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森林鹿 于 2011-6-1 14:53 编辑
* T, Z: L) v0 ?/ I$ @2 o# a' F% k" a) |' l) l3 v, O9 ?
同学们都让俺搬帖过来,那俺就再占个版面资源……(举蹄要求跳级!复制粘贴也好累哒!!!)
# K5 V& b5 s* w, R) m
' h# T: v) k0 ~5 w- o
( }, V6 D+ ~% c2 T% I$ O P/ `; e' a' }. `( m# U' r! t, G5 p* s
! k& i% Y5 G2 A( L9 w6 l% f1 y同志们,朋友们,腐女们,宅男们,有兴趣体验穿越时空的各位:' h) I; `. I: \# N& k" d0 _! Q/ n9 k( M! D
9 s# L1 i' p9 }$ u如果中国历史上的唐朝,特别是安史之乱前的初盛唐时代,被你们列入了穿越目的地名单里,请关注这个系列的小短文。
9 b+ e I* {0 e) g1 v* d$ j. ^) N3 ^
在当前无良历史剧满天乱飞,各种史实错误层出不穷、广泛误导大众的情况下,这些小文将尽量减少你们穿唐后可能遇到的各种惊诧、失望、郁闷、欲求不满等负面情绪,甚至可能会使您避免做出一些危及生命的举动。
' G4 G" f3 @. j
! D6 `5 {0 f. n5 Y当然,由于唐代是一个社会制度变动剧烈的时期,文中所提到的各种事物也不断随时间发展变化,再加上作者水平有限,填坑很懒,文章篇幅不想弄太长,就不可能详细全面地加以叙述。这系列文章的内容,只能保证涵盖到该事物60%以上的面貌,如果您穿越过去后不幸遇到了那40%并因此发生了不愉快事件,作者深表同情,精神支持,概不负责。
( E, ^6 ?" P* k2 P7 H5 p# t& V' s$ r2 \, |7 [6 J4 M
今天我们来八卦什么内容呢?
: z( U8 R6 f$ g( l) O" T' n" v! I0 ]. L, J" j8 H
先八一八对国家至关重要的“圣旨”吧。; H& c% n$ w0 n) \+ V3 s2 u
( F8 h4 U& _4 e1 M5 J) s# }$ ?当您成功穿唐后,首先奔赴首都长安的太极宫或者大明宫正殿,列席参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的壮观朝会场面,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是如果您期待着在朝会上有一个大太监手捧背面写着“圣旨”二字的金装玉轴,站在台阶上尖声尖气地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blablablabla——钦此”,那您可就要失望了。
, o" s7 F% x6 c% z) e: k$ u. u* X2 ^" f
唐代的“圣旨”,其实更常用的称呼是“敕旨”,大致上可以分两大种七小类,无论哪种,都没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和“钦此”结尾。2 |3 S# \ S0 ^
9 q* [% k- e4 r7 X. _- g7 D+ l0 x- `0 n那么唐代敕旨是什么样子的呢?. H0 ?0 }4 ?3 ^+ O+ V+ b8 l4 h
3 R% k+ U/ _, S% @% Q" J: i. \( c
这么说吧,如果您的穿越质量高、效果好,直接穿成了皇帝本人,再乱斗一番坐稳了皇位,下一步应该做啥?* `( ~7 s+ r- T/ I1 m& v
8 o8 P0 _7 @, r" h- {; |1 s* g# O' u+ b应该先大肆封赏自己的亲属死党有功之臣对吧?顺便再把旧有规章制度里看不顺眼、对自己不利的重大条文修改修改?! a& G3 `* p" p: D
" E) Y0 U/ N5 C) u这时候发出的敕旨,就是第一大种“制书”。具体说,下面还要再分三小类,立皇后立太子、封亲王和三品以上大官的,叫“册书”,是写在竹简上的——对,很有范儿的仿古风竹简——第二小类正经叫“制书”,用来行大赏罚、授大官爵、改革重大旧制度、赦免战俘什么的,写在不会生虫虫的绢黄纸上;第三小类叫“慰劳制书”,是颁发给大臣们的表扬信和奖状,应该也是写在绢黄纸上。 |9 z$ r& e5 T) S0 K1 J- }3 Y
9 W: e5 e: ^2 Y5 r7 z这三类敕旨,内容和格式大同小异,所以可以统称为“制书式敕旨”。一般格式如下:( U: k. g" w/ n; e9 Y4 @8 ^
+ m8 i- S4 H3 b5 f0 `6 h
——————胡编圣旨内容的分割线——————. p; M, D% f. a; ?# t0 e. G( }, U0 k
c: R, n% g; z& c门下:【这里填圣旨内容,如:我老婆很彪悍我要封她当皇后/张三跟我JQ浓厚我要拜他为宰相/那个不准老子赖床上朝迟到的旧规章太坑爹了我要废掉,等等】。主者施行。, |7 N4 i& Q* N& U3 [- x
A年B月C日(这个C的数字,有时候原件要皇帝亲笔填写)6 _( Q6 P6 w6 `! P- L
6 I* q6 R# t* O3 d
中书令臣【赵阿大】 宣
' u, _6 H6 C1 c中书侍郎臣【钱阿二】 奉
5 M/ I' p& h" Y' r; A1 t$ L0 e中书舍人臣【孙阿三】 行
9 `3 Z! O5 J9 ?* w2 N5 ?
