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大器晚成( y0 f/ H- n& B$ L) F
+ j( S6 h7 T& ~- A5 O: x! ^6 T
1 B& q9 p! \* N7 E1 F- o8 p" D* g: L7 q7 I* L: Y; t; E, F
1 p( t( w7 ?, R, W3 e& M1756年6月16日,英国海军部收到拜恩洋溢失败主义情绪的信件以后,急忙派人赶往直布罗陀解除他的指挥权。奉命接掌地中海舰队的人名叫爱德华·霍克(Edward Hawke),后来被美国著名军事史学家马汉誉为“十八世纪英国海军史上第一个伟人。”3 W( H% Z) f; i* s4 l
; V P# M% }* X' k# \/ g霍克生于1705年,父亲是伦敦的一名律师,母亲出身约克郡的地主乡绅。霍克的舅舅布莱登(Martin Bladen)是陆军中校,退役以后跻身下议院,在军界、政界都颇有人脉。凭借这个关系,霍克15岁时便作为士官生进入皇家海军,20岁晋升中尉,29岁晋升船长,指挥一艘20门炮的巡洋舰。然而此时天下太平,英雄无用武之地,霍克在三十而立的年纪却遭到裁撤,回家赋闲四年之久,期间娶妻生子,安享天伦之乐。$ r- ]/ K$ O5 I6 p: N# J2 u( i( t
, ^6 E/ l: V1 @/ C% G$ j
1739年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爆发战争,霍克应召返回皇家海军,奉命指挥一艘50门炮的四等战列舰“波特兰号”(Portland),前往加勒比海为英国商船护航。此时的西班牙帝国早已风光不再,霍克在加勒比海和北美之间巡航三年,竟然没有遭遇一次敌情。1742年,霍克完成任务回到英国,再次赋闲。已经37岁的霍克显然对自己的事业很不满意,舅舅布莱登写信安慰道:“幸好我在海军部有熟人,我的朋友考文迪什先生已经为你内定了一艘战舰。不过你刚刚结束一次漫长的航程,应该休息一段时间和亲友团聚。”六个月之后,霍克果然接到海军部的一份委任状,奉命指挥刚刚下水的70门炮战列舰“贝尔维克号”(Berwick)。
1 z E' H: i6 ~2 M1 L& P . ?4 o, e& k+ y+ K7 J
这是十八世纪英国社会的常态,无论军界还是政界都盛行任人唯亲,军官晋升全凭关系惠顾。倘若没有一个神通广大的舅舅,霍克很难脱颖而出,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这种不正之风固然导致马修斯、拜恩等平庸之材身居高位,却也造就了一批彪炳战史的名将。究其原因,英国国民对皇家海军寄予厚望,议会对将领的表现高标准严要求,制造了一个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尸位素餐很难经受得住战场的考验,无能之辈终将被淘汰。
) U) I; g, L* j$ w
3 t: m9 F8 f' g* ^; p: j. `4 Z1744年初,39岁的霍克指挥“贝尔维克号”战列舰,加入马修斯统帅的地中海舰队,迎来了他军事生涯的第一战,这就是前文提及的土伦海战。
9 @4 N3 j! A8 n7 n6 C- |: t : b# [5 ]# l) \ g' t
2月9日,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冲出土伦港,企图突破皇家海军的封锁。马修在急忙悬挂令旗,指示麾下众舰组成战列线接敌。无奈30艘英舰散布在十几公里宽的海面上,战列线尚未组成,法西舰队已经乘风而去。马修斯见此情形,下令悬挂攻击令旗,自率旗舰冲向拖在后面的西班牙舰队,期望麾下众舰跟上来。由于马修斯同时悬挂布阵和攻击两幅令旗,英国战舰大多无所适从,贻误战机,只有少数舰长心领神会,冒险接敌,霍克就是其中之一。
a5 \; J/ S* K! z
3 S0 A6 _! P( O9 o霍克率领“贝尔维克号”逼近西班牙战舰“波德尔号”(Poder)。波德尔号试图逃避,霍克紧追不放,绕到波德尔号的下风向挡住去路,两舰激烈炮战,波德尔号主桅杆被击倒,西班牙舰长被迫降旗投降。可惜法国舰队掉头杀了一个回马枪,不但抢回“波德尔号”,还重创多艘英舰。马修斯无力再战,率部撤离战场。: y5 t( u* f8 l2 L4 D+ V) {
