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见大家对保时捷康泰的热烈讨论,我觉得该写点什么了。作为一个行业相关人员,由于知道的敏感信息比较多,所以限制了这篇帖子的范围和准确度,只是希望坛友们看过这篇文章后,对德国汽车产业的某些方面有一个初略的了解,以后谈论起来也比较言之有物。3 u$ r! L0 S' B! k
0 i1 g6 |9 u7 O' T德国汽车工业从戴姆勒的第一辆车开始,已经走过了近150年的历程。虽然其间被美国和日本反超,但这10年来靠着大众在中国市场的耕耘,又夺回了世界第一的宝座。汽车是世界上产值最高的工业产品,这也代表着这个产业的复杂性也是工业界之最。一个车厂如果要上新项目,那更是需要反复论证,耗资耗时巨大。我没记错的话,大众集团这10年来一直是世界上对研发投入最大的公司,直到前年才被亚马逊和谷歌超过。
* ~5 X: b% H8 @& p2 _" v1 K5 L8 s7 s T0 ~ `& S% R# S4 ?5 I$ o
) V C! t* j$ @% V7 i9 W( L. S1 a
' u" Z( f* T9 {
这几年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红得一塌糊涂,德国车厂相对就低调了很多。低调归低调,该赚的钱也没少赚。特别是德国车厂这两年主攻SUV后,利润更加丰厚。在欧洲主要国家,电动车到目前为止,都只是政界和媒体在吆喝,车厂和消费者并不买账。当然,欧盟2021年会对二氧化碳超排采取惩罚,如果欧洲车厂还是延续现在的车型销售比例的话,每年会被处以320亿欧元的罚金。于是生产和销售更多的电动车,终于提上了德国车厂的主要日程。% G- u# R" s+ O0 a! @. Z3 ?; ]4 s
+ E% U/ @2 {) l' R2 e大家都知道,不同于传统的燃油车,电动汽车的核心是电池-电池管理系统-电机。除了电机外,其他部分都不是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强项。这就对德国车企的采购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车企如果要采购一个零部件,需要采购-质量-研发,这三个部门一起协调。供应商还要通过德国汽车质量认证系统VDA的评级。VDA又涉及了硬件,软件等不同的类别。这些条条框框就是传统供应商要配合起来都非常吃力,更别说是对汽车行业一知半解的电池厂了。现在的情况就是电池厂闲车厂体制僵化,反应速度慢。车厂又觉得电池厂都是些汽车外行。所以,就发生了日韩某大型电池企业的欧洲分厂,被某德系车厂质量分级连毙3次的尴尬事件。
1 I% F% |# t3 E$ [# a& Q1 J$ u+ |- b2 H5 j& c
![]()
) i2 G! r9 {' `) h9 Q4 k, d5 N2 XVDA系统的结构- Y$ x$ g' d' W3 M* a) _
, x$ U) @! U. L' r w% x: ~6 y' M$ e. k
要解决上面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6 B, j5 I5 J5 D% ^' H4 r1.车厂和电池厂紧密合作,互相了解对方的需求,互相帮助。这个模式其实是最优解决方案,但需要车厂投入大量的人力去协助各个电池供应商。即使车厂有资金和意愿,也不容易凑齐这么多专业人士。
+ n) R0 a( {/ m+ p/ N: Y2.电池厂雇佣车厂高级经理人,把电池厂改造成与汽车系统兼容的企业。问题是车厂高级经理人都是欧洲人,现在拿着高薪,做着相对悠闲的工作,谁会跟打了鸡血一般的东亚企业卖命?退一步说,即使能找到这样的人,他又能在东亚企业文化背景下施展得开手脚吗?$ q* U2 w% K% Z
3.电池厂委托像我司这样(软广)在汽车领域人脉丰富的咨询公司,帮他们约见车厂采购-质量-研发这些关键部门的高层,然后替他们组建质量评审团队,进行内部评级和改善,帮他们拿到供应商入场券。这样的好处是形式灵活。问题是,外来的咨询公司对电池厂的各个山头不够了解,容易触犯各部门的利益。如果没有大老板的决心,很难推动改革。9 S& q4 m, ?0 a+ X) h" p8 S
, K6 Q/ n! }' p8 W( d: \" g0 M![]()
! {6 L( x# U1 |1 _大众MEB平台的动力总成结构图,及电池价格的发展。9 x1 H$ H! g- e1 C3 Y, |
9 P3 R7 t. l" e+ e
5 ^: a! T. a( H- S6 G' T& E
但以上这些难题,在车厂和电池厂的磨合期过了以后,终究会被解决掉。到那时候,德(日)系车厂就会与电动系统的供应商一起,形成一个完整契合的工业体系。大浪淘沙,如果现在的造车新势力及电池厂跟不上脚步的话,估计有很大的可能会被这个体系碾压。' ?2 }5 R+ U5 z- U' h
) }) F, d; p0 D( G: M7 H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