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万里风中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教沙龙] 教育对提高收入有作用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12-2 12:44
  • 签到天数: 146 天

    [LV.7]分神

    21#
    发表于 2011-6-29 10:56:33 | 只看该作者
    也来凑热闹瞎说几句。
    " M8 c  V* }  u% C, n  }& B如果从文凭教育这一点看,教育确实和收入关系不大。现在国内普通刚毕业大学生(注意是普通,不是名校名专业)的平均工资也就3000-4000上下,文史类可能会更低一些,而这还是税前收入,如果扣除个人每月开支后,可支配收入非常低。而现在农民工,无论是在工厂还是做建筑打短工,也基本能达到这个水平。
    : u; _/ J' X0 }但别忘了教育除了文凭教育这种相对传统的教育形式外,还包括社会教育(成人教育,或者是职场实战)呢。3 \  f& S+ G4 _3 u; ]- A
    个人认为教育对提高收入绝对是有作用的。教育的作用在于让受教育者掌握一种相对更有效的学习方法,而这和受教育者采用哪种教育形式是没什么关系的,无论是读重点大学,普通大学还是社会大学,大家实际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知道、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间有很大差距的。不能学以致用,将所学活学活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那知识跟孔乙己茴香豆的四种写法也没什么区别。
    ' h/ n3 w; t- u; V7 w5 v1 g% X( E  f回到文凭低(非常容易混淆于受教育程度低)而收入高的人士,相信他们一定精通某种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的,无论是其行业内的基础知识、行业潜规则还是厚黑学或钻营说。无论是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还是满族借一部三国演义就把明朝诸位饱学大儒打得满地找牙的各种传说和故事,都反复证明了这点。活到老,学到老,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3 收起 理由
    万里风中虎 + 3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11-10-19 16:08:28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和能力一般说是双向关系,教育提高能力,能力又影响教育。。。无解阿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3-7 14:08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23#
    发表于 2011-10-21 18:57:02 | 只看该作者
    冒昧多问句为什么人与人不一样呀,就是一样的环境出来的人也不一样,相反,生长环境出来的人却有相似的。人的性格、追求、理想,是不是在外界环境部断刺激下,自我不断反馈形成的呢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2 08:06
  • 签到天数: 94 天

    [LV.6]出窍

    24#
    发表于 2011-11-5 22:12:39 | 只看该作者
    1)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力就强吗?那么为何中国的富豪榜上多是文盲加流氓?
    , P5 Y9 p* J  ~; R* v; I) z( S+ v5 @  {不是强不强的问题,而是多了个平台,好比赌博多了次机会。0 a. g  C6 V4 H+ [2 ^0 _
    2)为何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比技校生(不是指那个技校)还难?
    5 _+ h7 e6 i# g( H: p8 O" U没有联系实际,如果起步平台一样,各方面情况一样,还是能走到技校生前面的。
    . Y( |5 ]1 z$ X  l3)大学教育中1/4的时间还是在学马列,这能不能提高人力资本?
      p5 R1 E" d8 x+ v9 B* p人力资本应该是没什么作用,如果能学以致用,那么会多一条思考的路子。! V, h) J, u8 v* m& }9 x
    4)在中国的能力定义是什么?包括关系,党员身份,家庭背景,还是基因遗传?
    # v/ p! z6 h- l, c! `9 T- _5 X自我认知。& m: _4 z( M1 ]0 C8 U9 I
    5)文革期间受教育的人为何收入比其他时期的同等教育回报低?
    $ q9 m: c5 I4 r6 ^8 i每个改朝换代的初期,军功人的利益大于精英类利益。
    . Y! Y  U; }9 S) j6)大跃进时期,夫妇在孩子的高夭折率下,采用了选择生存的方法(比如说以身高为信号),这对后来的他们的教育有何影响?2 V% g( g0 N9 ?
    个人认为身高和营养是有关系的,是否智力也受影响,比较偏向于受影响。包括女人生的头一个孩子,个人认为要比二三胎较好。
    7 i& w3 S2 W* E2 V% G8 t- u) U7)大跃进以后出现了中国最大的婴儿潮(1961-1980,占现在人口的23%),这对教育有何影响?) Q1 g( e" g; b7 T9 A/ V
    恶化-竞争-优胜劣汰。。没有想到对教育的影响。只是感觉各种影响太多,每个影响的背后都会有重大的影响。* P; h  G3 r# ~# i
    8)计划生育对教育的影响。
    7 ?' _+ W% ^, h. |9 Z) N6 [有选择就有后果,具体到个体难说。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11-11-8 15:59:59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不是绝对的教育程度的高低决定的收入,而是相对的教育程度的高低决定的收入。
    6 E8 Q& O( q" F% P2 F& L50年前,高小就可以保证一份不错的职业了
    . x+ Q: _5 X% U& C现在高校扩招后,大学生满地都是也就不值钱了。" a" d( Y" f$ {1 k0 J* F0 Z$ U
    我觉得,我们定义收入达到社会的5%,10%,20%为成功标准的话,在排除掉继承因素后,应该是和教育上达到前5%,前10%,前20%有很大相关性的。
    % S0 B: U, ~% a9 x" J' i* ]$ l" u, g0 }) O1 I
    ) b: q6 ?1 ~8 d$ D4 G7 u! R- R" x0 ^
    如果我们面对中国教育的现实,这两个假说都有道理,可是又不能合理地解释很多问题,比如说:$ B5 p" L8 U% d9 B2 O8 g1 p. h  k
    1)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力就强吗?那么为何中国的富豪榜上多是文盲加流氓?
    ) }* b# W5 B+ b5 P7 pa 按我前面的观点,北京现在高考录取率是85%,高等教育已经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z8 c3 [: l" eb 要整个群体看平均,失败的更多。
    / o6 Q, z6 r3 j8 g* O# O/ B8 K6 z
    2)为何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比技校生(不是指那个技校)还难?$ `+ |- |9 O8 O6 x5 X
    同1a。85%的录取率,有没有文凭一个样了。. l  @1 I  d3 y) K5 H

