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爱吱声 标签

tag 标签: 包

相关日志

分享 失而复得,
热度 27 雨楼 2018-9-5 03:09
div前一阵忙,不免有些丢三落四。长周末前发觉的无线耳机找不到了。默默滴找了车里,楼上楼下地下室车库。长周末最后一天下了决心,买了个更好些的soundsport true wireless。今天上班忽然span .=st福至心灵,打开工作用的笔记本包,果然找到了。/span/divdivspan .=st亚麻说不保证退货能成功。/span/divdivspan .=stbr/span/divdivspan .=st先发包包再说。。。br/span/div
793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分享 呵呵貌似被我包了皮的书到最后都是这么个下场
热度 26 猫元帅 2013-4-11 15:12
呵呵貌似被我包了皮的书到最后都是这么个下场
661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学习十八帮主发红包了
热度 36 燕庐敕 2013-3-9 09:58
凭空收到李根总统的三百爱元。 其实他是感动的捐给两家扎根边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家庭了。 我本人十几岁就考上大学,每年除了放假都不回去。我太太也是这样。 所以把总统的三百元拿出来发红包,请爱吱声论坛的女同志积极领取。也请爱吱声的男同志们手下留情---在边疆一年多才换到一分,太辛苦了,不容易,请尊重本人的意愿!
1167 次阅读|23 个评论
分享 [转贴]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 (节选:食之部)——包天笑
热度 11 平沙落雁 2013-2-21 12:52
在衣、食、住、行四者之间,将顺序谈起来吗?我觉得当以“食”字为先。语云:“民以食为天”,食是养命之源,真是“一日不可无此君”,衣、住、行三者,权 且退后。人自呱呱堕地以后,大自然就为你安排了母乳,供你享受,可谓深恩厚泽了。自古以来,以及到了近百年间,我们中国人,凡是婴儿,总是吮了母乳,我就 是吮了母乳长大起来的。但到了后来,那些有钱人家,生了孩子,有不吸母乳而雇用乳母的(其所以不能自己喂奶,有种种原因,我这里不赘述),于是那些贫穷之 家的少妇,便弃了她自己所亲生的儿女,而喂养有钱人家的儿女去了。 在我们江南一带出来当奶妈的人,以农妇为多,本为佃户,或遇荒歉,她们当然亦很愿意,一则工资较其它女佣为高;二则待遇较优,比了赤脚种田,不是好得多 吗?那就不顾自己的儿女嗷嗷待哺了。但是据医学家说,婴儿总是吸自己的母乳为正当,吸别人的乳,便不免有种种问题了。 于是在此期间,牛乳在从国外侵袭进来了。中国本也有牛乳,却没有想到供给婴儿来吸饮,成人可以饮牛乳,婴儿为什么不能饮牛乳呢?此风一开,牛乳便来夺人乳 之席,大家觉得是个新发明,医生也无从否认。尤其是那一班以丰满美好的胴体夸示于人的小母亲,正为之欢喜雀跃不已,向者对于乳部只尽义务,今者对于乳部兼 有令誉,这岂非上帝所赐的福音吗?因此聪明人又进一步,为了婴儿便利计,奶汁更成为奶粉,即使孩子离母也不必耽心,有父也可以代母职。这些奶粉,始则仰仗 于舶来品,现在我国自力更生,什么食品不能自制?所以现在我国近海的通都大市,受到欧化的,婴儿都不仰赖母乳,恐不日即将普及于大陆了。 这是人类出世以后,对于食事,破题儿第一变呀。可是婴儿不能常饮奶汁,或七八月,或九十月,便要断奶,继之以渐为成人日常所饮食了。我今便要谈到人类的主食问题。 世界人类的主食为两大宗,质言之,即是小麦与大米。我不谈经史所载“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这些远古的事,但历古以来,都以此两大宗,养育世界人民。全 球各国,地家都知道欧美两洲都是以小麦为主食,亚洲等国则是以大米为主食。吃面包与吃米饭,好似各分疆界,实则同为生活而已。或问食麦与食米,孰为最多? 在现代人群看来,以为欧美是先进国,大小各邦,林林总总,似乎食麦者众,但是以人口而言,则亚洲各国食米的人民,将占胜数了。至于那些少数民族的粮食,也 有他们自己种植的杂粮,不在这星讨论之列。 在我们中国北方食麦,南方食米,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北方有好多省,如东北、西北都是食麦的;南方也有好多省,如东南、西南都是食米的。以地区而言,北方为 扩大;以人群而言,南方为繁盛。究竟食麦者多呢?食米者多呢?现在我政府自有统计,消长盈虚,早为安排。不过中国是大一统,南北都是同胞,不曾分家,北方 人也有很多食稻米的,南方人也有很多食面粉的,各就其所而已。 我是江南人,自出世以来,脱离母乳,即以稻米为主食,一日三餐,或粥或饭,莫不藉此疗饥。但说到了辅食,每日的点心,间食,一切糕饼之类,都属于麦粉所 制。尤其是面条,花样之多,无出其右,有荤面、煎面、冷面、阳春面(价最廉,当时每大碗仅制钱十文,以有阳春十月之语,美其名曰阳春面。今虽已有成陈迹而 价廉者仍有此称)、糊涂面(此家常食品,以青菜与面条煮得极烂,主妇每煮之以娱老人),种种色色,指不胜屈。