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奥特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如何在应试教育中获胜? —— 功夫在诗外(转)
热度 1 gordon 2016-10-6 14:48
应试教育对很多家长来说是一场不想看到的恶梦。 我们如何与学霸搏斗?赢得这场竞赛? 在恶梦中,要想逃离怪兽的追杀,最好的办法不是在恶梦里挣扎,想尽办法和怪兽搏斗,而是马上从恶梦中醒来。 如果家长想继续选择这种搏斗,不考虑其他方法,那唯一有效的建议是进一步加大刷题的量。 因为这种竞赛最终的胜利者,是那些投入时间最多的学生,别人刷10道题,他要再多刷20道,在数量上完全碾压别人,才能让刷题的技能更熟练。 也只有战胜别人,他才能获得 好胜心 ,才能有成就感,才会有动力去刷更多的题。 这种孩子会成为喜欢刷题、能从刷题中获得乐趣的学霸,他进入了学习的良性循环。 但是这种刷题竞赛,有个永远无法克服的缺陷。 就是再大的班级,前三名的数量也不会改变,学霸永远是少数的,学渣永远是多数。 考试的结果不能让多数孩子获得成就感,只会让多数人认为自己不够优秀。 所以,多数孩子其实是在 陪太子念书 ,给学霸增加信心,让自己的信心被碾压。 这就不是良性循环了,很可能会陷入厌学的恶性循环。 所以你要看自己的孩子是哪一种,如果他是刷题学霸,这种辅导班还是挺有用的,应该继续上。 在恶梦中,他已经变成了奥特曼,能够狂扁怪兽,享受征服的成就感, 甚至和小怪兽谈起了恋爱 。 这种关系,也是醉了........ ********************************************************************************** 但如果不是学霸,那又能怎么办呢? 首先要反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家长拼命让孩子学奥数、英语和作文,挤占孩子所有的空闲时间? 我认为首先不能怪家长,他们只是不知道有更好的教育选择,别无他法才走这条路。 有些家长也发现了这样教育对孩子有害,不想随波逐流。但心里又很焦虑,害怕在竞争中被挤下车,只能继续跟风。 这很像农民对农药的态度,他知道打农药有毒、成本高、不治本。 但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继续打农药,如果不行就加大剂量,或用更毒的药,因为他们害怕庄稼会绝收。 同样的无奈选择也出现在家长身上。 家长知道这样教育,会让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花钱很多,还会让他们厌学。 但是因为没有更好的方法,他们只能选择更多的辅导班,直到挤占了孩子所有的空闲时间。 ************************************************************************ 我们怎样才能从恶梦中醒来?找到更有竞争力的教育方法? 在赢得应试教育竞赛的道路上,除了和学霸狭路相逢 “硬碰硬”,是不是还有更宽广的道路可以走。 首先家长要知道的,在辅导班所进行的训练是 收敛性训练,或者叫衰减式训练 。 例如做一道数学题,除了做这道题他没有产生新的知识和新的好奇心。 大部分时间是在重复训练公式和套路。 做完了就结束了,要等待老师再布置新的任务。 学生不是主角,老师是主角。 但是还有一种训练是 开放性训练,或者叫增殖式训练 。 例如一个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和套路,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想尽办法来解决。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查资料、反复试错、寻找解答。 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发现更多有趣的问题,学到很多新知识,反复练习所掌握的技能。 原来的问题解决了,但是产生了更多问题吸引他去探索和获得解答。 