    4 |" K7 H/ I$ z' |3)大学教育中1/4的时间还是在学马列,这能不能提高人力资本?
    + T& z8 t% [: o哲学这种东西还是需要学的,教的不好是另外的问题。. _2 ]' U9 q* x- C' O  G

      ]/ o# H# Z2 Y4 H; t4 h) z6 [9 @- y2 k0 b) B' |: J# W
    后面的问题,过会再回答! q& @3 T, D, U5 A% [* I! l4 \
    4)在中国的能力定义是什么?包括关系,党员身份,家庭背景,还是基因遗传?
    # s0 V3 H# `7 w4 X, Y* i
    6 e; H6 R8 I  v+ Y8 c* `' A# L; n* s2 t# }4 a$ o
    5)文革期间受教育的人为何收入比其他时期的同等教育回报低?'
    9 T* q: n8 l) v, L1 ?+ c! e
    ( h) g; G6 s8 r, R4 G# t& f& S% l1 [8 ~3 b! U' w
    6)大跃进时期,夫妇在孩子的高夭折率下,采用了选择生存的方法(比如说以身高为信号),这对后来的他们的教育有何影响?6 D' ?- @" ?6 I, P
    : T' R) D! Q! Q3 ~; q
    7)大跃进以后出现了中国最大的婴儿潮(1961-1980,占现在人口的23%),这对教育有何影响?
    5 l+ M  e7 }5 m+ ^6 C! C9 `+ j
    7 b% y& z6 U. G  S" I2 p( [. B) p0 F. c; q
    8)计划生育对教育的影响。+ [1 z0 z/ T4 I( a, U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3-6 10:2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26#
    发表于 2011-11-25 08:29: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1-11-25 21:15 编辑 , r9 g6 Q# x, Y% C) ~& e  t

    ' i% n5 e: e" j, u6 S9 m教育和提高收入的问题这个我倒是知道是怎么回事。
    / r- z+ E3 r' l! N
    6 Y: l, i" [1 F4 \- `我这个分析完全是胡扯分析,虎大是搞经济学的,从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就要紧紧抓住成本这个牛鼻子。8 j- L, R7 Y; P

    & h5 ]: Z# r, s我们要想一想美国大学是怎么普及的,想想德鲁克,管理学的普及,上大学,进好单位,得到工资的收入模式。/ j1 {& a1 B: C1 o* L+ ?
    ' i' |( o" T9 [. x
    那为什么比尔盖茨,苹果的乔布斯,oracle的 Larry Ellison 都退学了,但是却有好的收入呢,因为我经济学不好,用一个模型来讲述比较清晰,就是贸工技。
    * K( S+ |) p: e# w! X0 d5 E" Y7 D- k+ B
    其实时间也是一个成本,而且对于教育来说,老师和老师差异比较大,如果你学习了没学懂,为了学懂又花费了很长时间,你的成本就更大了,像中国这样的大学。而盖茨他们是正好赶上unix 那一拨,就是嬉皮士运动、黑客那一拨,所以很多东西直接就在社会上黑客圈里就学了,可以很快的换成钱,这就是贸易,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进行产业升级,你可以社会和学校两边跳,当然最后你有独门绝技的技术就更牛了。! f+ O8 \* B. }