更有一种习俗,家庭中如有一人诞辰,必全家吃 面,好像以此为庆贺,名之曰寿面,也蔚然成为风气呢。其次则为馒头(又名包子),或甜或咸或大或小,每多新制,层出不穷,这都属于面食,恐数百种未能尽述 吧。欧化以来,面包上市,好新之士,趋之若骛,热狗、三明治,又将视为珍味了。 至于北方,我所到的地区很少,除北京、天津以外,只有山东。山东虽然与江苏为邻省,但已为食麦的区域。不过在几个大府市间如济南、烟台、青岛等处,江浙人 经商游幕来此的人很多,尽有精美的米粮,可以供给。我又要说到书本子上去了,记得儿童时代读《论语》,读到“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句,先生讲解 说,粟就是米粮。又读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句,先生启示我,这谷子是给做官人的俸给,古代没有银两、洋元、铜钱,就是给米了。再读到宰我欲废三年之 丧,孔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不必先生讲,我便知道所谓“稻”者,便是我们所吃饭的米了。幼稚的思想,以为孔夫子是山东人,孔子弟子也是山 东人,大家都是吃米饭的,不知那一个朝代,他们都吃起高脚大包子来了。 北京也是以面粉为主食,但也少不了南方的米粮,即从明清两代而言,都是从运河用数百条粮船,自南运北的,名之曰漕运,而且还设了漕运总督专司其事。直到海 路既通,乃由河运改归海归。这里有一个小考据,北京的东交民巷,以前是使馆区域,大家所知道的,可是东交民巷,原来是东江米巷,以音同而名改。为什么叫 “江米”呢?北方人对于南方所生产的米,称之为江米,因为在大江南北所产最多之故耳。于此可以见北方虽恃面食,也不能放弃米粮。总之我中国是个农业国,供 求所需,丰歉相助,自有以调剂之的。 关于食事,我将浓缩而淡淡我个人与家庭近百年来的变迁的情况。我自从脱离母乳以后,也和成人一般的吃粥吃饭了,直到如今,并无变迁之可言。但米谷亦有种种 名质的不同。我在儿童时代所食的米,唤作黄米,黄米似与白米对待而言,作淡黄色,其实黄白原是一种,不过加工分类而已。因为我家祖代是米商,在苏州阊门外 开一米行,太平天国之战烧了个精光大吉,不过我们的祖母,还知道一些米的名称。当时我们日常所食的,名曰“廒心”,说是黄米中的高级者。要问黄米有什么佳 处呢?也和苏州人的性质一样,柔和而容易消化,不似白米的有一种梗性(当时白米也没有现在好)。这不仅我家如此,凡苏城中上人家都是如此。只是工农力作的 人,他们宁愿吃白米,以黄米不耐饥呀。 当时的米价,最高的也不到制钱三千一石(当时用钱码所谓制钱,即外园内方的铜钱,文人戏呼之为“孔方兄”,每一千文,约合后来流行的银币一元),数量亦以 十进一,一石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一升为十合,那时买米重容量,今则计轻重,也是一个变迁呢。我们有一家十余年老主顾的米店,在黄鹂坊桥、吴趋坊巷,每次 送米来,总是五斗之数,我笑说,这是陶渊明不肯折腰也。可是我家食指少,五斗米可吃两个月,足见当时的物价低廉了,除主食外,对于副食,我们经常购糯米一 二升,磨之成粉(我家常有一小磨盘),可以制糕、制团、制种种家常食品,以之疗饥,更足以增进家庭趣味。 再说苏州人吃黄米的风气,不到十九世纪之末,我大约十余岁的时候也渐渐改变了,改吃了白米,始而觉得不惯,继而也渐同化了,因为别的地方都吃白米,何以你 这里独异呢?后来我住居在上海,当然一直认白米为主食,生活程度虽逐渐提高,米价也涨得不多,每石还在银元三元五角左右。再到后来,大事不好了,兵祸农荒 相率而来,不是“耕者有其田”,而是耕者弃其田了。于是无论大米呀,小麦呀竟至嗷嗷待哺于邻邦。 我写至此,忽见《大公报》转载北京《光明日报》的记事(时为一九七三年一月)载着说:“我国研究水稻良种,辐射育种取得成绩。据南方十五个省、市、自治区 统计,推广面积在十万亩以上的水稻良种达九十多个。北方十三个省市、自治区的水稻生产也很快”云云,可见北方现在也种水稻发达了。下一天,北京的新华通讯 社又说:“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五分之一。全国小麦去岁增产近一成,各地冬麦长势都较好,南方一些地区,扩大了种冬 麦之面积”云云,那就是无论是大米与小麦,南方与北方,都统一起来了。以我中国农业的发展,岂仅国内丰盈,世界各国,或将仰仗于我国呢。 我又想到人民的进食,一日三餐,颇合养生之理,是谁订出这个规例来,竟成了刻板文章。所谓三餐者,早餐、午餐、晚餐也。古人如此,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 一旦违背这个规律的,那就非病即祸了。在这百年近代史中,当然也无所更易。但有时为职业所关,人事所扰,而有所变动,也无足异。就我家乡苏州而言,各业中 颇有一日两餐的,据云,一为水木工人(修造房子的,都为苏州香山镇人),一为船家(雇用于人的),其他我所未知的职工尚不少。他们大概废止早餐,出外就做 工或者沿途购取大饼、油条之类,塞住饥肠,到了午间十二点钟,正式吃饭,随后到晚上七点钟光景便是吃夜饭,吃过晚饭,便上床睡觉了。 我虽不曾加以调查,大概农人也是如此,古人的所谓“日出而行,日入而息”,原来是这样的。为什么早睡呢?那时电灯未兴。火油未来,照明取给于食油,岂能浪 费。