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9-7-13 03:21 |
|---|
签到天数: 3 天 [LV.2]筑基
|
华夏北来视角下的汉字起源思考:白蜡树和桦树
: w# v, f# R: B+ w: a5 P j6 u7 U: c' D7 N+ e* t2 d
倒金字塔,先上总结,不浪费大家时间,也是为了督促自己不懒惰。7 ]) a/ [1 J# U- W% h
0 i" {9 P- O/ K1 w隐含预设声明:本文基于华夏文化北来说,并不涉及人类迁徙。这与基督教的传播相类似,少量的传教士将教义传播到某地,但对当地人群未必有显著贡献。这里的“先民”,指的是文化的开创者,并无生理学上的意义。
! m- ^4 s$ v" _3 q! E
9 e8 j. w! y1 d2 K0 S4 o, a如果华夏北来说成立,那么在东北大兴安岭甚至更北的地方,先民们一定会遇到两种当地常见,又极具特征的植物:白蜡树和桦树。4 ?2 U6 j$ G. u; `2 x6 E, P7 B
6 ^$ L5 F+ a5 M: Y 6 v) A0 `! j! l, \4 J W0 U% s! q
$ s7 t! l# B1 o: `; v1 I- V6 Q& T( R$ i0 o5 Q' u
白蜡树上的丰富的虫蚀纹路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为文字创生提供了灵感来源,诱导先民在漫长冬日里,把解读纹路从一种游戏发展成宗教仪式,进而在纹路的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文字系统。
+ M. c* W4 R: Y/ U4 I
7 H1 `* R( P6 F m- l $ R4 Z# F& N/ i, y$ {: n' ?
" R7 |' g1 P4 @6 ]7 Z桦树树皮则成为最方便,最经济,也最持久的文字载体,也产生了在桦树皮上契刻符号的书写方式。! Y9 r# ?$ n, R+ w& ^9 i
% p( W3 L4 @7 u% X) }9 y# t0 ^& X
这两种植物在中原地区的情况与东北地区不同,能够在白蜡树上蚀出独特纹路的白蜡树蛀虫因为生存环境的限制,无法进入中原地区,使得当地白蜡树无法产生纹路,这就催生了用其它方式产生纹路的机制,即甲骨占卜。
$ n" M& F0 ~# R* l% T
: a+ R3 T3 ?/ l: A8 p桦树林在中原地区也相当罕见,使得先民逐渐被迫放弃这种书写工具,但在宗教活动中保持了在桦树皮上刻画文字的传统,即甲骨文字或契刻文字。) H3 w) p/ ~( F {( u3 {, R$ ]
2 O& f- a7 L+ V* S4 K
5 }, t( Y$ z2 Q/ a D1 [7 M----------------------------------------------------------------------
! b$ l7 M x4 F+ G以上是摘要,下面稍微展开一点,
% C/ f0 N" @, ?; e
- ]% F# M* Z' ?8 F( o3 |从“桦”字在汉字系统中的遭遇,也可看出桦字在远古时代的崇高地位,以及与东北地区的渊源。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以“华”字通假“桦”,可见当时还明了桦和华的词源关系,而且桦树有一定的地位,可以进入皇家园林。到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桦字彻底消失,只剩下异体的檴字,释义明显偏贬义,甚至与另一种被认为低端树种的樗(臭椿)混淆。直到来自东北的鲜卑集团入主中原,把他们的桦树祭祀文化带入,桦字才重新复活,但到了唐代,桦树又被视为劣等树种。到了明朝,李时珍认为古时画工以桦树皮烧烟熏纸,之后方可作画,所以产生“桦”字,这一方面反映了桦和画的关系,另一方面可能是本末倒置,弄错了演变方向。, ~, @, ]8 E8 {0 s, o
& J8 o8 ~$ S( B鲜卑集团对桦树的重视,据说源于拓跋焘把桦树雕刻成牺牲形状,但桦树居然成长,让他震惊,所以尊崇桦树。这个故事代表了一个范式,即文化模式可能消失和重新被发现。大兴安岭地区没有能够再次产生树纹文字,可能是因为远古的大规模虫灾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事件,在留下大量带有虫蚀纹路的死树之后,出现了白蜡树蛀虫的天敌,或是对白蜡树林造成毁灭性打击,使得虫害受到抑制,从而不再产生大量虫蚀纹路,也使得后来的森林居民无从激发灵感。比照加拿大最近的白蜡树蛀虫(绿灰虫)普遍爆发和减退,可知大规模爆发应非普遍现象。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