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中国留学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李洋洁被害案后续进展2
热度 8 方恨少 2016-6-8 06:19
最新进展2: 其实这已经不是最新进展了,德国媒体尤其是图片报这样的媒体八卦精神是很强的,这几天爆出来的事情太多了。 首先插播一下德国网民的反应,在疑犯”自首“的第一天,其实他不能算是主动自首的,这以后再说。德国网民在新闻下回复的还是比较热烈的,相比较下这几天就 基本没有人回复了。有人说中国政府对德国警察施加了压力才导致破案的,什么时候德国政府也能像这样来保护德国人。又有人说中国政府凭什么对德国警方施压。 还有人说应该把凶手交给中国警方处理,有人说应该把所有这样的人都交给中国,因为中国有死刑(人渣都推给别人是吧)。还有德国媒体在报道此事时特意报道了 中国的反应,说中国媒体报道中国大使馆每天都给德绍警方施加压力,询问案件进展,警方在压力下终于破案。并且说外国媒体一向将中国留学生描绘成来国外享乐 的富家子弟,而且中国人不喜欢用卡,只喜欢用现金,所以总是携带大量现金,这给中国留学生和旅游者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使他们成为很多歹徒的袭击对象, 并提醒国人在德国旅行一定要注意安全,德国并不安全。然后一群人留言哀叹德国在中国的形象居然沦落到要发旅游警报的地步了。。。 中国媒体和德国读者都多虑了,其实德绍警方根本没受中方压力的影响,因为他们在案发到疑犯自己送上门来中间这段时间什么有用的事儿都没做!疑犯的母亲和继父的话可以说明这一点。 疑犯的母亲和继父现在在休病假,躲在家里不出门,但是。。。他们接受了中德日报的采访,不知道是不是媒体恶意剪裁(毕竟德国媒体就是专业干这个的),反正我看完采访的反应就是,他们的中心思想就一个:我们是无辜的,你们都是坏银!不过他们也暴露了很多细节。 其母声称她们之所以帮儿子搬家是因为搬家是两周前就订好的,因为他们在屋子里发现了霉菌。她本来不在负责本案的部门,但自愿来协助调查问话工作,她特意问 过负责的同事,她儿子可不可以搬家,因为那里实际已经被划为禁区,而且本来她儿子已经接到预约要来警局接受问话,但因为搬家要推迟。但同事回复可以,并且 给她儿子新的时间,就是下周一。她还声称她没有接触任何本案的证据,文档和资料。而且本案的专案组是在她儿子自首那天才成立的,她也不是成员,所以她也没 机会接触资料。 但是据警局内匿名人士说,她说的这是扯淡,因为你不接触案件的资料你怎么进行调查问话,你问个屁啊!而且刚开始她并没有来自愿协助工作,警方是在周四确定 在死者身体里发现了外人的DNA,而她随即在周五自愿来协助问话工作,并帮她儿子调整了问话时间,然后周六帮她儿子搬了家! 由此可以看出几点: - 在死者尸体被发现10天后,警方还没完成楼内住户的调查工作,还在有条不紊的预约时间,而且还可以更改时间。调查也不是住户家里现场进行的,而是在警局内。住户甚至还可以从已经被列为禁区的楼内彻底搬走。 - 疑犯根本不是主动来自首的,是在预约好的调查谈话中交代的,然后被警方拘捕的。这能算是自首么?! - 在死者尸体被发现10天后,专案组居然还他妈的没成立呢! 疑犯的继父,也就是德绍警察局长称,他只是租了辆拖车,帮疑犯拉了两趟家具,根本没进入过疑犯的屋内,为什么呢?因为屋里太乱了!而且他的膝盖有毛病,没 法拿着东西走楼梯!如果当时家具上有什么异常他肯定会发现的,因为他是个有几十年经验的警察。而且在案发后他曾经陪同死者的父母来过这里,当时刚巧在街上 碰到了他的继子,也就是疑犯,但当时他在疑犯的脸上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的表情,他可以确定这一点,因为他是个有几十年经验的警察。所以他的继子应该不是凶 手。 但是据警局内匿名人士说,当天在周围的便衣的证词证明看到局长拿着东西从楼内走出来,往车上搬,他搬的不止是家具。但谁也不知道局长在楼里到底进没进过屋。 由此又可以看出几点: - 德绍警察局长几乎就是个瘸子,真是轻伤不下火线啊。 - 警方已经布置了便衣,但便衣根本没有报告局长来搬家。是疑犯自首之后,又有人举报看到局长搬家之后才报告的。(综合各种信息爆出来的时间推断的) - 警察局长亲自搬空了禁区内一套住房的东西,也许因为他是个有几十年经验的警察吧。