学生是真正的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 **************************************************************** 这样解释有点枯燥乏味是吧? 让我们用游戏做类比! 收敛性训练类似于游戏中的任务模式: 在这些任务关卡里,游戏设计者已经确定好了玩家要完成的每个目标,例如消灭一个塔楼、一群士兵、最后打败BOSS,玩家只要完成了所有目标就可以完成关卡任务,进入下一关。游戏设计者已经固定了所有玩法,玩家能施展的自由度非常有限,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所以游戏中的目标随着玩家的推进越来越少,越来越确定的。当他打完所有关卡之后,就不会再打了,而能力的成长也停止了,这就是衰减式训练。 但是地图模式就不一样了。 开放性训练类似于游戏中的地图模式: 游戏设计者设计好地图这个环境,任由玩家探索地图里的资源,与其他玩家合作或是对战,游戏结果每次都有可能不同。游戏做的约束很少,玩家可以发明各种玩法来取胜,他们的自由度很大,有各种可发挥的空间。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是他们自发确立的目标会越来越高,比如 我要比上次玩的更好,我要实验另一种打法,我还想多试几次。看到别人有了新打法,他会想我要学过来 ,看到出了新地图,他要去玩一下。他的目标会越来越多,玩的时间越来越长,能力也快速增长,这就是增殖式训练。 下面要指出两种模式的关键, 任务模式一般玩一遍就够了,因为结果是确定的,玩家的好奇心没有了。 地图模式下,玩家会玩很多遍都不嫌烦,因为每次都有不同的玩法,随着能力的提高,玩家的好奇心会不断增长。 这就是收敛性和开发性训练的重要区别。 ****************************************************************************** 集训 其实一般中国人的教学方式,是当年的封闭式集训 军事化管理,集中高强度训练 但是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从毛巾里拧水,你能拧出来多少水 哈哈 注: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已经很少人 知道这种东西的来历了。 其实最根本的是,丧失了创造力。 不能重新认识,再发现。 **************************************************************************** 感谢丘成桐先生 我第一次知道 巴黎高工高师 的学术退化,是 丘成桐先生推荐的 克莱因《数学在19世纪的发展》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ODE0NzEyMzY0/v.swf
1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分享 3 -- 过暑假
热度 3 jerf71 2014-8-9 02:07
想起自己小时候过暑假,父母把龙眼荔枝吊在高高的横梁上,不午睡,不给吃,洒兄弟只好乖乖去睡大觉。 毛尖 2014年08月07日 乔乔在小区里转悠了一圈,没找到小朋友玩,回家继续看电视。转来换去几个台,一类奥特曼,一类喜羊羊,都看疲了。我就有点后悔,还不如给他报个暑假班,这样至少有小朋友一起玩。 说来说去,不管暑假班多么不人道,但是在眼下的大形势里,所有的暑期畅想都是文艺腔。成群结伴地去捉知了捉蜻蜓,然后扑通扑通一个个跳到河里去,这是我们七零后的童年没有错,但是如今哪条河你放心让孩子扑通扑通去跳?空调遍野的世界,蝴蝶蜻蜓又在什么地方飞? 真是可以用“很久很久以前”的语气了。没有空调的小时候,盛夏的穿堂风还会让我外婆叮嘱一句“肚皮盖牢”,拉过毛巾被盖好小肚子,心里想的是穿街走巷的冰棍人,那些也盖着毛巾被的咸水棒冰绿豆棒冰,这个时候该走进我们宝记弄了呀!“棒冰!棒冰!”他终于来了,来了!他的脚步比春天还美好,比雪花还清凉。