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王阳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丁酉春节计划
热度 22 清风徐来 2017-1-28 08:48
丁酉春节放假7天,计划如下: 1、读书:读完熊逸《王阳明 一切心法》 2、健身:每日KEEP30分钟 3、写作:每天日记,完成简书1篇 4、练毛笔字:每天写1-2篇 5、冥想:每天20分钟 6、学英语:每天30分钟
678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阳明心学4:佛道有缘
热度 1 老平 2013-7-23 11:38
阳明心学4:佛道有缘
(王阳明好友湛若水) 王阳明是明朝大儒,心学集大成者,但观其一生,与佛道两家有割不断的关系。在《传习录》一书里,王阳明曾对学生说:“吾亦自幼笃志二氏,自谓既有所得,谓儒者为不足学。其后居夷三载,见得圣人之学若是其简易广大,始自叹悔错用了三十年气力。”也就是说,王阳明在贬谪贵州龙场之前,曾对佛道两家下过功夫,而且心有所得。 一 . 五溺之说 “五溺”之说出自湛若水。湛若水( 1466 ~ 1560 )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广东增城)人。为明代大儒陈献章的弟子,当过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他是王阳明的好友,两人同朝为官,同时讲学,各立门户,时称“湛王之学”。 王阳明去世后,湛若水为其撰写墓志铭,对好友的人生轨迹作了简要的概括,在《阳明先生墓志铭》里,他说王阳明“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这就是阳明“五溺”的出处。 湛若水认为,王阳明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正德元年 (1506 年 丙寅 ) 为界,那年王阳明三十五岁,因言获罪被贬至贵州龙场。在那以前王阳明曾经五次走入歧途,先后陷溺于“任侠”,“骑射”,“辞章”,“神仙”和“佛氏”,后来经“龙场悟道”才回归圣贤之学。下面根据《年谱》的记载,举两个早年王阳明“溺于神仙”和“溺于佛氏”的例子。 (会稽山“阳明洞天”) 二 . 道家导引 王阳明二十八岁中进士,随后在京当官。到了三十一岁,他开始厌恶京城那种追逐才气,作诗吟唱的生活,发出“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的感叹,于是告病回老家。 按《年谱》记载,这次王阳明是“告病归越,筑室阳明洞中。”这个“越”是指绍兴,“阳明洞”应该在绍兴的会稽山中。绍兴别名山阴,据资料介绍,王阳明世居山阴,后徙余姚,幼年时全家又迁回山阴,居绍兴城内,阳明去世后葬在绍兴兰亭。 话说王阳明在山上的洞穴里修练道家导引术,时间长了便练出了功夫,能够预知事情。有一天,阳明在洞中静坐,感知到朋友王思舆等四人来访,当他们刚走出绍兴五云门的时候,王阳明就命仆人前去迎接,并告知来人的形迹。仆人在半途遇到这帮人,所见情形与阳明所说吻合。众人闻言惊奇不已,认为王阳明已经得道。 王阳明对此却有自己的见地,认为“此簸弄精神,非道也。”王畿是王阳明的高足之一,他在《王畿集》里曾对老师的修炼有过描述,说阳明“自谓尝于静中内照,形躯如水晶宫,忘己忘物、忘天忘地,混与虚空同体,光耀神奇,恍惚变幻,似欲言而忘其所以言,乃真境象也。”由此推论,王阳明的道家功夫水平不低。 (杭州跑虎寺) 三 . 禅宗棒喝 过了一年,王阳明不居山洞,来到钱塘西湖,在南屏寺、虎跑寺这些地方转悠。有一天,他在寺庙里看见一打坐僧人,说是坐关三年,不语不视。阳明对僧人打量了一番,然后断然喝道:“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僧人大吃一惊,禁不住睁开眼睛说话。阳明问他家里还有人吗?僧人回答:“有母亲在。”阳明再问:“想念吗?”僧人说:“不能不想。”于是阳明跟他谈了母子亲情的道理,劝他先尽人道后修佛性,僧人听后感激涕零。阳明第二天去寺庙,发现那僧人已经走了。 阳明能发现打坐僧人思虑不断,然后给予喝止,使僧人幡然醒悟,这种当头棒喝是典型的禅宗方法。可见阳明对佛家的东西不但了解,而且运用到位。 虽然王阳明后来力辟佛道,但始终难以撇清与两者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因为自宋代开始,中华文化开始走向儒释道三家合流的路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只是各家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比如,王阳明晚年曾赋诗两首,以阐明心学的基本思想,但用的却是佛道两家的词语。 《书汪进之太极岩二首》 一窍谁将混沌开?千年样子道州来。 须知太极元无极,始信心非明镜台。 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 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作死灰。 (老平 2013-7-22 ) 附: 十有五年壬戌,先生三十一岁,在京师。八月,疏请告。是年先生渐悟仙、释二氏之非。先是五月复命,京中旧游俱以才名相驰骋,学古诗文。