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肥狐 于 2014-6-13 17:07 编辑
, B5 j% G. e+ u7 Y3 b A/ E" e) c9 T* z$ T4 S
当可能判一个人死刑的时候,司法系统有义务穷尽所有的可能,要把各种想不到、不愿想、不堪想的思路都想到。我们不妨来扮演一下司法系统吧。/ D$ a- c g- w( P1 K
- {8 \/ O: S+ o5 K" z0 h7 U说明一下术语:故意=认识+意愿。
, v. U |6 I. M$ V认识者,我知道我在杀人,且我知道杀的是人。意愿者,我主动追求这个结果,或我放任这个结果。人的认识和事实不符,即为“认识瑕疵”,也称为“认识错误”。极端情况如精神病人,认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法律否定了他们的行为能力。或者,到林中打猎,看到黑影以为是熊,一枪过去打死了人,认识和事实不符,也发生了认识错误,定过失致人死亡。) h: S9 J3 o/ t( m1 Z$ ~
7 w2 r2 }4 Y u招远嫌疑人无意中作了一件对自己有利的事:大喊“恶魔,你是恶魔”。提供了一个他存在认识瑕疵的证据,即: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受害人是人。
" F9 S/ Z3 ^7 M* B( ^& w4 p# u: }4 q9 ]
: J. }# S9 g' l这个案子的辩护律师工作很简单,因为事实非常清楚,唯一的工作就是把上述证据充分利用,在定罪和量刑两端尽量争取。定罪方面,最大的追求是“过失致人死亡”,即否定其杀人故意。凭什么否定杀人故意?凭嫌疑人的认识错误。即,他受邪教蛊惑,处于理智不健全的状态,他认为受害人是“恶魔”,已认识不到对方是人。当然,他产生这种认识错误并非基于正当理由,但这可以以邪教罪定罪并罚,就故意杀人罪而言,其故意不成立,是一种过失,因此定过失致人死亡。/ G, K; ?5 B% E8 p5 r
) c; u, y! i, |0 d+ @. G9 t2 p
辩方最强就是到这样了,比较困难,我怀疑到时候会不会提出来,如果提出来的话辩方律师算是尽职的。控方反驳的思路有两三条可选,各自都有其依据,想着都烦,就不赘述了,有两个特点记一下:1 Q. B6 e. S) |% h4 ~( u. ]; F# ^
1、如果我没搞错的话,当然我很可能搞错,这是纯粹的处断问题,即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是法理的交锋。, t3 p& E: w6 S3 \8 I, u8 D L
2、举证责任表面上在控方,即你要证明他的故意;其实在辩方,即你要证明他认识不到、且完全认识不到对方是人,才行。" z8 W8 B4 V" j+ G/ e+ X7 E/ P
# j T# l# j P' b* t) T+ @可见举证责任不利,因此在定罪上争取是困难的,比较现实的实在量刑上强调其认识错误,受邪教蛊惑,追求避免死刑。在这方面似乎没有司法解释,我也不清楚有没有判例。$ @. E% B0 D3 U0 a- ]7 ^
* N. W/ w+ K! m6 g5 E
死刑问题上的轰动性案件,大家如果还记得,是几年前云南高院做的。一个农村的年轻人因感情纠葛一时冲动,强奸、杀害了某女,并残忍杀害了某女的3岁的弟弟。当时云高没有判死刑,引起很大批评,舆论压力之下,又改判了死刑。不死的依据,是最高的一个“感情纠葛杀人慎用死刑”的司法解释。他判的不公,但有依据。
( X- d7 C& b( G/ ~2 V+ E0 c( H
% D: B- Q3 k. M/ M7 E! v' u受邪教蛊惑乃至控制,失去正常认识,杀人,是否可作为不死的理由?没有司法解释,但情理上不是不可以考虑,法官理论上有权处断。事件影响巨大,考虑司法实际,此案不可能取决于某法官的自由心证。最终结果反映的是整个集团的意见,即包括司法系统在内的整个政府集团的意见。最近的治安局势如何已不待言,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么做? |
结束时间: 2014-7-11 00:13
|
|
|
|
反方观点 (3)
可以。故意杀人罪,死缓,限制减刑。
|
辩手:10 ( 加入 )
|
|
辩手:1 ( 加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