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无聊 2018-9-19 04:17 |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
读点儿〈诗经〉之四 七月流火-----农事
七月流火, 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
% o! h# I8 k) @7 X& i6 H, k! K2 ~" y; O$ D( ?
九月授衣。 九月里妇女把衣授。0 b+ S& j! u- D5 m& p- G
: l- B2 T8 f* c6 C P一之日毕发, 十一月北风哗哗响,- I1 A. _/ M$ y2 j
& K# x- S# L K二之日栗烈。 十二月寒气冷嗖嗖。
; v8 U% A: v* i: V! l! n- t1 }; z, d# |# @* U% C
无衣无褐, 粗布衣裳都没有,
) F! H( M! h+ j' L/ V! C3 c
- }6 T4 c/ `) M" U; \何以卒岁? 残冬腊月怎能熬到头?
7 U |' o( s/ o+ d- a' U- q/ N/ b7 c* }
三之日于耜, 正月里修好锄和耙,8 }" n" H8 t6 \8 o, I
, X8 b8 ]7 h# {! T四之日举趾。 二月里举足到田头。2 ?5 q$ N' y* N
3 g( r) W( v6 m7 h+ |4 y
同我妇子, 老婆孩子莫忘记,
0 f# w% V' f5 [7 S) x! r1 Y$ ~- w3 w- m u$ u k+ b
饁(音夜)彼南亩, 晌午送饭村南头。2 l c4 B# v- T5 o# K
. @: R5 u. `3 p# w: U* d A$ @: Y
田畯至喜! 监工的田官乐悠悠。
/ U1 ?/ N; t% _: b, w& J: S+ H% n& p$ i' |2 e- s I
七月流火, 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
! E# k2 Y# t9 ^7 X
0 E# L, Y/ g$ q% [- d% F; F九月授衣。 九月里妇女把衣授。; z [- H- P1 w8 z+ a2 I; A
- c4 L, Z9 J% Q5 d春日载阳, 三春太阳暖洋洋,8 R/ D& y& Q8 s* A9 I
, V5 D/ ^5 U0 [7 b& g7 H9 D3 P X8 B
有鸣仓庚。 黄莺儿欢唱在枝头。6 B3 Z6 S8 M r- a9 o& e/ u
# E% a- f4 `' F; w: b% ?女执懿筐, 姑娘们手挽深竹篮,
4 u2 z5 X& _7 z6 n& p7 O% }* h2 Y$ A x1 j* O0 S
遵彼微行, 沿着小路向前走,: _& @; K/ t3 l( @3 X; H1 ~
0 e# F7 ?3 n; e7 U+ G" E/ Z
爰求柔桑? 采下片片桑叶嫩又柔,
# M7 P/ o& K8 r1 f1 [
, R6 d) _3 t# m- g' a春日迟迟, 春天太阳升起慢悠悠,+ ]9 g+ g' X* e# @' `
! L! u' Y6 Z. T
采蘩祁祁。 采蒿人多似水流。3 ^( l- Y& l$ }
& F% j+ X* S- i4 q: K) B女心伤悲, 姑娘不禁暗悲愁,1 h0 s+ d8 F/ {& l& ?
