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资产负债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网友对全球市场短期的看法(转)
gordon 2016-3-18 14:31
在经历15年下半年和16年初的大宗、汇率、股市、经济大动荡后,3月份开始全球的风险偏好开始下 降,大宗反弹,美元下跌、风险资产反弹,各国都暂时都喘了口气,特别是中国(不要忘记感谢耶奶奶)。但长期看,现在或许只是“空头回补”阶段,因为 最根本 的问题没有解决 —— 全球主要国家的人口红利期过去,大国经济全部陷入泥沼 (比烂比惨的情况下美国略胜一筹),宽松的货币政策走到头,特别是中国为首的新兴 市场,再也无力扛起资产负债表扩张拯救全球经济的重担。 我认为一季度末尾和二 季度初是难得的喘息窗口,对于中国来说更是经济/国企/法制/市场改革、腾挪资产负债表、修正金融市场错误政策、修复风险偏好的来之不易的窗口期。但不论 这些问题去不去解决,中国必须要面对阵痛(解决就是短痛,否则就是长痛),所以,中期看人民币仍必然会面临贬值压力(解决的话则长期无忧)。接下来中国包 括全球最关键的时刻是在下半年,现在可能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特别是国内一线城市房价的泡沫) ,各国尤其是中国且珍惜这个时间窗口吧。 另, 谈一谈股市,近期全球股市均出现了一波大反弹,特别是美股最强,重回年初的高位。A股全球风险偏好下降的基础上也由上证50带起了一波反弹(即便没有两会 期间的干预,权重股也会跟随全球市场而反弹),毫无疑问,这个反弹在风险偏好拐头前暂时仍会持续下去(喘息的时间窗口期不宜看空)。但注意,截止 13:50分,创业板目前的成交额已经和昨天全天一样,预计今天的成交总量会接近去年11月的历史高位水准,没想到创业板这个位置就放出天量了,这样下去 别说去年年底的高点了,就是2月20的前期高点都很难突破(本以为还能走得更远一些)。不过,上证50和沪深300仍较为温和放量,撇开国家干预的因素, 在风险偏好不突然拐头的前提上,我认为上证50和沪深300有望回到去年12月的水准。 虽 然短期看反弹,但长期看,在各期叠加+信用/债务周期拐点来临之际,我对上证50和沪深300的金融地产以及其他周期股非常不看好,而相对看好的新兴产业 由于估值极高(创业板超过70倍PE,全市场中位数PE接近55倍),故也仍长期看空。继续看好一些低估值的优质成长公司(主要仓位仍会集中在港股的优质 低估值新兴行业公司中)。此外,我认为美股的泡沫也同样非常明显,现在的反弹仅仅是短期风险偏好的改善(空头回补)引发的,而非基本面向好引发的(虽然美 国经济数据比全球主要国家略好,但美股的估值远高于对当前数据的预期)。 ********************************************************************** gordon 注: 不要以为 创业板 的人,知识水平有多高。 大多都是过渡人物,捞一把就走 有深入分析能力的是少数 注:中国社会就这样,“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 。 新派也新不到哪儿去,反而是趁机捞一把的多 。 不过话说回来了,有人就是快,有人就是慢。有人就是会 “见风使舵”,干小活儿 。有人就死活不会。 搞到最后委屈的不行,那能怎么办? 呵呵 那就是猴子把驴偷走了,把后面拾柴禾的狗熊逮住了。呵呵 ( 猴偷驴,熊拔橛子 ) ********************************************************************** 还有不要小看保险公司,在处理风险方面,中国还没有人能超过它的。包括银行。 ********************************************************************** 再说个事,为啥现在很多地方什么水果蔬菜都卖不掉,就是因为以前农民签了预售合同但是不履行,结果几次一来就没贸易公司敢来收购了,结果农民自己倒霉,农产品丰收了卖不掉 注:中国社会啥时候给你讲过理啊,它不跟你讲理啊, 跟你讲情,净忽悠你,呵呵 中国人是 世界上最会 骗人的 民族,其实也不是,是 它的生存状态非常差 。所谓的 “低人权” 优势
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消费比重和经济增长的锁钥 —— 投资回报率 (转)
gordon 2015-12-4 20:18
作者: 平安证券 宏观政策开始强调“供给端改革”,似乎已经和原来常说的“三驾马车”需求端管理分道扬镳,而GDP目标又保持在相对高的水平上,这个组合让很多人难以理解,似乎既要调结构又要保增长,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既要让债务负担重的企业部门降杠杆,又要金融稳定, 这种既这个又那个的多目标导向,似乎存在着一些必要条件,否则将是一对冲突的目标 。 “供给”和“需求”向来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从未有不考虑需求的供给,也未有没有供给的需求,二者是否能协调发 展实际上是投资回报率的问题,只有投资回报率较高时,才会既有供给端的结构改善,又有需求端的稳定增长,如果投资回报率上升,供给端的产业结构提供了合适 的产品,需求端又有足够的收入购买产品,良性循环会推动投资自发增长,经济就会出现效益和总量都快速增长的繁荣景象。