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2-6-30 07:29 编辑 " C& Y+ b; ?: @
& K# C/ e; S* _3 B4 h7 t
每隔一段时间,歼-20还是歼-35谁更适合上舰这个话题就要重新爆炒一遍。现在003下水了,这个话题自然重新火热。3 g- X$ z9 w- q% y8 @
; n, A/ \! O( X$ S( P4 R/ _
歼-20人人知道,歼-35则是“传说中的舰载战斗机”。官方从来没有确认过歼-35这个型号。以前也流传过歼-31的说法,那是从中航的FC-31型号而来的。至今,FC-31是唯一得到确认的型号,但这不是军方型号,是厂商型号。在这里,使用歼-35的说法,有人说这是为了对标美国F-35。确实,歼-35在很多方面与F-35相似,也有说法歼-35就是为了在空战中压倒F-35而设计的。
" B2 i- Y* L, x9 s; `3 \2 J& z+ Z9 o; p* V
只要适当改装,什么战斗机都能上舰,所以那些“xx都上舰了,yy为什么不能上舰”的质疑没有意义。但不是什么战斗机都适合上舰。6 d! @! N# v$ @3 a! K: ?
. a W5 K* d7 o% v上舰的战斗机要求几个特点:8 w1 }. H# z; h6 Q9 o9 ]
1、 特别强调低空低速性能( v, Y9 ~$ _. a8 `
2、 特别强调占地较小% t$ V+ x6 q) e; T6 K* D
3、 特别强调独立作战能力和多任务能力
& G$ O! h8 V* k% C& |5 E; x# n. t4、 特别强调可靠性# v0 i" `$ [! {/ l, O3 ^) g
( }1 ?' L3 z6 c特点3和4与气动布局的关系不大,但1和2就关系大了。3 K# O% n4 Z) j7 I
" _, W: V+ s% ]' j! J2 D' k航母是巨舰,但甲板和机库空间依然是有限的,舰上起飞和着舰永远是挑战。由于航空技术的局限,任何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都在性能上不可能匹敌同时代的滑跑起落的战斗机,尤其在航程和载弹量上。舰上战斗机出动和回收一次不容易,每出动一次,都要一个顶俩,航程不够用,或者载弹量不够用,根本干不了什么事。歼-15已经解决了中国舰载战斗机的有无问题,现在必须解决的是有用的问题。不仅针对对方的舰载战斗机,还要针对对方的陆基战斗机。# h! J* [& h+ l( B
* q! Z; z1 A; w" Q; c+ R
舰上滑跑起飞需要弹射或者滑跃助力,滑跃难以满载起飞,但弹射的力量依然是有限的,需要战斗机具有优良的短滑跑起飞能力,这决定了小后掠角和大面积襟翼的重要性。后掠角较小时,机翼“兜得住”前方气流,有利于在低速时就产生升力,但高速时阻力较大。襟翼是机翼后缘可垂放的气动面,襟翼下垂时,增加机翼弯度,也可看作强迫气流导向后下方,提高升力,代价是阻力也增大,但在低速时代价还可接受。
& Q9 Q w. l. k# _/ D1 o8 \4 p$ i) c9 c' o4 I3 m
美国空军选用YF-16并定型为F-16后,美国国会要求美国海军也选用,以实现规模经济。美国海军坚持只有YF-17才能满足上舰要求,后来成为F-18。在技术上,YF-17的小后掠梯形翼是很大的原因,这确实是站得住脚的。双发是另一个原因。3 M( H6 f1 h3 |- G
1 ~6 p T- V: b" p, k一台大推和两台中推可能推力相等,发动机的可靠性足够高,双发的可靠性优点现在也不突出了,但两者的推力特性不一样。大推加速、减速都“惯性”较大,中推的“油门反应”灵敏得多。着舰时,推力是精确调整下滑轨迹的主要手段,双发比单发更加有利。美国海军历史上有单发飞机,像A-4,但都是中小推力的,F-35C是第一架单大推战斗机,为此还改变了着舰标准操作,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 _# { @! l1 M4 \2 p! X+ H) r0 y