' [9 r' ?" V+ p6 ]( j! s v殆及公子同归。 怕公子把人抢了走。
l3 N, ~" M+ F7 d+ v/ ~% f( z ~5 n' R7 y+ j$ z: c' T7 m# W
七月流火, 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
z g9 S" F0 S: Z4 A& ^/ b7 Q, J
$ ]# B1 h# n; X3 h* ?6 m/ M w. o八月萑苇。 八月里芦花满汀洲。5 c. @% H5 M) \2 R7 j2 Z
! ?+ c7 p7 `5 y0 @9 Z$ i蚕月条桑, 三月里桑树要整枝,
8 F" p3 d! i* Z: E! O1 u
$ j8 S* w: D: m4 o/ T1 ^取彼斧斨, 拿起刀锯和斧头。( M: W+ L6 G7 c+ }' E4 H2 q
) v; C; d& A' ]: Y以伐远扬, 除掉高枝与长条,
+ R1 A. F# @. e f: f1 d) ~6 G6 L) w$ ~: X8 ^
猗彼女桑。 轻采柔桑片片收。
' }& r1 Q4 _2 Z. B8 F
) s2 `5 J: [7 S# P七月鸣鵙(音局), 七月里伯劳对鸣,
- }+ `. e5 v$ g% k5 v3 b! L0 d* {$ ^% M$ w |5 q& }$ e
八月载绩。 把月里纺纱织布不停手。: X; E4 b# N/ ?2 V1 }, @
( f: V9 q) ~+ Q6 q; Q: G/ y, A4 {6 O载玄载黄, 染成黑色染成黄,) w8 R! m. e, G+ V* I2 d
, K+ p6 p% b$ d' E1 `
我朱孔阳, 我染的大红颜色最艳秀," A( t o5 Y% ]- |. I/ J/ ?; |/ j
/ m# a5 G d& [, }1 C为公子裳。 为那公子制衣缝又绣。6 i, h: \4 i! w! A
" t. b9 T# Q" l# Z* b' f1 H1 s四月秀葽(音腰), 四月里草药远志穗儿抽,0 ]0 U3 T: R5 \! b9 T, ? [/ T
2 m, f+ Z! b+ f* v: @1 Z
五月鸣蜩。 五月里知了声声叫不休。
# [ p+ {5 N! _& s6 R) B
" T- x0 O! {" o2 r( K7 V八月其获, 八月里家家户户庆丰收,, B( N4 U2 B. X, L+ W5 n1 H" Q- @
J: I3 ], w" z, }十月陨箨(音拓)。 十月里纷纷黄叶坠枝头。) j' B9 W" ^5 E7 j7 i
: l' t* T8 k) s一之日于貉, 十一月里打狗獾,5 y7 `$ |7 l2 x& M0 o4 f' E
* P3 [" W$ o+ N% B& m s
取彼狐狸, 猎得狐狸取下皮,
% o/ Y9 K+ R8 c4 k7 |. z/ k8 ~+ J! f9 T& [" U% o& U$ ?% t8 b
为公子裘。 为那公子做轻裘。7 R$ Q3 t+ T9 c; R' p
S" R1 z0 E, N" Z二之日其同, 十二月农闲人欢聚,. W% ]4 A' R5 X- z/ U3 F; j
/ j3 ^" I+ \+ o' u3 j
载缵武功。 继续练武耍戈矛。
! e l! }6 Q' I% V: ]0 W6 h+ C, J5 F( Y, Q
言私其豵(音宗), 留下小猪自家吃,, |& D7 S9 r/ w6 d4 F7 y
6 ?# {2 w- y5 o献豜(音肩)于公。 大猪公家去享用。
. ]8 y/ Q2 W7 J& A9 C( \
0 I Y, f% I+ P+ ?6 }) c0 L五月斯螽(音终)动股, 五月里蚱蜢齐鸣两腿抖,
# b# `) ?+ p2 X# o3 ^2 m9 E% P5 V' u6 y
六月莎鸡振羽。 六月里蝈蝈双翅颤悠悠。
4 c1 W. F; _: ~+ W* y
- w- g9 { L' K5 v$ W七月在野, 七月里蟋蟀鸣郊野,# A# |/ i: m! J- X
6 q: V3 T3 L8 n9 v
