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B3 e4 h( j O+ F
1. 战术教条
. ?9 K- D+ c: W! L, s3 [! V# u
8 f5 S) I% L/ K [( e: E* A8 C! O" ^* F! o# l* |
( ~" \& f, H/ B" f1 j十八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头戏是英法争霸,而英法两国海军领衔主演了帆船时代绝大多数的欧洲著名海战。从1689年到1815年,英法之间爆发了七次大规模战争。大联盟战争(1689-97)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2-13)是法王路易十四挑起的欧陆角逐,英国通过这两场战争脱胎换骨,跻身欧洲强权之列。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48)和七年战争(1756-63)的主战场依然在欧洲大陆,但英法之间的一系列海上较量确立了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而法国为了洗雪战败的耻辱,不惜全力介入美国独立战争(1775-82),终于挽回了脸面。这场昂贵的战争却引发法国财政危机,导致波旁王朝的颠覆。英法争霸的收官阶段是法国大革命(1793-1802)和拿破仑战争(1803-15),大英帝国的欧洲霸权最终崛起在法兰西帝国的废墟上。
" i& }1 h9 q: v8 w5 B& m 5 x6 o; m- \. R# V4 Q \3 @- A3 E% ?
英国能够在这场持续百余年的争霸角逐中胜出,应首先归功于其地理优势。英吉利海峡如同天堑横亘在欧陆强权面前,任何一支敌军如果无法渡过英吉利海峡,便不能入侵英伦三岛。因此英国能够将绝大部分防务经费投入海军,而不必担心国土防御的问题。反观法国,陆军从来都是国防的重中之重,军费开销上海军往往只能分一杯羹。这个战略劣势在十七世纪还不明显,路易十四时代法国的经济总量是英国的两倍,财政收入是英国的五倍,财大气粗的路易十四不但养了一支四十万人的陆军,还置办了一支实力堪比英荷的海军。随着英国经济实力和政府财力的迅速增长,同时谋求欧陆和海上霸权的法国越来越感到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因此十八世纪的法国海军再也未能重现路易十四时代的荣光。
: W3 L; B. o+ f" k D6 n
" h) r1 Y; O6 j3 c; R* k) ?法国的另一个地理劣势也相当致命。由于伊比利亚半岛的阻隔,法国拥有两条海岸线,因此不得不将海军分割成为两支舰队 - 大西洋舰队驻扎布列斯特港;地中海舰队驻扎土伦港。法国海军单凭大西洋舰队,根本无力争夺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法国海军无法控制英吉利海峡,陆军便不能跨海入侵英格兰;法国不能入侵英国,便无法一劳永逸地消除英国的威胁。因此英法争霸的百年大计,取决于法国两支舰队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合兵一处。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法国在这一百多年间策划了五次跨海入侵英格兰的军事行动(时间分别是1692年、1759年、1779年、1797年、1805年),法国两支舰队只成功会师了一次,充分体现了帆船时代通讯条件和指挥系统的局限性。1779年夏天,法国地中海舰队终于冲破皇家海军的重重阻拦,与大西洋舰队会师,暂时控制了英吉利海峡。不幸的是此时天花和坏血病在大多数军舰上肆虐,迫使法国海军无功而返。
& {, l c% a3 V+ \5 l2 l- m ! |. [/ Y6 L: x( J: _4 h+ d9 Q
英法之间的海上争霸,与此前的英荷争霸迥然不同。荷兰的地理劣势决定了三次英荷战争的主旋律必须是舰队会战。英吉利海峡是荷兰的生命线,英国只有控制英吉利海峡,才能阻断这条生命线;荷兰只有夺取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才能保证这条生命线的畅通。英荷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皇家海军攻击性十足,一直以消灭敌方舰队为最终目标。法国海军最初也效法荷兰,寻求海上决战。1690年7月10日的比奇海德海战(Beachy Head)中,图维尔(Anne-Hilarion de Tourville)率领70艘法国战列舰击败了54艘战列舰的英荷舰队,击沉敌舰16艘,赢得了法国海军空前绝后的胜利。短短两年之后,英荷舰队便卷土重来,在巴弗勒尔角(Cape Barfleur)重创图维尔的法国舰队,击沉法舰15艘。; O9 Q1 c5 o$ r
