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金融业

相关日志

分享 民国金融业的王者 —— 钱伟长
热度 2 gordon 2017-6-15 16:31
  (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钱穆的曾祖父钱绣屏,清嘉庆十五年(1810)生,国学生。祖父钱鞠如,道光十二年(1832)生,邑庠生。父亲钱承沛,字季臣,同治五年(1866)生。钱承沛有二子,钱掣和钱穆。其中钱掣子钱伟长。钱穆有三子二女,但皆在大陆。其中长子钱拙(80年代患癌症去世)、 次子钱行、三子钱逊(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原所长),长女钱易、幼女钱辉。也就是说,钱穆是钱伟长的亲叔父。   七房桥村还有钱伯圭一家,钱伯圭有子钱令希(工程力学专家)、钱临照(物理学家)。 ××××××××××××××××××××××××××××××××××××××××××××××××××××××××××   钱穆一直称恩师的的钱伯圭(钱临照院士之父)是七房桥旁的同族啸傲泾钱氏,论辈分钱穆长于钱伯圭。但他年龄小于钱伯圭,又是钱伯圭的学生,受恩者,故对钱伯圭则始终恭敬如仪称恩师。 ××××××××××××××××××××××××××××××××××××××××××××××××××××××××××   后来是薛暮桥 研究经济,把这事给干掉了 ××××××××××××××××××××××××××××××××××××××××××××××××××××××××××    1900年,钱伯圭就读于当时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钱伯圭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代、鸿声历史上的第一位大学生。 南洋公学为清晚红顶商人盛宣怀1896年(光绪22年)创建于上海,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当时倡导 “实业救国”、 “科学救国”,全国上下掀起学习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新学热潮,在南洋公学,钱伯圭按受到了新思想的启蒙和熏陶。 民国元年(1912年)11月5日,南洋公学爆发了反封建专制校风的学潮,参与的学生后被开除。由此,全校学生群情激愤,200余学生在学校讲习蔡元培的率领下宣布退学,以示抗议。钱伯圭也参加了学潮,被学校开除。退学后的钱伯圭直奔湖南长沙,应聘影珠学堂任西算教员。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钱伯圭返回无锡后,到荡口协助舅父华鸿模办学。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4月18日,华鸿模在其祖父开办的荡口耕余书塾原址创办了“华氏私立果育学堂”,钱伯圭被聘为学校的体操老师,兼任西算和地理教员。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文史老师很容易聘请,而开风气之先的体操、音乐老师却寥寥无几。更重要的是,早在清末便已经兴起的“教育强国”、 “体育救国”的思想,这在民国时期被看作是强国御辱的一种积极举措,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1908年,钱伯圭又与锡金师范学校毕业的钱第蓉、钱冰贤,在鸿声创办了一所新学堂———南下初等学堂(鸿声小学前身),自己既是校董,又是教员。正是在这所初等学堂,走出了三位院士,包括钱俊瑞和钱伯圭的两个儿子钱临照、钱令希。    钱伯圭也是辛亥革命的元老。