1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留学生和日本学生难有交集(转)
gordon 2016-4-15 06:12
问: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士官学校是否与日本学生采取同样的学制? 蒋百里 申请的第一志愿是步兵,第二志愿是要塞炮兵,后以第一志愿录取 以 蒋百里 为 例,通过查阅日方档案可以发现蒋是在1902年7月以自费生的名义正式申请就读日本陆军学校。次年3月,日本陆军省在征求外务省的意见后予以批准,同批申 请入学的中国留学生共有20人。同期入学的还有许崇智,不过他是官费派遣。另外,蔡锷是在1903年11月递交入学申请,晚于 蒋百里 。 然而,在翻阅日本国立图书馆所藏历届 陆军士官学校 毕业名录时,会惊讶地发现其中居然找不到 蒋百里 的名字。不仅 蒋百里 的大名寻觅不得,其他中国留学生及韩国留学生的姓名均不得见。莫非真如陶菊隐所言,“从第四期起,步兵科中日学生分开授课,以防中国学生再夺锦标”? 此答案或可在士官学校编印的官方校史《 陆军士官学校 一览》觅得。1901年7月的大事记中提到,第13期学生与中国陆军留学生的毕业仪式共同举行。此间透露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信息:所谓毕业仪式共同举行,反倒说明两者学制并非完全一致,留学生的确是分开授课的。但此时 蒋百里 尚未就读于士官学校,所以日人此举还不可能是“以防中国学生再夺锦标”。考虑军校的特殊性质,或许是从军事机密的角度来作出如此安排的。所以,在正式的士官学校毕业名录中无法查到其他国家留学生的姓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不少文献还称 蒋百里 与 荒木桢夫、小矶国昭等人乃士官学校同期。但是,荒木桢夫早在1897年就已毕业,小矶国昭则是1900年第12期毕业,两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跟蒋同届。若 蒋是1905年毕业,那么同届倒可能是东条英机(第17届)、阿南惟几(第18届)、山下奉文(第18届)。不过,鉴于留学生与日本学生学制有别,估计也 难有交集。 ****************************************************************************************** 太乱了,我也搞不明白。 简单说一下我的看法: 跟改开一样, 时代使然 。 这个看蔡锷是最明白的。 ******************************************************************************************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袁世凯资助有才能的新派青年赴日本留学,其中包括蔡锷 。他离境时,戊戌变法已经失败,但袁世凯的捐赠仍然有效。 蔡锷是袁世凯资助的,袁世凯不资助他,就没有后来 小凤仙的故事了。 还有端方,端方也是维新派的。 蔡锷 学成回国 (1904) ,正好赶上各省大兴新政的时期。人才奇缺的结果,使大批怀有革命思想的留学生迅速掌握了最关键的位置。 四 川总督端方也想招徕他,提出更加优厚的条件,但他觉得巴蜀民风柔懦,贪图安逸,不足以有为,反而不如贫穷的广西,民风质朴刚健,可以建设东方普鲁士。 1908年,他兼任广西兵备处总办和新军第一标标统。次年,他创办了龙州的讲武堂。1910年,他出任广西第一混成协协统。这时,他的官阶相当于辛亥前夜 的黎元洪,但地位比黎元洪重要得多,因为 广西新军几乎是他一手操办的 。在此期间,广西革命党人一直在努力驱逐他。直接原因是他勇于任事,重用湖南同乡,引 起了主客矛盾。如果李宗仁的说法正确, 蔡锷 当 时推行某种类似新威权主义的思路,想借助清廷的力量推行新政,结果变成了原先同道的敌人。不过李宗仁并不是多么可靠的证人,而且他当时在学校里的地位甚 低,只能得到一些道听途说的传闻。这种说法将泛革命派和泛立宪派的党性估计得太高了,很可能是后人根据北伐以后的党派想象的。