舰上占地通常用机翼折叠来解决,有时平尾甚至垂尾都可折叠。折叠越多,占地越小,但结构和运作越复杂,可靠性和维修问题越大。折叠机翼的外段刚度较低,折叠机构的受力能力也有限,一般外翼段不适合挂载重型弹药,限制了挂载能力。4 p7 ~1 E6 a/ e0 {4 A& Y
9 w' o( y( \1 C5 H! E+ {歼-20与歼-35代表了鸭式和常规布局。歼-20是鸭式,歼-35是常规。) A; S& [7 c) Z, H* x1 f
! o5 Z. {) Q, E+ e
( t& e4 W$ v" Z- O鸭式靠加大机翼迎角提高升力,离舰时姿态高高扬起,这是法国“阵风”
# U4 x8 h9 [5 I" ~, ~8 ]5 T" c ]5 r
) d& i$ o# _4 O+ K! t+ V( i: G
常规靠大面积襟翼下垂提高升力,姿态要“平”得多,这是美国F-18F" d) e( j" C/ w7 f% M
: u2 x) b; o& s( T
鸭式布局是无尾三角翼的改良。无尾三角翼的高空高速性能优良,但低空低速性能不佳。鸭翼缓解了无尾三角翼的问题,但不能彻底解决,因为鸭翼是用于配平和飞行姿态控制的,并不产生多少升力,不能根本解决大三角翼的升力特性问题。鸭翼使得飞机抬头也需要相当的速度,在航母上短短的弹射道上达不到这个速度的话,就需要法国“阵风”在离舰瞬间“奋力弹起”那样的歪门邪道了。这需要非常精确可靠地控制弹力释放的时机,释放过早,速度还没有加上去,阻力倒大大增加了,可能飞机浮起再拍下,要出事;释放太晚,则拉升不起来,就直接栽海里去了。
# L& w; v5 D3 j) t
+ w! X4 j9 J7 K' T& ?* a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通过加大鸭翼,但整个气动特性全变了,影响太大;也可以加大弹射功率,这也非同小可,不容易做到。
+ c- F/ z, g# A( z& [5 Z1 l9 m+ N" u8 |6 v- W+ n% \8 U" l4 l
相比之下,常规布局的襟翼离重心近,大幅度下垂增升时基本不改变飞行姿态,所以在起飞时主要用襟翼增升。飞机的迎角不需要太大,姿态较“平”,阻力较小。不仅操作比较自然,也容易在收起襟翼后迅速加速。
. F( m$ g! p6 X: g! ^! Z
- F# R) }+ N8 x放宽静稳定性也有点作用。如果升力中心在前,重心在后,飞机就是静不稳定的。任何扰动导致飞机上扬的话,增加的迎角增加升力,导致进一步上扬。这个特性在起飞的时候,可用来产生自然上扬趋势,增加迎角,增加机翼的升力。问题是这也和鸭翼一样,需要一定的速度才起作用。航母上短滑跑起飞,最缺的就是速度。) ^/ i7 _- H& m5 b
4 m5 I5 a. ^* x) ~9 b; `/ B; C
/ t. G+ G6 N d7 h鸭翼可以用于正常配平和俯仰控制,但不可能对冲大角度下垂的襟翼的低头影响,比较两者的面积很容易看到这一点
; j+ Z* w* ]2 H% {1 h. t, M
, D' p7 S* o0 a
4 L& c3 S/ Y/ N
这里是很特别的情况:“阵风”在从印度“维克拉马迪亚”号的滑跃甲板上起飞,长滑跑加滑跃的角度使得“阵风”可以用襟翼增升
, `7 N& d+ O& X1 [; I7 ~, Q; L+ R; [) Z; `# T! Y