    ( X0 ]* |+ ^9 B! Q就是这么回事,如果你碰巧遇见不好的学校、不好的老师,吃了一肚子夹生饭,到了社会上还没有消化,还要工作很多年才能消化,那这个成本简直高得不得了,这样的学上还不如不上,还有一些意识形态灌输反而把正常的思维给搞乱了,一地鸡毛。/ D4 C  t1 L2 ?% }. B" G# f

    ) Z' r( a! b) s/ ?3 T这个是中国的特例,我们就讲一个一般性的例子就是遇见不好的学校,不好的老师,没有练手的环境,吃了一肚子夹生饭好了,本来教育是直接学习前人的成果,本来应该是快的,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反而会被游击队打败,破事太多了。
    0 A3 P0 x: l; Z+ N+ _& w
    ( [  r' @; B8 _1 n1 H中国教育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研究生毕业直接进学校当老师,自己都不懂,谁跟谁讲啊,说点破事,我刚毕业的时候,就找了一个工作,推销我们公司的产品,然后我就直接给我们学校老师和研究员培训了。
    + \( B! s  P, r& C& S+ R" c" @2 }0 r# P+ T0 e1 t
    水平之菜,不亦乐乎;甚至这么说吧,就是他教给我们的书本上的东西到底讲什么,他们都不一定知道,照本念书的。# N& s, z3 D+ d) v6 L" H% I
    也体谅老师的困难,反正总有人要支付这个成本的,希望不是我。/ g6 {0 K% j1 v3 P1 T

    0 w# U2 _. }) V/ O这个也没什么招,你要不遇见好老师,要不自己自学能力强,就是这么一个事实。# u/ V! k+ E( N2 L
    7 c; T% M& Q* c* W* l
    还有的老师非常无耻,人家老师都是把难的讲易了作为光荣,有的狗屁老师,说讲易的老师只能讲初级,自己讲的多么高深。
    , l0 A3 g5 O5 |) @: t" W
    - G6 W: k: R: B无耻透顶,谁不知道万事开头难,入门了以后,到了难的地方,我就使用讨论的方法了,还听你讲,狗屁不是。
    4 I+ K4 O( c% q4 O4 V其实,是自己屁都不懂,当然我自己也没遇到什么大师,只是看过大师的传记,反正到了比较深的时候,那就只能师生讨论,教学相长了,自己也没见过大师,我也不知道书上写的对不对,只是这么干对于我自己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 C8 T' Y* p9 q  P5 p就是不管是找书,还是看视频,只要能看入门,接下来就是练习,碰见深奥的地方就问人,找人讨论。( o! g3 _9 X& {2 B( O
    * `- d) ~# D3 v, v
    就这么简单。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3 收起 理由
    万里风中虎 + 3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发表于 2011-11-25 12:24:49 | 只看该作者
    教育最重要的不是为了提高收入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11-11-25 16:13:25 | 只看该作者
    有一部份作用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3-6 10:2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29#
    发表于 2011-11-26 05:19: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2-3-15 07:40 编辑
    / Q7 @5 ?. N( a# [$ j
    9 ]# H& f: g# T+ b再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经济学里有一个“沉没成本” 的概念,就是说如果不能产生现金流,以前所有的投资都等于0 。“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情况就是类似这种情况。9 {; W: H7 ?7 f2 A. D
    2 @: v. ^7 k% C2 H# }* {: ^3 q5 L, }! N
    还有知识也是在不断的贬值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就是一个例子,不是说下岗工人没有技术了,而是他们的技术相对于市场要求的技术落后了,如果要重新上岗就要重新培训,就是这样子了。
    0 i( a/ E8 m  A+ T( j8 U! A& R
    2 R& J5 B) I7 l, k% e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日前共同发布了《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结果显示:城乡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而“缺乏知识和技能”则是城乡居民对挣不到钱的一致归因之一。 3 m3 j- \: c0 o- \7 F! K; Y8 X, T: T
    : A: ]6 n& B0 Z& g& A: k
    这就是命运的吊诡,中国人崇尚学历的这种思想将成为他们命运的绞索,但是他们非要找这棵歪脖树上吊,你又有什么办法,如果能提供少许建议的话,就是不要把文凭看得很重,如果上学交了钱了,就要学深,学透,不要吃“夹生饭”,自己不会的问题就要去问,把它搞明白,你是交了钱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2 收起 理由
    万里风中虎 + 2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3-6 10:2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30#
    发表于 2011-11-26 13:04: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1-11-26 13:20 编辑
    ! {. w( r/ ^2 M2 M# s( h: o2 {  x2 ^
         沉没成本,并非那么炫目,而是体现在每一处的蓦然回首间,表露于每一人的决然选择中。面对它,任凭如何睿智的人都会考虑再三,都会难以立刻释怀。
    3 k+ Q/ ]( v! b( p4 b5 y' Q! Y
    / q) j3 G$ ~' h: |; y     更有甚者,一直牢记着工作、生活、感情,甚至是炒股的“惨痛记忆”。在公司中,在电话里,在会议上,反复提起,俨然新一代的“怨男”、“祥林嫂”。这样的倾诉,早先会得来同情,但时间久了,反复强调失去的“沉没成本”,众人也远之,  e8 E1 h) N& [/ ~6 x8 e& N- H8 q
    自我的信心也随着周遭的厌烦而“沉没”,直到“沉默”。
    , \: r& X) i, X8 e0 J# {
    & W0 J, b0 O6 E) e# Y1 {    “沉没成本”是遗憾,但更是桎梏,很容易让人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失去理智。不妨拥有一颗“输得起”的决心,毕竟过去的失误也好、荣誉也好,都已经随着时间“沉没”了,而今就只有现在和未来,机会等待把握,价值等待体现。面对那些无法改变、无法挽回、无法追溯的“失去”,要在心理上真正放手,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 B% Y1 _8 H; \# g
    ; e# a5 g0 N* v8 G, I& j  `
        在英国有句很有名的谚语,叫做“随手关上你身后的门”,所提倡的是,人要懂得放弃。当关门的时候,也同时将过去的点点滴滴留在后面,不管是多么让人骄傲的荣誉,还是多么让人心痛的失去,都可以被关在门外面,随后人生可以重新开始。( }) h  _: M8 G2 d! e' k; q

