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楼主 |
发表于 2012-4-14 07:53:58
|
只看该作者
而苏联的体制呢?它更多的体制性的优势,在实现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赶超,而不是满足人的现实的需要和维持一个有活力的、有着内在经济联系的体系这方面。只有理解这一点,很多事情,我们才会有深入的理解。
) t* o% K& j$ i* V' E2 w+ U, a) t# a0 E) l9 Q
比如说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他对民族问题是掉以轻心的,甚至说是以很轻慢的态度,来处理一些民族问题方面的敏感事件。他违背了苏联共产党一贯的原则,在某些加盟共和国,不是配备当地主要民族的背景的干部,任加盟共和国党中央的第一书记,而是配备了其他的民族的干部。根本原因就是,戈尔巴乔夫相信,苏联已经在经济上形成了统一的,有着内在联系的体系。有了这样一个经济体系,只要把事实上高度集权的,而在法律上规定的,各个加盟主体随时可以退出的所谓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共和国,转化成美国那种联邦制,所谓的民族问题,就会顺理成章地解决。所以它是非常轻慢地来认识和处理这个问题的。但事实上,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最终葬送了苏联。
: }- y% O0 Q" S, f$ K% F. E3 N
0 T( `/ g2 J7 E/ \, n& d 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这种计划性经济联系,而不是说每个地区主动参与的,积极推进的,公平自愿的一体化市场内的交易活动。这样一种联系方式,一方面是资源在整个联盟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另一方面是,这个最优化的配置,又是和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和现实需要,有一定距离的。因此这样的一个配置过程,必然是高度计划的,甚至是简单粗暴的。同时,因为是最优化的配置,所以各个加盟的主体都认为自己是吃亏的,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吃亏,那么谁占便宜了呢?事实上,是整个联盟“占了便宜”。它用这种方式完成了原始积累和最优化的配置。本来应该回馈给各个加盟主体,乃至于回馈给劳动者的部分剩余价值,成了实现国家实现经济科技发展赶超的这样的一个积累。这导致的结果的是什么呢?是联邦为了实现经济科技的赶超,来进行积累,所以减少了对各个加盟主体以及劳动者的回馈。但是事实上,在一个民族矛盾激化的条件下,这个过程会被简单地解释成,其他民族剥夺了某个民族,或者说整个联盟,以简单粗暴的态度,把应当回馈给我这样的一个加盟主体或者说民族的一部分的利益,简单粗暴地划拨给了其他民族。结果这样的一种全局性的通盘的经济布局,最后成了催化和激化不同加盟主体间的、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的一个根本的原因。这是苏联的体制悲剧性所在。7 f1 n, W! [: `3 x& Z' k
! [! ?& M) D, \8 v* q( Y8 P 而更大的悲剧在于戈尔巴乔夫,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这里所包含的风险,而是简单的认为,只要有经济一体化,就会有民族内部牢不可破的联盟和团结。而且这样的认识,不是从戈尔巴乔夫才有的。而是从所谓的“苏联民族”的概念提出,苏联将自己的国歌从《国际歌》改成《牢不可破的联盟》开始,这种意识,就成了整个苏联精英群体的一个共识。就是这样的一个所谓的共识性错误,最终导致了苏联悲剧性的结局。
$ k& w7 _1 j; |) A) a/ P
( E3 q& }# y# p& N: n 但是我们要承认,斯大林那一代领导人,是高度现实主义的,对苏联体制的优势和弱点,是有深入认识的。在卫国战争结束之后,特别是冷战已经开始的环境下,苏联的领导人,从斯大林开始,到今天被我们认为是所谓“左”的,甚至“血腥的统治者”,像贝利亚、莫洛托夫这样一些人,他们都具有了初步的改革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