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奇迹

相关日志

分享 十四行诗:《我们准备着》
热度 8 鹤梦白云上 2017-1-20 12:12
读了重重无尽 《100年前的淘气》 http://www.aswetalk.net/bbs/home.php?mod=spaceuid=2835do=blogid=65474 , 感触是:百年一遇的巅峰体验。 恰好冯至曾经仔细描述过这一感受,用他的话说,那叫一个狂风乍起,仿佛彗星的出现。 《我们准备着》 原著:冯至 改编:鹤梦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 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淘气, 他们经过了一次进食 然后进行了一番蠕动,    便带给我们巅峰的体验。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553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塔山阻击战守住不是奇迹:能攻下才是奇迹(转)
热度 1 gordon 2016-5-22 11:15
一般来说认为塔山阻击战是一个奇迹,解放军8个师顶住了国军11师还有海空军的海陆空立体化攻击,是一个伟大的战争奇迹,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这场阻击战,我们就会发现如果国军攻下塔山那才是一个奇迹。 1948 年秋季,四野发动了解放全东北的大战役,就是辽沈战役。辽沈战役的关键就是关门,关闭锦州这扇东北通往关内的大门。这个计划 有一个危险性就是如果四野攻击 锦州的部队顿兵坚城之下 ,那么国军从海上,从华北,从沈阳大举出动的援军就有可能夹击在锦州周围地区的解放军四野部队,造成被动形势。 所以 解放军将在黑山阻击沈阳援军,在塔山阻击从海上而来的华北国军援军。中间攻坚2面阻援,任务非常艰巨。但是解放军也有一个有利情况,那就是国军东北剿总司 令卫立煌上将在1946年就已经秘密加入苏联共产党。他利用职务之便,拖住了沈阳国军第9兵团的出动,等大局已定,四野已经准备好了,才放第9兵团出击锦 州,结果就是以行军状态在黑山大虎山一带遭到四野从四面八方的围攻最后灭亡,直接被冲垮了,根本都没有打几枪。 可是卫立煌阻止不了华北援军 ,华北国军成了锦州城里国军眼泪麻麻的翘首盼望的对象。担任塔山地区阻击战任务的是四野4纵、11纵和热河独立4师、6师和炮兵旅,由第2兵团司令员 程子华 统一指挥。 国军在华北到处搜刮最后拿出了11个师,分别是第92军21师、62军、39军两个师、54军和暂编62师、独立95师。 四野出动8万大军和重炮部队防塔山 塔山是一个较大的村庄,距离锦州只有30公里,村北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山岭,西面最高点是白台山海拔261米,4纵担任从白台山一带12公里的防守地段,主要防区就是塔山左右8公里。 4纵是四野的老牌主力军,拥有4万人,装备着1100多挺机枪,还有1个炮兵团拥有26门75MM山炮,10门野炮,3门105MM榴弹炮和10门高射炮。给4纵打下手的11纵是地方部队升级的新部队,也有3万人,装备了24门75MM山炮。 为了更好的完成阻击任务,四野还从东北炮兵纵队和兵团直属部队里为塔山阻击部队增加了150MM重型榴弹炮,105MM榴弹炮,105MM野战加农炮,75MM山炮,57MM战防炮和75MM高射炮。 根据指示,解放军炮兵组成三线两群,团直属火炮为第一线合计56门火炮,师直属火炮为第二线合计28门火炮,纵队掌握的26门重炮为第三线。第三线炮兵又分为东西两群,并配备9门高射炮保护重炮群。 第一,二,三线火炮分别打击塔山阻击阵地前50-100米,500米和1000米开外目标,构成严密火力网,再加上步枪轻重武器将筑起一道严密的铜墙铁壁,最大的杀伤对方步兵。 经 过紧张准备到10月9日,四野拆卸铁路,用铁轨,枕木和其他器材修建了2万多个掩体,开挖6千米长交通壕和1.2万米反战车壕沟和其他各种障碍物。四野阻 击部队所有人员,火炮,弹药和骡马全部都已进入掩体,完成了目标编号,方位距离测定,观测所开设到步兵前沿等各项准备工作。 注: 四野在塔山投入的最大炮兵单位为旅,国军最大投入为营。 四野拥有强大日式大炮部队,最大编制为纵队,即炮兵军。 *********************************************************************** 四野炮兵开战就敲掉国军炮兵阵地 当然国军那边也没有闲着,10月6日,蒋介石跑到北平部署调动部队,联系最强的第3舰队负责掩护各种军用民用运输船把援军运到塔山。 10月9日夜晚,塔山阻击部队倾听着后面锦州城传来的阵阵炮声,那边的战斗已经打响了,而在塔山还异常安静。 10 日凌晨4点,第34团前沿遭到袭击,国军第54军暂62师利用趁落潮之际抢先发动突袭。很快各种步机枪和手榴弹打成一片,信号弹和照明弹不断冲向天空。天 亮以后, 国军第54军炮兵在海边排开阵势,包括1个榴弹炮连和2个山炮连开始炮击 ,第54军第8师,暂62师和第62军第151师开始从2个位置发动冲 锋。 国军炮兵刚在海岸开火,就被四野发现了,四野炮兵旅出动7门38式野战炮和3门90式野战炮以及第10,12师直属14门山炮,在2000-500米距离准确开炮彻底打掉了国军炮兵阵地。 