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1-9-28 17:48 编辑
5 C5 }3 \7 K" S* b9 ]8 A9 o: H* L- B$ c9 n! D5 R9 n- U- @7 [
在国庆阅兵上,攻击-11惊艳亮相。但电视里和后来的图片里,对后缘的气动控制面的情况看不真切。能看到几道浅沟形,但不能确认是否有气动控制面的折线。
$ c! S( R4 j/ w* | H. |" @7 e5 M; P3 w4 O
; x" I6 u7 \4 F j8 m
6 u$ N/ p5 s; R" _' K' ~坊间一直有流传,攻击-11没有活动的气动控制面,采用的是更先进的流体控制。活动翼面是莱特兄弟时代就发明的气动控制方法,当然不是莱特兄弟发明的,是寇蒂斯发明的。两边为此还打了好一段官司,双方的互相“维权”差点扼杀了一战前的美国航空工业。
Q$ r" q! O/ L$ c6 Z7 S/ I, N' s
流体控制是用射流改变固定翼面上的流动走向的新方法,通过引射来实现气动控制。这确实是更先进的方法,还在研究之中,英国BAe已经推出MAGMA无人机,用于研究流体控制问题。; n2 Q* [2 {. w
+ P3 M& k0 D& _; F) K
; s! \3 Y6 j W+ w4 G3 P. |
+ B2 k* v/ Q5 [8 T# T- _8 tBAe的MAGMA是有尾飞翼5 m" f& I) j. ? H
; O2 P4 X9 a& E$ \: r( x4 z, z1 ]
a1 q* o* w2 L3 _' r- z
9 [$ O+ v: K6 \( `用于研究流体飞控技术" K' o6 ~* m# f n+ Z5 T7 e
3 k2 B$ v3 D( f. e2 y& xBAe的方法是在“海狸尾”的位置让发动机喷流流过一个向下的弧面,弧面上有一个射流喷嘴。在喷嘴不喷气的时候,喷流按照康达效应,吸附于弧面流动,形成向下的喷流转向,形成抬尾的力;在喷嘴少许喷气的时候,康达效应减弱,喷流转向角度降低,形成水平向后的推离,这是平飞状态;在喷嘴最大喷气的时候,康达效应消失,喷流转向向上,形成压尾的力。MAGMA还有吹气襟翼,用于增升。; h* J/ F; {( l. e7 {$ F
& V6 x% \4 J+ s" e* ^
* ]# Z% @4 f: X }. B9 H5 X1 g) r. j
流体控制也可以用于发动机的推力转向/ @. {: f6 ~& w; l& O5 y$ x1 y
0 j+ G2 ^9 F( g$ S4 ~- Z, ]$ u+ G+ [
BAe的方法是发动机喷流的外流动转向,射流方法也可以用于发动机喷流的内流动转向控制。既可以沿切向注入高速流动,把喷流向壁面吸引(c);也可以用更加简单粗暴的沿轴向注入高压气流,把主喷流向既定的方向推转(d)。(a)为无偏转喷流,(b)为用导管偏转形成的推力转向,这是当前的主流方法,差别只是如何形成导管的偏转。
* Q; ^/ ~5 Q/ H
( {/ g. `8 V7 X+ S! ?& _
* c! i, g4 D2 r) B) P
/ M* `3 g% g- I; ^; c
9 [' S/ x- K' m: ~( Y0 C9 a) T
: v. @4 A; T7 K+ D
, L% @1 M" ?, s" \
, V. R5 @3 Q7 `9 V, q
7 E8 |; w5 z" _" {+ i- E: w4 R q6 n$ ?. l" @, a7 E; C
但攻击-11采用的还是常规的气动控制面,没有采用流体控制。中航大概听到了有关传说,特地在珠海辟谣,把模型上的气动控制面转一个角度,让人们看个真切。一般航展模型还不费这个事,翼面都是在中立位置的。
1 c$ G) i" m# t7 H5 l. Q. z4 O
9 t9 O1 T* a6 E7 d攻击-11无疑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巨大成就,但不必把没有的说成有的。这不是科学态度。攻击-11采用常规气动控制面,一点也不降低其价值。. k5 h/ A/ U4 z b6 O! Y, T* T
: [. K& X9 y+ q+ S
倒是起落架舱外有一对隐约的开缝线,这是否意味着机翼可折叠,是否意味着攻击-11是为上舰设计的,很引人遐想。舰载飞机常用的双前轮也是明明白白显示了的,陆地使用不必费这个事,攻击-11的起飞重量并没有那么大,单前轮还简单、轻巧一点。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