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129.226.69.186/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纳粹德国的经济“奇迹” (转)

热度 2已有 458 次阅读2016-4-5 20:06 | 纳粹德国, 奇迹

注:实际上,中国没有多少路可选。在金本位条件下,没有多少路可选,不“以货易货”,我们怎么办? 生产越多,越掉价。

       那就不用商品呗,有产品就行了


       中国去日本留学是因为到日本留学便宜,中国到德国留学也是因为德国留学便宜,我们没钱嘛。

       去法国是因为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过去,缺乏劳动力。

*********************************************************************************

纳粹德国的经济“奇迹”


希特勒上台后,有两项经济政策对德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一是扩大德国的“生存空间”,二是消灭德国经济的“暴发资本”,后者主要指向犹太人的商业金融资本。在希特勒看来,经济仅仅只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之一。他认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和商业一体化体系中占有强大的地位无助于实现这一政治目标,这将导致农民阶层利益受损,而助长“国家普遍的浪费”。

  

  

在世界近代史上,德国在不同时期留下的痕迹总是深刻而凝重。其国民则因严谨以及奋发精神而闻名于世。一战时期,德国战败,被迫割地赔款,经济被严重削弱,然而,仅仅10多年后,德国的经济实力便迅速膨胀至世界第二。

  

二战时的纳粹德国成了世界战争的策源地,因而臭名昭著。

  

纳粹经济的“奇迹”曾经昙花一现,这里不妨先看一组数字:1933年纳粹上台之初,德国1150万就业人员中有600万失业,失业率高达34.4%,而到了1938年,其失业率降为1.3%,同年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而在居民实际收入方面,1935年至1939年德国年人均收入增长竟高达39%。

  

纳粹是如何做到的?其经济兴起、增长和毁灭的过程,教训深刻。


  

1.乱中上台


提到纳粹势力在德国的蹿起,一个不得不提的大背景是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始于美国的经济大衰退无可避免地影响了德国,紧接着发生的全球性危机,令德国经济雪上加霜。

  

美国的经济总量在1929年至1933年下降了39%,而同期失业率由3.2%猛增至24.9%。此外,美国的进口总值1929年为44亿美元,而1932年降为13亿美元。这对于依赖美国资金的德国来说,可谓“唇亡齿寒”。1928年到1932年间,德国的出口额由123亿马克下降至57亿马克,失业率由7%飙升至30.8%。

  

这种大衰退对于刚刚经历了“魏玛黄金时代”的德国人来说,真的如从天堂到地狱。在此前的魏玛政府时期,德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数据都非常亮眼,国内投资也在大幅增长。而1929年的经济表现宣告了这一黄金时代的终结。这一年,德国全国的净设备投资为1928年的83%,外国资本输入锐减。

  

德国的银行业在危机中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通货膨胀使得德国银行的储蓄状况迅速陷入恶化,为了挽救危机,德国国内的大银行采取了大量吸引外国存款的方式。结果到了1930年,柏林的大银行有高达近50%的存款为外国存款。而德国的私人外国债务中有超过一半左右是短期贷款,这其中又以美国银行提供的资金为主要部分。

  

到了1930年,深陷危机的美国银行逐步停止了对外资本输出,这使得德国银行的资金状况迅速恶化。而同一时期德国国内政治上的微妙变化,进一步加深了外国投资者的疑虑。

  

1930年9月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人一举获得全部555个议席中的107个,而此前一届仅为12席。共产党获得了77席,超过上届23席。这些变化使得外国债权人对德国的前景产生了担忧,纷纷抽回短期贷款。而1931年,德国银行业还爆发了挤兑危机。

  

银行的危机又进一步传导至农业,德国东部的农庄尤其依赖银行的借款。经济的萧条以及居民收入下降又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之后便出现了大量农户和庄园破产的状况。

  

在应对危机方面,1930年3月至1932年5月执政的德国布鲁宁政府认为,通货紧缩是经济良方,因而不愿意让马克走上贬值的道路,其具体做法是让德国商品的价格下降,并进而带动德国的出口及就业。结果这样的做法不仅没能奏效,还加剧了危机。原因在于当时国外市场的商品价格下降得比德国更快,而实际状况是,德国的失业人口从1930年的230万迅速增加到1932年的600万人。

  

在纳粹上台之前,德国还有过两届政府,但执政期仅为短暂的8个月。这两届政府试图通过重新通货膨胀的方式来改善经济,结果却造成了新的通缩。德国的就业状况这时期也更加严重。


  