1 D4 j+ ]2 s4 ?1695年,法国军事家沃邦元帅撰写了《游击备忘录》(Memoire sur la Course),影响了此后一百多年法国海军的战术思想。沃邦在书中认为“战列舰队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其战绩完全辜负了国王的期望。” 他认为法国海军应该抛弃“舰队作战”(guerre d'escadre)的理念,而专注于“游击作战”(guerre de course),即以海军巡洋舰为基干,组织私掠船队出海袭击英国商船,打击英国的海外贸易。法国战列舰的任务不是出海决战争夺制海权,而是作为战略威慑,迫使英国海军集结力量与之对峙,而无暇为英国商船提供护航。
+ i$ @* |8 n$ N. z7 t( d7 J $ a5 H I: Q9 ?( p
十八世纪历次战争中,法国掳获的英国商船数量相当可观:大联盟战争是4,000艘;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4,500艘;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3,300艘;七年战争4,000艘。虽然法国的“游击作战”战果累累,却无法影响战争的结局。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中法国掳获的英国商船多达11,000艘,却只占英国海商船队总吨位的2.5%。海上游击作战的劳而无功迫使拿破仑强制施行“大陆体系”打击英国经济,不许英国商船进入欧洲港口。这项政策直接导致法俄关系的破裂,成为拿破仑远征俄罗斯的导火索。0 R1 M- ~5 W& {" k6 k$ c' J. U5 u
2 u/ a) R7 W. A“游击作战”战术思想也导致了法国海军将领缺乏舰队会战的心理准备。海战中法国舰队往往自动选择下风向,以高射角发炮破坏敌舰的风帆桅杆,而随时准备脱离战斗。除非有明确指令,法国舰队基本不会主动寻求决战。拿破仑曾经感慨说,法国海军最大的问题是将领贪生怕死,这个评价相当不公,因为无数战例证明法国将领的勇敢精神不输对手,只不过他们所灌输的战术思想迥然不同。
! _" @* v3 l* [$ }
( Y4 n, i4 j) D& _, q- j5 v, x无独有偶,十八世纪英国皇家海军也犯了画地为牢的错误,制造了束手束脚的战术教条。4 r$ A/ t' P& K
, v4 |+ Z/ s( B" Z- A从1688年光荣革命成功,到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将近一百年间皇家海军总共进行了26次大规模海战,其中8次追击战全部决出输赢,18次舰队会战只有3次决出输赢,这充分体现了帆船时代盛行的战列线战术的弱点。这个持续百余年的战术僵局着实令人费解。因为早在1697年,一位名叫奥斯特(Paul Hoste)的法国耶稣会教士出版了《海军的艺术》一书,就总结了三种击破战列线的海战战术:
4 ?6 ^0 w9 R9 P
) l+ J% y: C" u. x" \/ N: @ n· 集结:我方缩短战列线的间距,集中力量攻击敌方战列线的一段,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其余战舰拉大彼此间距,担任牵制敌方火力的任务;1 v8 r8 A% h6 Y2 t) Q! p) h) \; O- H
· 包抄:我方的战列线绕过敌方战列线的一端,对敌舰队局部进行两面夹击;
. x* V3 s1 `: O4 J· 突破:我方的战列线整体或部分突破敌方的战列线,以求获得两面包抄和以多打少的局面。4 e8 v/ F, C+ ]( l; L
' {) d0 A2 f$ E( v$ z, I
比奇海德海战中,法国舰队就成功贯彻了包抄战术。此役法国舰队前队横越英荷舰队的前进方向,然后绕到对方战列线的另一侧实施夹击,结果赢得大捷。1702年,法国舰队和英荷舰队再战西班牙港城马拉加(Malaga)海外。此役法国舰队试图故伎重演,包抄英荷战列线的前端不果,又试图突破英荷战列线中央,都遭到有备而来的英荷舰队挫败。双方激战整日,各自发炮十万余颗,伤亡两千余人,但战舰无一沉没。最后英荷舰队弹尽,主动撤离战场。此战以后,英法两国的海军将领不约而同总结出一条战术原则,那就是竭力保持己方战列线的严整,坐等对方不支撤退而投入追击。
! Z1 l6 s; O3 \" j6 ~- R