没有了炮兵的国军步兵不顾死活的一个上午连续发动了7次冲锋。四野东炮群和师团炮兵配合步兵连续打退国军冲锋。 图为关内国军正在行军进入战场。 四野110门火炮打垮国军1个师冲锋 国 军暂62师 最悲催,他们攻击的铁路线是四野重点防御地区,早就把地形目标测量好了,纵队炮兵团及下属大小110门火炮全部直向这里,由于提前就实地测量 了,又实弹打过。所以火力异常准确密集,东西2个炮群和10,12师山炮的40门大炮又以速射,散布射,拉锯射各种方法变换射击。虽然黄昏时,国军的1个 整团排成战斗队形,跑步发动冲击。也被打的无处藏身呀,这时海水上涨,又被泡在水里。这一天战斗结束后,国军伤亡1100多人,解放军也伤亡319人。 10月11日,国军也豁出去了,把第54,62军的4个步兵师全部投入战斗。国军4个师就靠4门榴弹炮和10来门75MM山炮为主力和5架活塞飞机掩护开始了第2天的狂攻。 四野东西炮群的20多门92式105MM野战加农炮和重型榴弹炮等开始发威进行超越射击, 不到半个小时,就打掉国军的4门美式榴弹炮和7门山炮 。这次炮战国军惨败。 注: 军一级的火炮 ,105野战加农炮和重榴炮。 *************************************************************************** 国军中央突破四野构火海挫败对手 这 天,国军采用集中兵力中央突破战术,全力进攻塔山核心阵地。国军疯狂冲击占领了塔山部分前沿阵地,在紧急关头,东西炮群开始炮击在塔山阵地前发动冲锋的国 军。6门38式75MM野战炮也进入前沿阵地,在近距离直接炮击,国军正在集合的第2冲锋部队。同时东西炮群和第12师山炮营在饮马河构筑起一道1000 多米的火海,吞没了国军冲锋部队和预备队。四野第34团也组织全体人员发动反击夺回了失去的阵地。 这一天,国军损失1300多人,解放军损失563人。 重庆号打20发炮弹就被四野大炮吓走 10 月12日,国军第3舰队旗舰重庆号轻巡洋舰也动用152MM大炮开炮轰击,但是由于这艘舰吃水深,也害怕陆地上四野的远程加农炮轰击,因为东炮群的 90式 75MM野炮和92式105MM野战加农炮刚开炮第一发炮弹就打在了距离重庆号仅仅200米的地方 ,第2发炮弹打在了重庆号和灵莆号的中间。这下子,立刻 就把这2艘舰给吓跑了。重庆号整个战役就是打了20发炮弹就撤了,因为害怕四野远程大炮,也是 因为重庆号主炮炮弹也很缺乏。 这2舰一走,其他2舰看看也没有炮校飞机,也没有观察所,命中率不用想。 自己那小炮对于8公里的坚固阵线也没有什么用处 ,自己也就撤了。 晨曦,国军的战机出动对支援塔山国军进攻,四野的88式75MM高射炮和98式高射机关炮集中火力一起轰击天上的飞机。以4-5门高射炮攻击一架飞机的战术,命中2架正在低空投弹的P-51野马式战机。 重庆号轻巡洋舰就是被这种射程18公里的日本92式105MM野战加农炮吓走的。 外号赵子龙的独立95师开上了塔山 国军2天攻击寸步未进,蒋介石大发雷霆,决定调号称没有丢过一挺机枪的华北剿总直属部队,独立第95赵子龙师上塔山。华北战区督战主任罗奇上将也将亲自到塔山督战,在独立第95师建立起庞大的督战组织,规定逐级监督,胆怯或后退者杀无赦。 10月13日,天空阴霾,凌晨4点,塔山前沿爆发出激烈的枪声和呐喊声。随后前沿部队打来电话报告国民党军队发动了夜袭,前沿部队正在与敌人猛烈交火,要求炮兵群开炮支援。 东西炮群按照事先标定的目标方位,距离和高低对国军进攻路线进行猛烈炮击。晨曦散去,太阳初升,可以看到在塔山前方,赵子龙师的1个团,分为3个波次在最前边敢死队的带领下正在发动凶猛的冲锋,督战队就站在后面随时打死后退者。 图为国军部队正在集合队伍。 四野600米阵地摆19挺机枪猛烈扫射 独 立95师冲击的主要是四纵头号主力团第28团的阵地,28团在34团的支援下,在600米宽的阵地上部署了8挺重机枪,11挺轻机枪,9门迫击炮,4具火 箭筒和2门战防炮,1门机关炮。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候,四野27门压制火炮和5门高射炮都加入了对前沿阵地国军的炮击。在前沿的模范党员姜秀云组 操作一门高 射机关炮,一口气平射120多发炮弹打进国军冲锋的人群中 。 7点,国军改变战术,两路并进,向第10师阵地发动冲锋,以营为单位发动一波又 一波的冲锋,前边的国军 利用死尸作为掩护,向解放军爬过来,开火封锁解放军地堡射击孔,解放军则勇敢的冲出地堡使用手榴弹近战。解放军后备部队不断发起反 冲锋 ,独立95师也是1个连打光了,又上来1个连。 国军匍匐偷袭遭四野炮兵急射歼灭 这时解放军观测所发现在铁路以南的高粱地里有1200多国军正在悄悄的匍匐前进向解放军阵地摸来。随后炮群和师属炮兵,瞄准目标,每炮10发急速射,瞬间几百发炮弹就落在了高粱地里,数百名国军被炸死,其他逃跑。 傍晚,国军再次集合部队发动突击,解放军四纵全部110门大炮一起开火,并且投入预备队全线展开反击,将国军击退。 当晚四野首长贺电嘉奖塔山解放军,特别是表扬了正面抗击独立第95师的第28团。这一天,独立第95师遭到解放军重创,但是正面阻击的解放军第28团损失也很大,当晚就被第34团换下阵地。 10月14日,全天都下着小雨,在锦州,解放军已经肃清外围,最后的总攻击就要到了 。塔山国军也急了,再次投入4个师发起进攻,其中独立第95师向铁路阵地进攻,战斗中,铁路1,4号阵地前沿工事多次易手,解放军 炮兵开始轰击国军第2梯队,击溃其预备队 。 这时国军看着塔山上密布的地堡,铁丝网和各种障碍物和后面强大的炮群,都有了畏惧心理。 ******************************************************************************* 四野步炮协同挫败国军4个师夜袭 国军督战主任罗奇上将命令,接到总统来电,现在锦州战事非常激烈,要求国军坚 决执行命令,这一战关系党国存亡,我将代表总统督战。 这一天塔山阻击战达到了一个高峰 。国军第151师为第一梯队,第8师为第二梯队,还组织了敢死队,向 塔山发动集团冲锋,国军军官完全处于疯狂状态,连起码的战术和队形都不要了,就是拼命蜂拥冲锋。在炮群支援下前沿解放军步兵沉着应战,打退国军数次冲锋。 下 午16点,占据高位的解放军观测所发现在杨家洼子北面一条不到1000米长的河谷地带有5000名国军正在秘密集合队伍,看来是要攻击7号阵地。随后将国 军情况,方位,距离报告炮兵指挥所。东西炮群和师属火炮41门对杨家洼子进行炮击,重型榴弹炮炮弹落在国军队伍中炸的国军仓皇四散,随后 炮兵每炮速射10 发,发发打进国军的人群中。接着炮兵延伸射击追轰向后撤退的国军 。后来据俘虏说这支国军是第157师,全师还没有发起战斗,就被解放军炮兵炸死数百,几乎 把全师的元气给打掉了。这一天国军伤亡1245人,解放军伤亡1048人。 14日夜间,国军独立95师,151师,暂62师,8师和第157师等5个师肩并肩前进,在没有炮火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动大规模夜袭。 解 放军反击部队大胆迂回敌侧翼前后夹击,国军独立95师在浓雾和小雨掩护下,隐蔽前进到塔山堡阵地,摸进解放军1个步兵营战壕。解放军奋勇反击,击退独立 95师。独立95师偷袭不成,立刻转为强攻,发起集团冲锋。东西炮群50多门大炮随后向独立95师后方开炮轰击其预备队。炸死独立95师284团团长,另 外其334团的1个营被解放军火力困在饮马河一个开阔地上,只能缴械投降。 中午11时,独立95师1000多人隐蔽前进到塔山阵地西北,准备一举突袭对国军威胁巨大的解放军炮兵阵地。但是被解放军发现,随后数十门大炮开火,打的这1000多国军四散逃跑。 当天晚上解放军攻克锦州的消息传来,现在对于塔山国军来说,赶快找船撤回华北成为了最大的任务。 在塔山阵地观察国军动向的解放军战士。 塔山国军人数和火炮地形都没优势 塔山阻击战历时6天,国军实际出动9个师,解放军的优势在构筑有坚强野战工事,而 且占据高位居高临下观察和打击国军,国军在海滩上集合部队,隐蔽前进都躲不开解放军的眼睛 ,只要一集合部队炮弹就砸下来了。 其 次是国军在这次战斗 炮火没有优势 。第54军榴弹炮营来了1个连4门105MM榴弹炮,第8师8门75MM山炮,第198师4门75MM山炮,第92军野炮 营来了2个炮连6门野战炮,第21师9门山炮,第95师3门山炮,第62军没有炮兵来。总共 9个师的兵力,就只有34门火炮 。 解放军光4纵 炮兵团就有49门野战炮山炮和榴弹炮高射炮,如果计算炮兵旅,炮兵纵队和第11纵队炮兵力量,那数量更加大。而且解放军参战大炮口径大,射程远,在几次炮 战中,都非常轻松的歼灭了国军炮兵。至于重庆号巡洋舰就只打了20发152MM炮弹,蒋介石还骂白白浪费了我20发24生炮弹。 攻击坚固阵地需3-5倍于守军兵力 登陆战突破坚固野战工事,需要战车突击,可是战车直到15日战斗结束才姗姗来迟 。 最 后是国军 运输船吨位有限 ,只能装满战斗兵和基本弹药,其他配属部队和行李都无法携带,基本上国军部队本来就不满员,又有大量配属部队没有到塔山,实际在塔 山的9个国军师,没有想象中的9万人的数量。10月后的东北天气寒冷,大军连棉衣都没配备。说是9个师,实际上很多部队都不满员,在人数上优势不大。 攻击坚固设防阵地,需要5倍的兵力。其实塔山解放军与国军数量基本相当,国军在火炮与地形上劣势又大,所以根本不可能打下塔山。如果塔山国军能灭掉拥有强大炮火,坚固设防的8万多解放军,那战斗力得超出解放军10倍才行。 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炮兵回忆史料。 台湾出版戡乱战史之东北作战第2册。 原国民党将领辽沈战役亲历记。 文史资料选辑第20册61年版。 东北解放战争纪实。 ************************************************************************ 这个事情真正的结论是,中国当时和日本的差距太大了。 就这么个日式装备,国军完全都没有办法。 有点像 尾高龟藏的 “张鼓峰” ,多配火炮嘛 二战时期的日军还是很优的。
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纳粹德国的经济“奇迹” (转)
热度 2 gordon 2016-4-5 20:06