说来可笑,我也曾受了好几年两餐制,可是我的两餐制不同于工农家的两餐制,我在上海《时报》馆做报人的时候,也是废止朝食的(吾友蒋竹庄先生著有《废 止朝食论》一书乃是讲求卫生的)。为什么呢?每天在报馆里工作既毕,回到家里,已是天明了,一枕黑甜,直睡到了午餐时候。吃过饭后到四五点钟的时候,又去 上工了。这一顿夜饭,我们是打游击战的,望平街的前后左右,尽是餐馆食肆,二三友侣,排日作东道,有时或遇宴饮,常至深夜呢。不过在严冬冲寒归家,我妻常 以小炉(此种小炉,名曰“鸡鸣炉”)煮粥一瓯,佐以酱瓜咸蛋,则温暖如春了。所以有此一餐,我不敢说二餐制,至少亦是二餐半制了。 再说,在苏州城市人家,所云一日三餐者,大都以粥饭分配之。晨餐是吃粥的,从不吃饭,如不煮粥,则吃点心。说到点心,那是多了,有面条、有汤包、有馄饨、 有烧卖,有一切糕饼之类,早晨的点心店,都已开了,请你随意入座,至于下一级的,则有大饼、油条、白粥、糍团等等,各有摊位,听凭取食。到了午餐,在上下 午交接之间,这一餐,当时作为正餐,没有吃粥的;小菜场只在上午开市,下午是没有的;厨房里也只忙碌在早晨至中午,下午便清闲了。三餐之中,这一餐是吃得 最饱的,因为有些人起身得很早的,虽然晨间吃粥吃点心,可是五脏殿已告空虚了。晚餐吴语则曰“吃夜饭”,那是有饭有粥的,中下人家,下午是不烧饭的,即以 午饭所余留之饭菜,加以蒸煮,一样可以充饥。文人们以自己已发表的文章,再行发表,名之曰“炒冷饭”,即以此为喻。粥有两种,一为白米粥,腻若凝脂;一曰 “泡饭粥”,有饭焦香味,我颇好之。 中国人对于一年四季的节日,颇为隆重,自古以来,见诸书本所记载的,亦复不少,常涉及各类食品。如每逢某一节日,应啖某一种什品。譬如说:春节新年吃年 糕,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不是一直传统到现在吗?而且月饼还飞弛到海外,以慰我侨胞祖国之思,并为国际席上之珍。凡遇节日,中国各地的食品,也有所不 同,惜我所到的地方很少,未能加以参考,只能就我故乡苏州当年的景物回忆一下了。 我用当时旧历元旦以至除夕,一年内每逢节日所享受食品,述之如下,此为儿童时代的事,老年竟未能忘情。 元旦起身,向父母及长亲拜年以后,便吃汤圆。汤圆以粉制,小如桂圆核,煮以糖汤,苏人称之曰“圆子”,非仅是元旦,即年初三、立春日、元宵夜、亦吃圆子, 大约以“圆”字口彩佳,有团圆之意。以下每晨每吃自制的点心,直至元宵为止,在此过程中,例不吃粥。但在年初五,俗称财神生日,则吃糕汤,又曰“元宝 汤”,因年糕中有象形作元宝状者,切之煮糕汤,亦好彩也。年初七为“人日”,见之于《荆楚岁时记》有“七人八俗”之说,却没有特别食品。到了元宵,则有一 中油制食物,名曰“油堆”,也以广东人所为“人有我有”者。所谓新年点心者。以吴人好甜食,大抵为甜品,如枣子糕、百果糕、玫瑰猪油糕种种。仅有两种是咸 的,一为火腿粽子,一为春卷。吴人对于春卷,惟新春食之,不似他处的无论何时期,都可食春卷也。 二月初二日,(旧历,下仿此)吃一种节物,名曰“撑腰糕”,此是何种典故,我未考据。到了清明节,一年中第一次记得是祀先,有青团子、焐熟藕,作为祭馔。 立夏节,吃酒酿,亦吃樱桃、青梅,清明日以一柳条穿一大饼挂檐下,晒在大阳中,到立夏日合家分而食之,谓可以免“蛀夏”。“蛀夏”,谓一个夏天的身体不舒 服,本为苏州俗语,想想倒也有意思。或云:蛀当作痊,有此病名。到了端午节,那便是粽子的世界了。粽子的味儿,有甜的,有咸的,有素的。形式有圆的,有方 的,有长的,有尖的。有一种白水粽,范烟桥曾以书来告诉我:谓以新制之玫瑰酱,蘸白水粽,可谓色、香、味三绝,我报以诗云:“可笑诗家与画家,珍羞也要笔 生花。玫瑰酱蘸水粽白,雪岭似披一抹霞。” 玫瑰酱为家制之品,亦于此时当令,我家居吴门时,每年必制此;今以之蘸白水粽,我象征意似大雪山顶,飘拂我国红旗一面呢。 一直到夏天,便是古人所谓“瓜期”了,瓜的种类不一,而瓜的名目又繁多。交通既便利,非仅可以食本地的瓜,可以食全国的瓜,再进而食外国的瓜,以及全世界 的瓜,这也只是近百年来的进展。并且以瓜期两字,也不合逻辑,严冬腊月,也可以吃西瓜了。瓜事不谈,我倒想起一件事:在我儿童的时候,一到了六月“旧 历”,苏州许多人家都是吃素的,尤其是太太们。在我家,祖母和母亲,到时候,也是吃素的,名目有多种,有观音素,有雷神素,从初一日起,连续到廿四、五 日。父亲和我们几个小孩子是不吃素的。但有一年,约莫八九岁的时候,我也吃起素来。这是我和姊斗气,说我贪嘴,吃不来素,激起我的好胜心。始而祖母不许, 说:“小孩子吃什么素?”父亲笑说:“他既夸口,就让他试试看。”于是我就从六月初一起,吃得廿四日算功德圆满了。我觉得吃素毫无所苦,何以许多人非肉食 不可?但我到了成人以后,习惯成自然,也觉得宁可居无竹,不可食无肉了。 吃素人的宗旨有两种,一是为了戒杀,一是为了卫生。太太们的吃素完全为了戒杀,信奉佛教,慈善为怀。先生们的吃素,是利己主义,说是有益于卫生的。但男子 中也有信佛而茹荤的,如狄楚青、李叔同等诸位。为卫生而吃素的,我所认识的如黄任之、丁福保,初创的还有李石曾。这班吃素先生们,自己解放,对于鸡蛋牛 奶,却都是吃的,但太太们对于鸡蛋牛奶也一并谢绝之,名之曰净素。 夏日饮冰,古已有之,见于记载,但中国内地当时绝少藏冰之所。什么冷饮品,如汽水、啤酒、冰棒、雪糕之类,都没有到中国来。然亦有解暑之物,一为绿豆汤, 加以冰糖薄菏等,饮之亦觉齿颊清凉。一为莲子羹,采得新鲜莲蓬,剥取其子,亦觉清香可口。