可是,这些,讲给乔乔和他的小朋友们听,他们舔舔嘴角的脆皮巧克力,说,你们小时候好可怜。 是有点可怜。漫长的暑假,我们想方设法赚钱。家里能卖的,早被送进废品站了。屋子里转悠一圈,新牙膏还得用上很长一段时间,废报纸没几张,走吧,去帮小菜场剥毛豆,一斤毛豆两分钱,指甲都剥光了,总算赚上一毛钱,然后,拿着印有劳动人民群像的一毛钱,我们跑到五一电影院售票口排队。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片头五角星在黑暗中闪闪发光,我们吃着打对折的残疾冰棍,被自己创造的幸福击倒。不过,到今天,每次去菜场买毛豆,我都只买剥好的。好像是,在七八岁的时候,我已经把这辈子的毛豆都剥好了。甚至,想到剥毛豆,我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还会有隐约的痛感。 少年快乐没法复现,这隐约的痛感也没办法描述。后来我看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小奥利弗们在贫民习艺所扯麻絮,我就会想到当年我们一帮孩子为江北菜场剥毛豆的场景。因此有时候也狐疑,今天的媒体在批评今天的暑假时,总是爱用我们匮乏有趣的童年来当参照,这其中,是不是很大一部分快乐是被怀旧的光环照亮? 不过,好歹怀旧的光环还能照亮我们的童年,穿过蝉声如雨的小巷,我们不像舒婷的诗歌那样抒情,“去敲那彩色玻璃窗”,我们用小石头扔彩色玻璃窗,一旦打中,那个穿着漂亮睡衣的年轻女人就会探头出来,骂好多声“小赤佬”。我们就喜欢听她骂小赤佬,她的声音激情又慵懒,她胳膊雪白,睡衣雪白,既是白雪公主,也是女特务,她混乱了我们的价值观,也混乱了我们父兄的价值观。而等到很多个暑假过后,我们这些小赤佬小学毕业,中学毕业,发现睡衣飘飘的小芳阿姨其实也就是个普通人,只不过她有个在远洋轮上工作的老公,而那些个让人没法入睡的夏天,小叔小姨是不是因为她而吵架,我们也完全没有印象了。 家住36号的小芳阿姨,一定不知道她曾经构成了我们暑假的少年记忆,不过现在没有小芳阿姨了。无数的暑期班,中文英文奥数航模书法美术象棋围棋跆拳道,漂亮的老师们在乔乔们身边走来走去,她们都穿得那么美那么少,但无穷无尽的公式和无边无际的单词,淹没了她们的神秘感,补习班里的老师,永远在那里夸学生,好聪明的宝贝啊!个个都是聪明蛋!聪明蛋在补习班进进出出,没有“小赤佬”的叫骂声来激扬他们的荷尔蒙,也没有睡不着的漫漫夏夜,他们惦记的,是电子游戏里的厮杀,还没有捕捉到的精灵和有待购买的装备,是虚拟世界里的虚拟产品。而人生,在本质上也成了电玩,闯过奥数,闯过四六级,闯过高考。这中间,暑假,只不过是换个场地,就像植物大战僵尸的战场从西部移到港湾,这中间,不改变一点点游戏的规则,更不触及质地的一点点改变。 这样的暑假,就是奥特曼看奥特曼,这样的暑假,还有改变的可能吗?
294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奥特曼,你肿么了奥特曼
热度 2 石榴 2014-5-4 21:59
奥特曼,你肿么了奥特曼
个人分类: 会心一笑|4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奥特曼的一生就是和恐龙搏斗的一生(转)
热度 6 gordon 2013-12-1 01:32
奥特曼的一生就是和暴君恐龙搏斗的一生,独裁者,独裁者,啪啪 ———— Gordon 问答:如何看待爱迪生和特斯拉的直流交流电之争? 爱迪生和 Westinghouse 的电流之战,是两种商业模式的比拼,天才与体系的对决。 在一边,是爱迪生,福特,另一边,是 Westinghouse,JP 摩根,GM。 这倒不是说 Westinghouse 公司里没有天才。在 Tesla 加盟 Westinghouse 之前,George Westinghouse 已经几乎囊获了美国所有的关于交流电研究的天才工程师,更不用说,Westinghouse 自己,就是一个天才发明家。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 Westinghouse 这人。老实说,他是不亚于爱迪生,甚至可能比爱迪生还重要的发明家。 