1904年,钱伯圭从湖南长沙返乡后,干的第一个轰动乡邑的事,便是“剪辫子”,迎接共和曙光。 “剪辫易服”,始于1895年,至1905年左右蔚然成风,成为辛亥前后革命行动的一个标志。   钱伯圭一回到家里,就动员全家男丁剪掉辫子,这个提议得其父钱宗濂和兄弟们的全力支持,当即全家男丁剪掉了辫子,这一举动在乡邑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3日上海起义爆发,5日苏州光复。钱伯圭和他的弟弟钱秉璋在无锡参加了秦毓鎏领导的光复无锡行动。 11月6日清晨,以秦效鲁为首的革命军进攻无锡金匮两县署,将清无锡知县孙友萼和金匮知县何绍闻逐出,罢免清廷各官僚以及革除沿途厘卡。钱伯圭等人曾赴京杭大运河的望亭巡检司夺取官印,驱走司官“大人”。 鉴于钱伯圭、钱秉璋兄弟二人在光复无锡中的作为,无锡光复后两人均被予以重任,钱伯圭被任命为锡金军政分府司法部庶务,钱秉璋任军政府四城总稽查官。后钱伯圭还曾出任无锡四乡公所委员会委员和鸿声乡镇长,任内广修水利,热心文教慈善,造福乡梓。 ************************************* 参考阅读: 华鸿模祖孙:仓储业的开拓者 http://www.aswetalk.net/bbs/home.php?mod=spaceuid=663do=blogid=69474
497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金融业赚钱的秘密
热度 59 河蚌 2014-4-27 16:51
作为金融业内的人,我一直在疑惑为什么金融业能够赚那么多钱,几个人的小部门一年就能赢利上亿,这是如何做到的。按照道理来说,金融业一笔单子的利润十 分小,贷款4%左右,再高的风险也就跟着增加,其它的业务则可能只有1%,这些远比实体行业的利润率低很多,可是这几年银行都是暴利,这是什么原因。 细一研究才发现,银行赚钱用的不是自己的钱。一个企业,做成一个实体项目,利润率是高,但怎么也是几个月时间才能回笼资金(更多的是要几年才能回本 的),而且动用的资金是自有资金加上银行贷款,再怎么样,也不可能超过自有资产规模。而银行,实际上则是借别人的钱生钱,而且关键是银行可以从资金市场上 借钱,这使得在理论上,银行可以运用的资金规模是无限的,只有资金成本的问题。 所以,别看金融业每笔业务利润率小,但用的都是别人的钱,不受自身规模限制,更因为周转极快,一家小银行,在其一年运营期间,所动用的资金也是个天文数 字。所以,赚到的钱,相对于自身的规模,也会是个天量。当然,这必须要求资金利率足够低,如果升高的话(就象某年六月的钱荒),那么可能几天就将半年赚的 钱赔回去。 当然,银行赚钱决不仅仅于此,普通老百姓对银行还有一个误区,那就是,银行贷款赚取利润,实际上,银行的利润根本不是贷款得来的,因为真正的利润,是本息 全收回才算利润,而银行经营中,一个可以还得了本金和利息的就是优质客户,这样的优质客户又怎么能做一锤子买卖,肯定要长期保持,不但不能收回本金,还应 该扩大贷款规模的。以前,借新还旧是不允许的,因为不良贷款可以通过这个来规避监管,但这样的监管也确实对于优质企业的扩大贷款不利,于是银行发明了授 信,授信可以是一年也可以两年,额度可以是循环也可以是一次性,在这个授信额度下,企业就可以反复地贷款,不受借新还旧的限制,只要能按期付利息,那就是 银行稳定的利润来源。 但这种只要求还利息的模式,实际上,就相当于一只猫把自己的尾巴割下来当食物。这本来是不可持久的,但是中国的问题就是高储蓄率高增长,银行每年的存款规 模都在扩张,这个扩张来源于高储蓄也来源于国民经济的高增长,所以,割尾巴当食物这种在自然界很怪异的行为在金融领域却是正常的,因为经济体型的长大甚至 超过了割尾巴的速度。 但是,上述原因其实都不是银行赚大钱的根本原因,银行赚大钱的根本原因,是将每年国家的增量货币划去很大部分当利润了。国家发行新货币是为了适应经济总 量,但发行的新货币必须先经过银行(再贴现)才能进入企业,如果银行的主营业务是直接对企业贷款,那么银行只是在其中扒有限的利润出来。 