这些都是高级人士消暑食品,劳动阶级无此福份。 到了七月没有什么关于特别应节的食物,不过在七月七日乞巧节,有一种巧果,是面制的,以祀牛郎织女,食之可能生巧。信不信由你。八月中秋吃月饼,是大排 场,一个常抱别离凄恋的织女,怎能与窃药奔月的嫦娥娘娘争胜呢?说起月饼,我们苏州的月饼有盛誉的,我在三十岁以前,只知吃苏州月饼。我们那里有一家茶食 店,唤做稻香村,他们也是以月饼著名的,他们还创制一种名曰“宫饼”,圆如月轮,以枣泥松子为馅,是他们的专利品。每遇中秋,稻香村陈列“小摆设”(是一 种雏型的器物,只有苏州地方有,兹不赘述),因为中秋月明之夜,妇孺辈往往出游,名曰“走月亮”,逛到观前街,稻香村以此娱宾呢。广东月饼,苏州没有见 过,并非排外性质,实因交通不便。要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有人到苏州开办了一家广东食品店,广东月饼始见于市。其时在上海,广月于苏月,已分庭抗礼了。 九月间,只有九月九日的重阳糕,也是应节的食品。读“刘郎不敢题糕字”句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家庭中未闻有制此者,食肆中却有之,糕上插一纸小旗,说是宋朝 典故,苏地真是文史之邦也。十月无应节食品,十一月的冬至节,颇为隆重,语云:“冬至大于年”,因为中国是传统的重农之国,到了冬至,一年的秋收已毕,大 家应得欢庆吃一餐饭。所以在冬至节的前夜,名曰:“冬至夜”,合家团聚,吃冬至夜饭。这时候的天气,已可以吃暖锅了,鱼肉虾菜,集成一炉。在冬至那一节 上,有一种特制的酒,名曰“冬酿酒”,甜酒也,儿童辈争饮之。点心则有自制的冬至团,但此亦上中级人家才有此享受,贫穷人家无此排场,有两句俗语道:“有 的冬至夜,无的冻一夜”,可以道出炎凉的程度。到了近时,有些人欧化,以其与耶稣诞辰相近,人称为“外国冬至”。群趋于外国冬至,而中国冬至渐废,吃圣诞 大餐,送圣诞礼物,中国老百姓并不信奉景教的,乃至趋之若鹜了。 冬至一过,就是年夜了,那是一年结束的大日子,诗云:“我有储蓄,亦以御冬。”人民终岁劳动,到此享用一番,此亦事理之常。所以无论大小人家到了年尽岁 阑,都要作果腹之计了。从十二月初八日吃了“腊八粥”以后,各个家庭就忙起来了。先说是年糕,有些大户人家,请了糕饼司务,到家里来做的,要做出许多元宝 型式。有大元宝、小元宝,有黄糖制成的金元宝,有白糖制成的银元宝。至于糕团店置办好的年糕,饰以彩色金花,以引顾客。那时宁波年糕,尚未排闼入吴门呢。 每到十二月中旬,家家都要腌菜,大概每菜一担(一百斤)腌置在“牛腿缸”,我家每年要两缸,一缸是青菜,一缸是雪里蕻(此菜,人每写成雪里红,腌过的运到 别处,便称之为咸菜,用途甚广)。这些盐渍菜,一直要吃到明年二月里。 几代同堂的家常餐 以后有两种祭仪:一为祭灶(又称送灶),一为祀神(又称谢年)送灶这一天,苏州人家有一种特别的食物,以饧糖制成元宝形,名之曰“糖元宝”,以之祀灶神, 并涂其口,使之上奏天庭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些好话呢。这是由迷信而又涉于戏弄了,送灶是个小节目,谢年、祀神,却是个大节目了,送灶在廿三、廿四,有一定 日子,谢年虽无一定,但也在十二月二十日以后至于除夕。谢年的意思就是谢诸神一年保佑。那时红烛高烧,香烟缭绕之外,还有小三牲。小三牲是什么?猪肉一大 块(有的人家用猪头一个),雄鸡一只(有的两只,雌雄各一),大鱼一条(大青鱼可有十来斤重的)。这三牲祀神以后,重加烹煮以供新年所需了。其它还有十 果、干果、蔬菜、仙菜、仙酒等等,陈列满桌,这个谢年的风俗,虽各处不同,但恐怕全国都一样的吧。 最后便是大除夕吃年夜饭了,那是家庭间的合家欢,食物虽各处不同,而情谊则一。为什么每逢节日,必有种种食品点缀其间?我想人身在世,不能像填鸭那样的塞满肚子算数,于是遇到了节日,想出些花样来,以遂其口欲罢了。 我在这百年来变迁中提出家常餐与筵席餐两类,是人生食事的两大问题。讲起来也是冗长而琐屑,我只好无系统地简约的谈一谈。 说起家常餐,便是人生所不可缺的一日三餐了。一家如此,家家如此,全国如此,全世界如此,我将于何处着笔?我就从我家乡说起,且从我家庭说起。虽说家常 餐,也大分阶级制度,阶级密密层层,我姑分为上、中、下三级。上级是上级人家,吃得精美是不必说了,还有一种以大家庭夸于人的,如张公芝九世同居史籍传为 “美德”。我有一家亲戚就是个大家族,自祖及孙,共有十余房,同居一大宅。家中厨子开饭,便要开十余桌,两位西席师爷开两桌,老管家、门公,其他痈仆等, 也要另开,每餐恐要二十桌呢。那些娇贵的少奶、小姐们,吃不惯大镬的饭,大锅的菜,她们另有小厨房,诸位读了“红楼梦”,便可以见到此种排场呀。还有虽非 大家庭而个人考究食品的,如谭延闿兄弟们的家厨,显示其鱼翅的精美,时常请客,虽说是“家常便饭”,也可以称之为上级了。 家常菜的菜与汤 中级最普通人家,无男厨子,亦有女佣精于烹调的,文官中往往称为厨娘,这些厨娘,并不弱于男厨,雇用一人,合家赞赏,此一例也。主妇守中馈,古有明训, 《唐诗三百首》中,有《新娘娘》一诗云:“三日下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王建此诗虽别有寓意,但唐朝新妇三朝作羹,已有此礼俗。直 到清代末期,婚礼中还有新娘子三朝要入厨一个节目。所以虽小康之家,主妇入厨者多,江浙两省为尤甚,此亦一例也。