( ^; I/ z$ `6 A6 }5 a* @
土伦海战引发了英国海军史上最著名的军法审判之一,舰队司令马修斯以及数位作战不力的将领被扫地出门。霍克是本次海战唯一的亮点,他的大名很快传遍英国。乔治二世是英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带兵打仗的国王,出于英雄相惜之情,对霍克另眼相看,称他为“我的舰长”。1747年霍克晋升海军少将,却险些退役。此时正值海军部裁撤冗员,一大批将领被迫退休。霍克的舅舅一年前去世,官场素来人走茶凉,失去靠山的霍克不幸名列黄册 - 也就是退役将领名单。乔治二世得知此事,指示海军部“我的舰长必须留用”,挽救了霍克的前程。
0 u) i3 W9 ]. p0 l% Z+ d2 y, L8 f$ d # ]4 [+ o; n7 w: J
7月间,霍克出任普利茅斯港的司令官。这是一份远离战区的差使,渴望建功立业的霍克只能慨叹自己运气太差。此时正值皇家海军封锁大西洋航线,截断法国同美洲殖民地的联系。这年5月,法国派出一支护航船队补给西印度群岛,在菲尼斯特尔海角(Cape Finisterre)以外遭遇安逊指挥的皇家海军“西部舰队”(Western Squadron) - 这是专门用来封锁法国大西洋航运的特遣舰队。一场激战之后法国四艘战列舰和两艘巡洋舰被俘,其余逃回法国海港。7月,法国再次组织250艘运输船的庞大护航舰队,试图冲破皇家海军的封锁。英国方面获得消息,急令西部舰队出击。然而新任舰队司令沃伦中将(Peter Warren)身患败血症不能带队出征,海军部手忙脚乱临阵换将,发现只有普利茅斯港的司令官能够就近代理,立刻启程。一次历史性的机遇出乎意料地展现在霍克面前。" g4 Q% v" T4 o J2 }; [; w- U! q
% A' V, a% ]7 a8 L: @由于霍克资历尚浅,此前从来没有指挥过一支舰队,海军部和沃伦都不太放心,给他下达一系列异常具体的指令,包括在哪里巡航,遇敌如何布阵等等。8月20日,霍克率领西部舰队扬帆起航。这支舰队共有14艘战列舰,但绝大多数载炮仅60门,只有两艘载炮70门以上。霍克出海巡航将近两个月,终于在10月17日清晨发现了法国护航船队由东向西逆风而行。2 J6 C2 H& b w
2 o9 C: t6 v% J5 ?4 ]8 S' d9 B
由于距离太远,霍克无法判断法国护航舰队的实力,于是指挥舰队组成战列线追赶上去。待到逼近以后,霍克发现法国舰队只有8艘战列舰,但其中5艘载炮70门以上,倘若以战列线并行较量炮火,英舰恐怕要落下风。霍克随机应变,立刻降下布阵令旗,升起追击令旗。这意味着英舰可以摆脱战列线的约束,以松散队形接敌。此举违背《印行作战训令》第19条,也不符合海军部的指令,倘若失手肯定要上军事法庭。霍克敢于冒有算计的风险,体现了一代名将的风范。
5 r5 E$ S7 h# T0 T- p8 K
: C+ o$ Q( A" S, G( _& C! Z第二次菲尼斯特尔海角之战作为全线追击的完美典型载入史册。战局发展完全不出霍克所料,英舰一拥而上两面夹击,集中优势炮火围攻敌舰,从后至前逐步包抄了整条法国战列线。霍克的胆大包天赢得辉煌战果,六艘法国战列舰被俘。250艘法国商船在海军的拼死掩护下逃入大西洋,其中大部分顺利抵达法属西印度群岛。此战法国海军除了六艘战舰以外,还有四千余名水手伤亡被俘。这是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 E' J1 b5 H' T- C: U
/ B$ n6 n5 j9 r8 r
, c2 ~2 ~3 z$ ~9 W, o
" i, V7 B" R8 Q1747年西部舰队的两次大捷非常振奋人心,国务大臣纽卡斯尔公爵在日记里得意洋洋地写道:“沃伦将军说我们港口里停泊的法国战舰比法国港口里还要多,他可以立刻下战书,率领法国造的军舰跟法国海军较量。”
* R1 X7 M5 j/ k {- W+ B% s 7 d6 j4 P- V, {. D5 c7 Y
