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4-14 07:50:02
|
只看该作者
这里,我们首先需要分析一下美国、苏联、中国三个大国,各自实现工业化的具体条件和模式。
+ q" e* H( _, Z+ L7 H
/ r7 _* c, @& R& k% V' W 美国显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模式,它所追求的并不是物质产品的极大的丰富,也不是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的精益求精,而是投资者也就是资本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它又有着很明确的很坚定的一个基本的、清晰的国家战略。最初,它是一群在传统的欧洲社会,因为人均资源的矛盾无法缓和,最后逃逸出来,追求自己的新生活和新的可能的,这样一个群体建立起来的契约社会。8 j T' @/ F% a$ v
这样的契约社会里面,它要确保每一个人的欲望,得到尽可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同时也要保证一个社会的基本稳定。因此这样一个国家天然的具有一种战略性的对外的扩张性。但是在它自身的实力和内部整合还不能为这种战略扩张提供实力支撑的时候,它会选择高度务实的国家发展战略。这种高度务实的国家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是在孤立主义前提下迅速的实现领土的扩张和内部的整合。这样一种领土的扩张,就是西进运动;它的内部整合最高潮就是南北战争。但是无论是西进运动还是南北战争,它都不是单纯的武装力量斗争,而是有着扩张和整合自身资源的一个基本的趋向,作为它主要的驱动的力量。在这样一个过程完成之后,它就充分发挥了自身在战略上、地缘上的优势。
% Z2 O7 S: _$ _" t+ t" L
- w3 O* k$ g. w 美国战略上的优势就在于,它有着一个广袤的领土和统一的国家主权,同时周边的地区又是可以被它所覆盖和控制的地区;而地缘上的优势,就使外部的强权,对于它进行干预的能力是受到很大的限制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确立了一个独立的清晰的国家主权和战略意识,以这种独立的国家主权和清晰的战略意识,一方面实行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来扶持本国的工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进行一种全国性产业的布局和资源的配置。那么这种全国性的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最终的结果就是,粗糙的,但是有着巨大的规模效益的,廉价的美国制造的产品终于冲垮了那些先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质量上的明显的优势。这就是美国人所说的“没有任何一美分的价格优势所不能抵消的品牌忠诚度”的内涵所在。
# }4 S3 p9 d3 L/ @5 i9 V0 M3 ^. y, t" \, _2 ^1 g& H
与美国相比,不论是在工艺上取得了更高的成就,乃至于引领了整个世界一个世纪的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德国,还是和美国几乎采取同样的产业发展政策和战略的日本,都没有完成如美国那样后来居上的反超。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战略环境是非常有限的,战略处境又非常险恶的。最终美国所确立的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用自己的规模的优势冲垮先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质量、工艺和品牌方面的优势,最终确立起自己在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 c' K% N' g2 Y. J' g
1 S! e- X$ ^, [5 Q3 d% P 在确立了这种主导地位之后,又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在政治上军事上对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又确立了主导者的地位,利用经济上的主导地位与军事政治上的主宰者的地位,共同筹划,最后确立的,是美国对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支配地位。一方面,它在全球的范围内按照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逻辑,或曰按照机器文明的基本逻辑,对资源进行最优化最高效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它又为本国资产阶级圈定了一个最大限度地在这个体系中获益的产业结构。这个产业结构就是,以军事、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的话语权来维护美国在金融方面的主导地位,以美国在金融方面主导地位,支持美国在它所主导的世界体系中获得一个最大限度的利润率和控制力。这种利润率和控制力,使得美国获得了几乎是没有止境的一个制度性的收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