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9-7-13 03:21 |
---|
签到天数: 3 天 [LV.2]筑基
|
华夏北来视角下的汉字起源思考:白蜡树和桦树2 n: @6 _# _* ^3 `7 a
- G, d K- ^7 i+ F! T
倒金字塔,先上总结,不浪费大家时间,也是为了督促自己不懒惰。
6 ^' J& g0 [! g3 ?
8 @) F! N D5 V- A( H隐含预设声明:本文基于华夏文化北来说,并不涉及人类迁徙。这与基督教的传播相类似,少量的传教士将教义传播到某地,但对当地人群未必有显著贡献。这里的“先民”,指的是文化的开创者,并无生理学上的意义。/ k1 R0 g2 j) D: U; R, M
- g8 ]8 h, O* Y, `0 W4 w
如果华夏北来说成立,那么在东北大兴安岭甚至更北的地方,先民们一定会遇到两种当地常见,又极具特征的植物:白蜡树和桦树。$ y$ X# f: M7 a" A
9 T- W- m8 ~- W, S6 }
' A( N; }1 d' c" I" M: r
0 R. \/ P, @/ l- W, L, {4 e. r" e& f. E7 ]( Z' M: |
白蜡树上的丰富的虫蚀纹路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为文字创生提供了灵感来源,诱导先民在漫长冬日里,把解读纹路从一种游戏发展成宗教仪式,进而在纹路的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文字系统。
# D2 l" ?" \% H% ~
: X# ^+ p7 ]1 ]6 _$ D
( e: _$ j* D; U+ P: q z Q2 l$ O* |5 }4 w1 n2 c; B0 t2 T. h/ P
桦树树皮则成为最方便,最经济,也最持久的文字载体,也产生了在桦树皮上契刻符号的书写方式。5 A" R0 b6 ?% L' x, `, K& _
3 i1 N% _& r Y' m6 P
这两种植物在中原地区的情况与东北地区不同,能够在白蜡树上蚀出独特纹路的白蜡树蛀虫因为生存环境的限制,无法进入中原地区,使得当地白蜡树无法产生纹路,这就催生了用其它方式产生纹路的机制,即甲骨占卜。
6 z8 U1 X. p8 h3 s( j8 J# F6 A
1 z6 [2 |6 b/ a9 e桦树林在中原地区也相当罕见,使得先民逐渐被迫放弃这种书写工具,但在宗教活动中保持了在桦树皮上刻画文字的传统,即甲骨文字或契刻文字。2 W6 q, u& Q6 J4 H) @
$ n, L* q* v6 }% S! x6 m# C h5 L' I0 Y9 S1 ?. n0 E! a
----------------------------------------------------------------------
7 F& U+ j) s& b/ a以上是摘要,下面稍微展开一点," k' S# {+ T3 C6 H+ g7 v
; ] Y& {7 Q1 r- j/ [* A6 J3 b% b0 e从“桦”字在汉字系统中的遭遇,也可看出桦字在远古时代的崇高地位,以及与东北地区的渊源。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以“华”字通假“桦”,可见当时还明了桦和华的词源关系,而且桦树有一定的地位,可以进入皇家园林。到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桦字彻底消失,只剩下异体的檴字,释义明显偏贬义,甚至与另一种被认为低端树种的樗(臭椿)混淆。直到来自东北的鲜卑集团入主中原,把他们的桦树祭祀文化带入,桦字才重新复活,但到了唐代,桦树又被视为劣等树种。到了明朝,李时珍认为古时画工以桦树皮烧烟熏纸,之后方可作画,所以产生“桦”字,这一方面反映了桦和画的关系,另一方面可能是本末倒置,弄错了演变方向。1 V( J, P( {5 B9 i: |
; }% u4 }7 I' V4 O鲜卑集团对桦树的重视,据说源于拓跋焘把桦树雕刻成牺牲形状,但桦树居然成长,让他震惊,所以尊崇桦树。这个故事代表了一个范式,即文化模式可能消失和重新被发现。大兴安岭地区没有能够再次产生树纹文字,可能是因为远古的大规模虫灾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事件,在留下大量带有虫蚀纹路的死树之后,出现了白蜡树蛀虫的天敌,或是对白蜡树林造成毁灭性打击,使得虫害受到抑制,从而不再产生大量虫蚀纹路,也使得后来的森林居民无从激发灵感。比照加拿大最近的白蜡树蛀虫(绿灰虫)普遍爆发和减退,可知大规模爆发应非普遍现象。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