先生叹曰:“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遂告病归越,筑室阳明洞中,行导引术。久之,遂先知。一日坐洞中,友人王思舆等四人来访,方出五云门,先生即命仆迎之,且历语其来迹。仆遇诸途,与语良合。众惊异,以为得道。久之悟曰:“此簸弄精神,非道也。”又屏去。已而静久,思离世远去,惟祖母岑与龙山公在念,因循未决。久之,又忽悟曰:“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是断灭种性矣。”明年遂移疾钱塘西湖,复思用世。往来南屏、虎跑诸刹,有禅僧坐关三年,不语不视,先生喝之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僧惊起,即开视对语。先生问其家。对曰:“有母在。”曰:“起念否?”对曰:“不能不起。”先生即指爱亲本性谕之,僧涕泣谢。明日问之,僧已去矣。(《王阳明全集•年谱》)
个人分类: 阳明心学|1005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阳明心学3:书香门第
热度 8 老平 2013-7-21 09:47
阳明心学3:书香门第
(王阳明父亲王华, 人称海日翁) 王阳明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 1472 年),为余姚人。据《年谱》记载,他的远祖可追溯到西晋的光禄大夫王览。王览是 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出自琅琊王氏,琅琊王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家族之一。 一 . 琅琊王氏 王览之父王融,生有 王祥、王览两子。兄弟二人同父异母,在史书上都留下盛名。王祥是 二十四孝故事中“卧冰求鲤”的主角, 王览则是“王览争鸩”的主角,前者说孝,后者说悌。 王览之孙王导,助 晋室南渡,在建康 ( 今南京市 ) 建立东晋王朝,中原士族相继南迁,史称“衣冠南渡”。自此,以 王导为首的王氏家族和 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成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里的“王谢”,指的就是这两大家族。 王览 的曾孙 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他擅长书法, 隶、草、楷、行各体皆精,有 “书圣”之称,其中 《兰亭集序》 最具代表, 文法、书法俱佳, 被后世誉 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大家。 (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二 . 祖父父亲 王阳明祖父名伦,字天敘,号竹轩。王伦饱读诗书,心胸坦荡,他一生没有做官,喜好竹子。《年谱》说他“方之 陶靖节、林和靖”,即以 晋代陶渊明和北宋林逋自居,以示孤高自好,不趋荣利。 王阳明父亲名华,字德辉,号实庵,人称海日翁,又称龙山先生。是明代成化十七年辛丑科进士第一,即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华虽然自布衣魁天下,但无傲慢之气。据《海日先生行状》称:“先生气质醇厚,平生无矫言饰行,仁恕坦直,不立边幅,与人无众寡大小,待之如一。” (镇江金山寺) 三 . 少年阳明 王阳明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留 京任官。 第二年,王阳明随爷爷王伦北上,行至江苏镇江金山寺,王伦与朋友月下喝酒,席间吟诗,众人思绪艰涩,阳明在旁吟道: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众人大奇,又命阳明以“蔽月山房”为题再作一首,阳明随口而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古书没有记载当时人们的反应,就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十一岁的王阳明不仅才思敏捷,而且思维独特。 到北京后,父亲王华给他找了一位私塾先生。某日,阳明问先生: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先生回答:读书求功名啊。阳明不同意:求功名不是最重要的,做圣贤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他父亲知道后笑了:就你,还想做圣贤?(老平 2013-7-20 ) 附: 龙山公迎养竹轩翁,因携先生如京师,先生年才十一。翁过金山寺,与客酒酣,拟赋诗,未成。先生从傍赋曰:“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纱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客大惊异,复命赋蔽月山房诗。先生随口应曰:“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明年就塾师,先生豪迈不羁,龙山公常怀忧,惟竹轩公知之。一日,与同学生走长安街,遇一相士。异之曰:“吾为尔相,后须忆吾言:须拂领,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先生感其言,自后每对书辄静坐凝思。尝问塾师曰:“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先生疑曰:“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龙山公闻之笑曰:“汝欲做圣贤耶?”(《王阳明全集•年谱》)