八月在宇, 八月里他在檐下唱不休。
# z; ]5 r2 ^2 A `+ c; G* q" g' m; k( t+ T4 q3 r
九月在户, 九月里他怕冷进了屋,
2 r+ A: {+ ?) {% ^$ V: _9 }% `% [
; s0 n5 P c/ F$ D- a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十月里他躲到床下不再走。# Z a F1 M0 D7 g I" n2 w
. J2 C/ o. F, W! d穹窒熏鼠, 家家清除垃圾熏老鼠,
P2 L# W1 v6 y5 d' } C4 P$ V ?& A4 A3 O. Q( c
塞向墐户。 堵起北窗塞紧门缝防风透。
( i" c" u/ D/ ~. ?' k0 R* w! D& L: T# n' E
嗟我妇子, 干完关照妻与子:
# C1 F7 e4 D1 V7 K* x( B2 u- G+ ^+ U# P4 W3 l
曰为改岁, 不久新年逢岁首,
8 B! f+ L& I4 j$ b1 h$ B* j0 c; w
, a5 f. h# c R入此室处。 进入屋里歇个够。
, p% Z. j0 \8 F4 \* I: w! Z( k6 i, }# F
六月食郁及薁, 六月里野李葡萄尝尝鲜,
* [# o' r+ v4 ?7 q- b. h; r D3 T* @6 V
七月烹葵及菽。 七月里烹煮葵菜烧大豆。6 t6 S5 m4 a7 t0 ^5 F: I1 A- U
; e* j8 G; N8 _2 m1 S' @- W6 Y- b
八月剥枣, 八月里齐把枣子打,/ K$ U$ f% l) k, k2 S4 a
; V/ ~8 i: D! C
十月获稻。 十月里有将稻谷收。# \* d( O3 E9 j; W/ d; ^1 |
) d' y% s; n3 L为此春酒, 新米新谷釀春酒,( K6 _; r G5 x0 B. L
7 b$ r! W% v# a1 h) \* u9 t: L
以介眉寿。 好给老爷去做寿。
: R7 z$ E: l$ P K, g) r! R4 D/ [# [' h
七月食瓜, 七月里好瓜吃在口," E W# W s7 J1 z% A- R
8 l4 I0 c4 f8 x( ^4 f$ X9 t八月断壶, 八月里葫芦摘在手。
7 ~; K' `! g& l
1 R3 Z; o; ^$ k5 D# ^2 @" t; i九月叔苴, 九月里苎麻种子留,
7 T2 ~% _& A) k! f' E# `$ u7 | D, S/ W2 x, `
采荼薪樗(音初), 多采苦菜多砍柴,7 P3 W! ]0 v: P+ J2 M" [0 f' W
8 o. ]6 f0 z$ d* `1 d
食我农夫。 养活自己忙不够。5 b# |" W( P3 i, `
$ G7 G$ k8 a D, u九月筑场圃, 九月里筑好打谷场,
6 H0 Y9 Y1 D* F4 I v# z4 \4 k6 b) Q
十月纳禾稼。 十月里喜把庄稼收。
1 D5 X' m Z4 R6 `( U+ w
9 o5 q( p! L+ }* D黍稷重穋(音路), 小米高粱和谷子, E( }; H- @# K) ^% x
4 }# b" \1 i$ k9 B. y, T禾麻菽麦。 粟麻小麦加大豆。. `' E2 \5 I y, {
) T7 e8 J' f |* b) R
嗟我农夫, 哎呀我们种田人,8 k5 J) c9 }- ]) W/ @$ D9 Q
9 P5 C2 l5 S; e1 L
我稼既同, 庄稼活儿没尽头,) s8 i% `4 u8 S
$ u2 V) }) M9 S( c) {1 J' g上入执宫功。 又为公家宫室修。 L E# V+ t7 |
+ d ^5 _& A4 v8 o昼尔于茅, 白天野外割茅草,
- N3 j3 q7 X6 |7 I* |8 K. I
( R& [ F0 n$ f. Z宵尔索绹。 夜里搓绳忙不休。
1 ~9 g1 g, w; h" _8 e% I/ {0 M" ` J' T8 h* B
亟其乘屋, 急忙上房盖屋顶,