! O& c1 E- r5 H& |& n马拉加海战之后八十年,再没有一位海军将领敢于在战斗中包抄或突破对方的战列线。这期间英法海军进行了14次舰队会战,几乎都是以两条战列线并行对齐的方式较量炮火,结果当然可想而知。英国海军名将圣文森特伯爵评论道:“两个实力相当的舰队永远不可能产生决定性的战果,除非双方都想一战定输赢,或者其中一方的司令官瞎指挥搅乱了自己的战列线。”0 b* ]; v2 W3 f, I( e1 ]; X
" v ]- L' p- c6 b/ o$ }7 R8 d
造成这种战术僵局的原因之一是英国海军部颁布的《皇家海军作战训令》,又称《印行作战训令》(Printed Fighting Instructions)。《皇家海军作战训令》于1653年问世,此后经历数次补充修订,到十八世纪初期固定下来,由海军部印刷发行,成为皇家海军将官人手一本的战术指南。
6 n K1 l* F3 w' g* o9 k$ R
3 E N v1 J7 S, N* T1702年版《印行作战训令》着重强调保持战列线的纪律性。第17条规定“占据上风向的英国舰队遭遇来犯之敌时,必须迎上前去,直至前队与敌后队对齐,后队与敌前队对齐,然后同时掉头转向,与敌并行交战”;第19条规定“如果英国舰队处于下风向,而且已经组成一条战列线,则己方前队应与敌前队保持一致航向,逐渐逼近接敌”;第21条明令禁止英国战舰脱离战列线,直至敌舰队被摧毁或者逃散。约克公爵主持编篡的1672年版《作战训令》中有关突破敌方战列线的条款,1702年再版时遭到删除。
: T3 ^. ]- _1 v; ~! p7 j8 Z
. M+ J! k) h. v0 ^" R值得一提的是,《印行作战训令》并非必须遵守的军令,而是行政管理的权宜之计,免得每一任海军司令另起炉灶制定一套大相径庭的训令,造成战术思想的混乱和训练的不便。事实上《印行作战训令》未经海军司令签字下发之前,根本不具有任何约束力。而历届海军司令都有权对《印行作战训令》进行删改增减。《印行作战训令》僵化成为战术教条,始于1744年的土伦海战。
4 q" r8 y+ S- h& n, G# ~$ ?1 \( e
5 ]" T W% Y$ F, E4 t* B1 d7 h/ g1740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爆发以后,英国向西班牙宣战,法国名义上保持中立。1744年2月,12艘西班牙战舰逃进法国土伦港避难,皇家海军中将马修斯(Thomas Mathews)率领30艘战舰接踵而至,封锁土伦港。因为预期法国随时会参战,英国海军部给马修斯的命令,是一旦法国海军护送西班牙舰队出海便发动攻击。几天以后,15艘法国战列舰果然一马当先,驶出土伦港,后面紧跟着12艘西班牙战列舰。法国舰队司令德科特(Bruyere de Court)的任务是冲破英国海军的封锁,但绝不率先向英舰开火。
6 ~4 k. V5 N+ H+ H$ ~- W 8 g8 q; S/ n0 i( a6 G& h3 J
由于英舰出海已有数月,船底长满贝壳,与法舰相比速度处于劣势。法西舰队扬帆疾行,眼看就要绝尘而去,马修斯的舰队前后脱节,尚未排列成一条战列线。2月11日中午,急不可耐的马修斯不等后队跟上来,便挂起攻击的旗帜。结果英国舰队的前半段和法西舰队的后半段接战,马修斯的后队直到海战结束都未能投入战斗。最初英舰队占据上风,俘虏了西班牙战舰“皇家腓力号”,但德科特很快率领法国舰队掉头杀了一个回马枪,不但夺回“皇家腓力号”,还重创了围攻的英舰。没有后队支援的马修斯寡不敌众,只得撤离战场。
0 [. \4 {5 G) \; c3 S , k+ [0 u, C) i+ L7 I
实力明显占优的皇家海军竟然无法击败对手,战报传到英国,舆论立刻沸腾。地中海舰队司令马修斯、副司令莱斯托克、以及十一位舰长被送上军事法庭。虽然针对马修斯的十五项指控大多无法定罪,但法庭认为马修斯未能在组成战列线之前贸然接敌、在他的前队未能和敌舰前队并行时便发起攻击、自率旗舰攻击“皇家腓力号”而不顾他的前队遭受优势敌人的围攻等等罪名成立。马修斯因此被开除军职扫地出门,遭到同样处罚的还有其他七位舰长。
+ ]0 Z3 |" L1 a% ?: B1 C E( b; ^ " ~. i! G" p, r) C0 V4 W" C
这次审判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从此以后皇家海军将领如履薄冰,一丝不苟地遵循《印行作战训令》。1749年,英国下议院修订1661年颁布的《战争条例》(Articles of War)以严肃海军军纪。《1749年战争条例》只有三十二条,却包含二十四项可判死刑的罪名,其中十二项竟然是死路一条,连军事法庭都无权量刑。大概没人料到,《1749年战争条例》颁布八年之后,便将一位海军上将置于死地。
. O/ ~# r8 U R5 x" K0 W
+ l' M( h+ t$ b1 s$ t. q; G % v. b9 Y7 r: t7 P2 A- G7 U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