个人分类: 阳明心学|8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阳明心学2:真三不朽
热度 7 老平 2013-7-3 11:36
阳明心学2:真三不朽
(阳明先生像) 浙江余姚市有一座龙泉山,又叫灵绪山、屿山,山不高但名气大,半山腰建有四碑亭,四碑亭是并排而立的四座用石头筑成的亭子,亭中立碑。分别纪念余姚的四位著名历史人物:东汉初年隐士严子陵,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以及另一位明末清初思想家朱舜水。因此四碑亭又称为四先贤故里碑亭。 (浙江余姚市龙泉山上的四碑亭) 四碑亭从左到右分别有黄宗羲亭、朱舜水亭、王阳明亭、严子陵亭,其中王阳明的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为“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亭额是“真三不朽”。 楹联含有两个典故,一是“大学”一是“瑞云”。《大学》是儒家四书之一,阳明少年的“格竹事件”,中年的“龙场悟道”,晚年的“致良知”学,都与《大学》有直接关系。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阳明心学又构成了另一种意义的“大学”,它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学问。 “瑞云楼”是阳明出生的地方,据说阳明出生时,他的祖母梦见有神仙踏瑞云前来送子,遂将出生之处称为“瑞云楼”,阳明早年的名字也叫王云。楹联的下联不仅指出了阳明出生之地,而且点明了阳明心学是直指根本之学。 亭额的“真三不朽”典出《春秋左传》,《春秋左传》又叫《左传》,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了鲁国大夫叔孙豹的一段话:“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这就是“三不朽”的出处。从此之后,“立德、立功、立言”就成了儒家的人生目标和后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标准。 如何判断“三不朽”呢?唐代经学大家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认为:“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按照如此标准,我们来看看王阳明。他 胜不居功,重振纲纪,移风易俗,感化对手,使天下学子拜服,可谓立德;他平定江西,擒获宁王,总督两广, 拯朝廷之困厄, 除地方之 苦难,可谓立功;他明言“ 心外无理”, 力主“知行合一”,孜孜于“致良知”,传阳明心学于后世,可谓立言。因此后人称之为“ 真三不朽”,是说阳明先生是历史上没有争议的“三不朽”人物。(老平 2013-7-3 )
个人分类: 阳明心学|741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阳明心学1:此心光明
热度 17 老平 2013-7-1 20:26
阳明心学1:此心光明
昨天( 6 月 30 日)在深圳罗湖图书馆宏法寺分馆作“阳明心学”讲座 距今 484 年的一个冬日上午,也就是在明朝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公元 1529 年 1 月 9 日的上午,江西青龙铺(今江西省大余县青龙镇)章江上停泊着一艘船,船上躺着一位老先生。他受朝廷之命去广西平定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平乱后正返回浙江老家。老先生身患肺病,闭目喘息。良久,他睁开眼睛说:“我要走了!”旁边的学生哭泣着问“您有什么要说的吗?”老先生微微一笑:“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一会儿,老先生便瞑目而逝。此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王阳明先生。 ( 江西省大余县青龙镇的落星亭,上书“王阳明先生落星之处”) 王守仁( 1472-1529 ),字伯安,号阳明子,封新建伯,谥文成,世称王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是宋明理学中“心学”流派的集大成者。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阳明 先生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状元,他通儒、释、道三家,能统军征战,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人物。