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1-9-28 17:48 编辑 + ~. v' z0 B# x! b: \( Q
$ ]" ^8 j/ i9 V8 I0 u, C
在国庆阅兵上,攻击-11惊艳亮相。但电视里和后来的图片里,对后缘的气动控制面的情况看不真切。能看到几道浅沟形,但不能确认是否有气动控制面的折线。
4 r. O( `# f6 H4 j7 _) k3 }3 e, W. h/ Q" t5 H) Z
h7 E- Y& ^ S! \8 N; d: G# {, _
2 N5 ?! @: X0 W3 o坊间一直有流传,攻击-11没有活动的气动控制面,采用的是更先进的流体控制。活动翼面是莱特兄弟时代就发明的气动控制方法,当然不是莱特兄弟发明的,是寇蒂斯发明的。两边为此还打了好一段官司,双方的互相“维权”差点扼杀了一战前的美国航空工业。$ L: c" W# T& v ?$ A2 X
6 l) |) p" n# ^+ X, P( O
流体控制是用射流改变固定翼面上的流动走向的新方法,通过引射来实现气动控制。这确实是更先进的方法,还在研究之中,英国BAe已经推出MAGMA无人机,用于研究流体控制问题。! ]$ H1 R3 ?$ Q X& Z0 H
# Q. L: T2 H6 r' M
0 V3 W" y6 L+ B. w; U7 c; p7 k& k2 T7 S! G9 m; R, O5 E
BAe的MAGMA是有尾飞翼0 S5 I& i* O8 i1 i
2 Z5 r: t) Q/ Y+ n9 V$ U
3 x% Y' f+ \! y* O+ \, |
# p2 q( ?' T) a0 P* R9 }
用于研究流体飞控技术. B! R$ x* C( ?# {* p9 ?
* d: P- `' H" m s& a/ VBAe的方法是在“海狸尾”的位置让发动机喷流流过一个向下的弧面,弧面上有一个射流喷嘴。在喷嘴不喷气的时候,喷流按照康达效应,吸附于弧面流动,形成向下的喷流转向,形成抬尾的力;在喷嘴少许喷气的时候,康达效应减弱,喷流转向角度降低,形成水平向后的推离,这是平飞状态;在喷嘴最大喷气的时候,康达效应消失,喷流转向向上,形成压尾的力。MAGMA还有吹气襟翼,用于增升。
3 s7 a% T. Y J9 O7 r' n5 R) B
' [. Z0 g( ~; I& ~% P0 Y( [) x( T( ]7 o3 S H3 Q' s D
流体控制也可以用于发动机的推力转向, \1 _- F( N9 b: {
1 J: E6 j3 c$ D1 JBAe的方法是发动机喷流的外流动转向,射流方法也可以用于发动机喷流的内流动转向控制。既可以沿切向注入高速流动,把喷流向壁面吸引(c);也可以用更加简单粗暴的沿轴向注入高压气流,把主喷流向既定的方向推转(d)。(a)为无偏转喷流,(b)为用导管偏转形成的推力转向,这是当前的主流方法,差别只是如何形成导管的偏转。' E l8 [6 E8 R$ U7 M( Y
- k. @* C7 x5 D9 i9 t( H
2 R5 N# V& X0 P% X) S6 Y# d5 V) B
, V |4 Q, N$ U: \3 x5 p2 J! i$ E
, p9 K. \0 M% `0 I: N' V( E9 d# T: e) S+ h( L1 j' l% K
0 d( [7 q5 x- B' Y9 U3 D2 L) b# a0 a' d# a; u, |; k1 ~, |& ~8 ^; Q
# Q5 U8 L' F5 F
& U- q( f3 t$ u6 G( P5 E
但攻击-11采用的还是常规的气动控制面,没有采用流体控制。中航大概听到了有关传说,特地在珠海辟谣,把模型上的气动控制面转一个角度,让人们看个真切。一般航展模型还不费这个事,翼面都是在中立位置的。" t% }. \" f& V; K6 f5 T7 ^+ ~
5 s; J5 `1 `. s8 E! P# q攻击-11无疑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巨大成就,但不必把没有的说成有的。这不是科学态度。攻击-11采用常规气动控制面,一点也不降低其价值。$ e% E. E9 P# z. A
: f% |6 f8 ]% O- ~倒是起落架舱外有一对隐约的开缝线,这是否意味着机翼可折叠,是否意味着攻击-11是为上舰设计的,很引人遐想。舰载飞机常用的双前轮也是明明白白显示了的,陆地使用不必费这个事,攻击-11的起飞重量并没有那么大,单前轮还简单、轻巧一点。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