    / U. u, M8 d6 e1 c! `1 [    果断的把自己的以往的经历清零,以初学者的心态去拼,你要想到的是你不是冠军,而是作为一个初学者去拼冠军。
    ; L6 K; Q( v  `2 I$ R+ ]$ @- ]
    . A/ ?8 {$ u. z2 y! k    忘记,这就是成功的法门。# Z  k9 }0 _" Q3 ^
    3 h$ |0 v6 P/ T! f
        只要你轻声的问自己,你是如何做到的?答案就呼之欲出
    / l) m$ z- @1 G- r4 [
    5 z' n% x# W) A  x$ R: Z上一首田震的老歌以共勉1 d* M: Z/ p) Z8 \2 M7 R
    , g# ?  ?  v; N# G8 K$ M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E4ODk0MjA=.html

    点评

    涨姿势: 5.0
    涨姿势: 5
    赞!  发表于 2016-2-1 21:23
    知音体,知音体,呵呵。  发表于 2011-11-26 13:14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发表于 2011-11-27 04:23: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虎 于 2011-11-27 04:29 编辑 ; ~1 z, n: D. A# d
    : Z7 c( C6 n5 h) u; g0 Z- \
    1)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力就强吗?那么为何中国的富豪榜上多是文盲加流氓?
    , X% A) K6 q# p& v3 t  R
    $ S* J% V7 N1 U0 g& F( n) g4 {我感觉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存在同质化问题,不光是教育的同质化,甚至是人生经历的同质化。
    " K, N( ^/ I8 _% d/ i1 r  r& _8 T* Q
    假设成功是某种正态分布,一群高智商的人如此相似,在成功坐标系上处于远端(富豪科学家)位置的人可能很少,相反社会大学的学生智力mean虽然有所不如,但是deviation很大,成功分布曲线很开阔,在坐标系远端的人可能更多。
    9 g% ^0 a( v% P! ?" l9 g% P4 H+ P( D  P+ f4 @$ Z& s1 `* ?
    另一方面,还是假设,人要成功可能需要在几个方面都达到正态分布的远端,但是教育牵扯了那些高智商人群的太多精力,所以虽然他们在知识方面远远超过了富豪的标准,但是其他方面由于精力不足最终无法达到富豪标准。! W3 t# s# V2 w& ?: q. ~
    + e: Q+ h- p( j; q7 O, G
    另外,成为富豪的可能,或许和年龄相关,到一定岁数随时间递减,受过教育的人虽然可以不断积累各种能力,但是过了一定年岁,积累的速度比不上概率递减的速度,结果一生没有结果。1 q6 E! {2 q' `/ ], [+ _3 b

    ; B% F' C: W5 M. [( _: ]- U1 }  B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发表于 2011-11-27 22:36:53 | 只看该作者
    知识改变命运
    $ |5 V6 ?1 ?$ s; C( I教育改变命运
    & g; X3 W/ t  v: n对提高收入有帮助