+ f& Z9 K- W+ ~" h3 t' K侍中臣【李阿四】
+ Y# f' T9 E7 @5 C1 c4 k黄门侍郎臣【周阿五】
$ A( r4 G. `7 H! G3 v1 t* O给事中臣【吴阿六】 等言:( l4 i3 V2 \; x0 D6 l
制书如右,请奉
! S& Q1 g9 `0 T$ _- F制付外施行,谨言, ] t, ]* I& d; I* J0 f5 w
D年E月F日9 g% R" K! x7 d5 G$ @' ]
' f5 L& a6 m5 Q- H7 `* M4 {制可(这个“可”字原件由皇帝亲笔签署)
3 c8 s( [# Y- z$ v2 |% k+ V
+ ^# q7 f1 g9 z' L: qH年I月J日3 B) x3 D, d1 ` A) Z( [4 Q9 }
尚书省负责实施政务的具体部门: X! m% @- N8 Y' W4 s1 G) x! s
# L* [& T5 w: h( D T尚书左仆射臣【郑阿七】
9 [9 `( Q9 {( }, T5 G尚书右仆射臣【王阿八】. d- f8 E% K+ |! w
某部尚书臣……某部侍郎臣……(以上是尚书省一堆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签名)
9 a7 y/ E N8 X告【政务内容当事人冯阿九】% z7 A i1 z! W: i
奉被' h ]( W6 [# W6 d- {9 G2 N$ ]
制书如右,符到奉行
4 @! m% g/ _2 Y f E2 n( _$ t) c; `; s1 a
主事【陈阿十】
1 B5 {/ ]! _1 p- V* } u. j8 u, y令史【褚十一】……(以上是负责抄写制书和存档的低级办事员签名)
, Z* g8 \9 ], a4 ?X年Y月Z日 下( O0 @3 l7 ?7 ~2 X; E! {" |2 f5 s
% A; x5 ~" H) q S; \: A4 g——————圣旨结束的分割线——————, x. K" y" z9 A
5 e: J* L# s, w- p$ E; v
您说什么?看得眼圈圈了不明白什么意思?唉,作为刚穿越过去新上手的皇帝,这也是正常的。多解释几句吧。
. L) c4 G* Z* k7 P8 U9 q
0 x3 g7 R* f) a" D) B3 P如果对中学历史课本内容还有印象的话,应该记得唐代的政治制度一般是叫做“三省六部制”的,对不?三省就是中书省(里面的官员是大大小小的皇帝秘书)、门下省(里面官员是大大小小的审查员)、尚书省及其下属六部(相当于国务院和下属的各部各司,真正落实政策干活的地方)。
8 P( J* g/ K/ H; s( y
f) i! A* a% F) h0 K) h那么这个“制书式敕旨”的出台流程是这样的:
& J. j$ L2 Y9 r& v+ q- H5 T. s e! L) w5 u: O3 p3 V
1.某天有人提醒皇帝你,或者你睡醒了自己想起来,有个人要封拜啦/有件大事要办啦,你就叫来中书省的官员,也就是秘书们,叫他们写个关于这事的公文。5 ^- P3 {# u. c$ @1 z$ x
& g# p1 W; H- m* h# Z# C
2.这件公文呢,因为按制度写好以后要送门下省审查,所以公文开头都是“门下:(当然那时候没有标点哈)”,后面接政务内容,一般要写得骈四俪六文辞华丽用典深奥,以显示我这个政府班子是有文化滴。然后署上起草文件的日期“A年B月 日”,“日”之前的数字空着,写好以后,把文件先送给皇帝你过目。
9 Y( N# @1 m- X+ Y, F# }( z6 Q1 D! ]6 J
3.皇帝看后,感觉可以,就提笔蘸朱砂把“日”之前的数字C填上,作为“我看过了这是我的意思”的凭证,这个步骤叫“画日”,随后发回中书省。8 s$ f7 X2 t5 z' O9 [
; ]& I' }* l& w N5 }* w/ M4 j