注:实际上,中国没有多少路可选。在金本位条件下, 没有多少路可选,不“以货易货”,我们怎么办? 生产越多,越掉价。 那就不用商品呗,有产品就行了 。 中国去日本留学是因为到日本留学便宜,中国到德国留学也是因为德国留学便宜,我们没钱嘛。 去法国是因为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过去,缺乏劳动力。 ********************************************************************************* 纳粹德国的经济“奇迹” 希特勒上台后,有两项经济政策对德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一是扩大德国的“生存空间”,二是消灭德国经济的“暴发资本”,后者主要指向犹太人的商业金融资本。在希特勒看来,经济仅仅只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之一。他认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和商业一体化体系中占有强大的地位无助于实现这一政治目标,这将导致农民阶层利益受损,而助长“国家普遍的浪费”。       在世界近代史上,德国在不同时期留下的痕迹总是深刻而凝重。其国民则因严谨以及奋发精神而闻名于世。一战时期,德国战败,被迫割地赔款,经济被严重削弱,然而,仅仅10多年后,德国的经济实力便迅速膨胀至世界第二。    二战时的纳粹德国成了世界战争的策源地,因而臭名昭著。    纳粹经济的“奇迹”曾经昙花一现,这里不妨先看一组数字:1933年纳粹上台之初,德国1150万就业人员中有600万失业,失业率高达34.4%,而到了1938年,其失业率降为1.3%,同年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而在居民实际收入方面,1935年至1939年德国年人均收入增长竟高达39%。    纳粹是如何做到的?其经济兴起、增长和毁灭的过程,教训深刻。    1.乱中上台 提到纳粹势力在德国的蹿起,一个不得不提的大背景是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始于美国的经济大衰退无可避免地影响了德国,紧接着发生的全球性危机,令德国经济雪上加霜。    美国的经济总量在1929年至1933年下降了39%,而同期失业率由3.2%猛增至24.9%。此外,美国的进口总值1929年为44亿美元,而1932年降为13亿美元。这对于依赖美国资金的德国来说,可谓“唇亡齿寒”。 1928年到1932年间,德国的出口额由123亿马克下降至57亿马克,失业率由7%飙升至30.8%。    这种大衰退对于刚刚经历了“魏玛黄金时代”的德国人来说,真的如从天堂到地狱。在此前的魏玛政府时期,德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数据都非常亮眼,国内投资也在大幅增长。而1929年的经济表现宣告了这一黄金时代的终结。这一年,德国全国的净设备投资为1928年的83%,外国资本输入锐减。    德国的银行业在危机中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通货膨胀使得德国银行的储蓄状况迅速陷入恶化, 为了挽救危机,德国国内的大银行采取了大量吸引外国存款的方式。结果到了1930年,柏林的大银行有高达近50%的存款为外国存款。而德国的私人外国债务中有超过一半左右是短期贷款,这其中又以美国银行提供的资金为主要部分。    到了1930年,深陷危机的美国银行逐步停止了对外资本输出,这使得德国银行的资金状况迅速恶化。而同一时期德国国内政治上的微妙变化,进一步加深了外国投资者的疑虑。    1930年9月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人一举获得全部555个议席中的107个,而此前一届仅为12席。共产党获得了77席,超过上届23席。这些变化使得外国债权人对德国的前景产生了担忧,纷纷抽回短期贷款。而1931年,德国银行业还爆发了挤兑危机。    银行的危机又进一步传导至农业,德国东部的农庄尤其依赖银行的借款。经济的萧条以及居民收入下降又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之后便出现了大量农户和庄园破产的状况。    在应对危机方面,1930年3月至1932年5月执政的德国布鲁宁政府认为,通货紧缩是经济良方,因而不愿意让马克走上贬值的道路,其具体做法是让德国商品的价格下降,并进而带动德国的出口及就业。结果这样的做法不仅没能奏效,还加剧了危机。原因在于当时国外市场的商品价格下降得比德国更快,而实际状况是,德国的失业人口从1930年的230万迅速增加到1932年的600万人。    在纳粹上台之前,德国还有过两届政府,但执政期仅为短暂的8个月。这两届政府试图通过重新通货膨胀的方式来改善经济,结果却造成了新的通缩。德国的就业状况这时期也更加严重。    2.大兴土木 面对德国的经济困局,德国国内各政党在议会相互批评,各种经济主义不断被提出。而 纳粹党则不和其他政党辩论理论问题 。纳粹党人内部分工明确,有做市场调研的、有做组织动员的,有做培训的, 对“穷人的要求有求必应” 。纳粹宣称,只要加入其行列,便可以天天吃饱饭、不再失业,并且许诺将会提供福利住宅。    纳粹的这种做法迅速奏效,其党员人数从最初的10.8万人迅速增加至1932年的100万。而自从1930年起,纳粹就不断在各种选举中有所斩获 。1932年4月,希特勒在德国总统选举获得了36.8%的支持,而同年7月的国会选举中,纳粹获得230个议席,一举成为国会最大党。1933年1月,希特勒“顺理成章”地成为德国总理。    纳粹执政之初,德国政府财政赤字惊人,失业人口高达600万人。经济困局之外, 纳粹的执政地位也不稳固,其在国会并不占有绝对控制权。不过,在执政的第一年里,希特勒在内政外交方面却做得颇为成功 。比如,反对党被“合法”取缔,1930年刚刚收回的莱茵河西岸地区的经济开始迅速恢复,而德国的经济奇迹,也开始显现雏形。    