Westinghouse Westinghouse 与爱迪生年龄相仿,但是,早在 1869 年,22 岁的他,就以一个火车制动系统的天才发明,名利双收,跻身明星企业家行列。有了他的这个发明,火车的安全性能得以大大提高,火车也就可以提速,装配更多车箱,提高运力,它也就迅速成为所有火车系统的标配。Westinghouse 接下来又致力于铁路信号系统的设计,电话交换机的研究。 但是,大部分人对 Westinghouse 这位推动了美国工业革命的关键人物其实并不了解。这很大程度上和 Westinghouse 为人低调有关。但是,这也恰恰强调了,为什么说, Westinghouse 是体系的胜利。 因为,Westinghouse 虽然自己是一个工程天才,但在他成名以后,更是化身成为一个杰出的幕后管理者和导师。他能把大量天才的,充满个性的,自信乃至自大的工程师团结在自己旗下,给他们自主研究的机会和权力,指导他们有条不紊的进行项目开发。Westinghouse 的独道之处,是能把这些人的抽像理论想法,转化成可以实践的产品和设计。当他意识到交流电相比直流电的技术优势后,在 1882 年,就指导公司开始大量招聘专业人才,开始交流电研究。 在 Westinghouse 看来,所有人都在为公司服务,都是公司体系的一部分,就连他自己也是。所以,Westinghouse 不在意自己的声名,在意的,是公司是否能以高效率的运作,管理是否得当,每个人是否能最有效的发挥自己的才智。每个人都为公司效忠,公司也要向每个员工负责。公司的成功,不在于个人形像,在于公司品牌的成功。 Westinghouse 就是现代技术公司的研发和生产模式的样板。在 Westinghouse 的领导下,公司形成了梯极的管理,负责,和晋升机制,把权力层层分级分部门下放,通过数据化管理,来减少浪费,提高效率,释放潜能。 反过来,爱迪生所在的 爱迪生-GE 则是传统公司的代表。 传统公司,是从小型的生产作坊演化而来。在传统生产方式下的小公司,公司需要的,是一职多能的多面手,能够即插即用,任何人都能随时接手其他人的工作,形成的是一个由老板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这种公司模式里,老板所在就是那个家庭族长的位置。他拥有绝对的权力,也有着极强的控制欲。作为家长,他不仅直接负责公司的生产和开发的种种细节,也会安排具体职员的生涯规划,甚至可以插手公司职员的私人生活。 爱迪生-GE 就是一个完全以爱迪生为中心的公司。它实际是把这样一个小型生产作坊的模式给放大了。虽然已经是一个大型的技术型企业,公司的结构,依然是以老大为中心的辐射型关系,爱迪生就是这个公司的老大。爱迪生,就是那个把公司一手打造起来的创业者,所有的荣耀都属于爱迪生,爱迪生等于 GE,爱迪生就是那个公司唯一的明星。他要控制,也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这个公司内部的每个细节。 也就是说,爱迪生的公司,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像 Westinghouse 那样,实现结构上的调整,管理上的专业化转型,而只是在人员上,不停的扩充。 爱迪生 讲这么多了,看家们可能要问,可这些跟直流电与交流电有什么关系? 好,结论来了:爱迪生-GE 的公司模式,决定了它只可能选择直流电系统,而根本不会发明交流电系统;你就是把交流电这样先进的技术给爱迪生,他也不会去采用。所以 Tesla 只有走人一条路。 为什么呢? 首先,爱迪生-GE 的公司模式,决定了采纳任何技术,都是要看爱迪生本人的好恶。而爱迪生全权控制的欲望与习惯,决定了他不可能采纳交流电,因为,他不懂微积分,确切的说,是有数学恐惧症。 爱迪生是那种没有经过理论训练,自学成才的实验者。高等教育,在他身上是找不到的。他所擅长的,也是那些可以通过自己研究试错,一点点的摸索找技巧的东西。比如,爱迪生喜欢捣鼓各种试管来作实验,就是因为化学这玩意,在当年还只是以实验试错为主要机制,缺乏理论指导的学科。 爱迪生的电灯泡,对他来说,不是电子问题,从本质上就是个化学材质的问题,可以通过不停的试验来解决 。 注:他师承 “法拉第” 嘛 但是,交流电这玩意,频率相位什么的一出,你就需要一点基本的高等数学能力了。