4.中书省秘书们接到皇帝你发回来的文书,要照抄一份,而把有你亲笔“画日”的原件存档留起来(以防止你耍赖说这个公文我没看过你们欺君造假= =)。 ^3 t0 @( A6 n$ o3 m$ A, s
* _$ J) d6 w8 b/ @& R1 h3 R8 ~5.原样抄好的文件,中书省的秘书们要在后面签名。一般是三个等级的秘书按照官大官小依次签,就是“中书令臣【赵阿大】 中书侍郎臣【钱阿二】 中书舍人臣【孙阿三】”这样。 “宣、奉、行”都是政务术语,不详细解释了哈。签完名以后的文件,发到门下省去审核。' |5 T4 M8 U& N
* j0 m2 Z4 n7 B, T
6.门下省的各位审查员大佬们看完,如果没啥修改意见,就也按官大官小依次签名,再写上审查意见和审查日期,就是制书里“侍中臣【李阿四】黄门侍郎臣【周阿五】给事中臣【吴阿六】等言:制书如右,请奉制付外施行,谨言(意思是上面的内容没问题,拿给尚书省各部门去执行吧) D年E月F日”这部分。4 b5 G/ V8 Y6 ~4 y' f1 [/ N: t
# g, p, b/ Y# k: d+ x$ C' Y9 k7.门下省把签完意见的文书,再次上送给皇帝你看,你想批准,就提笔在文书后面写一个“可”字,这个步骤叫“画可”,再发回门下省。% S1 Y5 N2 n& w7 S
/ I5 K) ?& g( Z
8.门下省官员把你发回来的文书,照抄一份,有你亲笔“画可”的原件存档留起来(还是为了防止你耍赖说这个公文我没批准过你们欺君造假= =)。原件上由你亲笔写了一个“可”字的地方,抄件上是由门下省的大头头侍中写两个字“制可”,意思是“皇帝在这里签字同意了”,再把抄件发给尚书省里具体负责实施这项政务的部门。5 t6 i& w3 c6 s1 L! Z& |
4 x' ?) Q/ w( E0 A/ F( N2 B" O: E9.尚书省里的具体部门接到这份公文后,先在上面注明收文时间和承办单位,如“H年I月J日 左司郎中”,然后从尚书省大头头到具体办事员,排队来签名一遍= =# C5 |- {: R1 w
5 |) h! h9 b* p- ~4 E3 ?( t10.尚书省的签名完毕,办事员拿着这份公文,跑去向封拜/表彰的当事人宣读,并在公文上写明:“告【当事人冯阿九】奉被 制书如右,符到奉行”,意思是“已经向当事人告知了圣旨内容,现在圣旨生效,他已经被封拜表彰了”。: J% \* L9 C' r2 C. h
: R5 r: {3 {7 u; @; e% }2 }
11.最后,负责抄写这份制书并存档的几个低级办事员,也要签名并注明抄写、存档时间,即“主事【陈阿十】令史【褚十一】……X年Y月Z日 下”- Q2 C A( j8 B) A8 D# ~7 D
0 t y) @! K8 x1 Q" ^
啥?你说这圣旨上签名太多真麻烦,问能不能省省?对不起,不能,当官的公务员们拿着国家俸禄,严禁空岗旷工不打卡不签名……当然,如果确实有特殊情况,那也可以特事特办,比如:
5 T8 d6 w4 r9 m% y6 {# v* L1 H- _% Z
如果三省的大头目官位空着,发敕旨的时候皇帝你还没任命中书令、侍中、左仆射等大官,那就由三省工作人员在本该由大官签名的地方写一个“阙”字;如果大官们休假了不上班,就写个“假”;如果大官们出差了不在官署办公,就写个“在某地”;如果……总之可以没人签名,但是官职不能少,格式不能乱,否则这件“制书”的合法性、严肃性、神圣性就降低了。) t: Q- Q" r& x/ a5 z2 D* [
) M/ z [5 {2 c7 P6 P! v8 @唉,您不要扶额捏头一脸痛苦像嘛,上面说过了,唐代的“圣旨”或曰“敕旨”可以分为两大种七小类,咱们这刚刚才说完第一大种“制书”,还剩另一种咱没说呢。) j/ }" ]! K; b' V1 {
, v1 a3 {- Y% r