    点评

    +1  发表于 2014-2-2 06:06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2 12:00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33#
    发表于 2011-11-28 22:35:58 | 只看该作者
    虎大,我觉得教育和收入提高的关系是挺大的一个系统工程呀。( M7 n* [9 d% w0 s9 e. X
    9 Z  E: l/ X% m$ B# b! |
    我觉得通过教育,应该获得的是技能,实际应用能力,圈子。技能方面,课本都差不多,主要看老师讲解的程度。 实际应用能力,就看学生自己是否上心,是否有悟性,是否坚持不懈,不耻下问了。圈子也很重要,有的公司只要那定点几所大学的毕业生。
    3 f4 F4 G+ e/ @- D
    1 z' \0 |8 G5 L1 W" A1 Y/ F+ l- a这些综合起来,应该对提高收入很有帮助的。如果考上好大学,又比同学学的更上心,也充分利用自己学校的影响力,那么提高收入是比较正常的。毕竟,哪里都需要做事情的人。* F  o' @. u( t+ l
    7 f2 k0 E" r, L- m- m0 S! X
    当然,另一方面,收入是要看市场容量的。比如计算机火热的那阵子,计算机的毕业生就可以收入很高,教育程度呢?与其他工科比,难度应该差不多的。比如1999年可能有的计算机毕业生收入就有了5000,现在2011年了,很好的学生毕业了可能就是1万出头。 这样看来,计算机系教育对收入的提高,作用小了很多。
    " C3 E% N( |" `& H# ^: v3 W' d% G0 [* e9 B
    可是如果只是学的好,比如,看了很多书,自考了很多证书。一把刷子,很难起到作用。况且,这样的教育过程也很难坚持下来。
    4 L0 r4 L1 [  l; Z( I1 i1 q) D; H1 c% N/ L1 v! C: S6 F
    说个题外话,牛逼的爸爸给儿子安排了一个好工作,直接进入好圈子。可是如果爸爸退休了,影响力没了,儿子也是要提高自身能力去提高收入的。所以很多二代,也不见得就终身富贵。) O& u8 E$ l* |

    $ ]# _7 t0 s5 ]' G1 d以上都是一点点文字。真的要说清楚问题,是必定需要模型和数字量化的。这是一个博士论文2 R- J& L0 [) J; e) ^1 U9 n* r' U; R
    ; G4 {+ L/ A# l, ~7 `1 [
    - _2 [# K. L! I0 `  U& s# U+ l
    / G* r# k. x) n
    $ \0 i4 T4 r; j7 Y7 m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发表于 2011-11-29 13:20: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urplue 于 2011-11-29 13:26 编辑 ; X0 H$ a8 O: W4 s: F) K, o4 f
    7 x. `$ u0 b* z' p7 j
    1)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力就强吗?那么为何中国的富豪榜上多是文盲加流氓?# q8 k( C/ b8 W
    就个体来说,我认为受高等教育还是能提高能力的,系统的教育,对于人能力的提升还是比较重要,一个人的能力提升了,能力是不是强,在不同的个体之间横向是没有可比性的。1 E1 S- V& Q" g& R" _3 |9 p
    中国现阶段的富豪,在个体之间横向比可能没有文化,但是有能力,这个现象,涉及到后面那个能力定义的问题,能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同一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定义应该是不同的。$ t- H/ H! F1 j8 p5 a1 P
      _0 {% A! L& F3 O
    2)为何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比技校生(不是指那个技校)还难?
    6 q# \( Z: G" E; J6 y: b2 I: U% m* `楼上已经有仁兄说过万般皆下品的思想,我也这么认为,另外,我感同身受的是,扩招之后的大学生,跟扩招之前的大学生,特别是那些很一般地方性学校毕业的,那是大行径庭,某些大学生其实根本就比不上扩招前的技校生。/ v5 Q3 y# _6 ~7 i  v( h9 d