西风东渐,许多欧化的先生们,强调妇女出 厨房,而妇女也不愿意困守家庭,或者夫妇们各有职业,朝出暮归,此种情形,古已有之,于今为烈,《易》云:“不食家、吉”,这个家常饭,变成自由餐,这又 是一例也。所以自古以来,日食三餐之制,渐将变迁,也未可知。 我把传统的家食情形说一说,这也是大家本来所知道的。书本上往往酒食并称,家常饭是没有酒的,不比筵席餐总是酒以合欢。但也偶或有之,有些家长老先生们, 每日要过醉乡生活,便不能不备有一壶酒,大概也在夜饭时行之。“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是此种境界,至于晨餐午餐,却是少见的。餐时有一定坐位, 长者居上座,少者处下座,家家如此,不必说了。从前家中吃饭从不用圆桌,亦不似西方人的用长桌,江南人称之为“八仙桌”,坐满一桌,适符八人,八口之家, 最为适宜。 讲到家常餐饭菜的份量吧,大概一桌有八人的,约须五六样菜,一桌有六人的,约须四五样菜;一桌有四人的,亦须三四样菜。但每菜必有汤,譬如六样菜肴,就是 五菜一汤,以此类推,三样菜肴,亦是两菜一汤。我好饮汤,我对于餐事中的饮汤,却有些研究。在我们家常餐中,几乎无有一物不可煮汤,鸡、鸭、鱼、虾、以及 各种肉类,蔬菜类,应有尽有。这恐于物产的丰盈有关,江南本属水乡,而且在太湖流域,鱼类即多,洗手作羹,他乡恐无此鲜味呢。 共食制与分食制何者为佳 西餐中第一道就是汤,然后继之以鱼类、肉类等等,这与我们筵席餐恰相反,我们宴客往往到了最后方进以汤,因此西餐与中餐,遂有先汤与后汤之别。西餐中没有 什么好汤,从前广东、宁波人在上海所开的餐馆,也是每餐先之以一汤的。那种汤真是不堪领教,什么鸡丝鲍鱼汤、青豆芦笋汤等,都是罐头食物把白开水一冲,或 者加一此“味之素”,就算是一道菜了。中国菜是有好汤的,弛誉于记载的,有林琴南先生家的汤爆肚,于右任先生所称赞的石家饭店鲃肺汤,不也传诵一时吗?其 实好汤尚多,只是隐没不彰,佳肴不必出于名厨之手,家庭间也正有绝妙的风味啊。 我还要讲到对于餐事的两种制度,一种是共食制,一种是分食制。在我们中国传统下来,无论是家常餐、筵席餐,都是共食制的。不管是方桌子、圆桌子、长桌子, 有时用两张桌子并成一席,罗列了许多菜肴,大家围而食之的。但是在外国,不论那一国,都是用分食之的。无论是家常餐、筵席餐也都是用分食之的。究竟是共食 制对呢?还是分食制对呢?各人也所见不同。习惯于共食制的人说道:“人类对于饮食也是要合群的,互助的,一桌子的人,有的吃得多,有的吃得少,有的喜欢 咸,有的喜欢淡;当然要各取所需,方为适意。不能如分食制一般,各持一器,好似实行配给制度,不能多食,不宜少食,令人减少兴味。”可是主张于分食制的人 却是不赞成,他们说:“共食制不卫生,无礼议。譬如喝汤,许多汤匙群集在碗里,争先送到了口中,再从口中回到了碗里,唾末都到了汤里去了,多么不卫生。有 些与他同席的人,狼吞虎咽,如风卷残云,多么的无礼仪,要是用了分食制,便可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了。” 但是精于饮食的老饕们又说:“凡是名贵的肴馔,必须有精明的厨子为之烹调。他们讲究什么锅气,新出锅的佳肴,登上诸席上,色香、味三者俱备,食客欢呼,方 有兴味。耐似分食制的器小难容,食之无味呢!”驳他的人说道:“你这些话,只是为穷奢极欲的大阔佬说法耳。谁都能如此的?人生所以为饮食者,一来为了营 养,二来为了力作,就现在以及未来,趋势必属于分食制,因为工、农、兵三者,将来就不能免于分食制呢。究竟是共食制对呢?分食制对呢?这也要归属于民众测 验了。” 两块银元一桌苏州筵 再说到我自己的家庭的家常餐了,那是不堪一述的。自父亲故世以后,由中级而跌至下级了。家中仅有祖母、母亲和我三人,也谈不到什么才,什么汤,及至我到了 人家教书,她们只有婆媳两人,而且一个月里,倒有半个月吃素,只要有一样菜,便可以度一日了。我记得有一种菜,名曰“炖酱”,用甜面酱加以菜心、青豆、冬 笋、豆付干等,那是俗的,若要荤的,可加以虾米、肉粒等等;每天烧饭,可在饭镬上一炖,这样菜可以吃一星期。再说;我们苏州的菜最多,价廉而物美,指不胜 屈。我只说两种野生植物,一名荠菜,一名金花菜,乡村田野之间,到处都是,即城市间凡遇空旷之地,亦蔓延丛生。荠菜早见于《诗经》,有句云:“谁为茶苦? 其甘如荠。”金花菜,植物学上唤做苜蓿,别处地方,又唤做草头。乡村人家小儿女,携一竹篮,在田陌间可以挑取一满篮而归,售诸城市,每扎仅制钱二文。金花 菜鲜嫩可口,且富营养,我颇喜之,而那些贵族人家则鄙之为贱物,说:这是张骞使西域,以之饲大宛马者,实是马料耳(见《汉书》)。总之穷人家的常餐,以蔬 菜为多,如青菜豆付羹,他们崇其名曰:“青龙白虎汤”,颇可笑也。 关于筵席的问题,其变迁之过程,可说是简单,也可以说是复杂。就简单而言,便是一味的增高价值。在十九世纪之末,有一二银元的菜,便可以肆筵设席的请客 了。即以我苏州而言,有两元一席的菜,有八个碟子(冷盘干果)、四小碗(两汤两炒)、五大碗(大鱼大肉,全鸡全鸭,)还有一道点心。这种菜,名之曰“吃 全”,凡是婚庆人家都用它,筵开十余桌,乃是绅富宅第的大场面了。最高的筵席,名曰“十六围席”,何以称之为“十六围席”呢?有十六个碟子(有水果、干 果、冷盆等都是高装)、八小碗(其所以称为特色者,小碗中有燕窝、鸽蛋,时人亦称之为燕窝席),也是五大碗,鸡鸭鱼肉变不出什么花样,点心是两道,花样甚 多,苏州厨子优为之。