两湖、江浙、广东的革命党一 向彼此看不顺眼,没有理由认为广西例外。这些人的驱蔡活动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也很难说,因为他们从1908年一直折腾到1910年,似乎并没有改变 蔡锷 的建军部署。1911年, 蔡锷 平级调任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 并不是广西地方人士的活动所致,而是李经羲在前一年调任云贵总督的结果 。 ****************************************************************************************** 说实话, 蒋方震的影响微乎其微,如果和蔡锷比较的话 几乎就淹没在历史里了。 蔡锷的《曾胡治兵语录》,抗日战争时期还用着呢,这肯定是真东西嘛 再加上 陆士 ,也不是啥高级学校。 蒋方震既然上陆士了,就应该多讲 战术或者技术。 但是他又不讲这个,也就是说他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从陆士学的。 陆大的东西,有德国顾问团呢 。 何必听他瞎扯呢。 注:蔡锷这种,“拳打脚踢” ,这才是正经 “陆士” 毕业的。 蔡锷就是小 “袁世凯” 。 蔡锷 可能不是革命的领袖,而是革命必须争取的领袖。也就是说:真正的革命者拥戴他为领袖,主要是为了防止他反对革命。他愿意把自己的威望借给革命党,就是帮了后者的大忙,但他不允许任何派系绑架自己,而要追求某种超党派的全民领袖地位。 袁世凯后来未能在全国获得的地位,就是 蔡锷 已经在云南获得的地位。 几乎可以肯定 蒋方震没有什么影响力,他的学生 唐生智 也不行。 ******************************************************************************** 唐生智(1889年–1970年4月6日) 1937年11月日军进攻南京时,他力主死守,主动出任首都卫戍司令长官,作为 中方 南京保卫战的最高 指挥官 。他声称要与首都共存亡,下令封锁南京通往江北的道路,销毁渡船,使得大量平民不能撤离。他在未组织任何撤退的情况下于12月12日下达弃城命令,自己乘保留的汽艇逃跑。守军失去指挥、军心动摇,第二天南京陷落,随后发生了惨绝人寰的 南京大屠杀 。 注:真他妈晦气 ******************************************************************************** 士官生的影响和 “清末新政” 有极大的关系 美国学者任达在《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书中,“清末新政十年是中日关系的黄金十年”. 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譬如中日两国,甲午年中是势不两立的敌国;庚子年后,两国却突然成为“朋友”甚至有过一段“蜜月期”,清末新政很大程度上就是日本明治维新的翻版,而日本士官学校接受大批的中国学员即为当时中日友好合作的一个典型例证。 编练新军是清末新政的重中之重,而新军中严重缺乏中上级的军事干部,留日士官生由此受到极大的重视,这些人回国后立刻成为各省督抚争相延揽的对象, 可谓是军途灿烂、官运亨通。以第一期学员陈其采为例(即陈其美之三弟,陈果夫、陈立夫之三叔),其在1902年毕业回国后先在湖南等地编练新军,后赴京担 任军谘府(相当于参谋本部)第三厅厅长(正参领,相当于上校级别),时年不过三十出头。 相比而言, 前几期的留日士官生往往占据军中高位 ,一 些人在短短几年间就做上了标统(团长)、协统(旅长)甚至统制(师长),如一期生吴禄贞、张绍曾分别为第六镇统制、第二十镇统制;二期生良弼为禁卫军协 统;三期生蓝天蔚、蔡锷、潘矩楹分别为第二混成协协统、第十九镇协统及第二十镇协统。至于任标统的就更多了,如第六期阎锡山、罗佩金等等。 注:没有啥,就是抄日军的条令。 跟十月革命前的帝俄军队一样,士官很重要。 朱可夫已经把这个事情讲的非常清楚了。