在纳粹的“精心布局”下,德国各地的大型工程紧锣密鼓展开,尤其是高速公路的修建成了重点。 实际上,当时的大多数德国人压根买不起汽车。不过,希特勒对此颇不以为然 。他认为,只要修了高速公路,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而且只要有了路,就会有汽车。希特勒在德国四处奔走,不断为各种工程开工剪彩,发表演讲,刻意去激发德国人的热情。结果,德国人在近乎军事化的管理下,开始大兴土木。    在经济建设方面,纳粹并非“毫无章法”。早在1920年,纳粹就已经在其25点纲领中提出了自己的经济主张。1926年,希特勒宣布该纲领为纳粹运动的哲学与原理体系,是“永恒不变的”。    在25点纲领中,纳粹宣称,每个德意志公民的首要职责是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个人的活动不许损害全体的利益,而应受全体的制约并对所有人有利。 因此,纳粹要求,取缔不劳而获的收入,废除利息奴隶制;鉴于每次战争都给人民带来生命财产方面的巨大牺牲,必须把战争横财看作对人民的犯罪。因此,要求完全没收一切战争利润。    此外,纳粹还提出要将一切托拉斯收归国有,分配大企业的利润,大规模改组养老设施,将大百货商店收归国有,廉价租赁给小工商业者等。    纳粹的纲领,毫无疑问是反对资本主义的,其将“先公后私”视为主要原则。在这样的政策纲领下,小工商业者成了纳粹最重要的后备力量,而大企业则陷入恐惧。    希特勒上台后,有两项经济政策对德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一是扩大德国的“生存空间”,二是消灭德国经济的“暴发资本”,后者主要指向犹太人的商业金融资本。在希特勒看来,经济仅仅只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之一。他认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和商业一体化体系中占有强大的地位无助于实现这一政治目标,这将导致农民阶层利益受损,而助长“国家普遍的浪费”。    不过,即便如此,在上台后,希特勒仍然向德国经济界的巨头们采取了安抚做法,以便让这些巨头相信新政府不会采取激进变革的方法。当时,纳粹认识到,如果不能解决国内的失业问题,其政权将没有未来,于是乎,在执着于各种政治运动同时,纳粹党人还是努力贯彻了“反萧条”的政策。    3.广泛刺激 在希特勒政府的联合内阁中,一开始最重要的经济部门的负责人并非由纳粹党人担任,而德国央行的行长也坚决反对采取广泛经济刺激政策。不过,到了1933年6月,第一条有关促进就业的法令正式颁布,即“莱茵哈特纲领的第一条”。所谓莱茵哈特纲领,是1932年由纳粹党的经济智囊、主张采取刺激政策的莱因哈特提出,其内容强调了农业工程的重要性,并且主张修建工人的住宅区以及交通事业投资。    在莱因哈特纲领提出时,德国国内对此意见不一。一些人认为,这是正确做法,不会造成通货膨胀,而只有脱离世界市场,实现经济自给自足,才是解决德国经济问题的必由之路。而另一方面,德国的大企业家则出于对纳粹25点纲领中对大资本的态度而持反对意见。    在1933年6月提出的“莱茵哈特纲领第一条”法令中,其主要做法是通过发行短期的劳动国库券筹措经费,以便将100万失业者吸纳到生产过程中去。    与此同时, 纳粹政府还拨款投资各种交通工程。比如开凿运河、修建铁路、高速公路等 。这一政策对德国的建筑业尤其有利。当时,纳粹规定,在不一定使用机器的条件下,必须用手工劳动来完成某些工程,而且在招募的工人中必须有80%是此前登记享受失业补助的失业者。此外,纳粹还极大扩编政府及党的官僚机构以吸纳更多失业者,同时还要求大企业增加雇员。    另一方面,1933年9月,纳粹还推出了“莱因哈特纲领第二条”法令,为1933年至1934年度维修住宅及农业用房屋提供5亿马克的补助,并且提供价值3.6亿马克的利息偿付券。此外,还大力修建各种居民住宅区,增加邮局、铁路投资等。    据统计,在纳粹上台的前两年,至少拨款50亿马克用于促进就业。这样的做法也确实迅速奏效。到了1933年底,失业状况明显好转,失业人口由600万减少至400万人。    此后几年中,纳粹继续推动减少失业。比如推行普遍兵役制,反对妇女从事职业活动等。结果,由于就业率的提升,德国国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迅速提高。1935年至1939年,年人均收入增长达到39%。    农业部门是纳粹改革经济的另一个重点。1933年9月,纳粹公布了农庄继承法以及食品状况法、这两项法令对德国农业影响深远。 农庄继承法规定,农庄作为企业单位,必须维持7.5公顷至12.5公顷的土地面积,不允许转让、分割,也不能用于抵押 。而食品状况法则要求将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分配等都置于国家的严格控制之下,从而保证稳定的食品价格以及农业部门的工资。    上述做法,在纳粹政府看来,是为了巩固农业自给自足的基础。实际上,这样的做法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效果,比如1937至1938年度,德国粮食的89%、肉类的95%、奶制品的90%都实现了自给。    