这一席菜要四元。那种算是超级的菜,在婚礼中,惟有新娘第一天到夫家(名曰“待贵”)新婚第一天到岳家(名曰“回门”)始用之。 船菜 苏州还有一种特级的筵席餐,名曰“船菜”。船菜是在船上吃的,画舫笙歌,群花围绕,这种菜,不贵多而贵精。可是一席菜,却分了三个时候吃,正符合了一日三 餐之制。主宾们初到船上时,饷以点心,午餐饷以全餐的一小部份,晚餐饷以全餐的一大部份,名菜有蜜炙火方、五香乳鸽等等,总之是清丽文章,不是浓重的论调 也。其价值如何呢?可以答之曰,没有明价。原来坐一天船,吃一席菜,以及各种犒赏、花费等,都包括在内,全凭老爷赏赐,吝者至少亦给八十元,豪者可给百余 元,他们不加分析,亦可以说“此时无价胜有价”呢。 到上海,那就不同凡响了,除上海本地菜外,各地的菜都来了。最先是北京菜,江苏、浙江、安徽,对于上海较近的,如扬州、无锡 宁波、杭州、徽州等处的菜馆,陆续开设。广东菜亦有来的,但与江南人的口味各有不同,只张帜于虹口一带。辛亥革命时期,名流遗老,遁迹于上海租界 甚多,于是闽、川两省的菜,亦来争胜,如闽之“小有天”,川之“都益处”均名盛一时。那时物价渐高,菜亦精著,七八友朋,聚餐一桌(点菜制),价亦不超出 十元以外。可是上海乃是租界,西餐总是恃势来侵占,凡是初到上海的人,亲友们老是请吃“大菜”(当时称西餐为“大菜”,而自己将常所吃的饭菜,则称之为 “小菜”,如菜市场则称之为“小菜场”等不知何意),不过西餐亦不贵,那是分食制,有四五道菜,价不过一元左右而已。 那时的筵席餐,也没有什么山珍海味,我在辛亥一前,从未曾吃过什么鱼翅席,在南京,当时以海参、鲍鱼为奇货可贵,及我写此稿时(一九七三年二月),已有高 贵至三千五百元一席的,称之为满汉筵席,满清亡矣,尚遗留此奢侈的宫庭膳食,以增后世的优越感,可胜概欢。南粤的屠狗吞蛇,向为地方食客所不习,今一观所 谓满汉席的菜单“灵芝炖仙鹤”(焚琴煮鹤,真有此事)、“生烤人熊7”(将来恐怕要吃到熊猫了)、“烧乳猪全体(形同乳儿)、“红烧群翅王”(不脱帝王制 度),这难道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进步吗? 食物奇名考 我于衣、食、住、行四者之中,先拈“食”字拉拉杂杂已写了不少。实在是微之又微,毕我所生也写不完的。加以时代的进展,人事的变迁,科学的发达,技术的精 研,百年来已如此,在后来的未来世界,更是不可思议了。再说,饮食两字是并行的,古人所说“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是自然之理。我上面说了许多 “食”,而没有说到“饮”,饮之道亦多矣,除饮水之外,我中国最大部份是饮酒、饮茶。试思我中国自古以来,酒类有多少呢?茶类有多少呢?即使杜康再世,陆 羽复生,也不能指数,而况这百年来的进展,什么酒会呀,茶会呀,先以个人的嗜好,甚而至于为外交的礼节,亦可谓盛极一时了。 饮品中以酒与茶为大宗外,其它如汤,有鱼汤、肉汤、各种各类的汤;如汁,有橙汁、藕汁、各种各类的汁。至于调味品中有油、有醋、有露等等,虽间接入口,亦 不能不目之为流质。更不能忘了中国的药品,中国的治疾,以汤药著称,什么二陈汤,四君子汤,我不知医,不能妄言,但是最近以来,这些汤药,亦都改成为丸、 散、膏、丹,此亦可谓一大变迁,总之省时省力,期于速效,也是进化所应有的事吧? 再说到冷饮品,这也是百年以来新发明的事啊。读古人书,只说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见《礼记》),那些劳苦群众在城市间,奔走喘汗,连水也喝不 到。于是好善之士,有在他的大门口设一茶缸,以解其渴,名之曰“施茶”。上中级人家,则惟有仰仗于西瓜,故中国无论何处,都加以种植。到了大热天,还嫌西 瓜不足以解暑,则贮以竹篮、投诸井中,越两小时,剖而食之,凉沁心脾也。至于冰桃雪藕之类,不过为词章家点缀的词而已。既而舶来的种种冷饮品来了,好之者 嗜之如甘露,嫉之者目之为盗泉,真如洪水之泛滥乎中国。但我国宝藏的矿泉也崛然以兴了。 我关于人生音食的事,杂乱无章的已经写了不少。偶然想到,食物的名类,也可以写一写,但这却太繁重了。曾记得我从前有一纸“食物奇名考”,夹在旧书中,今附录如下: 食物奇名考 光饼———我在儿童时代,曾有一种小饼,不过似铜钱大,中有一孔,穿之以线,贯上数十枚小饼,系于臂上,随意食之,名曰“光饼”。据云:此是明朝戚继光征倭,军士长征时,作为干粮,最为简便,故名“光饼”。 东坡肉———苏东坡在黄州时,曾有一首吃肉诗,后人附会,遂有“东坡肉”。数代传来,究竟如何制法,亦无明示。但我在苏州菜馆,曾吃过东坡肉,乃烧得浓油红熟的四大块红烧肉(某君嘲某诗人仿王渔洋《桐花词》云:“诗似东坡,人似东坡肉”,可见这是大块肥肉了)。 油炸桧———这个原名(油条),全中国到处都有之,但各则各异。杭州人呼之为“油炸桧”,这个桧字,是秦桧的大名,为了十二金牌召岳飞,杭州人恨如切齿,故欲炸而食之了。 西施舌———仅见记载,未尝其味,产海边沙中,状似蛤蜊而张,壳白,食之者云,肉鲜美可口。 眉公饼—亦增见记载,未知作何型。眉公不知是否陈眉公? 太史饼———小园饼,有糖馅,以十个为一包,颇能点饥,太史何人,无从考究。 状元糕———原名“火炙糕”,印一状元像在其上,粉制品,苏州科举最盛,太史饼、状元糕,扶牀学步的儿童,即有此印象了。 童子鸡———此言雏鸡,慈善家有“可怜离母未多时”之句。 老婆饼———广东有此名饼,未尝过。 