次年战争结束,霍克受封子爵,晋升海军中将,并当选国会议员,事业蒸蒸日上。此后皇家海军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缩编,官兵人数从五万人剧减至八千人,绝大多数战舰都被封存。和平时期霍克主持船坞管理,参与皇家海军的军纪检查。知人善任的安逊试图在海军部为霍克谋一席之地,但时机尚未成熟。安逊没有看错人,多年之后霍克挟赫赫战功官拜首席海军大臣,任内颇有建树。7 I6 S. o- |( u0 L5 |4 x
0 p1 {4 G0 C' L H2 A2 k
1755年英法关系因北美殖民地的武装摩擦而日趋恶化,海军部命令霍克在朴茨茅斯港集结组建西部舰队。7月间,霍克率舰队南下比斯开湾,奉命扣押遇到的所有法国船只。年底霍克率部返航时,累计掳获法国商船三百多艘,总价值六百万英镑。此时英法尚未开战,法国政府强烈抗议皇家海军的劫掠行动,取消和谈,召回大使,并策划一次战略反击,这便是次年爆发的米诺尔卡之战。
5 W. `8 q5 m: v' u# H + a2 e/ o6 i) H, R
1756年6月,霍克正在指挥海峡舰队看守英国的南大门,突然接到海军部指令,携带一封密件赶往直布罗陀。霍克到达目的地以后拆阅密件,才知道海军部命令立刻解除拜恩的指挥权,派人押送他回国受审,并调查地中海舰队将官的战场表现。霍克尊令行事,但为了维持舰队士气,暂时封存了调查报告。此后霍克率领地中海舰队兵临米诺尔卡,发现要塞已经落入法军手中,便径直北上封锁土伦港,阻断法国的地中海航运,直到年底才班师回国。
, |" L% R) D; P) n# K$ `- Y, u3 t
; _$ [, P4 @- Z, ]) {1757年4月,德文郡公爵领衔的内阁垮台。英王乔治二世的默许下,皮特和纽卡斯尔这两个政坛死对头摒弃前嫌,联袂组阁,皮特担任国务大臣主持外交,风头盖过了首席财政大臣纽卡斯尔。皮特的战略方针是全力支持普鲁士国王腓德烈二世以牵制法国。为了减轻腓德烈二世在欧陆战场的压力,皮特策划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对法国海岸实施两栖攻击,迫使法国分兵防守沿海城市。
% |, i0 _* t. P; V! Y! E : Y7 w# }5 T, R
这年9月,霍克奉命率领海峡舰队搭载八千陆军,准备登陆法国港城罗歇福特(Rochefort)。英国远征军兵临罗歇福特海外,却发现水太浅,舰队不得不在海岸两公里以外下锚,陆军必须乘坐划艇抢滩登陆,期间一个多小时暴露在法军要塞炮火之下,而海军无法提供火力支援。陆军将领莫东特(John Mordaunt)犹豫不决,迟迟不下命令。霍克等了五天,最后忍无可忍,给莫东特递交最后通牒。海峡舰队需要为来自西印度群岛的商船队护航,不可能无限期地等下去。倘若陆军不离开登陆攻击,他将率领舰队撤回去。莫东特召开军事会议讨论何去何从,最终决定取消行动班师回国。霍克拒绝参加会议,以表达自己的不满。1 ]/ x$ u" r2 T. z
, j% @ `4 k# U6 X$ Z( t* ~8 k; I3 I皮特对自己的天才构想寄予厚望,没料到竹篮打水一场空,自然怒不可遏。这次军事行动耗费一百万英镑却一事无成,福克斯斥之为“用金币去砸法国人的窗户。” 英王乔治二世下令彻查,莫东特被送上军事法庭,霍克也不得不出庭作证。由高级将领组成的军事法庭最终宣判莫东特无罪,认为此次远征策划不周,言下之意皮特应负主要责任。这个判决让皮特相当恼火,但却无可奈何。远征罗歇福特的失败成了霍克的一块心病,此后多年都讳莫如深。, F8 A, C% m9 S5 P
$ [) |* p# d! w" ~+ U) H# P s
皮特继续执行他的既定方针,次年相继发动了对法国港城圣马洛(St Malo)和谢尔堡(Cherbourg)的登陆作战。霍克因病错过了这年的大部分战事,第二次远征安逊亲自出马指挥护航舰队。英军攻克了谢尔堡,掳获大批物资,将港内的船坞战舰付之一炬。然而法国驻扎在周边地区的陆军迅速向谢尔堡汇集,最终在一个叫圣卡斯特(St Cast)的渔村附近捕捉到了英国远征军。此时英军正散布海滩,发现敌情以后急忙部署三千步兵担任阻击,掩护大部队登船。法军发动白刃突击,一举冲垮英军后卫部队,将他们赶进大海,然后在齐腰深的海水里抓俘虏。圣卡斯特之战英军伤亡被俘两千余人,皮特的天才构想至此无疾而终。! j$ v j) t6 f, ]7 M
: O- [! G) P! p8 n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