2.大兴土木


面对德国的经济困局,德国国内各政党在议会相互批评,各种经济主义不断被提出。而纳粹党则不和其他政党辩论理论问题。纳粹党人内部分工明确,有做市场调研的、有做组织动员的,有做培训的,对“穷人的要求有求必应”。纳粹宣称,只要加入其行列,便可以天天吃饱饭、不再失业,并且许诺将会提供福利住宅。

  

纳粹的这种做法迅速奏效,其党员人数从最初的10.8万人迅速增加至1932年的100万。而自从1930年起,纳粹就不断在各种选举中有所斩获。1932年4月,希特勒在德国总统选举获得了36.8%的支持,而同年7月的国会选举中,纳粹获得230个议席,一举成为国会最大党。1933年1月,希特勒“顺理成章”地成为德国总理。

  

纳粹执政之初,德国政府财政赤字惊人,失业人口高达600万人。经济困局之外,纳粹的执政地位也不稳固,其在国会并不占有绝对控制权。不过,在执政的第一年里,希特勒在内政外交方面却做得颇为成功。比如,反对党被“合法”取缔,1930年刚刚收回的莱茵河西岸地区的经济开始迅速恢复,而德国的经济奇迹,也开始显现雏形。

  

在纳粹的“精心布局”下,德国各地的大型工程紧锣密鼓展开,尤其是高速公路的修建成了重点。实际上,当时的大多数德国人压根买不起汽车。不过,希特勒对此颇不以为然。他认为,只要修了高速公路,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而且只要有了路,就会有汽车。希特勒在德国四处奔走,不断为各种工程开工剪彩,发表演讲,刻意去激发德国人的热情。结果,德国人在近乎军事化的管理下,开始大兴土木。

  

在经济建设方面,纳粹并非“毫无章法”。早在1920年,纳粹就已经在其25点纲领中提出了自己的经济主张。1926年,希特勒宣布该纲领为纳粹运动的哲学与原理体系,是“永恒不变的”。

  

在25点纲领中,纳粹宣称,每个德意志公民的首要职责是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个人的活动不许损害全体的利益,而应受全体的制约并对所有人有利。 因此,纳粹要求,取缔不劳而获的收入,废除利息奴隶制;鉴于每次战争都给人民带来生命财产方面的巨大牺牲,必须把战争横财看作对人民的犯罪。因此,要求完全没收一切战争利润。

  

此外,纳粹还提出要将一切托拉斯收归国有,分配大企业的利润,大规模改组养老设施,将大百货商店收归国有,廉价租赁给小工商业者等。

  

纳粹的纲领,毫无疑问是反对资本主义的,其将“先公后私”视为主要原则。在这样的政策纲领下,小工商业者成了纳粹最重要的后备力量,而大企业则陷入恐惧。

  

希特勒上台后,有两项经济政策对德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一是扩大德国的“生存空间”,二是消灭德国经济的“暴发资本”,后者主要指向犹太人的商业金融资本。在希特勒看来,经济仅仅只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之一。他认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和商业一体化体系中占有强大的地位无助于实现这一政治目标,这将导致农民阶层利益受损,而助长“国家普遍的浪费”。

  

不过,即便如此,在上台后,希特勒仍然向德国经济界的巨头们采取了安抚做法,以便让这些巨头相信新政府不会采取激进变革的方法。当时,纳粹认识到,如果不能解决国内的失业问题,其政权将没有未来,于是乎,在执着于各种政治运动同时,纳粹党人还是努力贯彻了“反萧条”的政策。


  

3.广泛刺激


在希特勒政府的联合内阁中,一开始最重要的经济部门的负责人并非由纳粹党人担任,而德国央行的行长也坚决反对采取广泛经济刺激政策。不过,到了1933年6月,第一条有关促进就业的法令正式颁布,即“莱茵哈特纲领的第一条”。所谓莱茵哈特纲领,是1932年由纳粹党的经济智囊、主张采取刺激政策的莱因哈特提出,其内容强调了农业工程的重要性,并且主张修建工人的住宅区以及交通事业投资。

  

在莱因哈特纲领提出时,德国国内对此意见不一。一些人认为,这是正确做法,不会造成通货膨胀,而只有脱离世界市场,实现经济自给自足,才是解决德国经济问题的必由之路。而另一方面,德国的大企业家则出于对纳粹25点纲领中对大资本的态度而持反对意见。

  

在1933年6月提出的“莱茵哈特纲领第一条”法令中,其主要做法是通过发行短期的劳动国库券筹措经费,以便将100万失业者吸纳到生产过程中去。

  

与此同时,纳粹政府还拨款投资各种交通工程。比如开凿运河、修建铁路、高速公路等。这一政策对德国的建筑业尤其有利。当时,纳粹规定,在不一定使用机器的条件下,必须用手工劳动来完成某些工程,而且在招募的工人中必须有80%是此前登记享受失业补助的失业者。此外,纳粹还极大扩编政府及党的官僚机构以吸纳更多失业者,同时还要求大企业增加雇员。