《明史》对他的评价是:“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他的主要述著有《传习录》,后人把他的文字言论汇编为《王阳明全集》。阳明心学不但在中国有影响,而且远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老平 2013-7-1 ) 附: 十一月乙卯,先生卒于南安。是月廿五日,逾梅岭至南安。登舟时,南安推官门人周积来见。先生起坐,咳喘不已。徐言曰:“近来进学如何?”积以政对。遂问道体无恙。先生曰:“病势危亟,所未死者,元气耳。”积退而迎医诊药。廿八日晚泊,问:“何地?”侍者曰:“青龙铺。”明日,先生召积入。久之,开目视曰:“吾去矣!”积泣下,问“何遗言?”先生微哂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顷之,瞑目而逝,二十九日辰时也。(《王阳明全集•年谱》)
个人分类: 阳明心学|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田园书院说阳明心学
热度 8 老平 2012-9-30 13:27
田园书院说阳明心学
(右为简朴寨寨主、田园书院创办人杨山) 昨晚在广州黄埔的田园书院进行了一次阳明心学漫谈,下面是活动期间的部分对话整理。 问:请问王阳明在“龙场悟道”里究竟悟出了什么? 答:悟出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问:这些东西会不会跟主流哲学观点有冲突? 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来看,阳明心学一方面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另一方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问:“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对我们的现实有意义吗? 答:有的,它提示了人的意识活动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可以主动地注意一些东西,也可以主动地忽视一些东西,从而有利于保持自身生命活动的稳定和优化。比如在繁杂的环境里主动地注意内心活动,注意精神与形体的结合,就可以保持头脑清醒,减少情绪波动。 问:为什么王阳明在龙场里悟到的是“格物致知”的道理,而不是别的东西? 答:这跟他以前格竹的经历有关。“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大学》,明代科举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依据,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要穷尽事物之理而获取智慧,而一草一木都涵有天理。王阳明早年读书立志当圣贤,就按照朱子的说法去格自家院子里的竹子,竭尽心思格了七天,结果病倒了。因此自叹圣贤不好当,同时对朱子“格物致知”的说法产生了疑问,也为“龙场悟道”埋下了种子。 问:历史上有不少落难的儒家人物,为什么偏偏王阳明开悟了,而别的人却不能呢? 答:原因有三:一是与王阳明的性格和志向有关,二是与他早年接触过佛道两家有关,三是与他在龙场时的心身状态有关。 问:能具体谈谈吗? 答:简单谈谈最后一点。据《王文成全书•年谱》记载,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有四个要点: 1. 反省。王阳明反省自己虽然超越了荣辱得失,但生死一念还未能放下,于是对石发誓,置生死于度外。 2. 静一。不论白天还是夜里,都收拾心身,专一静意,从而做到了“胸中洒洒”。 3. 置换。内心默想“圣人处此,更有何道?”这是以道求心。 4. 恍惚。在半醒半睡之间,似乎听到有人在说话,而后心有所悟。在这四点当中,前三点是有意的,后一点是无意的。 问:阳明心学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影响? 答:王阳明是明代以来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人物,蒋介石推崇他,把台湾的草山改称为阳明山。毛泽东早年读书的时候写有《心之力》一文,获得老师杨昌济的激赏,而里面的观点就源自阳明心学。这两个人对现代中国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老平 2012-9-30 )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623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古人故事3:王阳明龙场悟道
热度 15 老平 2012-9-27 18:53
古人故事3:王阳明龙场悟道