农业以外,工业的独立也是纳粹致力的目标。1936至1938年间,德国年均工业生产增长了14%。而为了减少来自“敌方”的破坏,纳粹对德国工业进行了重新布局。比如,将生产重点由工业化基础雄厚的鲁尔等边境地区转移至中部地区。这使得德国各地区的经济落差有所减少。    在纳粹的宣传下,德国国力的提升,被迅速转化为民族主义自豪感。1935年,当柏林获得1936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时, 他甚至宣称,“以后1000年德国都不会再有革命了” 。    1936年的奥运会,成了纳粹向世界宣传其经济成就的绝佳舞台。而在1936年前后几年,德国经济确实在世界“一枝独秀”。历史学家汤因比估计,德国在1938年占世界制造业产量的14.3%,超过法国和英国生产的总和。其钢产量达到2330万吨,居欧洲第一位。    4.走向战争 就在德国国内经济迅速发展之时,在纳粹政府中仍有大量意见认为,德国的自给自足仍是个问题。当时, 尽管德国的食品工业以及工业领域都有了长足发展,但原材料方面仍大量依赖进口。比如德国65%的铁矿砂和石油依赖进口 ,而纺织业的原料大约有80%需要进口。    在纳粹的长期政策中,摆脱外部的影响、实现经济自给自足是其目标之一。而德国良好的就业成就,被外界认为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德国国内军工产业的发展。外界在战前就有分析指出,纳粹认为,只有通过战争征服其他国家,才能取得必要的原料确保经济发展,并且避免灾难性的崩溃。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并且仅仅1个多月就占领波兰全境。这一时期直至1941年底,战争并未对德国经济产生本质影响。在这一时期,纳粹继续向德国民众许诺,将会维持以往的商品供应,并且将采取的是一种与和平时期经济相适应的战时经济。    不过,到了1941年底,德国国内媒体也开始认识到,德国的经济可能即将面临大麻烦。德国经济的重心开始转向军备生产。1941年12月至1944年6月, 德国的军备生产增长了2倍多,相应地,民用消费品生产则开始减少 。情况最差时对民用的供应量甚至比1932年大萧条时期的最低点还要低10%。而随着更多的原料被用于军工生产,民用消费品的质量也开始大幅下降。比如, 1943年至1944年,德国生产的皮鞋中竟有40%是用人造革制造,平均使用期由33个月骤降为4个月 。    在纳粹创造“经济奇迹”中的几年, 德国的金融系统是纳粹募集资金的重要来源。纳粹政府擅长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从资本市场获取资金改善财政状况。结果,在后期,这样的做法越来越收效乏力。为了筹措资金,纳粹德国在国内征收重税,加速印钞,其结果令德国通货膨胀严重,加速印钞使得货币体系迅速崩溃 。战争结束前的1945年4月,纳粹德国的债务高达3370亿马克,而战争开始时仅为310亿马克。金融系统的崩坏成了压垮纳粹的最后一根稻草。 注:蒋介石政府的做法,就是发公债,印钞。
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通产省的奇迹 —— 万虎 夜夜安枕
gordon 2015-5-17 05:00
经济学家,总是考虑制度问题,非要在一个棵树上吊死。 我考虑的根本不是这个,而是这些制度是怎么形成的。 元问题才是痛点嘛 ,you know ok ,让我们进入日本通产省的世界 ************************************************************************************* 不论是苏联式国家主导还是英美式的市场主导,日本经济官僚在1945 年前都分别尝试过,但都失败了。不论是工商界财阀阴影下的“自由放任”式支配还是军方和改革派国家社会主义技术官僚力主的“国家控制”式支配,都是惨败。 结果日本的经济政策陷入了两难之境,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而不能建立良性的平衡——发展型国家因此就难以成立。      二战败于美国,一劳永逸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财阀和军队都被一锅端了,新的权力平衡被建立起来。于是摆脱了这两大掣肘的经济官僚精英终于获得了得以大展拳脚的自主空间——他们将重新平衡国家与市场,引导日本经济走上一条“第三条道 路”。      重要的是解释日本发展型国家在什么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出现,在怎样的权力关系中得以存在而发挥它的作用。 ******************************************************************************************   如果没有二战和美国占领下的改革,战 后日本通产省仍旧不能跳出战前它的前身所面对的两难之境。正是有了这些意料外的后果,才是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重要原因。    套用学界的黑话,这具有极强的“历史制度主义”风格——对于历史偶然性的强调是最重要的。   自然,这也就顺带回答了另外一个问题:日本的经验是否可以移植呢?