但是现在的银行,往往不满足于这类直接贷款的利润,而是将获得的资金通过各种手段给第三方金融机构(比如融资租赁公司),然后金融公司再以很高的利率贷给 企业,这样本来是企业创造的财富而对应生成的货币,再回到企业体系内,银行会分得20%以上的规模作为自己的利润。这个放到中国还有美国的货币增量来衡 量,那就真是天量了。而促成这么高分成的原因,就是那些准金融机构,也就是最近经常听见的影子银行。 当然,这种模式下,其实银行赚的钱也还是有限,毕竟,最终还是要把钱贷到实体企业,而实体企业的赢利能力有限,你真做出40%以上的利率来,大多数人家也 借不起。所以,对于金融行业,还需要更超神入化的赚钱门道,那就是金融衍生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不进入实体产业都是十分严重的现 象,大多数金融衍生品交易就属于典型的在金融体系资金空转的业务品种。举个形象的例子,如果以前那些金融手段,相当于猫咬自己的尾巴的话,那么金融衍生 品,就相当于两个金融企业互相咬对方的尾巴,这个景象大家都不陌生,其实就是两条互相咬尾巴的蛇。 抛开金融衍生品复杂的外表,其实质就是对赌,这个赌普通老百姓都会,比如好赌的两个人说,咱们赌天气,出太阳你给我两块钱,下雨我给你两块钱。金融的赌面 当然不能这么简单,总要一些高大上的字眼,比如我们赌利率会不会上升,汇率会不会上升,如此这般,其实现在的金融衍生品已经到了无所不赌的地步,因为金融 市场只要有现货就有期货,有期货就有期权,而期权,其实就是对赌,因为赌徒们根本无力去行使那个权。 对赌本来是零和的,有赢就有输,但是为啥金融业却乐此不疲呢?其实这又是个大家认识的误区,因为这根本不是零和,零和的一个条件是,空间是封闭的,你有 了我就没了。而金融市场则不是一个封闭的市场,因为不停地有资金注入。金融本身就是国家的命脉,所以只要是银行,就是国家的孩子,也中央银行的孩子,央行 从来不会说不借,只会说你要给俺的回报高些(提高贴现率)或者说要更好的学习成绩才能借(提高准备金率)。 所以,只要国家经济在发展,储蓄规模在上升,金融业就可以获得新的资金,然后就可以不停的玩,这就象赌徒,我可以一直输,但只要我有钱,就可以玩,也总 有翻盘的机会。何况,金融业其实不是赌徒,而更象是赌场,他们之间在对赌,但更会吸引很多赌徒进来,通过复杂的规则,保证这些梦想发财的家伙乖乖地把钱奉 上,从而放缓将这个赌场玩崩的节奏。 当然,如果把金融衍生品交易放在整个国家的大环境中,这仍然是零和,零和就有玩不下去的一天。但对于金融业人士,这玩不下去的一天谁知道会是哪一天,且让 大家享受每一天,而更可能是,这一天甚至不在今年,那么皆大欢喜,到年终时一结算,赢了很多呀(其实输的也有,但只要不清盘,那就不算输),大大的红包。 至于以后,管以后干什么,反正今年我赢了,分给我的,难道还想让我以后吐出来? 当然,金融业的输赢生死不用我们操心(美国政府操过心,就是再拿出7000亿给金融业),但,经过这么一轮,我们惊奇的发现,金融业把国家本来准备给实体 企业的钱,买了衍生品后,竟然没有一分钱进到实体里,如果银行能把所有的钱都买衍生品,那么就意味着,对应国家经济增长而发行出的增量货币,转了几圈后竟 然都变成了金融界的利润。 把国民经济增长成果变成自身的利润,这才是金融业赚钱的最大秘密。
个人分类: 世间百态|1198 次阅读|18 个评论
分享 越南抓捕金融业大亨阮德坚导致股市大跌
热度 15 bayer 2012-8-22 17:19