    $ o, s" X( h1 [- B+ f: ^7 p( T  \6 u% y6 S! L9 w3 E5 ]
    3)大学教育中1/4的时间还是在学马列,这能不能提高人力资本?5 R  v: |8 A1 w6 ^  }+ o
    意识形态的教育,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网上正在搞的那个“平凡良心”,我感觉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其实,我感觉那个国家都在进行这套教化,只是手段不同,方式不同而已。也如葡萄在西西河里讲的08年之后资本是被打上了标签的,我也认同,最近那个冰岛卖地的事情应该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 H  r) M2 X4 H$ L! `& n4)在中国的能力定义是什么?包括关系,党员身份,家庭背景,还是基因遗传?
    % o7 Z. V) j4 J+ l上面提到,能力的定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应该是不同的。在远古时候,有气力可能就是最大的能力;在当代,能力的定义更多样化,比如有些富豪,其成因就是刚刚改开时胆子大,什么都敢干,就一下子发财了,成了富豪;有些是看清楚了这个社会的资本积聚和流动模式,靠拉关系行贿受贿就搞定了巨量财富成为富豪,如果这些都界定为能力,那这些例子就可以作为能力多样性的一个解释。但是,有钱就有能力吗,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感性上觉得,能力:就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技能或者素质,在时代的特征上与社会整体人群学识以及受教育程度不具有正相关性。7 Y8 K! f* ^3 Q/ [; L/ m
    个人认为,现代社会开始进入了既要拼能力,又要拼爹的时代。
    : a* f0 e; Y+ [1 G) i
    ( v! N/ H# r: A1 g/ Q% c3 v5)文革期间受教育的人为何收入比其他时期的同等教育回报低?  X  e$ Z: S" S
    这个问题不是很了解,直觉上,也觉得与经济发展时期有关系,是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情况,不带有普遍意义。
    3 Z% @, O% o) @3 U: W! \: x) ?7 P% c" r/ K2 u$ n% V" p- k
    6)大跃进时期,夫妇在孩子的高夭折率下,采用了选择生存的方法(比如说以身高为信号),这对后来的他们的教育有何影响?
    0 T( y6 ?0 j( j8 e) v) x没经历过那个时代
    # [% g* s: [4 _' Y! w. U: G7)大跃进以后出现了中国最大的婴儿潮(1961-1980,占现在人口的23%),这对教育有何影响?
    3 \7 Z3 x2 F7 x6 F! l3 a7 D( U/ g$ m5 c本人就出生在70年代初的落后农村,个体的感受是,父母的教育程度和从事的职业(本质上是父母对教育的认知状态)对子女教育的影响非常大,家庭经济状况对孩子教育的影响也非常大。妹妹就因经济原因辍学,这也是一直不能释怀的事情。! }& W" e" R5 l) O+ w! o

    * W. L0 C) l: F) N: E8)计划生育对教育的影响。
    , ~7 q; }" `/ _% B3 j个人感觉计划生育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对子女的培养方式上,娇生惯养成为了这个社会不得不重视的一个关键问题。娇生惯养间接的对我们这个社会的有生力量进行了优选,把个体自律且聪明的那一类选拔出来成为精英,然后对剩余中的一大部分,那些进行劣化,结果就是这些人好高骛远无所事事和没有社会和道德底线,那些使劲啃老,且虐待自己父母的人就是这种劣化的标本,当然,这也是一种特殊历史时期的特例。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发表于 2012-2-3 23:09:0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挺大的,试着说几句,欢迎指教。6 g! u3 h; V2 r' ?

    7 y  Y8 O- p6 R先开个玩笑。教育对于提高收入,在中国古代还是很明显的。“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十年寒窗苦,一朝跃龙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状元,榜眼,探花,范进中举,孔乙己。呵呵,不举了。。。。现在吗,暂时看不出必然关系。
    ; U0 V% w3 q# n2 I- m7 F5 j2 U8 b2 n* y1 P$ }  r6 Z# I7 b$ o& k
    教育的概念,虎兄指的是学校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综合?我暂时理解为两者结合的教育吧,对下面的解释可以更适用。; C/ n4 O2 D: x# P# Q1 V
    7 g7 z* P5 w. _7 t8 J; o5 e" Z
    提高收入的概念,不是很清楚。是不是指所有工作种类中(国营单位、私营单位、个体经营等),只要获得收入的(合理或不合理的暂不论),都在这个范围内?我还是暂时理解成全部包括吧。
    + _4 n9 N. ^0 d- i. v+ x& P+ h" r5 t  S! B
    教育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阶段性的,也是相对封闭性的。社会教育是终生性的,也是渗透性的。简单的讲,学校教育只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接受各个阶段的教育,显性表现为各种学科知识的掌握,隐性表现则为能力的培养和眼界的开阔。只要是“正常”经过各阶段教育的人,他的学习能力是无庸置疑的。
    % w' J. G4 ]! y0 j" Z" R1 S5 x7 `0 \$ u/ a
    参加工作后,也可能存在用非所学的困境,那么起作用的可能就是在学校所获得的能力和眼界了。有了这种“学习”的能力,有了相对开阔的眼界,再摆正心态,就能比别人更快地接受社会教育的知识传授了。简单地说,就是能很快地融入一个团队,融入社会了。很快地融入社会,也就意味着能很快地站稳脚根。也许在别人彷徨的时候,你已经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人际交往圈。社会地位的提升和人际交往圈的扩大,对持续改善你的工作会有极大的帮助,也就会或显性或隐性地提高你的“收入”。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模拟化经历。但在其中,会有很多的外力在扭曲或加速这个过程,包括你的性格,社会环境,父母地位财富,甚至还有普通百姓说的“命”,等等。
    : t$ @1 Q& F4 T) ?# t. D/ A. O
    ( F. `2 H% |) I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就像在学校里,学习好就是优等生。适应社会环境好的学生,就是社会优等生。有些没有经过学校正规教育的人,在社会上也取得了成功(提高了收入吧,呵呵),说到底,他更适应社会教育,他在社会这所学校中学得更好。他也许是小学毕业,但成功后,想再做强做大,却一定会雇高等学院的专业人才为其服务。这种成功毕竟是少数,没有太多的可示范性。个人觉得,从长远看,从大比例看,教育还是能帮助提升收入的。否则,我们要学校干什么?学校培养人才,人才促进国家发展,国家发展带动社会进步。社会都进步了,我们的收入还会下降吗?(笑笑。莫以个体、个例论此。否则会纠缠不清,越说越小的。)& {4 k+ v( Y. T6 c$ t( n