(姚剧《王阳明》剧照)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世称王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是宋明理学中“心学”流派的集大成者。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王阳明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状元,他通儒、释、道三家,能统军征战,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人物。主要述著有《传习录》,后人把他的文字言论汇编为《王文成全书》。阳明心学不但在中国有影响,而且远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 王阳明二十八岁中进士,随后在京当官,三十三岁出任山东乡试主考官,仕途顺利。然而到了三十五岁那一年,王阳明因上疏论治,触怒宦官刘瑾,被施廷杖四十,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 贵州龙场在现在的贵州省修文县的一个山区。驿丞是驿站的官员,不入品,驿站是古代为传递官府文书而设立的中转站。王阳明到了龙场后,发现该处荆棘丛生,虫兽出没,恶疾流行,与当地人言语不通,能够用语言沟通的都是一些流亡的内地人士。而且发现驿站没有居所,只好自己动手搭建房子居住。 在王阳明贬谪的路上,宦官刘瑾曾派人跟踪追杀,被王阳明假装跳水自尽而摆脱。王阳明到达贵州后,刘瑾还是心存杀机。经此变故,王阳明自省得失荣辱可以超越,但生死一念尚未能化解,于是对着石墩(一说是石棺)发誓说:“我就听天由命吧!” 从此以后,王阳明不论是白天还是夜里,都举止端庄,心澄貌恭,沉默寡言,以求心静而专一。一段时间后,感觉胸襟开阔,心平气和。而几位从老家跟来的随从却因环境恶劣而病倒,王阳明只好劈材打水,开锅煮粥喂他们吃。又担心众人心情抑郁,就吟诗唱歌,但随从的心情没有好转,王阳明又改唱家乡的越曲,给大家说笑话,才使得几位随从的心境从疾病痛苦和生活忧患中摆脱出来。 面对如此磨难,王阳明内心寻思:“如果圣人在这种环境里会怎么样呢?”一天夜里,他忽然悟出儒家经典《大学》关于“格物致知”的道理,在半醒半睡之间好像有人在跟自己说话,王阳明不禁一跃而起,大声呼叫,随从都被他的举动惊醒。 经此一悟,王阳明才知道圣人之道,就在自己的内心,向外面的事物去求理是错误的。于是默记儒家经典《五经》以验证自己所悟到的东西,发现相互吻合,因此写下了《五经臆说》一书。 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龙场悟道”,在此之后,王阳明提出了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思想,后来又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理论,成为继南宋陆九渊之后的心学大师。(老平 2012-9-27) 附:《王文成全书•年谱》   (武宗正德)三年戊辰,先生三十七岁,在贵阳。春,至龙场。先生始悟格物致知。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鳺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旧无居,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时瑾憾未已,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而从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又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934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壳语录0406:王阳明
热度 29 南方有嘉木 2012-4-18 00:49
公婆清明放假的时候去了贵州龙场的王阳明故居,用手机拍了张“阳明洞”的相片发给阿壳,附言说,估计你和嘉木会对这里有兴趣。 我看了就很高兴,说,是啊是啊,我很喜欢王阳明的哲学。 阿壳说,王阳明是谁啊,都有什么哲学观点? 我说,明朝的,在龙场悟道,创阳明心学。简言之,心即理,无所不包,与万物同体,所以要认识宇宙真理,应深察本心,不假外物。 阿壳冷哼一声道,又是一个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祸害。 ----暴汗。 反思: 1. 不能很好地向阿壳解释阳明心学,是我自己没有研习到位。 2. 阿壳是纯工科思维方式,这两年机械唯物主义的倾向越来明显,这样下去,充其量也只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 他自己有时也意识到方法论上的瓶颈(曾和我讨论过这个问题),但还不够深刻,感觉对自己的思维体系缺少反思,说明他现在的科研需要还未触及其方法论的有效边际。
个人分类: 壳语录|68 次阅读|13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9-27 08:21 , Processed in 0.03496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