但这对于爱迪生来说,太理论太抽像了。 自己搞不定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你要请别人来替你搞。这对于控制欲极强的爱迪生来说,就意味着拱手交出控制权,看员工脸色办事。在爱迪生公司里,也有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但是,对于爱迪生来说,他们是用来装点门面的,是在爱迪生的专利申请上加数学公式,让它们看着好看的。爱迪生交给他们干的,往往都是他觉得自己能干,却没时间的工作。这样爱迪生也能在将来自然接管研究成果。 这样的爱迪生,遇上 Tesla,当然是水火不相容。Tesla 虽然也很大程度上自学成才,但接受过不少正规数学教育。而且他天资聪明,据说积分什么的可以心算,空间想像力奇佳。更重要的,Tesla 是个追名不逐利的人,喜欢泡上层社交圈子。这对于孜孜不倦培养个人媒体形像的爱迪生,当然是公然挑战其权威,忍无可忍。所以,自然 Tesla 一有机会,就分道扬镳了。 相比起来,Tesla 和 Westinghouse 可以说是一见如故。从这儿就能看出来 Westinghouse 杰出的个人魅力和管理天赋,能够让这些天才工程师投身自己的公司。Tesla 自己称和 Westinghouse 是“完美合作”,因为他自己强于理论,而 Westinghouse 却知道如何把这些理论付诸实践,转化为产品。后来 Tesla 离开,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匹兹堡这地方实在没有 Tesla 所迷恋的高级社交圈子。但是多年以后,Tesla 对此合作依然津津乐道,可见 Westinghouse 对工程师的吸引力。 产品中心制 除了爱迪生本人的能力缺陷,让爱迪生-GE 无法接受交流电的另一个阻碍,就是公司的运作模式。 像爱迪生-GE 的这种一个大脑,所有人都是跟班的模式,让公司在任何时期,只能是围绕一个关键产品或服务打转。这当然取决于老板的好恶与能力,随兴所至。对于爱迪生这样的发明家,这种模式注定了他的公司是以产品为中心的。 是的,爱迪生是发明家,不是商人。他对于产品之外的东西不感兴趣。他只关心自己的发明,并力求将其做到完美,再把它们卖出去。所以,爱迪生-GE 卖出的,是一个个的独立的产品,可以单独拼插组合的,无论是发电机,电灯,还是直流电机。我们知道直流电因为自身的特点,不适合远距离转输,结果是,大部分直流电机,在实际使用时,其发电机就在其旁边几步远的地方。 这对于爱迪生来说,不是问题。这种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是他的生产作坊模式的自然延伸。 他关心的,只是完美的产品。有好的产品,就会有人买。数量少,就卖成奢侈品,数量多了,有了规模效应,更好。 比如,Westinghouse 自己就曾要求爱迪生为他家专门安装一套直流电系统(不过,被爱迪生回绝了)。到 1880 年代末期,爱迪生对于这套直流电系统已经有点厌倦,心里想着的,是其他有意思的新发明了。 但是,交流电系统不是消费品,不是这样生产和消费的简单关系。交流电网的建设,效率虽高,投入却大,必须有规模,才能成为可能。这就意味着作为电网建设者,你需要建一整套的电力系统,从发电站和相关的电力交换与转输系统,到当地的配电系统。这就意味着电力公司需要从整个电网的角度在思考与运作,需要高效的管理,来维持其运营以创造利润。交流电网更是要求一个地区的所有住家都要能自动被接入电网,这种强制铺设的形式,也不可避免的面对监管的压力,意味着公司往往需要和地方的诸多电力公司,地方政治家和管理者,搞好关系,形成联盟。 这些,都和卖个东西给你然后我就不管了坏了再修再换式的爱迪生商业模式格格不入。 最典型的,就是 1886 年 3 月,William Stanley 为 Westinghouse 搭建了第一个远程输电的大型供电示范系统。Westinghouse 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让在欧洲的代理赶快把相关的变压器专利买下,这个倒好理解。Westinghouse 的商业头脑,在于他在同一天,马上派人开始研制电表。 