鸭式很难通过增大襟翼来增升。襟翼位置太靠后,大面积襟翼下垂造成过大的低头力矩,非但不帮助起飞,还直接往海里栽。用鸭翼对冲的效果有限,鸭翼面积太小。“阵风”在印度“维克拉马迪亚”号上起飞时,大幅度下垂襟翼,但那有长滑跑的条件,滑跃导致的额外迎角使得“阵风”可以打一个时间差,容许离舰后短暂低头而不影响起飞。
! P9 N) z/ E. x! W" ~; o; P0 v3 A% Q* h2 b+ O1 R4 W( }
大三角翼翼弦长,翼展小,折叠线太靠外的话,意义不大,太靠内的话,结构和挂载限制的问题太多。“阵风”索性不折叠,甲板上占地稍大。常规布局机翼的折叠就比较容易。
4 z7 }' c2 l7 V& m5 e; W. P, r2 o( v/ z+ ^: l
/ K1 e" |3 K: M C/ X+ A
“阵风”和F-18C的最大起飞重量都在24吨上下,“阵风”更占地方
+ U, h L. |# B' d8 {, }
$ K% \1 _: ~4 m着舰的问题与起飞不同,这是减速的过程,阻力不是问题,用大迎角和高下沉率着舰是鸭式和常规的共同着舰方式。但常规有襟翼帮忙,迎角不需要那么大,姿态“平”很多,观察和操作相对容易。
# M* F: n# J8 `7 K& \
M: W; T: S+ l% s t8 W
6 h- x$ r& p1 {1 q8 [鸭式着舰时要通过大迎角来减速、增升 c0 X5 i; e5 e- n2 h" t1 V" ?
" N9 H D* I' n w1 V% E U
, Y t/ I* Z7 R& A
常规有襟翼帮忙,迎角不需要那么大,姿态要“平”很多. K- R: Q# n* n0 n
5 H# z: Z+ C a5 V# Q7 y
较平的着舰姿态降低阻力。如果能有效挂上拦阻索,这不重要。但挂钩失败、要复飞的话,重新加速要有利得多。
8 M$ M; n1 e; A2 q2 @! ~" w2 m# y E' ^0 q! z5 y e+ ?; G
因此一般认为,常规布局比鸭式更加适合上舰。( m5 W$ t; {: z: N5 a/ ~9 [
2 a/ ^! O0 r u" ]1 s: k& h k& H
这当然不是说鸭式不能上舰,法国“阵风”就上舰了,印度MCA没有鸭翼,都准备上舰了。但法国和印度的情况特别,两家都是没有选择,空军绝对主导战斗机的研制,为上舰有所考虑就是最大的让步了,不可能为上舰另行研制舰载战斗机。
% j1 T& h+ _ V) h
3 c: D6 s4 |& S- c但这不等于歼-35自动比歼-20更加有利,因为在气动上适合上舰只是必要条件,还需要满足3和4,在这些方面,歼-35并不有利。) s% B' z& f8 U* F$ A8 D
+ U" ]# ~2 j: E Z7 x如前所述,舰载战斗机需要有足够的航程和载弹量才能有用,也最好具有空战和打击兼优的多任务能力,这使得重型战斗机比中型战斗机更加得到海军的青睐。“阵风”和MCA都是中型的,但法国和印度没有选择。F-18E也是中型的,但最大起飞重量比F-16C高差不多50%,比F-15C只低不到1吨,说它是重型战斗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中型的F-35C还比F-15C重1吨。
6 @3 }+ _! g. p& x' z' v2 x, o+ x+ \( v# v' F2 |5 X
中国航母的战场条件很严苛,不能突破第一岛链就没有存在意义了,舰载战斗机能压倒F-35A和F-15C是起码的,还要考虑足够突破增援嘉手纳的F-22的情况,只有重型战斗机才堪重任。这正是中国舰载战斗机“已经过了解决有无的问题的时候,现在要解决的是有用的问题”的意义。) o3 L* H' j% x# I
! t. n8 h F6 Y5 C4 w
歼-20的优秀不言而喻,但鸭式布局使其先天具有上舰的劣势,不到万不得已,很难成为首选。但歼-35来自中型的FC-31,先天不利条件更多。3 x; q" r3 d8 f" r2 o/ c# w& ?