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狼图腾》—— 艰苦的道路,没有奇迹
gordon 2015-2-27 02:24
说实话,我看过《狼图腾》。 其实这本书写的很好,但是对一些人没有什么用处。 对我有益处是因为生活背景的原因。 我上了一所“五毛” 学校,没学到什么真本事,净学些乌七八糟的东西。 后来,几个“五毛” 学校 的毕业生,聚在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在社会上漂泊时间久了,混的不容易,老是碰壁,就讨论这个问题。这几个学校教的东西类似,同质化,有相似性) 哈工大一个哥们说的,就是以前我跟你们说的。 他说大城市的老师水平高,主要是说北航的。 理工科的学校,一般和理工类的比。不比 北、清 ,在某些方向上,北清也不一定能比的过专科学校。 但确实,我们都对 北、清 的能力佩服。 我上的那个学校,没有什么真本事,只是有点名气罢了。 人大也行,北京的学校都很强;复旦也可以,上海的学校也厉害。 注:世界上没有什么奇迹,我们讨论好久的 **************************************************************************** 我解释一下,为什么对我有用啊,信息密集度的原因 其实我们出自同一师门,呵呵,呵呵 **************************************************************************** 据网友说: 《狼图腾》作者是吕炳奎的儿子! 1956年吕炳奎同志调任卫生部中医司任司长、党组成员。1958年主持起草了《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的报告,毛主席在报告上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A2NzA1MTI0/v.swf
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5-02-07
热度 36 马鹿 2015-2-7 21:40
很多年前我推荐上品寒士给雪个,雪个推荐给阿姨, 这本书获得阿姨和雪个的好评。 不记得地主看没看了。 我却放弃了,看到作者生病的消息, 想想这本书还是值得看的, 比99%的网络小说好看。 这个周末继续下雪, 在家准备把作者的其他几本书也看一遍。 盼望奇迹,祝福作者:贼道三痴
个人分类: 小说评论|146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见证奇迹的时刻,一招治好!
热度 37 船长阿道克 2014-9-27 19:19
853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真正的高手都是有商有量,不会有什么奇迹
热度 1 gordon 2014-8-29 08:53
真正的高手做事都是有商有量,不会有什么奇迹,都是以正兵取胜。 至少长期来说,这个更靠谱一些。 当然这种人在外行人看起来更窝囊一点。 “ 神奇、传奇 ” 都是瞎掰。 另:我现在想起神童这个事,就气不打一处来。妈的,我总是被骗。 头大无脑嘛,谁让你那么蠢,弄个坑你就跳,跟你客气一下,你都当真了。呵呵 蠢驴,前面吊个红萝卜,就 “ 扑通扑通 " 往前跑。 你咋这么蠢,为什么别人都没上当。 一些古老的骗局为什么屡屡奏效,就是因为抓住了人性的弱点。 ××××××××××××××××××××××××××××××××××××××××××××××××××××××××××××××××××× 有人做事不跟人商量,就是个孤人嘛
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克鲁格曼 《亚洲奇迹的神话》
热度 1 gordon 2014-3-27 11:11
克鲁格曼著名的1994年文章《亚洲奇迹的神话》,这篇文章被认为是预言了亚洲金融危机。其主要观点是只靠投入推动型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只有技术进步,提高效率才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动力。 原文发表于《外交》杂志 1994年第6期(11 月/12 月,1994) http://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50550/paul-krugman/the-myth-of-asias-miracle 英文版 另:这篇文章涵盖了 新加坡、日本的经济增长方式。 他这篇文章其实主要不是说中国的,主要是说 新加坡、日本、苏联的。 因为中国比较混乱,所以不好下结论。 但影响中国经济的几个因素:小农经济、君主制,二战时日本的统制经济、苏联的计划经济、东南亚的经济增长模式,本质是相同的。 “ 无非就是延期享受、愿意为了在未来获得收入而牺牲眼前的享乐。” 所以,边际递减无法避免。 ××××××××××××××××××××××××××××××××××××××××××××××××××××××××××××××××××××× 估计大部分人都没看过这篇文章, 我只想跟你们说, 克鲁格曼绝非浪得虚名,严肃的经济学家都非常推崇他 ,呵呵 当然那个家伙,也是个大嘴巴,不过我喜欢,是我喜欢的型 中国媒体到处都是批评他的,“ 臭豆腐,越臭越香 ” ,呵呵。 林毅夫一说,整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我都倒抽一口凉气。 克鲁格曼比杨小凯还厉害,杨小凯太重 “专业分工” 了。克鲁格曼在 国际贸易,经济地理,工业布局 上都很牛逼 。 ××××××××××××××××××××××××××××××××××××××××××××××××××××××××××××××××××××× 其实就是简单地应用了一个边际递减的概念 每次谈到劳动生产率的时候,我们都是在 作一个简单的增长核算 ;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事实上是 将整个国家的增长区分为 由劳动供给增加带来的部分和单位工人生产的产品价值增加所带来的部分 。然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总是来源于工人效率的提高。劳动 只不过是很多投入中的一种而已;如果工人被管理得更好,或者因为他们有了更多的技术知识,他们会生产得更多,但只要他们有了更好的机器,他们也会生产得更 多。一个人用推土机来挖沟会比一个人只用铲子挖得快,但他的效率并不是更高;他只不过有了更多的资本可以用于工作。