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史鉴 于 2012-8-23 09:00 编辑
% F' Z+ f" x( j8 z) v" I
8 B" S2 z& I; K S2. 政出无门6 k+ c1 k5 E9 N0 H3 q9 S* g" V
& m) T2 @8 M7 d% u: Q1 P# b
英国首席财政大臣佩拉姆(Henry Pelham)在1747年抱怨道:“我不知道政府在何处办公,根本居无定所;大臣们照例聚会商谈,休会时总要问:天晚了,我们什么时候再开会讨论这个事情?国王无以理喻,从来不拿主意,总说:这是你们大臣的事情。”9 B" f. d" Z; t1 G* L
; m, S1 d1 ]0 s1 E: d; D
现代学者尊为典范的英国虚君共和、责任内阁制度,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十八世纪初期,英国国王绝非虚君,内阁也无人领衔负责。现代意义的“首相”官职此时还不存在,领导政府和主持内阁会议的职责都属于国王。大臣各自向英王述职,彼此之间没有义务沟通和协调。发动光荣革命登上英国王位的威廉三世不但主持内阁会议,还任免阁臣,决策国事,并过问政策的贯彻执行。
# q5 ~! Y7 N/ a8 e1 G5 l4 I0 D% u, ~! X3 W
“首相”官职的形成始于汉诺威王朝。生于德意志的乔治一世不会说英语,主持会议力不从心,对繁琐的政务不厌其烦,即位三年之后便拒绝参加内阁会议;乔治二世没有语言障碍,但绝非事必亲躬的君主,主持内阁会议也不过偶尔为之;乔治三世在位六十年,只主持过两次内阁会议。碰上这三位不理朝政的国王,大臣们只好因陋就简,随机应变。首席财政大臣因为责任最重,不得不挺身而出,召集主持内阁会议并作记录,然后向国王汇报。这个琐碎的秘书职能,便是英国首相的滥觞。位于伦敦唐宁街10号的首席财政大臣官邸,日后也就成了世界闻名的英国首相官邸,内阁的代名词。
* B5 l2 _/ O4 a* p N* y% [
4 g# e8 m. m! b8 \3 O现代史家通常认为英国第一位首相是罗伯特·沃波尔(Robert Walpole)。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倒闭,引发一场金融风暴。次年沃波尔出任首席财政大臣,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此后沃波尔执掌英国财政二十年,逐步成为下议院领袖和内阁第一人。然而沃波尔有首相之实,却不敢接受首相之名,只因内阁成员均由国王任命,地位平等,“首相”的称呼是对其他阁老的不敬。此外英王是法定的政府首脑,首相领衔内阁在很多人眼里是对王权的僭越。1741年,沃波尔在下议院接受质询,一位议员指责沃波尔权倾朝野,表示“我们的宪法不允许首相的存在。” 沃波尔连忙自辩道:“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首相,也不认为政府完全在我的影响和指挥下运作。”- g/ W G$ T+ u' O9 }! z
! u- p9 f: n$ ^; A$ i1 r% F“首相”一直未能形成制度,成为十八世纪英国政局动荡的根源之一。如果有政治强人担纲国务,凭借非凡的能力和崇高的威望领导内阁,掌控大局,则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倘若没有一位众望所归的人物出面担纲,内阁不免陷入权力斗争而无暇他顾,内政外交都乏善可陈。( `7 H) p( `, Y% Z- i/ J
3 N( z" ]- H/ u( |
十八世纪先后有五位杰出的政治家出任英国首相,执政时间加起来长达七十年,成就了大英帝国的霸业。沃波尔去世后,佩拉姆继任首席财政大臣。他在位21年,赢得了国王的重视,下议院的尊敬,以及银行界的信任,是五贤相中的第二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使英国国债再攀新高,达到史无前例的7,600万英镑,相当于英国政府十二年的财政收入。佩拉姆殚精竭虑改善财政状况,将陆军从五万人削减至两万人,海军从五万人削减至八千人。治理整顿卓有成效,财政压力大大减轻,佩拉姆在1752年将土地税从20%减至15%,受到广泛赞誉。1 M7 q$ g7 i7 R2 ^