( 帝俄可不落后 ,钢产量快达到法国水平了,一战把沙俄的经济打断了) 扩展阅读: 朱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 ——— 当兵 http://www.aswetalk.net/bbs/home.php?mod=spaceuid=663do=blogid=57927 革命军队, 实际上比 “帝俄军队” 的素质更差了 ,优点在于 兵源更广泛了。 到斯大林时期,就不搞这个了。 时代的影响,一战使得 士官大量消失,各种人渣都搞到军队里面了。 中国也是一样,清政府是一个“少数人的政府” 。 清末新政和北洋那几年,实际上是中国的黄金时节。一战还挣了点钱。一战结束以后,西方商品倾销,中国经济恶化 如果没有 清末新政和北洋那几年,革命这班车都跟不上。(人家是欧洲的革命,中国的基础比人家差的多)
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陈岱孙
热度 6 gordon 2015-7-23 03:39
1918年毕业于北大、1919年由河南省官费资助赴美就读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的冯友兰后来回忆说,在当时的中国留学生中有两大派,一派是“我们这 些”北京大学毕业的和其他经过“五四运动”的人,对中国的东西知道得较多,对中国政治和世界局势较关心,缺点是英文较差,社交较差,穿戴较随便;还有一大 派,不仅专业学得好,英语也流利,社交活跃,衣冠整齐,但对中国的东西知道得较少,对政治不大感觉兴趣,这一派以清华毕业的人为典型。   清华在国内传授的各项留美预备课程质量十分过硬,还有它重视体育的传统,使得毕业生出去后受益匪浅,不存在语言障碍,感觉不到太大课业压力,而且能轻易融入当地社会。   在美国的清华学生除了常举办本校校友的各种聚会外,还是“中国旅美学生会”的中坚力量。这个学生会分为东部和中西部两个大区,每年暑假召开年会。陈岱孙留美六年间一共参加过四次,年会一般为期一周,以校际联谊为主,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像个夏令营。   陈岱孙在威斯康星大学平稳读了两年,节假日到处游山玩水,什么也没耽误。他于1922年夏天毕业,拿到学士学位。毕业时还有意外收获———跟老同学曾昭承一起各得了一枚金钥匙。    授予他们金钥匙的团体是自称为“荣誉经济学兄弟会”的组织,又称“Artus骑士团”,由威斯康星大学和哈佛大学经济学会于1915年合并而成,会员仅 限于两校经济系专业成绩和全科成绩同属优异的本科毕业生。陈岱孙和曾昭承被吸收入会,获颁象征会员资格的金钥匙,之后借此机缘申请进入哈佛继续读研究生。 金钥匙不大,用一根细金链子拴着,佩戴于西服背心的前胸部位,很像是坠在怀表链上的小饰品。它浓缩着陈岱孙对两所美国母校的美好回忆,后来在“文革”抄家 中永远地消失了。   真正的发愤,从哈佛开始   1922年经过学术委员会层层筛选,在众多申请者中,有大约30人被哈佛大 学经济系录取为研究生。陈岱孙和曾昭承本科成绩门门优秀,又有“Artus骑士团”多名会员倾力推荐,自然无甚悬念。志得意满的陈岱孙入学后的第一个感觉 就是大部分同学都比自己大,他们都是在本科毕业后从事过若干年教学研究或经济实务工作,为职业生涯的进阶而重回校园深造的,他们经济独立,工作几年都小有 积蓄,自掏腰包上学,自然把全部时间都用于苦读。   研究生当中另外一些从本科毕业后直接升学的,如陈岱孙、曾昭承、李者,俱为各大学本科尖子。陈岱孙有生以来一贯轻松当优等生的日子,在入学哈佛不到两个月后彻底结束,他真正开始发愤。    “这情况我在入学后不久就发现了。经济系研究生班有一个自修室,自修室旁边有个能容纳三十来人的西敏纳尔室。我们这批第一年研究生,于上课之余,几乎每 天都来自修室读书。读书之余,常相互问难。当论点的分歧激化时,为了避免干扰别人,执辞不一的人就退入西敏纳尔室,关上门,然后大声争辩。这种场合我也有 时参加,但不久就有点内怯,感到自己的学识大不如人。我发现,在争辩时,许多人提出的意见、论点都不只限于课堂所涉及或指定参考书的范围,而经常有更详 尽、精辟的意见。我经常感到我自己的眼光太窄了、识见太浅了。这种落后的情形必须改变。”   这个班卧虎藏龙,有后来在1933年提出垄断 竞争理论的爱德华·张伯伦,有对于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而在197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贝蒂尔·奥林。