蟹壳黄———烧饼的一种,中有葱油馅,中产阶层的食品。 老虎脚爪———此为儿童的食品,我在儿童时代颇嗜之,面制品,渗以糖,以象形得此名,现已绝迹了。 猫耳朵———北京、苏州,都有此品物,煮以鲜味的汤,亦馄饨、水饺的变相而已。 老鼠斑———海产鱼名,香港专以海鲜供食客的,举此品名。 热狗———即红肠面包,西方食物。 策(萨)其马———亦西方食物,有各钟译音,而以此三字为最现成,因《论语》上的成句也。 牛踏匾———是一种阔大的蚕豆。种豆的题此名。 水母———即海蛰。 海瓜子———细小的蛤类,形似西瓜子。 江瑶柱———原名江瑶,属于蚌类,产海沙中,其肉不可食,而生有两柱,则甚鲜美。 云吞———即馄饨,在别处尚有其它名称。 松花———即皮蛋,因北京所制的皮蛋,蛋白照出有些花纹,故有此佳名。 卧果儿———即南方的“水(饣甫)鸡蛋”,这“卧果儿”三字,不知何解。 溜黄菜———即是炒蛋。因为北方忌说“蛋“字,说到蛋字,都是骂人之词,如昏蛋、混蛋、和八蛋之类。此风想今已改革了。 春不老———此亦盐渍物,冬末春初,以青菜心佐以嫩萝葡(卜),用精盐渍之,加以橘红香料,其味鲜美,宜于吃粥,名曰“春不老”,亦大有诗意呢。 此种食物奇妙的名词甚多,偶尔想起几个,作为谈助,有的尚流传人口,有的已不复齿及。有新食品,亦即有新食谱,好事者就为它别署一名,好像作家的有奇奇怪怪的笔名也。 关于食事的前途,正变化不测:“穷则变,变则通”,随时势的潮流,增思想的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有句俗语说得好:“人是总要吃饭的”,人类无尽,食类也 无尽,不过以后的变化如何,恐预言家亦难穷其究竟,黄蘖禅师语云:“老僧到此休饶食,后事还须问后人”,我也觉得说得腻了,且在此作一结束。
2114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大年初一包饺子~~~
热度 40 山菊 2013-2-13 05:57
本来说好是要发宁娜的《陈氏太极拳》视频的,结果昨晚上传之后,才发现没有录完! 去找摄影师问罪,人家说站宁娜后面的俩洋人动作实在太难看,加上手酸得不行,就半途而废了~~~ 真遗憾~~~这套拳宁娜学得最好。后面有个不用支撑坐下去又站起来的动作,当时我们四个女的只有宁娜能做(俺是减肥之后才站得起来的:)。没录上,只好等下次啦! 改贴几张初一爬梯照片吧~~~ 大家十一点左右陆续到达,女主人已经准备好不同的馅,男主人早和好了面。男士们今天很勤快,都动起手来,偶们就去看电视啦:) 不同的馅还贴了标签~~~菠菜: 我最喜欢的~~~茴香: 还有韭菜的没照到。另外食物过敏严重的朋友自带了素馅也没照到。煮好的也忘了照~~~ 大家都带了菜和年糕等点心,没有照全~~~先看女主人做的漂亮蛋卷: 朋友带的~~~凉拌茼蒿: 桂花糖藕: 素炒鸡腿菇: 紫菜豆腐: 那天俺一大早就起来炖猪蹄,过年不能缺抓钱爪吗:) 因想着有的朋友不喜欢麻花椒,就留了一些出来,用果汁机打了两个番茄汁,又加了些调料煮了煮。没想到得到更好评: 等再做几次再发菜谱! 顺便汇报一下~~~三周没有记录卡路里,虽然是每周至少三个饭局,但是体重到目前为止只反弹了两磅:) 周日的饺子俺一共吃了20个,回来查了一下,一个饺子大概40大卡。还有冰淇淋,提拉米苏,春卷等~~~也都没放过。粗粗估计了一下,那一天摄入的热量并没有超过1700卡。看来前面几个月积累的关于食物热量的经验还是很有用的:) 吃过饺子,先生们舍不得放下酒杯,太太们就自己出去走路了~~~晒几张沿途抓拍的照片:) 北方大雪封门,俺们这花儿都开了:) 去年秋天的痕迹: 圣诞红从冬天红到现在: 很会打鱼的蛇鸟: 悠闲: 骑车的孩子们: 伸向远方的铁轨~~~
个人分类: 吃吃喝喝|2957 次阅读|67 个评论
分享 晒晒包
热度 31 皇家骑警总监 2013-1-12 11:08
晒晒包
男人晒什么包? 起哄呗 我不喜欢皮包,可口袋里又不喜欢放东西,于是乎就有了起哄的理由 非工作用包--不能太大,也就放个iPad,放本书,墨镜,钱包什么的。高兴了,放把盒子炮,也不是不能考虑。 瞧,放个iPad正好 其实,这里面要放把菜刀,那感觉特棒!!!
685 次阅读|23 个评论
分享 买了个包~~~
热度 45 逍遥探花 2013-1-9 10:46
买了个包~~~
跟帽子那家店里一起买的,老毛子的牛皮文件包,用来放个IPAD正合适...... 昨天去皮具养护店让老板掌了掌眼,确实是牛皮的,只是年代有点久,皮质情况不是很好了。
167 次阅读|19 个评论
分享 香草美人哭端午
热度 37 禅人 2012-6-21 11:03
香草美人包不住, 屈原同志出柜来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今人之多见 。 众汝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基佬
866 次阅读|16 个评论
分享 上午包的粽子
热度 31 平沙落雁 2012-6-18 08:53
1132 次阅读|27 个评论
分享 地震包
热度 20 伊儿 2012-4-24 03:47
要搬家了收拾东西,发现了去年震情不断时老公公司发的地震包。里面有袋装水,能量棒,纸巾,荧光棒,毯子,甚至有装排泄物的袋子,感觉上真是齐全。但是,竟然还有牙刷和牙膏!要真是埋在那里了,谁还会浪费珍贵的水来刷牙呢?