( j8 ]6 P- K: k4 e% J
经常看到一个说法:-35是为空战优化的,设计基点就是压倒F-35,所以最适合上舰。这是值得质疑的。
7 B6 ~$ Y5 b3 _% H! y* k% Y- u0 x _ \8 d$ [. A$ L
F-35的问题很多:阻力大,推重比不足,翼载太高,导致高速性能不好,机动性不好,作为战轰游刃有余,作为空优战斗机就比较捉急了。
; {1 A, u) @, E* T% P6 I$ z; Y
[ I7 i9 i5 z9 X" G- B看起来,降低阻力,提高推重比,降低翼载,就能解决F-35的空战性能不足的问题,FC-31也确实是奔那个方向去的,歼-35是进一步优化。问题是:方向正确还不够,还需要步子够大。
2 k3 u( V9 @5 ?/ m1 F( r3 R$ _4 q* A, h$ U# W1 S
F-35的推重比不足问题来自两个:
' _. H+ i0 k- T" b. g+ J8 E/ y1、 空重太大6 E* V7 P8 Y( C. h# x
2、 发动机推力不足
) }* L' G) |) L# J" ?; \9 K. t' f4 b7 m5 i" \- j
F-35的空重其实与STOVL要求关系不大,这是航程、载弹量和机内武器舱带来的。洛克希德代表美国战斗机设计和制造的最高水平,不必迷信,但也绝不能蔑视。歼-35的空重很难大幅度低于F-35,3D打印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8 Q; N1 Q# [6 F; @. c
, s. ~8 t2 S( U5 {, U7 H
3D打印(或者说增材制造)适合复杂形状构件的整体成型,制造效率极大提高,但对减重的作用不高于精密铸造。真正的高强度构件需要精密锻造,这是3D打印解决不了的。在总体上,像传说那样的机体结构靠3D打印减重15-20%是不现实的。歼-35的空重没有理由大幅度低于F-35,但这正是一些人鼓吹歼-35压倒F-35的依据之一。3 B0 S" g) y1 D6 m5 v
n" N- U' l) t. J4 `# Y
F-35是单发的,这不仅是STOVL的需要,也因为单发的结构更轻。在最简单化的情况下,单发战斗机的机体截面可对应于正方形,双发则对应于扁矩形。在同样技术水平下,截面积对应于发动机直径,或者说推力。推力相同的话,可简化为机体截面积相同。另一方面,结构重量与机体截面周长相对应。同样面积下,正方形的周长比扁矩形更短,所以双发哪怕推力、推重比相同,在结构上也是增重的。这还没有算入双发之间的中隔结构。双发的机体截面不只是压扁的矩形,实际上是横置的“日”字形,中隔进一步增加结构重量。双发的辅助系统总重量也更大。
9 |+ L$ ~, z) E/ G, d- {* {8 |7 d X" U/ ^4 l6 I
发动机固然要看推力,但推重比同样重要,否则额外重量也是算入空重的。F135的推重比达到11,代表世界上最高水平。歼-35采用双发,据说涡扇19在技术水平和推力上达到F414的水平,那就是9一级,不过不乏有人认为已经达到11-12一级,这可能也一厢情愿了。F135并不完美,其核心发动机来自F-22的F119。中国对标F119的涡扇15在“国家一队”的全力攻关下,依然久攻不克,歼-20还在用涡扇10C过渡。“国家二队”甚至“地方队”的涡扇19突然技术水平爆表,而且成熟度已经达到上舰要求,这是不现实的。- O& K. ?% `' H' o; i* S8 T5 Q
0 V" s6 s# r* L0 u+ G9 Z5 r/ O
在结构重量更大、发动机推重比不及的情况下,歼-35单靠减阻是很难达到碾压F-35的空优性能的。事实上,根据有限的外流图片,歼-35和F-35一样短粗,横截面可能更大,阻力很难更低。. |3 p7 [% s; @) }, n+ @