增长核算的目的就是获得一个综合考虑了 所有可计算投入的指数,计算出国民收入相对于这个指数的增长速度--即估计所谓的“全要素生产率”。 到目前为止,这好象是个纯粹的学术问题。但是,一旦开始从增长核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关于经济增长过程的关键性的看法:只有当单位投入 的产出增加时,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才会持续增长。 仅仅增加投入,而不提高使用这些投入的效率--即投资于更多的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一定会遇到报酬递 减的问题;靠投入驱动的增长注定是有限的。 ××××××××××××××××××××××××××××××××××××××××××××××××××××××××××××××××××××× 没有任何技术迅速趋同的迹象可以解释一个否则令人费解的问题:尽管关于南北资本流动有许多 华丽的说法,但是在90 年代,到现在为止实际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很少--资本主要流向拉美国家,而不是东亚。实际上, 一些东亚“小龙”现在已经成了主要的资本输出国 。如果这些 工资水平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正在迅速接近发达国家的生产率水平,那么这种行为就非常奇怪。然而,如果东亚的增长实际上主要是由投入驱动的, 如果那 里成堆的资本的收益已经开始递减的话,这是非常合理的 。 注:很简单,没有投资机会。现在明白 手机互联网对于中国有多重要了吧。 日本这个大呆瓜,哈哈 ××××××××××××××××××××××××××××××××××××××××××××××××××××××××××××××××××××× 太平洋周边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异乎寻常地动员资源进行经济建设已经得到了回报,这些回报正是最乏味、普通的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的。 如果说亚洲的增长有什么秘密的话,无非就是延期享受、愿意为了在未来获得收入而牺牲眼前的享乐。 这个答案令人难以接受,尤其是对美国那些对降低赤字和提高国民储蓄率的艰苦任务束手无策的政策智囊们。但是,经济学并不是因为经济学家喜欢沉闷而成为一门沉闷的科学;而是因为我们最终不仅必须屈从于残酷的数字,而且必须屈从于它们所表达的逻辑。 注:经济学真乏味,幸好 克鲁格曼还比较有意思。 ××××××××××××××××××××××××××××××××××××××××××××××××××××××××××××××××××××× 手机互联网的诞生取决于三个要素:一、芯片设计的改进,二、Google 免费的手机操作系统,降低了研发成本 ;三、微博营销。 这三个要素本来是都不会出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因为某种原因,在这片土地上降生,开花结果。 当然,其实我们也知道原因, 芯片设计的改进是因为竞争的影响 ,想来 台湾设计的芯片也不是很好卖 吧。 ××××××××××××××××××××××××××××××××××××××××××××××××××××××××××××××××××××× 1994年,美国经济处于极低潮,日本人均GDP是美国的1.8倍左右。(所以日本低端产业外移,是不可避免的,否则日本一直是发展中国家了,发达国家的意思,就是这些国家的人均GDP高,人均收入高,人均福利高,法治化,公民社会) 例外的是,克鲁格曼错判了韩国新加坡这两个特例。 韩国在1998年后励精图治,快速全面放松管制,打破垄断,彻底市场化,2002年后突飞猛进,迅速从落后台湾10年左右到超过台湾3,5年。 当 然,克鲁格曼没有想到, 亚洲金融危机使得新加坡反倒成了很多东南亚华人和富商的资金和人身的避风港 。新加坡经济也发展得不错,算是集体主义和资本主义结合 的比较好又比较特殊的地方。新加坡全体人民的财富里,价值1000多亿美元的淡马锡占有很重的份量。这与挪威有点类似,挪威有2,3千亿美元的主权财富基 金投资于世界各地,不过投资的详细内容是对国民公布得清清楚楚的。 注:台湾和日本 真是难兄难弟
189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星期六 ---- by 博尔赫斯
热度 16 巴巴爸爸 2013-9-8 14:09
FJF
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看到这个就知道什么叫奇迹了
热度 16 流水无情 2013-3-22 01:42
http://player.56.com/v_NTI3NTc2MDU.swf
71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jonathanyj 2013-2-12 19:54
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你的手机再也拿不回来了
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空仓创造奇迹!!!!!!!!
热度 12 黯影 2012-11-22 21:48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moni/zonghe/ 新浪财经讯 为期3个月的 新浪财经模拟炒股大师赛 于2012年11月15日落下帷幕 庞剑锋、玉名和许一力分别以37.13%、12.06%和1.19%的总收益位列收益榜前三甲;另有20位选手跑赢 沪深300 ( 2177.546 , -17.35 , -0.79% ) 指数 总共55名选手参赛 前十名5个一直空仓没动,第十名居然是负的。。。只有前两名收益超过10% 这个
893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疯狂的一天,奇迹仍在继续!
热度 23 小卡 2012-11-11 16:12
疯狂的一天,奇迹仍在继续!
1530 次阅读|18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6 12:08 , Processed in 0.041850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