+ z" }2 M. D: ]5 w& a- F3 P" h
: C" O5 O! N, T% A1 [斜甲板的前端则由甲板风的强度决定。斜甲板的前端突出在左舷之外,航行时空气的相对运动形成斜甲板上与中轴线平行的甲板风,这对斜甲板上滑跑的飞机来说,就是带有一定右侧风的顶风。斜甲板前端的斜切好比机翼的后掠,角度越大,甲板风的影响越小,但斜甲板长度的损失越大。“尼米兹”级的角度是多年使用经验和计算机优化的结果。
+ x' ~7 ?& z! E* Q9 u, M8 t# x+ ^
% v. n c& }* H' [9 |但是“福建”号斜甲板的后端没有外挑,没有外挑甲板格外加强的问题,节约重量,简化建造,代价是着舰点要相应前移。不过“福建”号斜甲板的前端斜切角度变小,实际上补偿了后端的损失,相当于整个着陆区前移了,对着舰中的战斗机没有差别。着陆后右转进入三角区,靠后一点更加有利于三角区运作,但差别不大。正常着舰的话,四道拦阻索在三角区之前就把舰载机拉停了,拦阻索拉不住反正直接往前加速复飞拉起,没有转向进入三角区的问题。问题是甲板风怎么办?
! C6 h I; n( }1 D
' r9 B; f1 J, h# t
/ a1 |1 h+ {: L- N: B6 f$ b, h
$ w! Z, ]+ Y. h0 f' [“福建”号和“尼米兹”级的斜甲板前端,一个肥厚,一个扁平! }6 y( M4 d! J3 k. w- ~
) v3 S1 G* }; J/ B/ |, g; r
比较“福建”号和“尼米兹”级斜甲板的前端,后者扁平,风阻小。前者肥厚,甲板下的甲板舱一直顶到斜甲板前端,形成基本垂直的“前立面”。这样做的好处是甲板舱更加高大、宽敞,便于有效利用,但“前立面”推动空气,形成垂直的“气墙”,减弱了甲板风的产生。代价是较大的风阻,不过风阻对航母来说不算什么。斜切角度应该是减弱侧向甲板风和保持顶风之间的最优折衷,可能是以与“尼米兹”级的等效为设计基准点。那是千锤百炼后的优化结果,没必要重新发明轮子。- c" W$ P4 M0 Q. P1 Z5 N( D0 R% j
* V6 c! [5 Z4 r7 C$ y. S' D
都说中国摸着鹰酱尾巴过河,这回是把鹰酱尾巴修剪一番后再摸着过河。
% o! J! k* A5 Y( o) j* a" B7 [& B: z r' M) @0 t& Z |
仔细推敲起来,“福建”号的设计还是很有意思的,体现了中国军工人的匠心。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