  

另一方面,1933年9月,纳粹还推出了“莱因哈特纲领第二条”法令,为1933年至1934年度维修住宅及农业用房屋提供5亿马克的补助,并且提供价值3.6亿马克的利息偿付券。此外,还大力修建各种居民住宅区,增加邮局、铁路投资等。

  

据统计,在纳粹上台的前两年,至少拨款50亿马克用于促进就业。这样的做法也确实迅速奏效。到了1933年底,失业状况明显好转,失业人口由600万减少至400万人。

  

此后几年中,纳粹继续推动减少失业。比如推行普遍兵役制,反对妇女从事职业活动等。结果,由于就业率的提升,德国国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迅速提高。1935年至1939年,年人均收入增长达到39%。

  

农业部门是纳粹改革经济的另一个重点。1933年9月,纳粹公布了农庄继承法以及食品状况法、这两项法令对德国农业影响深远。农庄继承法规定,农庄作为企业单位,必须维持7.5公顷至12.5公顷的土地面积,不允许转让、分割,也不能用于抵押。而食品状况法则要求将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分配等都置于国家的严格控制之下,从而保证稳定的食品价格以及农业部门的工资。

  

上述做法,在纳粹政府看来,是为了巩固农业自给自足的基础。实际上,这样的做法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效果,比如1937至1938年度,德国粮食的89%、肉类的95%、奶制品的90%都实现了自给。

  

农业以外,工业的独立也是纳粹致力的目标。1936至1938年间,德国年均工业生产增长了14%。而为了减少来自“敌方”的破坏,纳粹对德国工业进行了重新布局。比如,将生产重点由工业化基础雄厚的鲁尔等边境地区转移至中部地区。这使得德国各地区的经济落差有所减少。

  

在纳粹的宣传下,德国国力的提升,被迅速转化为民族主义自豪感。1935年,当柏林获得1936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时,他甚至宣称,“以后1000年德国都不会再有革命了”

  

1936年的奥运会,成了纳粹向世界宣传其经济成就的绝佳舞台。而在1936年前后几年,德国经济确实在世界“一枝独秀”。历史学家汤因比估计,德国在1938年占世界制造业产量的14.3%,超过法国和英国生产的总和。其钢产量达到2330万吨,居欧洲第一位。


  

4.走向战争


就在德国国内经济迅速发展之时,在纳粹政府中仍有大量意见认为,德国的自给自足仍是个问题。当时,尽管德国的食品工业以及工业领域都有了长足发展,但原材料方面仍大量依赖进口。比如德国65%的铁矿砂和石油依赖进口,而纺织业的原料大约有80%需要进口。

  

在纳粹的长期政策中,摆脱外部的影响、实现经济自给自足是其目标之一。而德国良好的就业成就,被外界认为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德国国内军工产业的发展。外界在战前就有分析指出,纳粹认为,只有通过战争征服其他国家,才能取得必要的原料确保经济发展,并且避免灾难性的崩溃。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并且仅仅1个多月就占领波兰全境。这一时期直至1941年底,战争并未对德国经济产生本质影响。在这一时期,纳粹继续向德国民众许诺,将会维持以往的商品供应,并且将采取的是一种与和平时期经济相适应的战时经济。

  

不过,到了1941年底,德国国内媒体也开始认识到,德国的经济可能即将面临大麻烦。德国经济的重心开始转向军备生产。1941年12月至1944年6月,德国的军备生产增长了2倍多,相应地,民用消费品生产则开始减少。情况最差时对民用的供应量甚至比1932年大萧条时期的最低点还要低10%。而随着更多的原料被用于军工生产,民用消费品的质量也开始大幅下降。比如,1943年至1944年,德国生产的皮鞋中竟有40%是用人造革制造,平均使用期由33个月骤降为4个月

  

在纳粹创造“经济奇迹”中的几年,德国的金融系统是纳粹募集资金的重要来源。纳粹政府擅长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从资本市场获取资金改善财政状况。结果,在后期,这样的做法越来越收效乏力。为了筹措资金,纳粹德国在国内征收重税,加速印钞,其结果令德国通货膨胀严重,加速印钞使得货币体系迅速崩溃。战争结束前的1945年4月,纳粹德国的债务高达3370亿马克,而战争开始时仅为310亿马克。金融系统的崩坏成了压垮纳粹的最后一根稻草。



注:蒋介石政府的做法,就是发公债,印钞。





膜拜

鸡蛋

鲜花
1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1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9 08:38 , Processed in 0.02639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