    1 t" \$ E; U* @9 n" d# k8 F我对社会环境的看法是:它有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但它是公平的,不针对个体而存在。海纳百川,社会包容万物,只是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层面。有人觉得它好,有人觉得它坏,只是角度不同,立场不同,甚至是遇事不同,都有会不同的解释。% }# J. b$ Z9 k% M# |- \9 Q
    2 F/ X" ~9 L0 A5 ~9 L: x8 v' _
    啰嗦半天,没个定论,也有很多经偏盖全的地方。其实感觉这个问题,也许真不是“是”与“否”的单选题。那两位诺贝尔获奖者的观点,我个人倾向于第一个多些。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
    发表于 2012-2-4 18:55: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身轻松 于 2012-2-4 18:58 编辑 ) x8 e  p& s! I9 i: |

    * p1 c/ F- j+ y3 L- o快一年了才看到这个帖子,那我就从伪经济学爱好者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教育0 |$ D0 S- Q$ e5 \; z/ a5 V
    ) `: N/ w2 T& O" O& ?! H9 l
    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人力资源的价值附加属性,而这个属性又严格依赖人力与社会需求的交互。) a5 K. T- J/ [
    3 C% a; c6 P2 _
    我们首先从人本身来看,人在不能为社会做直接贡献的时候,他是做为人口来计算的,是消耗社会生产力的;只有当人成为了人力的时候,他才能贡献社会生产力。而教育则是将人口转为人力,也即将对社会的消耗转变为为社会贡献的主要途径。
    6 R6 j. r2 [, i3 }0 U8 d0 z4 o$ G% i0 C' p7 U5 y9 i
    我们都知道,工业化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规模化生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生产效率的最大化,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教育其实也是如此,统一的教材或者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授课方式等,造就的其实是一群知识水平相近的学生,某钟程度上说,学生也是产品。这样很多工业社会的经济模型都可以套用在教育这个事实上的规模化生产行业中。
    + k; z3 z) @& @8 T* z$ k$ X8 I
    # v7 v' l3 k& _+ x7 V现在,就可以来分析您提出的几个问题了:6 P, W! N/ Z# _, h  h* _