: \9 j8 D+ A* t1 S( i2 Y9 p, p4 d0 J9 R7 W" F* v7 U, o) Q
其始播百谷。 春要播种到田畴。
4 D9 n% _5 k3 ^
0 j- Y0 c- c2 n0 c二之日凿冰冲冲, 腊月里凿冰咚咚响,
: U, W( c( z0 f! H, H) [: {
9 p }: J1 w8 D4 i; h三之日纳于凌阴。 正月里藏进冰窖冷嗖嗖。+ ~; J# x: s8 Q. A3 x
* X2 F- y3 @6 d7 u
四之日其蚤, 二月里取出冰块行祭礼,: E8 V& R$ W2 m3 s# T' }- ~# l
2 L+ }9 P- p/ n
献羔祭韭。 韭菜羔羊供案头。9 A/ W* g' P( W" Q# M9 i
2 k$ {4 C" C: I U: T8 m' ~九月肃霜, 九月霜降天气爽,$ r: b& n& F0 K, X
* U3 }' }$ ]" |" b
十月涤场。 十月里清扫场地把谷藏。- J5 _2 e) ^( g) v+ L" J) y$ G
- O+ N$ R* o$ w1 l6 S" C朋酒斯飨, 满斟美酒敬客人,
2 V' I& x/ ~* G1 N+ R5 @
: x, M$ Q3 z, j8 n+ Q1 k1 _0 p曰杀羔羊。 宰杀羔羊争献酬。' k3 T* i* i C. A( O0 b
% y, t, N# ^0 c( U/ M: g7 ~跻彼公堂, 登上公堂同聚会,
5 o: z* Y$ Q7 ^* D& j, o. j5 d
称彼兕觥(音公): 牛角杯儿举过头:
- J1 g; X2 ?/ W, Q0 Y6 i7 I
% q+ F! C% z# d, ^& ~* v万寿无疆! 高声齐祝万年寿!$ B$ U; G" d" x+ A3 i/ o7 F
; S% F9 M2 t7 U) D4 b7 W6 e
这首《豳风 七月》是《国风》里最长的一首诗,也是最有名的一首,因为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书很少有不引用它的句子的,有人从里头看到了阶级压迫剥削,有人看到了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我看的一本书上说,就连头一句“七月流火”历代学者都争论不休,总之这首诗的历史价值远大于文学价值。4 Z3 K+ O( n$ j* v- D
- M; _* z: o' ?% ]4 G' z5 v+ A
这是因为据专家们考证这首〈七月〉创作于西周初期,远在周武王伐纣之前的公刘处豳(音宾)时期。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
! D4 A5 a2 ]9 d7 D9 Y1 l( U" F/ O; ?
在我看来这是当时所流行的一首民谣,或是几首民谣被人合并修改完成的,类似的简短的民谣或是民谚现在还在农村里流行,象“一九二九如何如何。。。。八九九九就该如何如何”,不知道西周初期有没有文字-------同期的殷商是有的,甲骨文就是,不过现在的观点是周和商根本就是两个部落,两个民族。! W4 V3 W9 N) y- G q
4 s& z' O% l8 h4 c& L# U: f6 u4 e所以这首〈七月〉倒象是部落长老教导少年儿童的教材,可以想见长老迈着蹒跚的步子走在前头,后头跟着一群黄口小儿,长老念一句,孩子们学一句,一边走长老还一边指给孩子们看,教给他们什么是黍,什么是稻,什么是葵菜,什么时候下种子,什么时候收割,还有什么是桑,什么是麻,布是怎么来的。。。等等,带他们看大人是怎么干活儿的,教给他们什么季节做什么农活儿。在那个时代,这首诗应该是涵盖了农耕社会大部分知识的百科全书了吧?3 y! |* ?# H% E) o' w8 Z7 f
) R7 k( N& V. P+ z- k, F+ E
顺便抄录一些上古时代人们衣食方面的知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G0 H0 y% U! e( d& D6 {: k, }
( W0 K5 a) j. w% m; h先说上衣。