“制书”其实是应用在一些所谓意义重大、但实际程序简单的事务上,比如立个皇后封个宰相啥的,只用相关部门准备好东西办个仪式就行了。在治理国家中,最复杂、最占精力、数量也最大的,是那些无穷无尽的事务性工作,比如行政区划调整啦,任免中低级官员啦,审判罪犯啦,准备打仗啦,纳粮收税赈灾济民啦……处理这些工作的圣旨,统称为“敕书”,大部分是写在“黄麻纸”上。4 B& U* o& c8 }9 N' f5 `7 d
" l6 O; [, B6 n
与“制书”相比,“敕书”的特点是:程序简单、环节少、实质内容丰富。
7 X4 L" O; } Z% ]
8 G& N- ]. S. s# c, M5 n/ n比如某天皇帝您上朝了,正坐在御床上发呆梦游,忽听某宰相出班启奏:“不好啦,草原十八部(= =)又在边疆攻打俺们的城堡烧杀抢掠来啦,陛下您说怎么办?”" t+ Z Z" h) `7 P0 G, H
% i3 p' f2 E) [7 {3 q这时候,按惯例您要学习韦公小宝,反问回去:“你们说怎么办?——各位宰相你们商议一下拿个办法,写成奏状给我看。”
9 e7 c( c& S- [8 U6 L/ ?: ], m; a3 E
于是“敕书”的制作流程开始启动,半天后,您收到了宰相们联合递上来的公文:$ t2 T* X. h) j7 a
, A. k- ^: u+ o0 `- ]————敕书内容的分割线——
" v Z. y9 m2 `
( O( Z- Q/ p' g( T8 [2 c5 f【官职名甲】臣【姓名甲】、【官职名乙】臣【姓名乙】、【官职名丙】臣【姓名丙】等言:4 i5 A6 J6 b2 [+ j- T( @
【此处写政务处理意见,如:草原十八部欺人太甚,俺们要狠狠打,把战场周围的各部驻军都调过去增援,限他们什么时间赶到,粮食从哪个仓库运送,兵器从哪个武库调拨……】奉状以闻,伏听敕旨。2 g8 U& _+ z- D! N0 N7 L
' a; q4 d' n6 \, L8 @A年B月C日
" S3 m( C- m3 U
9 \9 r' Z( M1 \' F——————敕书内容暂时结束的分割线————
' V# h/ @" Q- Q3 g; }3 {7 C) d2 `& \
% @- {, [8 a# @4 R; h1 k你把这篇公文看了几遍,提笔批复。如果你想偷懒,表示完全同意宰相们的意见,叫他们直接去办理,那写个【依奏】【宜依】就可以了。如果你不同意,需要他们修改处理办法,或者虽然同意但有很多话想吐嘈,也可以长篇大论地写一堆朱砂红字批复回去,比如:【喵了个咪的草原十八部年年都来打,你们年年头痛医头只想着混过去就行,就不能想个长远办法解决一下嘛。你们说的办法我同意实施,但是还要另外选兵培养将领,争取三年内打出关外直踹十八部老巢,做不到你们几个就给我集体辞职让贤你妹的>_<——敕(这里的“敕”相当于皇帝自己签名)D年E月F日】 Q7 Q% |7 J2 S3 v, _$ F3 m1 V; M
& |; c: e8 q9 W: F. r% H4 Y( L
宰相们接到了写满你吐嘈的批复,一边擦汗,一边拿黄麻纸重抄一份,如下:
) t( B, u: h+ r! |3 m+ b9 n! F' y/ k. n2 ~* Y
————敕书升级版内容的分割线——& h) m1 M3 J" S
% B4 r- Q3 {. q$ i* ~【官职名甲】臣【姓名甲】、【官职名乙】臣【姓名乙】、【官职名丙】臣【姓名丙】等言:5 z; d4 J |2 `) T. u+ c# J3 g
【政务处理意见:草原十八部欺人太甚……】奉状以闻,伏听敕旨。5 S# T0 l5 L3 z! U
A年B月C日
]8 m. y) \9 y5 E9 o% ?' b% c. o6 u
敕旨:【喵了个咪的草原十八部年年都来打……让贤你妹的>_< D年E月F日】
k, s3 e4 Q9 l/ ~+ _: |5 B4 T* [3 W$ j0 z8 z
——————敕书主要内容结束的分割线————