! @4 m# W6 {+ v, ^8 R2 |. X I然而佩拉姆削减海军的举措引起海军部的强烈反弹。首席海军大臣桑维奇伯爵执意要求保持最低限度的海上力量,而一支满员的海峡舰队都要超过八千人。桑维奇和佩拉姆发生激烈争吵,结果遭到撤职处理。继任首席海军大臣的乔治·安逊(Geroge Anson)是海军名将,出身豪门,后台很硬。他赞同桑维奇的主张,但避免同佩拉姆正面交锋,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海军的实力。安逊唯才是举,提拔最优秀的军官而无视盘根错节的政治关系,并大力推动武器装备的标准化。英国海军军费1749年还高达518万英镑,1753年就骤减至81万英镑。由于军费匮乏,海军舰船的状况触目惊心。1753年皇家海军共有战列舰97艘,纸面实力相当可观,然而其中大部分战舰五年内没有得到任何修缮维护,很多已经无法出海作战。
2 L0 F4 V: Z b! O. c, @
2 \2 p/ D; h* Q/ J- [1754年,佩拉姆去世。继任首相的纽卡斯尔公爵(Duke of Newcastle)无论能力还是人望都差了几个档次,于是寻求战争国务大臣亨利·福克斯(Henry Fox)的支持,两人搭档组阁。纽卡斯尔是个外交家,但缺乏统御才能,加上虚荣心强,妒贤嫉能,致使数位阁员愤然辞职。下议院的领袖人物威廉·皮特(William Pitt)组成反对派,高声谴责纽卡斯尔的施政方针。福克斯是个机会主义者,在纽卡斯尔和皮特之间左右逢源,为自己积攒政治资本。纽卡斯尔摆不平方方面面的关系,内阁成员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国事决策头痛医头脚疼医脚,没有任何长远打算。, D. ~: Y4 U$ \1 M7 n: j
M( M& j# |# X& |8 Z, K9 M9 _ [正可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英国进入政治动荡时期之际,战争之神却来敲门了。, l( T! a$ \& d$ J; n
M: s) H. [$ H5 E4 f H: k3 f3 k( F8 ?十八世纪上半叶,英法殖民者在北美极力扩张势力范围,各自纠集一批印第安部落大搞武装摩擦,紧张局势愈演愈烈。1754年5月,一位名叫乔治·华盛顿的弗吉尼亚民兵团长率部伏击了一支法国侦查部队,击毙10名法国官兵,其中包括指挥官朱蒙维尔(Joseph de Jumonville)。法国殖民当局立刻发动反击,围攻英国要塞,迫使华盛顿投降。“朱蒙维尔峡谷之战”作为欧洲七年战争的导火索载入史册。英国几年前才打完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百废待兴,人心思定。轻起战端的华盛顿在英国受到严厉的批评,前首相沃波尔的儿子霍拉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写道:“一个年轻的弗吉尼亚人在美洲丛林里放的一排枪,点燃了全世界的战火。”" N* x9 W w. ~ ^0 r% a
$ {" q5 V. Z3 p K! C" d3 Z9 }面对战争与和平的抉择,纽卡斯尔首鼠两端,游移不决,阁老们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最后通过的折中方案竟然是在北美立足于战,在欧洲立足于和。英国一方面加紧与法国方面的和谈,一方面向北美增兵。1755年4月,皇家海军中将博斯卡文(Edward Boscawen)奉命率领11艘战列舰前往北大西洋拦截运送援军的法国舰队,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武力。博斯卡文只截住了三艘落单的法国战舰,激战之后俘获其中的两艘。法国舰队主力躲过皇家海军的拦截,顺利抵达北美的路易斯堡港,下载六个步兵营的增援部队。这数千法军日后对北美的战局有举足轻重的影响。7月间,远征俄亥俄谷地的两千英军遭到法军伏击,五百人丧生,北美的英军总司令布拉多克(Edward Braddock)阵亡。消息传来英国舆论大哗,纽卡斯尔政府被迫增援北美,进一步滑向战争的轨道。7 _ i0 [ c/ f0 H% B
R2 _6 B- u1 o, m' v5 O与此同时,欧洲局势也急转直下。由于英国国王身兼汉诺威选帝侯,纽卡斯尔不得不为乔治二世的欧洲领地操心劳神。1755年的欧洲政治格局,法国和普鲁士结盟,英国和荷兰、奥地利是传统盟友。然而奥地利的特蕾莎女皇对英国口惠而实不至的外交政策非常不满,私下里寻求法国的支持,以遏制普鲁士的扩张。纽卡斯尔明白奥地利靠不住,便试图同俄国结盟,以确保汉诺威的国防安全。无奈俄国要价太高,纽卡斯尔无法赢得下议院的支持,于是将目标转向普鲁士。1756年1月,英国和普鲁士缔结军事同盟。纽卡斯尔此举将奥地利彻底推向对立面。同年五月,奥地利和法国签约结盟。
" n2 S2 g1 O; p9 z' u: N( E4 v9 H: d; q/ V: F) e, E, N# y$ W