要知道,爱迪生搞直流电这么多年了,电表是跟没有差不多的,因为爱迪生的设想里,电费是按灯泡数收钱的。这完全是把买货的方式简单转移了过来。爱迪生脑子里的销售模式,是面向单一消费者的。而交流电网,则必需解决企业级的需要。成功实现大规模交流电网建设,要的不仅是技术和应用产品,还要有能把这些产品联成一个系统来统一管理的能力。所以,爱迪生-GE 不能胜任,也自然不可能选择研发交流电。 反过来,Westinghouse 早期的火车制动系统可以说是一个单一的成功产品,但之后的铁路信号系统,电话交换机系统,天然气配送系统,都是企业级的大型应用,其背后是 Westinghouse 转型建立的更现代化的企业模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如果没有电话交换机,贝尔的电话,就只能是一个高级电子玩具了。有了电话交换机,才成为了一个服务于大众的产品。 不仅在直流电上,可以看出爱迪生的这个特点,爱迪生其他的标志性发明,也都有这个以消费品为中心的思想。比如唱机,比如电影放映机。 爱迪生心中的电影放映机,Kinetoscope,是个人观影设备。后来他推出投影放映机,也是想着家庭使用。当有人提出在戏院这样的公共场所进行放映时,爱迪生的反应是没兴趣。很显然,对于爱迪生,他以产品为中心的理念,产品卖得越多,就挣得多,卖出去以后怎么样,他是不管的。 而电影院的商业模式,更接近传统的戏剧院线,放映机只是一项成本。电影院线需要商家懂房地产,融资,物流,计账,排片等等各种和产品生产无关的技能,显然需要不同专业的人的高效合作,通过院线的规模效应,才能压低成本,在竞争中胜出。这事情,爱迪生玩不来。 JP 摩根 那问题在于,是什么,让这场电流之战,打得如此热闹呢? 很大的原因,就是 JP 摩根站在了爱迪生一边。 1878 年,爱迪生成立 Edison Electric Light Company,其中一个合伙人 Egisto P. Fabbri,也是 JP 摩根的合伙人。摩根,也因而成为爱迪生的出资人。 摩根作为当年美国金融界绝对的老大,有的不仅是钱。或者说,他并不是一个单纯为了挣钱而挣钱的人。他去逝时,他的资产,加上他的艺术收藏,也总共不过 1.2 亿美元,以至于卡内基感叹到,“想一想,他居然不能算是富人”。摩根当然是超级富人,卡内基发此感慨,是因为摩根的资产比起他和洛克菲勒,居然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上的。以摩根的影响力,他要真想赚钱,显然不至于此。 摩根不仅喜欢挣钱,而且,他也喜欢改变世界,要利用自己手上的前所未有的力量,让资本更加有效的运转,让企业制造更多的利润。摩根有此力量,不仅是因为他很有钱,更是因为,他是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家与投资家,他知道信息的力量。 十九世纪的美国,处于一个市场管理混乱,信息极不准确的时代。没有上市公司会主动公布自己的财政状况,就算是股东(那时没有什么散户),也无法从管理者那里获得关于公司的资产,收入,与盈利的具体信息,股票的发行是拍脑子的事,没有什么报表,更不会有招股书。股票掺水,内线交易,操纵股价,比比皆是。 而摩根,则利用他作为银行家投资人的身份,直接介入到诸多公司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并因此掌握了许多行业和主要公司的准确信息。这些信息,成为摩根最大的资本,让他可以敏锐的把握行业趋势,并在市场上呼风唤雨。像摩根这样的投资人,和 Westinghouse 一样,都相信科学管理的力量。他们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对数据的分析,对风险的正确把握,强大的执行力,来介入公司运营,并购改组。最终,通过帮助自己投资的公司实现最佳的运营模式,占领市场,提升规模,获取最大利润,为投资人获得最大回报,并抽取高额佣金,也让公司实现商业成功。 摩根的出现,一下子补足了爱迪生在商业战略上的诸多短板。 有商业远见的摩根,迅速让爱迪生买下大量的相关专利,实现了对直流电的技术垄断。意识到要铺设电网的成本,摩根还买下了美国的铜业矿产组成一个铜业公司,并试图控制从非洲的橡胶进口行业。