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史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英帝国的崛起之八:不列颠的战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
 楼主| 发表于 2013-3-16 08:31:27 | 只看该作者
奉孝 发表于 2013-3-15 21:35
; r) X: Q* \( m$ W  ?6 X# b1 a8 c4 S路易十六的失败恐怕正是因为是一个开明君主,社会矛盾已经急剧恶化,要么铁腕维持王室统治,然后徐徐改革, ...
1 D7 S8 n, ?$ l% Q) x( N# r# ~
路易十六如果是威廉三世,法国大革命闹不起来;路易十六如果是路易十四,法国大革命也闹不起来。所以你一语中的,路易十六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结果上了断头台。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07:02:59 | 只看该作者
2.
" g( Z7 u  o1 t" J0 {4 E* U
1 D- y  a& w( Q- \: L% z) K1759年是英国历史上的“奇迹之年”(Annus Mirabilis)。年初英伦三岛还笼罩在法国跨海入侵的阴云之下,到年末欧陆和海外各个战场捷报频传,七年战争大局已定。这年5月,英军攻克法国加勒比海殖民地瓜达卢佩;8月,英军和汉诺威盟军在明登战役中击败优势法军,彻底扭转欧陆战局;9月,沃尔夫攻克魁北克,新法兰西指日可下;11月,霍克在基伯龙湾重创法国大西洋舰队,粉碎了法国入侵英格兰的图谋。英国朝野欣喜若狂欢庆胜利,却无人知晓这一年最大的奇迹。1759年5月28日,英国首相皮特的次子降生。没人能够料到这个孩子日后将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首相。; m4 W$ p/ [' G8 x7 N* w+ Y
( _2 m4 G# f! V* h* A
少年时代的小皮特便展现出过人的智力和成熟。1766年老皮特受封查塔姆伯爵(Earl of Chatham),跻身上议院,爵位世袭。年仅七岁的小皮特说:“我很高兴自己不是长子,我要像爸爸那样在下议院发表演讲。”小皮特体弱多病,无法适应充斥贵族子弟的公学,只能接受家庭教育。他却因祸得福,摆脱了教条的束缚,而专注于训练表达能力和演说技巧。小皮特自幼便学会控制嗓音和节奏,经常抑扬顿挫地背诵莎士比亚和米尔顿的诗歌。深厚的拉丁文功底使他具备超强的遣词造句能力,即兴发表长篇大论时句法和逻辑前后呼应、丝毫不乱。1781年初,年仅二十一岁的小皮特入选下议院,第一次发表演说便以高贵优雅的风度和机智雄辩的口才倾倒全场。一位议员赞道:“皮特将成为下议院的领军人物之一。”在野党领袖福克斯却说:“他已经是了。”次年7月,小皮特应邀加入谢博恩内阁,出任国库大臣,此时他刚满二十三岁。5 ^' U  P4 ]) M# Y$ x. }7 P1 R% C) I

+ W0 {$ e6 D& ^/ h谢博恩内阁不到一年便告垮台,此后辉格党领袖福克斯和托利党魁首诺斯联袂组阁,终于控制了下议院的多数席位。然而乔治三世憎恶福克斯,想方设法颠覆新内阁。1783年12月,福克斯提出的《印度法案》在下议院获得通过,递到上议院时乔治三世放出话来,谁敢投票赞成《印度法案》就是公然跟他作对。上议院的爵爷们当然明白孰轻孰重,《印度法案》果然遭到否决。乔治三世立刻解散福克斯和诺斯的联合政府,任命二十四岁的小皮特为英国首相,震惊朝野。
. y7 A/ l" _, g  ]- y' Z4 {

4 |) O0 y& g( {1 L. _2 q0 A" y
! z% B0 ?% ~9 P) u二十四岁就任英国首相的小皮特6 B4 u2 v+ ^  Y

+ j- Q* d- i% V/ Y1784年1月,新内阁遭到下议院的不信任投票,按照惯例首相应该立刻辞职。然而小皮特迈出了史无前例的一步,向世人展示了他钢铁一般的意志力。小皮特拒绝辞职,同反对党控制的下议院对峙了三个多月。这期间小皮特的提案连续遭到否决,下议院三番五次要求国王撤换内阁。乔治三世拒绝和反对党妥协,声称宁可退位回汉诺威老家,而上议院坚定不移地支持国王。英国陷入一场宪政危机。
+ F* Z* v  Y; q+ m( ]9 I2 V) [6 _8 E' o) H6 l5 N6 @, r# m" a+ d; l, |8 T
小皮特对议会政治有深刻的认识,反对党控制的下议院未必代表民意。这个判断相当准确。十八世纪的议会选举舞弊成风,幕后交易司空见惯,很多选区长期被权贵把持。广大百姓极端厌恶老奸巨猾、毫无原则的福克斯和诺斯等人,称赞小皮特为“诚实的比利”。支持小皮特的请愿书从英国各地飞入下议院,伦敦市民授予小皮特“自由奖章”,邀请小皮特参加盛大的颁奖仪式。小皮特经过的斯特兰街和舰队街的商铺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一群老百姓亲自拖拽他的马车表达敬意。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议员迫于民意压力而改换门庭,反对党的势力日益削弱。( t# M0 V3 x( X! q