1 o( ^/ m/ u$ o按照FC-31的数据推断,歼-35的翼载也不比F-35更低。比照F-35C一样,增大翼展和翼面积能降低翼载,代价是空重进一步增加,而且翼根结构要极大加强增重,否则低翼载只是改善起飞、着舰时的低速性能,并不改善空战机动性。F-35C就是这样,翼载比F-35A显著降低,但最大过载反而从9g降低到7.5g。以笨拙著称的F-4“鬼怪”式其实翼载只有380公斤/平方米,与F-15的357公斤/平方米很接近,结构强度是不能拉高g机动的原因之一。/ c# Q3 E9 D X, b; c0 H3 ^ q; s
8 k. Q9 z& `% n! ^) P8 f歼-20也不是简单改装就可以上舰的,就像歼-15不是歼-11的简单改装一样。歼-15为了改善起飞、着舰性能,特意加装了一对前翼,襟翼面积也增加了。折叠机翼和尾翼,加强的起落架,加装大型尾钩,缩短尾锥,还有其他上舰改进,使得歼-15的气动和结构都与歼-11有显著不同。比如说,尾钩不是看着哪里顺眼焊上去就完了,必须是锚定在足够坚固的机框上,这改变了重量、振动和其他特性。歼-15是货真价实的独立型号,不是“歼-11海”。歼-20要上舰,需要的改进至少一样多,还有鸭式上舰的难题,时间短不了,工作量小不了。
+ c7 w+ K1 S1 L6 Q2 y
% e* i2 T/ ^5 J( Y: o3 p比较理想的情况是以歼-35的气动理念为基础,但在起飞重量上放大到歼-20一级,并采用涡扇15一级的新大推。换句话说,这是与歼-20同级的重型常规布局战斗机,不仅确保压倒F-35,也确保足够硬抗F-22,并具有足够的多任务潜力。这当然需要重新设计,需要时间。+ _# Y) l1 W7 v: h1 Z
3 Y. r* {) ?. p: K: _不断有人以“20xx年时间点”为理由,强调等不及,有什么先装备什么;歼-35最接近完成,因此就是它了;退而求其次,从歼-20改装。但“20xx年时间点”是个伪命题。/ c4 I: ~8 s3 A
3 x) Q/ b+ P4 G8 N$ K6 [: o
中国不会主动去找美国打一仗,但美国要主动找中国打一仗的话,时间就不是中国能决定的。中国肯定要统一祖国,这个时间倒是完全在掌控之中,台独可以在任何时候发难,但什么时候解决问题由大陆说了算,不是台独发难就必须立刻行动的。此外,还真没有什么急着必须用新舰载战斗机的。
1 E3 U# b8 c8 [# p# w' n! f5 q% J* o% h% L5 a6 ]! r
新战斗机不可能无限期等下去,钱不是大问题,技术准备是,但不是什么时间点的问题,就像004航母什么时候下水也不是由这些臆造的时间点决定的。2 m$ Q1 X( }5 j
6 C( K, W9 @' O7 _8 _& k% w( z! t+ p003下水了。电弹,常规动力,8万吨级。多少年来,003是常规动力还是核动力,8万吨还是10万吨,一直争论不息。现在轮到争论004了。在可预见的将来,003将装备歼-15T。什么时候能换装新一代战斗机?这事真没法猜,但肯定不是时间点的问题。“怎么能让003等飞机?”没办法,该等还得等。0 M7 b3 X6 T4 ?8 e' L" ~* B
8 ~+ F/ v, w( [" e5 c! }
好在航母的使用寿命很长,至少40年,肯定等不了40年的,最大的好处是:战斗力由搭载的战斗机决定,但战斗机的换装倒是相对简单的问题,比舰载导弹或者舰炮换型要简单多了。涡扇15的关闯过后,将歼-35全面放大要不了10年,这方面中国已经驾轻就熟了。
: L+ P6 f' Q" n3 y& R1 ?1 I% v, C1 S$ o4 E/ g. Z
那歼-35用来干什么?不知道,可能依然是技术验证机吧,还是有很多技术需要验证的。
8 p+ G; R4 C1 ^% c b& g, ~8 j% k" [# X
至于歼-20和歼-35的上舰问题,还会继续争论下去的。军迷嘛,不抓住个话题争论个地老天荒,还干什么呢?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