这些人在哈佛大学读研究 生的时期就已崭露头角,与他们为伍,陈岱孙感到的压力可想而知。“四年发愤苦读的生涯就是在这压力下迫出来的。从这时起,在这四年中,我根本没星期日,只 有星期七。”   在“西敏纳尔室”里熏了一阵子,陈岱孙才明白读书是怎样一回事。过去只看教材以及教师指定的有限几本参考书,现在则不同———他顺着参考书提供的线索,只要是有关的书籍和文献,凡是能找到的,一概拿来通读。    “在研究生院两年后,由于导师教授的特别推荐,我获得一个更好的读书条件,被批准在校图书总馆的书库里使用一个摆有一小书桌的专用研究小隔间的权利。我 可随时凭证入库,从此我就再不去上述的经济系研究生自修室,而每日待在这小隔间里读书。隔间的旁边就是书库中的一排排的书架,书这样多,方面这样广,我再 一次感到典籍的浩翰而自己是如何浅尝无知。我除浏览和我的专业有关的书籍外,还有时兼及于其他有关社会科学、哲学、历史等等的名著。”陈岱孙如此满怀温情 的回忆,尽管只是寥寥数语,也足令后世学人心向往之。“这四年是我平生一次最长期的密集的读书时间,也是我的专业知识最迅速长进的时间,更是我感到读书最 有兴趣的时间。我离开哈佛大学,别的没多留恋,就是为这个密集读书生活的结束,有点惘然。”   博士论文答辩,被考问了几乎一整天    陈岱孙在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学习了两年。1924年,他先后通过法、德两个语种的第一、第二外国语考试(在美国大学英语不算外语)以及博士研究生(候 选博士)资格专业考试,同时获得硕士学位。这时,他选定财政学为专业,开始为博士论文进行专题研究。他的导师查尔斯·杰西·布洛克1917~1929年在 哈佛主持经济研究委员会,1917~1919年任全国赋税协会的会长,财政学是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师徒二人反复商量,确定了陈岱孙博士论文的选题——— “马萨诸塞州地方政府开支和人口密度的关系”。当时,各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公共开支的令人瞩目的增加,正引起政府官员、纳税人和经济学家的越来越大的关 注,人口规模的变化一般被认为是影响公共开支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1926年3月某日,陈岱孙被考问几乎一整天,汗透重衣,一次通过论文答辩,不久获博士学位。   陈岱孙发誓此生再不参加任何考试,果然在几十年后的“文革”中,工农兵学员出题考教授,他勇敢地交了白卷。
25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德国,请走下神坛,一个在德中国留学生的所见所闻(转)
热度 15 gordon 2015-6-29 00:00
注:我当时说这个事是推断,西欧这个发展模式啊,从荷兰开始都好多年了,日本仿的是英国。所以我觉得 把工业作为高端不合适。竞争是一个综合性的竞争,产品的组件是分层的,整体成本下来就好了。还有一个是 差异化竞争总比面对面竞争好。国际环境也有利 现在看,确实如此。德国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 ****************************************************************************** 注:兄弟在化工厂做过 OSA 和 环境14000 , 有些事情不是说不能做到,但是成本很高。 不喝生水是对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国内老是炒作 自来水可以直接喝,二逼了,还是咋了。 ****************************************************************************** 注:小留写的。 楼主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就读一所FH,翻过来叫应用技术大学,学的是机电专业。