$ l- c+ z, d5 E& u
& |3 M1 C2 b) z- m7 J5 M' z& q o. n短上衣叫襦(音儒),这襦还有长短之分,长襦到膝上,短襦到腰,还有一种叫深衣,深衣是连衣与裳为一体,下面垂到踝部。襦为一般人(包扩奴仆)平时所穿,深衣则是“士”阶层以上人的常服,也是庶民的礼服。 y3 a$ Z4 z* ]- a" K8 U `+ a
( Z4 v8 {+ A3 F8 l( ^. n; x
古代上衣也有单夹之分,单衣叫禅,夹衣叫祫(音峡)和複(音复)。
) C$ A o% o. h2 ~& E
G* g: d0 }, I. J# w贴身穿的上衣叫亵衣,有叫“私”,衷衣也是内衣,后来写作中衣。8 W1 y `/ W- i( P. F
5 i5 z3 T! u9 Y M7 e1 d" i古人御寒的衣服有裘,袍,(还有一个字是衣补旁加一个茧,字典里都没有)。
- Y8 _) C+ H& ~$ I i* T
+ m4 A2 P) X. f5 P' {7 c+ K裘是皮衣,毛向外,兽毛外露通体一色,不好看,因此贵族在行朝,祭之礼或待客是要罩上一件裼(音习)衣。
, b7 k# ~6 Z: C3 ?5 r
0 w9 [! e; u i8 i4 O- f1 T0 Y袍是絮了乱麻或是旧丝棉的长衣,“衣茧”絮的是新丝棉。
2 ?; i# ^+ c- _1 D# S, [1 }. i9 T& p+ {
古人的上衣外面要系带,带有大带,革带之分,大带束衣,革带上栓有佩物,然后在系到大带上。大带通常用丝制成,诸侯,大夫用素丝带,士用练(漂煮过而较白的丝)并饰有黑边。
5 Q* x% E% I1 V' F( ]% d
( _3 a9 {3 l# _0 F大带在腹前打结,余下的部分下垂,称为绅。因为绅是下垂部分,可以临事提起来当记录本。缙又可写作搢,是插的意思,指插笏于带。笏又称手板,是君臣相见是臣手里拿的狭长的板子,用以记事或指指画画,不用时就插腰间,因而缙绅就成了高官的代称。
1 g2 Z* P2 S5 l* u
5 i6 p& B: q, t2 J5 `0 F' l3 B以上所说的大多是贵族有钱人的衣着,一般平民通常只穿褐,或“布衣”。上古没有棉花,衣服都是丝,麻,毛或是皮革做制。丝制品统称帛,是上层人物穿的。褐是麻,毛织品,当时的麻毛纤维的加工梳理都很粗糙,而褐又是手工编织的,这样的衣服当然既不轻暖又不好看,怕是连现在的麻代片儿都比不上。5 G8 R. W) ~ o/ W
' F- i9 `: |& f# u- M
布和褐是同类的东西,只是比褐为细,所以成为读书而未做官者的常服,于是“布衣”成为平民的代称。
. r* g3 S, H m( c* w/ D. a, k# d% ? v- {. i5 [
再说下衣。8 D7 h, h0 U& c6 ?0 `4 @) i* D; r) o0 t
) Q* @' @4 ^- ^2 ~下衣有裳,绔,褌(音昆)。裳就是裙,古代男子也穿裙。
& J2 n2 a. M7 c- D+ ~3 `5 E; V/ R: |/ j* `9 g4 n! B
绔没有前后裆,只有两个裤筒,类似现在的套裤。纨绔是有钱人做穿(纨是织造较细的生绢),所以后来专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者。
' X7 ]- R$ h0 q0 ^& V- g( W/ r& m G n8 t) H0 \
跟现在的裤差不多的是“穷绔”,穷绔的通行名称为褌。
7 Y% c }2 [1 C; j% x
+ h( |8 c8 W6 _2 S2 j再说说饮食和器皿。
( k7 \# g( P1 t0 \# E# R) d- K' E w6 b) ~& c& w/ s4 ?) B" ]) I8 l: o
主食有五谷或六谷:黍,稷,麦,菽,麻,六谷再加上稻。麻之所以也算做谷类是因为麻子也是充饥之物。' M; [/ o8 T- O+ b0 C$ q
5 i/ o7 d2 d" b
黍又叫黄米,色黄而粘,状似小米。
3 l; B) d% O" f5 h; c! T/ s4 T2 e3 S) N' c# ?