摩根还通过自己对报业,比如《纽约时报》的控制,让喜欢媒体的爱迪生可以一直成为媒体的宠儿。摩根通过其影响力,还逼着 Westinghouse 不得不在大部分地区选择空中拉电线这样的方式(爱迪生-GE 的电线,则可以更安全的走地下),并让媒体对空中走电线产生的事故大肆宣传。 但是,与爱迪生不同,摩根的目的,是为了搭建一个经济实用的电力网络,从中 挣钱。摩根不在乎是直流电还是交流电。事实上,摩根从很早就意识到了交流电可能的优势,并试图说服爱迪生考虑交流电。Tesla,就是摩根的手下从欧洲聘请过来的。 当摩根意识到他们很可能会输掉这场战斗,而 Westinghouse 才是那个更好的合作者后,他很快就向 Westinghouse 和 Tesla 伸出了橄榄枝,试图和 Westinghouse 合兵一处,组建一个新公司。 这也是作为一个现代企业家的 Westinghouse 的最大短板:他不相信银行家。Westinghouse 认为在企业董事会里,都应该是懂管理懂运营的人,而银行家除了有钱,什么都不会。所以他不愿意向银行融资,他认为这会把控制权交给不懂企业的人。他也不喜欢和银行业搞好关系,为此他屡屡陷入资金危机。他并没有意识到,现代大企业的运营,已经深深的和金融货币市场绑在了一起,董事会里有银行家,并不是简单的交出控制权。银行家能带入宝贵的关于金融市场的信息,找到应急的资金,而像摩根这样的投资人,更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与经验,为企业的发展提出合理的战略,帮助企业避开因为金融市场波动而带来的不确定性。 结果,Westinghouse 拒绝了摩根的请求。 摩根转头在 1892 年,将另一家公司 Thomson-Houston,和 爱迪生-GE 合并(在今天估计是不可能了,因为二者拥有美国灯泡市场 80% 的份额),这就是 GE。新公司由 Thomson-Houston 的老板 Charles Coffin 执掌。新公司的运作,也开始全面模仿 Westinghouse。爱迪生不仅不在公司的名字上,而且实际被架空。只是因为 1893 年在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大展,公司展区不能没有爱迪生,才将爱迪生留下,条件是给爱迪生 1/8 的灯泡销售利润,且不能再在媒体上攻击 Westinghouse。 至此,爱迪生已相当于被扫地出门。 也是在此时,爱迪生的得力手下,Thomas Insull 也离开了 GE。他也选择了芝加哥,加盟电力公司,芝加哥-爱迪生(爱迪生在各地出资兴建的诸多电力公司之一)。在 1897 年,Insull 选择了 Westinghouse 的交流电系统,并 创造性的提出了高峰时间分别收费的两级电费制度 (这当然也是靠一个信得过的电表), 让电力需要更加平稳,发电厂也就能满负荷的运转,提高产能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电费,大大推动了电力公司的发展 。最终,通过一系列购并,Insull 在 1907 年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公司 Commonwealth Edison Co。现代电力市场,模样初具。 还是 1907 年,经济危机爆发,Westinghouse 无力应对,最终被摩根买下,摩根笑到了最后。 亨利・福特 另一个在 1893 年走进视野的,是在那一年成为 GE 首席工程师的亨利・福特。 福特是爱迪生的崇拜者。从很大程度上,福特也是爱迪生式的天才人物。他也是工程师出身,控制狂人,关注于产品远胜于商业经营,认为好的产品本身胜于一切:你想要什么颜色的车我们都有,只要是黑色的。 福特把生产过程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几个革命性的创意前所未有的推进了美国企业的现代化进程,比如流水线生产,比如招聘面试。在这些创意的后面,都是福特式的控制欲。比如在招聘上,人力资源部,完全取代了传统的社区领袖,来自主面试。但同时,对于任何岗位负责人,福特不仅要面试工人,还要面试他的妻子。