然而,经济运行很难稳定在完美的状 态,信贷提供了一定程度弥合供给与需求差距的可能。当投资回报率低落的时候,总需求稳定的目标就会依赖于债务的增长,投入100,回来90,结果只能是借 新还旧,如果投资回报率继续降低,最终会陷入旁氏循环,所以 当投资回报率下降时,稳需求目标最终的结果就是杠杆率上升,而债务的增长将拖累未来需求的增长。 有些人认为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还欠发达,因此总需求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需要”和“需求”是不同的,全世界 欠发达经济体很多,但大部分并未成发展成发达经济体,“需要”是无穷尽的,但有效的“需求”是要让购买商品的人可以有足够的收入,形成供给和需求的良性循 环,否则只能是短期的信用繁荣。所以当美国推动低收入者通过信用借款买房,而没有收入的实质性提高,最终只能以“次贷危机”收场。 需求端的“三驾马车”只是表象,究竟是“投资高消费低”还是“投资低消费高”哪一个更好?这样的争论仅停留在表面,而没有实际意义, 即使是在消费占GDP比例在70%以上的美国,经济的繁荣和人们的富裕也不是靠消费,关键是投资回报率的高低 。 美国在投资回报率持续回升的20世纪90年代, 投资相对于消费有更快的增长,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未带来杠杆上升 ,而在21世纪初, 经济快速增长的五年中,美 国投资回报率下降推动投资相对消费持续下滑,杠杆率不断上升,最终以次贷危机结束了这一进程 ,而金融危机后,美国的投资回报率又出现了回升的趋势,资产负 债表也得以逐渐修复。 中国投资回报率由下而上的拐点是1999年,并持续上升到2007年,这一轮的特点是制造业作为龙头,拉动整体投资回报率上升。尽管 1999年中国的GDP增速只有7.1%,尽管当时处于持续的通缩环境且失业较多,尽管银行的不良贷款越积越多,但中国的投资回报率正在经历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最大的向上拐点,这来源于全球贸易处于上升周期和中国生产率较高的竞争优势 , 高回报带来了按捺不住的投资冲动,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中,来源于外商直接投资的资金在2000年之后开始井喷式增长,从负增长20%到2003年年增速超 过40%,实际上所有类型的固定资产投资在2003-2004年都开始井喷,一度出现了投资过热。其实这个阶段的投资过热,只是宏观经济出现了一些过热迹 象,而不是产能过剩,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速度依然是超过投资增速的,所以从企业来看,依然是良性循环,收入快速上升,杠杆也没有快速提高。 2009年之后,中国开启了加杠杆推动内需的进程,2011年之后,制造业企业盈利情况开始趋势性下降, 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中,来源于外商直接投资的资金增速开始趋势性下降,2015年已经下降至负增长20%以下的低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是对投资回报率最敏感 的资金,这表明中国的投资回报率正在趋势性下降。 与此同时,全球贸易周期也发生了逆转,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屡创历史新低,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跌至历史 新低,中国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只有1.5%,这几乎是二十年来的最低水平,不仅是中国的需求在下降,全球需求都进入了下行周期,2015年全球贸 易总量估计在0增长附近。在外部需求下降的环境中,我们还面临着人力等要素价格的上升。 从以上数据可以推断, 中国经济的转型面临投资回报率的下行趋势,供给的结构改善和需求的稳定这两重目标存在着一定冲突,更多的投入意味着更低的回报和更多的债务,所以在冲突的目标下,政策的侧重点是供给端改革,这个政策倾向是非常明确的。 尽管目前与1997-1999年的环境很像,总量和绝对水平上似乎比1997-1999年还好很多,但目前投资报酬率的趋势与当时完全相反,实际上我们处于从未经历过的趋势之上。 投资回报率趋势对未来的大类资产配置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恰恰是债券与股票的估值关键之处。 如果投资回 报率开始回升,即使总需求暂时低迷,企业营业收入增速较低,但股票价值依然会上升 ,而信用扩张会逐步替代信用紧缩,因为投资回报率逐步可以使信用良性循 环,利率也会逐步回升; 如果投资回报率持续回落,那么即使追加更多投资,也会转化为越来越多的债务 (笔者估计过去债务的利息就站到了2015年新增社会融 资中30%-40%),从而拖累未来的需求,所以最终利率还是要不断下降,债券价格会持续上升,股票资产并不能带来好的回报,其带来的波动性会远胜于收益 性。
1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20:20 , Processed in 0.02094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