5 d$ V4 ]3 T: H# Z& ]6 M7 o0 C% @6 a. d z8 ^
老规矩,有皇帝御笔的原件存档收藏防你耍赖,抄件经中书省官员签名【宣……奉……行】后发门下省,门下省审核签名后直接发尚书省执行,既不用再向皇帝你复奏,也不用那么多官员排队签名(只有与此件政务直接相关的人员需要签名办理)。" N7 |, C* g5 K; K! V! h
/ Z0 K4 Q2 _% \( [' l以上说的这两种圣旨,“制书”和大部分“敕书”,都是需要皇帝亲笔签字,才能下发办理的。但是“敕书”里还有一小类叫“敕牒”的,用来处理大量不重要的、有前例可循的琐碎政务,这种就不需要皇帝亲笔签名,而由宰相注上一句“此事我们已经告知皇帝他同意我们的意见【奉敕依奏】”完事。) S2 e3 Z% u& `2 M( q
, {2 X( r3 z' E+ n4 I4 P+ Q行文至此,如果您觉得穿越过去做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累死个人又拘死个人了,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以上说的这些制书、敕书什么的,其实都是国家正式公开的文件,所以程序要求很严格。但是事实上皇帝和高官重臣处理政务的时候,并不都是使用这些正式公文来办事,而是经常写一些无格式要求的简单小纸条私相传递、指挥各部门人员,如【某某:有件事你帮我办一下,这么这么回事……敕】$ @# x/ l6 ?- n$ V5 {
0 M$ M) u+ ^7 d* n. k. y
但是严格来说,这些由皇帝手写、没经过宰相审核商议的小纸条,不是国家正式公文,不能叫“圣旨”或“敕旨”,也不具备法律效力。收纸条的人按不按纸条上的意见办事,全看他跟皇帝之间的个人感情好不好了(有不好的吗?= =)" a5 ^3 q% P; c n. {% L
0 F& Z/ o4 h6 \" f" o% ?最后说两个细节问题:
. F8 Z5 D ]2 H& s, {$ v2 M8 U! Y3 P8 _& u c0 c- H
第一个是有人问,这一份圣旨喵的动不动需要N个部门的大几十个人签名来签名去,这办公效率得多慢啊?这个,其实也要看官员们的个人素质和整体工作氛围。比如昭陵出土的一件封临川公主制书,政务发生时皇帝和一些宰相在洛阳,另一些部门在长安,十几个人签名办事,但是制书从启动到办完,也就用了两天。5 W$ p: k2 r6 l! A
& [& {0 @/ n4 [; i" u" j7 Z第二个,俺们听惯了所谓的“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但是从上面圣旨的产生过程中您就能感觉到,至少在唐代的大部分时期,皇帝的权力还是很受制约的。三省中 “门下省”的核心工作,就是约束皇帝。在唐代前期特别是贞观时代,理论上,如果门下省的官员审核不过关不签名,这份圣旨就发不出去,哪怕皇帝在公文上亲笔画了“可”,门下省官员照样有权把这份公文打回中书省叫秘书们重拟,甚至自己提笔上阵,在皇帝已经批准的敕旨上乱改一气再扔回去,制度上也是允许的。
0 t* G' {* U' G$ g% S) V {4 Z1 [! y; x
本篇附图:贞观十五年封临川郡公主制书刻石
0 e: O0 X8 y* ]1 G q. |
0 n+ }/ b7 {1 d. v; D. @) t6 r. \3 z7 v; s0 @- [6 x9 b$ c
0 e2 ^& M; g _本文主要参考书&深度了解推荐:《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刘后滨著(点书名进新浪爱问下载)9 Z1 N+ ~. @4 _
5 ^% W* X, H( h: y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