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2-9-14 14:19 编辑
) ^5 e& k1 O' \- n2 u
9 m5 v) J+ x7 e, r/ G' u新能源大多有波动性问题,尤其是光伏和风电。光热有可能将炽热熔盐存储与洞穴之中,作为低谷能源,但腐蚀问题很大。储能是新能源的成功关键。/ h) B, k+ M* H
+ k; x8 P+ P/ R9 f/ C7 n$ x1 P主要储能方式有抽水储能、电池储能、重力储能,飞轮、超级电容等,间接路线还有用过剩电力制氢、甲烷、氨等,然后用于发电,或者直接电加热水、油、熔盐等储热,在低谷时用于发电。& l; g- s$ w% k& f% F; @
# z$ M% _+ U# z间接路线永远有转换损失问题,飞轮、超级电容的容量很难做大,电池有交直流转换损失,大型电池组也有各种效率和安全问题,眼下抽水储能是主流,但抽水储能的局限实际上很大。0 _. V7 w5 o+ J# X" B
* C5 x( q$ G+ j1 P( w抽水储能的原理很简单,在高低两处分别造一个水库,有过剩电力的时候,把低位水库的水抽到高位水库;在需要低谷发电的时候,高位水库开闸放水,带动水轮机发电。在理论上,除了挥发和渗漏损耗,这都不需要补水,在高低水库之间来回搬水可以无限循环。* H) u5 H. A P4 w6 ^
7 s4 |" p+ `9 }: s" V9 g实际上当然没有那么简单。' t, ^" l# u5 d! `. R8 b
* z* ]8 c. D/ @) A+ v* n+ s高低水库最常见的是山顶和平原水库。平原上好说,山顶水库就问题大了。山顶当然只是说法,未必需要在山顶,山腰也未必不可以。问题是,山体在自然形成中,未必适合山上突然增加了水库的沉重重量。
$ _4 H. @' k6 \9 b. K: u5 M( s3 V- v% I' s& T! U* F! X( E
河流截流形成的水库常有“水库地震”的问题,这是库内水体重量造成库底地层结构某种错动造成的。山体的地质稳定性经常不及谷底,库中的水渗漏后,进一步破坏山体的稳定性。山头可能到处都有,但适合建造山顶水库的山头可能并没有那么多。这还没有考虑到地震风险。5 [% n2 t% w# j' I
( Z/ @6 {. P8 C2 V另一个办法是在平原水库和地下洞穴之间来回搬水。地质稳定性问题可能较小,但渗漏问题可能较难解决。
2 d. a8 s- X' {3 _! K. B1 x
, g6 K" T* D1 E8 U: s但换一个思路,露天或者地下矿坑、地下矿井坑道可能成为有用的地下洞穴水库。采矿时,必须考虑进水问题。天然就不进水很好,但分本地本来无地下水和有地下水但不渗漏的情况,前者需要在壁面上做防渗漏处理。人工的矿坑和坑道走向清楚,不大会有暗道、暗流问题。开放的矿坑就简单得多,这就是一个现成的人工湖,但可能需要做避免防渗漏处理。问题是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是哪里都有现成的矿坑、坑道的。
& e5 _; o2 A3 O9 f7 {! W6 A
7 B J, j1 ?" h. ~![]()
u0 U2 ], t# n- @% g抽水储能有开环和闭环两种,前者是在水电站旁的山头上再造一个储能水库,后者则是在山上山下来回搬水! X% z/ v9 t5 ~# \" M0 e
. V I ^. P4 f
![]()
' H5 d9 v% K4 X) E2 _6 U( H适合山顶水库的山头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 r# W# a2 Q- K! E$ o
- S2 v I& F. n 0 N1 l8 Z* A6 e' e, C5 t5 q0 G
这样的矿坑可以作为低位水库,高差不够可以用加大高位水库面积补偿,就是泛滥面积要较大了3 ~, M! Y( Q+ p7 k# p
# B5 i) X9 F! \, X![]()
# K+ v7 c( W1 W( O6 Y- H# v8 b地下溶洞是现成的低位水库,但要注意解决渗漏和暗流问题9 M ~( L4 {4 A& ~( Q% }
e: _+ i8 x; c, P5 V
利用现有水电站、从下游往上有抽水,可能不行。水电站的选址总是在最适合造坝的地方,河道下降、地质稳定性、筑坝宽度都都是考虑因素。下游另外造水库在很多情况下不现实。要么需要很大的泛滥面积,影响生态,要么需要在下游很远的地方造坝,同样有泛滥面积的问题,只是宽度变成长度了。常规水库对生态和民生的影响已经很大了,加造下游水库不现实。2 s2 C7 |4 E7 @
6 w9 m. o: h7 a' u/ i& W+ ?直接从下游往水库抽水更不现实。这要极大影响径流量。旺水的时候还只是水量忽大忽小,枯水的时候,下游可能直接断流了。8 t9 s Z" J* p. c) }2 v' L( j$ ]
; y6 C+ o7 ?8 R( k" L: C( p
抽水储能会极大地发展,但是否能独力或者作为主力满足国家级电网的储能需要,是有待商榷的。
2 Z8 ^1 I1 G4 r' F" {3 i+ _* s
- s" M8 T- S3 g重力储能实际上和抽水储能很相似,只是把水换成重物。好处是不再有渗漏问题,地质稳定性问题也更加局部,相对好解决,但对机械寿命和可靠性的要求大大提高。
$ P6 M7 v5 g% Y+ G# d' i; @ g2 B4 `$ Q7 \
另一个新颖的重力储能是在海里,用重物在深海的上下运动储能、放能,这不占地,有点意思。* v7 d6 _# b, j$ n: z
! T/ C4 L/ m% _8 A9 n k
储能有很多办法,但似乎还是没有一个“一了百了”的通用办法。, h1 i7 ?* R( z, ]
7 H0 U9 R- ?9 ]* O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