个人分类: 零零碎碎|1025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包书皮
热度 13 简单飞翔 2012-2-9 11:55
为什么要包书皮? 帮小姑娘包书皮,包着包着,忽然有些烦了,还产生了疑问。常规答案不外乎是:班主任的作业,整齐好看,耐磨损。 实际情况是:除了班主任的作业这项外,整齐好看和耐磨损这两项功能已不具备实际价值。而班主任为什么要学生包书皮?大概也是要整齐好看和耐磨损。所以,推断下来,也不成为理由了。何况,书皮包得好与坏,与学习好坏也没有必然联系啊。否则,咱也能成为好学生中的好学生了。 为什么说包书皮没有实际作用? 一说整齐好看。要包成白色封面的,为了统一,为了美观。问题是原来的课本或作业本就不统一吗,就是一人一本个性定制的?恐怕这样,出版社都要发疯的。与其这样,干吗出版社还要费心费地设计封面,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白的就一定美吗,又不是婚纱、鲜花或女人肤色。 二说耐磨损。猛一看,这个好像成为理由。学生们还小,不懂爱惜和保护,所以不包住很快就会散架。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实情是包书皮只包前两页和后两页,书要散架却大多从中间开始自我分裂,包住两头有啥作用?另一方面,课本和作业本来就是工具,是要使用的。除非专门去撕,能很快就散架,其实折射出书本设计的不合理和制作水平的低劣。问题不在学生的使用上。 三说班主任的作业。这恐怕是最传统作业了,而没有人去想它合理不合理。有些随口布置的味道。 包书皮是一项传统。我在小时上学,所用的纸张基本上是废旧的挂历、牛皮纸和报纸。所以,基本上也可以算作是废物利用吧。如果都没有,干脆不包,也未见班主任找麻烦。 现在,如果只是费时费力一项,也不会有怨至此。其实,仔细算算,这种做法会浪费多少人力和物质资源,要造成多少环境污染? 包书皮用的东西越来越复杂。基本需要专用厚纸和塑料封皮。如果再讲究些,可能还要用到胶水、双面胶、透明胶或订书针之类的东西。 先看一组数字:以一个初中生为例,按平均计算,一个学期要发 10 本书和 10 本教辅资料,再加上 15 个作业本,每个都要包起来,需要多少纸张和塑料封皮?现在的书皮纸张还是不量身定做,不可能正好都用完,余下的全部作废扔掉。一个人的浪费看不出什么来,但是再加上一个班按 56 人标配计算,一个年级按 6 个教学班计算,一个学校按 3 个初中年级计算,一个城市按 150 所各类初级中学计算,全国有 N 个这样的城市来计算。以上都只是非常保守的估算,也只是初中学生,还没有包括小学生和高中生。再加上这两个庞大群体,这个数字就非常庞大了。任何一件小事,乘以庞大的基数,都会成为大事情。 现在的情况是:小学使用的教材和作业本基本是一年一扔,因为不存在升学的问题,也没有再使用的必要。初中和高中要涉及阶段性考试,基本上是三年连书带皮带作业本全部扔掉。 先说纸张。众所周知,纸张的制成来源于木材。这样下来,浪费的数量可就惊人了。这需要砍伐多少木材,需要耗费多少物质和人力成本,才能支撑起这种需要?(再生纸的利用稍后提到) 再说塑料封皮和双面胶等辅助用品。这些化工产品对环境的污染就更别说了。国家以前禁止商贩免费提供塑料袋给顾客,不也是考虑到要增加购买成本,而让顾客尽量不要使用塑料袋,怕造成环境污染吗?我看不出,塑料书皮和塑料袋在化学成份上有啥区别?唯一区别是,塑料书皮做得更厚了,更难降解了。 下面,我们可以聊聊卫生问题了。 书皮纸张白白的,塑料皮透明无瑕,看起来很干净很卫生。但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吗?我看到的是一般学生购买买此类物品是在路边小摊或小商店里。这些商贩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一般会从非正常渠道进货。这些非正常渠道的东西,大多是再生纸和再生塑料,表面看起来不浪费了,但质量和卫生能保障吗?国内媒体反复曝光的那些黑心的纸张和塑料产品加工小作坊,其生产环境让人看了都想吐。即便商贩是从正规印刷厂进货,质量和卫生也有保障,但因此又转回到了浪费的问题上。 我的结论是:包书皮这种事,对个人对社会实际上没啥好作用,不做也罢。如果硬找好处,就是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问题是,现在大多是强化了我们大人的动手能力)。可这种动手能力,实在是有太多的方法可以取代。 由此延伸到教材的使用,这种浪费更是惊人。如果能做到循环使用,善莫大焉。所谓循环使用,就是低年级学生借用高年级学生不用的教材。只要教科书的内容不是几年一变就可以了。这样做,有好处:一是避免浪费,二是使用过的教材,必然要有许多的批注。学生一边听老师讲,一边还可以参照以前学生的学习内容,互相补充。前提是:书不能散架了。 如果真能这样,取消包书皮,教材循环使用,恐怕有些人会真真切地切地不高兴了。譬如商贩,印刷厂,由此获利的某些部门和人。
1245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包与人
热度 42 马鹿 2011-11-25 13:39
即晴推荐买个紫色的lady dior, 那个包样子和价钱都是贵妇级别的包包。 想想即晴到诊所/医院上班, 高贵职业, 拎贵妇包, 穿得优雅,化个淡妆, 大家都舒服。 想想狐狸四处去玩,穿休闲装或者运动装 斜背个尼龙包, 轻,脏了也好洗, 搭配也得体。 再想想我, 每月进美国海关一次的人伤不起呀, 进关的队伍那个曲曲折折呀, 好多次一等就是1小时,我一般直接把包扔到地上, 减少自己受重时间, 脏了就用擦婴儿pp的湿纸巾抹一把, 用过longchamp的尼龙包, 100多刀, 最多用2年, 四角就磨烂了, 只好换新的, 后来发现还是LV的帆布包禁得起考验,买的时候500多刀, 不怕风雨地跟着我四处谋生多年, 看着还是很新的样子。 人不同,做事不同, 用的包也不同。 根据张王评论加入此句:包不同,人也就不一样了。(学习不爱, 用紫色)
248 次阅读|24 个评论
分享 勇猛的同事
热度 56 空气精灵 2011-11-11 14:40
财务部同事,女,昨天回家路上,看到前面有个新疆小偷儿,正在动手打开一路人的包,那路人还没有任何察觉。 同事立刻冲上前,拍拍路人的肩:“小姐,小心!” 路人大惊,赶快护好自已的包。 那个新疆小偷,也是个女的,居然不逃,反而踢了我那同事一脚。 同事大怒,立刻狠狠地挥拳,正中对方面门!然后怒视对方,一副有本事你再上的架势。 小偷估计惊着了,没碰到过这么BH的上海女人,转身飞奔不见了。 真没看出来,平时嘻嘻哈哈的她,居然会这么勇猛! 不过,现在小偷也真的是越来越猖狂了。居然还敢动手打人了。
672 次阅读|18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5 13:59 , Processed in 0.045108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