    3 s% `; y1 k0 l) c4 n5 n. v5 p1、既然教育也是工业化生产,那么产品合格与否完全可以借鉴工业生产的成品标准。但是我们都知道,教育产业的产品合格标准是非常松散的,仅仅只限于考试成绩,而且这个成绩还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产生错误,所以从目前教育体系出来的人,能力未必就强,因为能力不等于考试成绩,而且真正的能力也是教育产业无法完全考核的,比如人际相处能力、对新思维的接受能力等。( N; q3 E" c1 h5 }/ F' N/ l. E9 n0 a
    . o, Y, v2 Y, c0 L( {- W
    2、既然学生是商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力的需求而被教育系统生产出来的,那么工业产品中供过于求的现象完全也会发生在就业的学生人群中。另外我国教育培养跟不上实际需求也是至关重要的原因,在大批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进入社会后,这些产品被闲置也不是反常的事情。具有专业技能的学生则因为其“生产”方向就是为了满足特定领域的需求,其“质量标准”也有非常实用的检验标准,所以技校生比大学生受欢迎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7 s. @, b# I, w  S- S- I
    . [  ^1 p2 j6 b. |! J3、不能。按照高度教育是提高人力附加值的过程来看的话,不符合社会需要的能力是不值得投资的,所以应用方向极端有限的马列知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没有任何附加值可言的。
    - U0 [/ C* P. L  @6 L# U
    7 t7 i5 h/ X0 g  F, Q& \8 ~5 l4、所谓的能力是个很泛的词,我的理解是,“能力就是能为人所用的力”。这个能力就需要看社会的需求了,或说使用者的需求。如鸡鸣狗盗之辈在平常时期绝对为人不屑,但在孟尝君夜逃之时,对随时有杀头之祸的孟尝君来说,这等人众就是“有能力的人”,是值得他(而不是别人)大力报答的。所以学识是能力,动手也是能力,忽悠也是能力,家庭出身也是能力,甚至打架闹事插诨打科对特定雇主来说也是能力。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是未见伯乐来。- c7 K/ G$ ?# G0 q
    0 r# M: u0 m" k- i$ P& y
    5、我在前面说到,教育的目的非常直接的就是用来生产人力产品。在文革那个非正常历史时期下,很多行之有效的产品检验标准都被推翻了,代之以政治色彩浓厚但非常不符合实际要求的检验标准。如果产品本身没有太突出的特色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的话,次品的价值一般就是极低的。
    , r# Z% X& s5 m9 x) }
    + C* v, |) J. v6、这个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一般看来,贫苦人家都会倾全力在最有希望的后代身上进行投资,以期获得最大回报,在这个情况下,除了学习成绩,身体健康也是一个考虑因素。
    ( I6 R# [/ q3 m$ [
      h9 O. T" F6 E7、婴儿潮对教育的影响并不直接。真正直接的因素是教育产业化,某种意义上说等于是降低了教育工厂的产品质量标准,导致原来行之有效的产品分级制度被推翻,大批实际上无法达到原来的质量标准的产品被标上优质产品的标签推上了市场。
    % o. q" {5 `, b
    ; g# Q3 W" G! Y6 k& D6 L! n2 L8、计划生育的最大效果就是导致人力供给的直接缩减。同时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使得城市居民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将子女送到国外去接受教育,同时国内的人力市场也开始受到外来人力产品的竞争,这将使教育产业出现两极化:有一定水平的学校将被迫提高自己的产品标准,以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更多的其他学校将进一步走向低端,主要吸收相对没有经济能力的人家来生产满足低端需求的人力产品,但这个领域将因为人口供给缩减而竞争激烈。
    + b9 L* a( @9 x3 }" q/ [2 \( `& M* h4 z) \1 d
    我的观点综合起来就是:
    7 d8 N1 e$ h$ _, c7 y
    9 W7 F; h' g0 y6 Z3 X) V学生只是教育系统这个行业的产品而已,产品能不能卖得好,关键还得看产品本身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但与普通的物质产品不一样的是,教育系统是不需要自己去为产品打开销路的,这才导致了大量对学生的不负责的教育现象的出现。刨除政治层面的考虑,教育改革最关键的部分其实就是“教育行业必须为产品负责”,既然汽车厂商、电器厂商都要为产品的质量问题付出代价,为什么教育系统就得免责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
    发表于 2012-2-5 09:06:40 | 只看该作者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
    发表于 2012-2-12 01:57:22 | 只看该作者
    虎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普及性应该是和斯密增长有正相关的吧。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9-11-5 21:07
  • 签到天数: 829 天

    [LV.10]大乘

    39#
    发表于 2012-2-13 10:26:04 | 只看该作者
    3)大学教育中1/4的时间还是在学马列,这能不能提高人力资本?$ g$ M$ _. m+ g

    ! h0 d5 E7 J# }$ R( G$ x    这个部分每个高校的情况基本差不多,虎大的“马列”以我的理解基本上包括以下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般开设220个学时左右,普通本科生大学四年的总学时基本在2500左右,思政类课程占比为10%左右,这些课时根据国家相关文件是不能减少的,俗称“两课”(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可能有小许差异)。
    ' m" k  ]' ^' j( R- M    关于“马列”类课程能不能提高人力资本,我认为“马列”课的质量决定了是否能提高学生的人力资本,好的教师及团队通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例如武汉某大学的“马列”类课程就很受学生欢迎,开出了类似“百家讲坛”的效果。我想这在提高人力资本的过程中是有隐性增值作用的,当然,更多的学校那是活见鬼。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2-31 23:52
  • 签到天数: 4 天

    [LV.2]筑基

    40#
    发表于 2012-2-15 09:42:20 | 只看该作者
    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需要终生学习,和自我教育。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11-5 02:25 , Processed in 0.05243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