在德国一年多了,就跟大家介绍下真实的德国吧。   楼主初中时就是元首粉,(现在不是了),高中就自愿周末去学德语。现在国内把德国吹得天花乱坠,楼主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先说说德国的铁路吧。楼主经常坐德国铁路,和许多人一样,第一次坐都有火车准时,人们自觉购票的好印象。   但是时间一长,很多事情暴露出来了。   德国火车经常晚点,3月份复活节,楼主出去玩,4次车有3次晚点,其中一次还导致我错过换乘,结果多花2小时多换一次车才顺利到达目的地。   这绝对不是运气不好的问题,15分钟内的晚点楼主都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了,一次楼主从威尼斯回慕尼黑,火车在因斯布鲁克莫名其妙停了3个小时,没有广播,也没人通知,回到慕尼黑已经凌晨12:30,导致楼主夜宿火车站,因为德国12:30后就基本没火车了,而我本来要在慕尼黑换车的。德国火车站的候车厅深夜是关闭的,楼主曾多次因为晚点而夜宿火车站,也就是说,楼主只能在室外过夜。慕尼黑火车站的两边出口全是乞丐和流浪汉,还好有家汉堡王,使得我有个地方能坐到天亮。   再说说坐火车查票的事。德国火车站是不检票的,只有车上会查票。听着很NB,但实际上让人很不爽,因为即使你睡着了,查票员也会将你叫醒,如果你坐车超过3个小时,那么被查个3次票也是很正常的事。也就是说,你压根就别想在火车上睡一觉。   接下来说食品,总体来说,德国自产的食品其安全是有保证的。但是很多蔬菜,水果来自欧洲其他国家或非洲及拉美。这就说不准了。   曾有学生剥橘子,因为橘子皮上残留农药,结果中毒引起全身皮肤反应的。而且,据楼主了解,还有国人在德国做假奶粉往国内卖的。   再说说水,很多人都说欧洲的自来水是可以直接喝的,对此楼主持怀疑态度。德国房子的自来水管道热水和冷水是同一根,但是热水是循环水,放出来跟淘米水一样是白色的。楼主在巴伐利亚多地发现,如果用冷自来水洗杯子,如果不擦干,第二天杯子上全是白色水垢,不再洗一遍都不敢用。而且 德国人从来不喝自来水 。   再说说网络和媒体吧。首先很多人都知道的,在国外是不能随便下载东西的,楼主的朋友曾因下载时上传数据收到5000欧的罚单,后来找律师才解决的。   同时,很多国内的视频、音乐都无法收看或收听,比如百度音乐、体育比赛视频、及国内能在线看的欧美电影等。举个例子,优酷上的《狂怒》在德国是看不了的。   如果电影院看过后还想看,那就去买正版盘吧,25欧起。   再说youtube,如果你往其搜索里输入“中国”二字,他就会给你推荐大量的轮子节目。   说到媒体,与国内几乎绝大多数人对德国持好感相反,绝大多数德国人对中国是没好感的。   因为德国的电视、网络媒体、乃至教育,几乎都至介绍中国的负面新闻,在楼主的印象里从来没有关于中国的正面消息。   这就决定绝大多数人对中国的态度。举个例子,几乎所有德国人都认为国人喜欢吃狗肉,而且楼主还被多次问过这件事,可见他们对中国的了解程度。   另外一点,从某世界最大视频网站的视频评论上也能看出很多端倪。楼主从来没看见过有德语的,类似“喜欢中国”,“加油”一类的话,看到的都是"schei?e chinesen"一类的。但是他们对于脚盆鸡的评论则完全相反。真是呵呵了。   国内为什么把德国吹上天呢?首先,德国的确很多方面做得非常好,即使在欧洲也是佼佼者。更有一点是因为国内喜欢拿德国和日本作对比,以显示出日本在对待历史问题上的错误。   但是在德国在认罪道歉上真的那么到位吗?美国为了冷战需要,重新武装日本,纵容日本,难道在欧洲对德国就不是这样了吗?   德国人的确做得比日本人好很多,但是很多问题也都是不了了之的,欧美国家之间的政治同样肮脏!   希腊前段时间提出二战索赔要求,国内很是冷嘲热讽,可是希腊人真的是空穴来风吗?   德国人内心里的恶魔真的死了吗?世界上有哪个民族能完全重塑自己的?我说不出来。   如果你在德国呆过一段时间,你就会知道,德国人对于1933-1945的历史可自豪着呢,只是心照不宣而已。   说说德国的医疗吧,楼主曾经陪过2次人去医院看病。都是在德国交流的国人。   第一个因为肚子疼,学校里的德国老师还开车送我们去的医院,开始很是感动。该医院还是慕尼黑工大下属的医院,医院里除了我们3个人,没看见其他病人,一套检查下来,直到见到医生,拿到药,花了3个小时。   