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外交革命”(Diplomatic Revolution),颠覆了持续数十年的传统联盟关系。纽卡斯尔连英国内阁都摆不平,当然驾驭不了野心勃勃的普鲁士国王腓德烈二世(史称“腓德烈大帝”),后者于1756年8月悍然入侵萨克森,引发法国、奥地利、瑞典、俄国的军事干预。纽卡斯尔的新盟友将英国拖入一场欧洲大战。0 ?8 l9 \; v( }9 k' N
) R, v' q1 [! ~% |3 g( m3 P& R
得知皇家海军在北美俘获两艘法舰以后,英国上议院领袖、首席大法官哈德维克伯爵(Philip Yorke,Earl of Hardwicke)叹息道:“战争迫在眉睫,我们的准备工作尚未展开,这着实让人担忧。”
5 O, o% {% i9 h# x6 u9 \0 Z3 {, l4 ]* f# D4 N. e; N9 `9 \
1755年度英国下议院批准的海军军费为171万英镑,完全不敷战备之需。由于北美战事不断升级,皇家海军屡次集结出击,长期滞留海上,各支舰队普遍流行伤寒和败血症,导致2,000水手丧生,另有1,200人病重退役。这年底,皇家海军现役战舰包括88艘战列舰和74艘巡洋舰,编制定员50,000余人,而官兵总数为36,000人,其中包括6,000病号。海峡各军港通常只有十余艘战舰可以立刻起航出海,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相当有限。首席海军大臣安逊为了解决人手短缺的问题,不得不诉诸于强制征兵(Impressment),派人到各个港口抓壮丁,搞得民怨沸腾。4 x- o7 b- M5 Q7 }
! B. E; R: H/ o
与此同时,法国开始加紧战争准备。半个多世纪以来英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总体国力依然远逊法国。按照现代学者估算,法国此时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英国的一倍半。路易十五在和平时期的财政收入平均每年2亿6千万锂(相当于1,100万英镑)。为了满足战备之需,路易十五在1756财年大幅度加税,并且要求教会捐款支援。这一年路易十五的财政收入高达5亿4千万锂(相当于2,250万英镑)。相比之下,英国在1750-1755年间的财政收入平均每年700万英镑。1756年度议会加税100万英镑,民间认购国债400万英镑,使得总收入达到1,200万英镑,与法国相差悬殊。法国的战略难题依然是国土防御,路易十五每年需要花费7,500万锂(相当于312万英镑)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此外法国官僚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浪费惊人,路易十五虽然财力雄厚,可供调配的资金着实有限。) a7 M" d9 `$ n
5 |% T B4 r% S- {
1775年底,路易十五同时任命两位军事统帅主持国防,其中之一是71岁高龄的贝利尔公爵(Duc de Belle-Isle),他在英吉利海峡对岸集结92个步兵营和22个骑兵连总共七万大军。虽然贝利尔并未征集运输船只,这个跨海入侵的姿态就足以让英国内阁寝食难安。安逊向岳丈哈德维克私下表白道:“此刻派遣海军远渡重洋,一旦急需便无法召回,这是非常危险的举措。我坚信法国倘若真要动手,一定会跨海入侵英国。”
8 \; L" L: R4 k3 j5 m9 C
9 M7 S2 {1 Z q5 a# {- ?9 B基于这个判断,安逊以牺牲其它战区为代价,屯重兵于英吉利海峡。1756年3月,皇家海军在海峡集结55艘战列舰以防法国入侵,这支舰队依然短缺一万余名水手,但表面的战略威慑力相当可观。相比之下,皇家海军的地中海舰队只有三艘四等战列舰。
# _* q. @+ f$ a r8 C
- g- Q, ?. {; w; l3 q# j1755年底,法国海军拥有现役战列舰57艘,其中12艘需要大修,另有9艘正在建造。次年春天,法国海军只能出动45艘战列舰,实力显然无法与皇家海军争锋。英国海峡舰队果然让法国望而生畏,暂时打消了跨海进攻的念头。1756年3月15日,法国决定在地中海战区发动攻势,目标直指英国海军基地米诺尔卡(Minorca)。
6 L* [" q }0 u& ?+ {7 T) L/ c4 U6 D) ]4 B" _8 X5 N+ x' t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