对于被录用的工人,福特还要派人定期去家里检查,看工人是否按美国人的标准来生活。 卓别林的影片《摩登时代》里那个在大银幕上时时监视工人工作的老板,就是以福特为原型。但说起来,卓别林也是福特一样的天才,在和体系苦斗。卓别林所对抗的体系,是好莱坞的片场体制。而福特所对抗的,是天才经理人 Alfred P Sloan 所执掌的 GM。 对于福特,他的控制欲,对产品本身的迷恋,让他不愿选择像 GM 那样去上市融资,去用不同颜色和款式的车型来讨好消费者,去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追逐大家的钱包。但是,现代企业,就算你是一个以普通人的消费品为中心的产品制造商,也不可能只以好产品独善其身了。现代市场把金融,生产,文化,时尚,与消费紧密的捆绑在一起了,一个现代大企业,必须要能解决好一个复杂的融资,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这都需要一套高效科学的管理体系。 所以,不出意外的,福特在 1920 年代,被 GM 反超,自己则陷入危机。福特真正转运,则要等到亨利・福特二世在二战后接管福特。与他爷爷最大的不同,就是亨利・福特二世不是一个工程师,而是一个现代管理者。他不仅从 GM 挖来了几名重要的高管,还从美国空军管理科学运营部拉来了以 Robert S. McNamara 为首的 Whiz kids,成就了福特的复兴。 天才与体系 总结一下,交流电和直流电之战,是天才与体系的对抗,结果是,体系胜出,管理为王。 整个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美国商业模式,在这样一次次的对抗中,完成了从创业者模式主导向管理者模式主导的转变。任何一个企业,在成长壮大的同时,都必须完成这个从打造产品到打造生态环境的转变,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管理为中心。 这个以管理为中心的模式,直到二战后的 60-70 年代,才开始呈现出败相。 以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在商业开发上,远比创业型企业保守。它们更强调稳定的运营,稳定的回报。这就让企业更倾向于挖掘自身程序上的潜力,消除冗余,以提升利润空间。在产品开发上,它们更倾向于对现有的技术进行快速的小更新,以保持专利的有效,维持技术优势。而在突破性新技术上,更愿意通过购并新锐创业小公司,或选择跟风生产这样相对安全的模式。 从本质上,这就是在创造性与效率上的一种妥协。当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技术不停的突飞猛进时,高效的公司以其稳健性,更容易在这场战斗中胜出。但是当对效率的无休止追求变成对个性的过度压抑时,就开始成为羁绊了。 在 80 年代开始的信息产业革命里,我们就看到了投资人,管理者,与天才工程师之间,开始一轮新的再平衡。他们试图在创业型科技公司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完成这种向现代管理体系的转型,又让公司员工感到公司依然保有新鲜的企业文化,在向公司注入资金指引其发展方向时,又不想过多拿去创业者对公司的控制,希望保持这些明星创业者的个人魅力和创新精神,不让公司过早失去其创造力。
363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奥特曼继续发笑话
热度 14 zealangel 2011-10-21 20:39
唐僧:悟空混账!不许动手!那几位施主又不是妖怪,你怎可屡教不改,又妄自随意杀生 ?!……哦?他们是买地筑楼的商家?阿弥陀佛……悟净,帮为师拿一下五佛冠;悟空, 把金箍棒借为师一用!不,八戒,把你钉耙给我!你妈的……
938 次阅读|1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7-2 14:32 , Processed in 0.02943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