德国医院开药不像国内一盒一盒的,护士会把药剪下来,就给你几粒,告诉你怎么吃,什么时候吃。看完病不用马上付钱,也不能马上付钱,医院会把账单寄给你。然后汇款还钱。   搞笑的来了,我们还在医院里,还没检查完,已经下午4点了,那个送我们来的德国老师说他下班了,然后就开车自己走了。。。。。。。。   第二个是因为小腿上被不知名生物要了,肿的像个馒头。医院里还是没有其他病人,我们检查完后在房间里等了45分钟医生才来,并且一口咬定他的腿是碰撞所引起的。   第二天去医院换药,换了个医生,新医生则说这是被虫咬的。。。。。。   医院还给了一副拐杖,开始以为是借给我们的,结果只要用过这幅拐杖你就不能再还给医院了,你必须花钱买下它。医院的说法是,只要用过了,考虑到安全原因,医院不会再收回。   再说说楼主对德国和欧洲总体的观察吧。   1.欧盟其实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具,用以固化欧洲各国的地位,说白了,谁是老板,谁是打工仔,把身份名正言顺的定下来。东欧、南欧国家虽然能从中拿到好处,但只要欧盟在,其打工仔的身份是再也改变不了。   2.欧洲发达国家已经到了极限了,为什么?二战后的和平红利使得欧洲快速恢复,而苏联解体,使得他们收获大量胜利果实,将东欧彻底拿下。但是随着俄国的恢复,冷战的胜利成果也消耗殆尽,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倒退,一些国家则陷入停滞,一些则缓慢前进。楼主看来,除非新的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或是重大地缘变化,否则欧洲很难再有大的发展空间。   3.欧洲各国自身的问题一大堆,楼主特别想说民族问题。德国为例,几乎每个火车站,超市旁都有土耳其人开的小餐馆,德国小学至大学里更是有大把的土耳其人,用尾大不掉来形容很是恰当。   之所以还没有出现大问题是因为:   1.德国经济、社会依然稳定。   2.土耳其移民数量还不是特别多,但其人口仍在不断增加。   3.德国人由于过去的历史,对于种族问题比较敏感。   由于德国,包括欧洲的政治环境,决定了欧洲人对于北非、西亚移民只能通过入境控制来限制其人口,但是非法移民以及定居者的数量却不断增加,可以说,这绝对是一颗定时炸弹,并将永远伴随欧洲
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Are you ok?
热度 45 上善若水 2014-11-22 06:09
最近,我学习英语的动力很足。因为我听说了一个故事,一个新来的中国留学生听到一个老外问他,“Are you a gay?” 他以为是“Are you ok?”连忙回答,“Yes!”后面的故事就是悲剧了。 所以现在我都是说,Are you all right? 不犯错误。 -------------------英语故事完了是汉语故事--------------- 老公这几天感冒,咳嗽得厉害,老婆给他找来泻药让他吃,老公说我是感冒咳嗽吃泻药能有用么?老婆说保管有用!晚上老公下班回家,老婆问老公管用么?老公说一咳就拉一裤兜,一咳就拉一裤兜,吓得我都不敢咳嗽了。
877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现在创业的中国留学生真多啊
热度 43 巴山 2012-7-31 00:09
周末参加了一个哥们的生日爬梯,乌秧乌秧的去了两百号人。在喝高之前,认识了十多个新朋友。有一半的人都正在创业--注意,是正在,不是“打算”。好多是工作没几年,绿卡都没有,已经自己掏腰包在做了。有个MM,二十七八岁,H1B签证,年薪大概也就八九万的样子,自己有个idea,但不懂技术,就花自己钱雇人给她开发。魄力啊!其他没创业的,都在芝大或者西北读MBA。可以想见,十年后,中国人的形象将不再是闷头苦干的工程师。
843 次阅读|17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06:27 , Processed in 0.03201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