稷就是小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稷是最重要的粮食,古代用“社稷”代表国家。* S" x* {' c; U
+ g8 q8 F1 m- h% }) Q
麦子有大麦小麦之分,大麦古代叫麰(音谋)。
7 Q6 u6 ^3 d a
9 J, Y: u8 w* Z: R5 b) `菽即豆,原指大豆,又作豆类的总称。
U* x8 z( @% ?( r
7 `0 D1 G) ^0 D麻指麻子,是贫苦人的粮食。
; u0 ^7 G. M3 N3 i" }# z( {: H3 P- q! {1 R
肉食是古人副食的主体,富贵之家以一些蔬菜为配料,贫贱之人只能以野蔬菜充饥了。〈七月〉里提到的葵,瓜,壶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菜,郁,薁(音欲),荼便是野果野菜。菜多粮少,不及肉味,是劳动者饭食的普遍情况。; h$ J" I" _) a) E9 j1 u/ Z; _2 J' N
% [3 o* y9 ~. W5 x6 B' {) K4 M
古人以牛羊猪为三牲,祭祀或享宴是三牲齐备的叫太牢,只用牛羊叫少牢。羊和猪是较普通的肉食,古人还喜欢吃狗肉。; G9 v0 E6 @9 |4 n, E- C
- ~7 ~- |! I c* M具体吃法有炙,就是烤肉,还有脍(音快)是细切的鱼,肉。醢(音海)是肉酱,一般是先把肉制成干肉,然后铡碎,用粱米制成的酒曲,盐搅拌,再用好酒渍,密封在瓶子里,经过一百天就成了。由此引申,对人施以剁成肉酱的酷刑也叫醢。6 r) Q% k' S) S4 N M
/ w9 f5 K* K" d; d& B% {, l还有羹,羹是以肉叫五味煮的肉汁,所谓五味是醯(音西)就是醋,醢,盐,梅和菜,菜只用一种,如葵,葱,韭等。
; G0 _2 |; E2 S; ?$ M) }
w% K% T0 J4 W* k$ H古书里还常提到脯,就是现在的腌咸肉。9 \$ F( h. T9 \) `* a& ]( |
5 b+ _) w1 c5 X$ @# \/ O% I
上古的炊具有鼎,鬲(音力),镬(音或),甑(音憎),甗(音演)等。
0 }; I' e7 F% C# G' A: [% b8 v8 [9 P8 Y/ Y Y5 [
鼎是煮(盛)肉的,当时的肉食并不像后来那样切成小块,而是把牲体解成若干部分,也有不解体而煮全牲的,因而鼎都比较大,鼎圆腹三足或方腹四足,鼎口处有两耳,可以穿进杠子以便抬举,腹下受火。" b0 b$ Y1 m. I' r- W' r' G v" @
7 ]9 T, @9 X/ N1 A6 Z4 {
鬲是煮粥的,其形与鼎相近,三足是空的,与腹相通,为的是最大限度地受火,加快米熟的速度。8 b! r! \/ H: C0 C
* k+ M. Z3 y( B3 q镬是专门煮肉的,镬也是大腹,但没有足,因为鼎受火过烈容易使足部受损,所以用镬煮肉更为常用。古代有一种酷刑叫烹,就是把人扔进镬里煮烫而死。5 y0 J/ j( t& U, H* Z1 x
# n5 H( g2 j5 B2 E7 ?: q甑是蒸饭的工具。类似今天的笼屉,直口或口边翻卷,立耳,底部有空以通气。甑放在鬲上,鬲中放水。上下合成一套就叫甗。
* }0 ~& }0 p9 C$ q
1 ^, o0 i0 y1 q$ E0 }8 U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音雍),第二顿饭叫餔(音补),又叫飧(音孙)。古人的晚餐只是把朝食吃剩下的热一热吃掉。. N7 p6 y: h5 g$ ]: k
2 L. T) r' G5 }9 R z# u- ^
吃肉是有工具匕,柶,叉等,肉在镬里煮熟后用匕把肉取出放到一块案板上,这块板就叫俎(音祖),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着吃。吃饭则主要用手捏。1 Q. f* }# w9 S. b: o2 f( _" m; ~6 ~
0 H3 w1 E3 c* U
由此可见,生活在古代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即使是公侯那日子过得也远不如当今的平民。' m1 q6 ~1 G5 j( t- s6 C/ W
- z& H" s! |* I3 @/ z8 B8 K2 N
2 N& [; Y# b. R' y& l8 G)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