from 东方早报 只是转载 不评论 “阮德坚的被捕是越南共产党上月开始的一系列加大打击腐败行为举动的一环,执政党想以此来显示其正在处理高层腐败……要抓大鱼。”——越南问题专家卡尔·赛耶 - 银行业巨头阮德坚涉非法交易被捕越南股市大跌 - 央行出面避免恐慌 越南政府反腐败向纵深发展,出重拳打击国内的金融寡头和利益集团。 据越南媒体报道,20日,越南金融大亨阮德坚因涉嫌多起非法交易被捕。消息公布后,越南股市21日大幅震荡。阮德坚是越南最大的银行亚洲商业银行的创建人之一,也是河内足球俱乐部主席。阮德坚还是其他一些银行的股东,是越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越南媒体称,阮德坚被捕的“冲击波激荡全国”。 执政党要抓大鱼 越南公安部犯罪预防科的一名官员称,阮德坚20日晚上因涉嫌妨碍商业活动罪名被捕。越南国家银行行长阮文平随后称,阮德坚旗下的三家公司被指控进行不正当交易。调查人员20日晚在阮德坚河内的家中进行了一个小时的搜查,查获部分与涉案活动有关的文件。 越南警方称,阮德坚被捕是因为警方收到多次有关其旗下三家公司违反法律的投诉。这三家公司分别是BB贸易投资股份有限公司、ACB河内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亚洲河内金融投资公司,涉及城市工程建设、房地产、酒店等相关行业。 阮德坚出生于1964年,毕业于越南军事技术大学。随后在越南国家服装纺织公司工作了近十年。1994年,阮德坚和朋友共同创立了亚洲商业银行,该银行迅速成为越南非国有商业银行中的老大。近年来,亚洲商业银行又对其他银行进行投资。有报告显示,阮德坚和他的夫人都在该银行中持有股份,价值高达9.12亿美元。此外他还涉猎足球行业,是河内足球俱乐部的主席。他对 旅游 业和服装业亦有浓厚兴趣。2011年,他被越南商业杂志授予“年度企业家”的称号。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越南问题专家卡尔·赛耶认为,阮德坚的被捕是越南共产党上月开始的一系列加大打击腐败行为举动的一环,执政党想以此来显示其正在处理高层腐败,“要抓大鱼。” 在越南政府监察总署和世界银行于8月16日联合举行的2011年反腐败倡议计划中期评估会议上,越南方面承认,越南经济、社会等领域的腐败现象呈上升趋势。越南和国际经验表明,仍可以通过实现公开透明遏制腐败,其中鼓励居民参与反腐败是重要措施之一。 采取措施预防挤兑 由于阮德坚被认为是越南金融界 最具权势的人物之一,他的突然被捕引发越南金融市场震荡。 昨天早上,胡志明市证交所和河内证交所交易指数分别下跌15.24点(跌幅3.49%)和3.01点(跌幅4.26%)。 越南国家银行行长阮文平昨天中午称,阮德坚只是亚洲商业银行创始人之一,他的落网和亚洲商业银行没有直接关系,所以该银行的储户可以放心。国家银行已经下令让相关部门采取措施确保该行具备一定的流动性资金,以避免出现储户大规模的挤兑行动。 亚洲商业银行副总经理兼发言人阮清隧也称,“(阮德坚的被捕)只是其个人问题。”“阮德坚已经不再是最主要的股东,只持有5%的公司股票。”阮清隧强调,阮德坚的被捕不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行。 目前越南政府正面临很大的坏账压力。有报告称,截至3月底,越南商业银行坏账额达202万亿越盾(约合97亿美元)。与众多亚洲国家类似,越南政府也在2008年至2009年之间的全球金融危机当中,采取了众多的刺激措施,向该国的经济注入了大量的资金。如今,这些借款人面临着较高的偿债难度,特别是房地产领域的贷款。市场开始普遍担心,越南经济的稳定性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 越南国家银行行长阮文平6月曾表示,在截至2011年年末,越南银行业的总坏账率已经从2008年的3%大幅攀升至6%,如今已经处于10%的水平。
870 次阅读|1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4 22:19 , Processed in 0.03983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