8 v, K1 i8 ?. p% m1 E+ l1784年3月8日,乔治三世解散议会,英国举行大选。反对党丢失了160个席位,小皮特大获全胜。年仅二十四岁的他已经成为英国百年难遇的政治明星,同时拥有国王的宠信、议会的支持、人民的爱戴。无论是老皮特,还是沃波尔、马尔博罗,生前最风光的时候都没有像他这样权倾朝野。小皮特上台时伦敦政坛普遍认为他挺不了几个星期,然而小皮特却执政十七年,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年轻、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
/ l9 m6 F/ a% j7 _2 c" o6 T. U! R7 F- [( K: C+ W) h0 f
沉重的债务如同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英国历届政府的头上,财政危机的阴云无时无刻不笼罩着唐宁街。1783年度英国财政收入为1,270万英镑,支出为2,425万英镑,国债高达两亿三千万英镑。小皮特执政第一年,英国国债净增一千万英镑,迅速滑向破产的深渊。小皮特双管齐下开源节流,控制行政费用,将政府支出削减三分之一,同时增加对有产阶级的征税。小皮特信奉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理论,降低关税以促进海外贸易,杜绝走私。此举果然奏效,1782年英国海运为61.5万吨,1788年便增至126.5万吨,关税收入也大幅度增长。1792年,英国政府收入增至1,860万英镑。) o1 d/ |; a) V

0 _/ Y! f( m3 r1 Y8 s% R小皮特专门设立基金,每年固定投入一百万英镑用于偿还债务。此举显然杯水车薪,却极大增强了金融市场对政府债券的信心,使得英国国债利率长期低于百分之四。小皮特的财政改革也只是暂时遏止了英国国债的进一步攀升。1784年至1793年,英国国债一直高居两亿四千万英镑以上,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40%。
& D; b/ N% p& g( E5 v# F- P9 K+ a0 c( j2 {# h4 S  Y
小皮特的政策需要几十年的和平才能见效,这在十八世纪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1793年2月,法国共和政府向英国宣战,小皮特整顿财政的十年之功全部付之东流。枪炮一响,黄金万两,英国国债迅速飙升,此后二十年间翻了三番。& y( g% Z6 a( N* F( i! O

7 y  w( f+ u5 ?: p! l法国大革命最初得到了英国知识分子和自由派政客的大力支持,然而大革命迅速演变为一场噩梦。巴黎街头的暴乱、九月大屠杀、国民公会的好战言论、共和政府对国际条约的藐视等等,让英国朝野惊骇不已。与此同时,激进的政治俱乐部在英国各地如同雨后春笋油然而生,美国思想家潘恩抨击英国君主制的小册子《人的权利》在坊间广为流行。小皮特敏锐地意识到局势的危险性,立刻以雷霆手段制止革命浪潮波及英伦三岛。1792年5月,小皮特命令英国各地民政官员钳制革命言论,取缔非法集会。同年6月,小皮特推动下议院通过了《警察法案》。
% @/ x6 W2 i- Q2 F. S# W) q! ~8 n$ k
在此之前英国是欧洲唯一没有职业警察的国家。英国人引以为豪的自由之一,便是不受政府专制机器的约束。英国各地的民政官员承担维护治安的职责,倘若爆发大规模民变,政府便调集军队弹压。这套制度勉强可以满足小社区的治安需求,却无法应付人口密集的城市,因此伦敦成为欧洲治安最差的大都市。1792年《警察法案》在伦敦创建八个警察分局,雇佣24名警长和48名侦探,主要任务不是维护治安,而是预防革命。次年下议院通过《外国人法案》,勒令旅居英国的外国人在当地警察局或海关登记备案,警察可以逮捕关押形迹可疑的外国人,不需经过法官的授权。
3 {+ Q" _2 O' u7 x3 Y$ p
" N: ]# V! f$ {

0 R3 f+ U$ Q2 O- W英国警察查禁非法集会; W, \* [9 f) m* a7 g4 X# i

- t% P' Q0 r2 i8 b# T+ A/ ^小皮特冷眼旁观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的发展,逐步增加国防经费整军备战。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以后,皇家海军军费骤减三倍,降至240万英镑左右。1791年,小皮特督促议会批准海军军费400万英镑,次年更增至500万英镑。这年底,小皮特开始组建第一次反法联盟,陆续和荷兰、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缔结盟约。这一系列举措证实了法国共和政府的一贯看法,英国是欧洲反革命势力的总后台。几个月之后,战争终于降临。
& h8 h$ x: s4 H" Z( r4 H# U2 ~9 d) U9 _; C; u4 j1 A5 \1 D- e
对于成百上千赋闲在家的皇家海军军官来说,法国宣战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因为战争带来的是加官进爵和攫取战利品的机会。早在1708年英国便颁布了《护航和巡洋法案》,为了鼓舞海军官兵的士气,国王声明放弃海上战利品的拥有权。从此以后,皇家海军战舰掳获的战利品,经海事法庭核准之后,由该舰官兵分享,其中舰长独得八分之三,军官分享八分之二,水手士兵分享余下部分。八十年来无数皇家海军将官因此发了横财,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前海军大臣安逊,他发迹之初在太平洋上掳获一艘西班牙宝船,船上装载131万鹰洋。
9 Z, g% E( W7 |9 g" U
5 o3 o1 j! ]  O( B& l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小皮特深知皇家海军的高昂士气很大程度上源于发财致富的梦想。1793年11月,小皮特政府向皇家海军颁布如下命令:“拦截和扣押承运法国货物的任何船只,将其货物带到具备司法管辖权的海事法庭。” 英国各海军基地顿时欢声雷动,从将校到水手都急不可耐地等待出海的指令。
/ q3 Z1 Y2 |9 @, N
6 d# }: D' w" ^/ l相比之下,法国海军无论组织还是士气,都处于史无前例的低谷。1793年春天,旺代叛乱爆发,法国大西洋舰队受其波及发生兵变。让蓬(Jeanbon Saint-Andre)作为共和政府的全权代表,来到布列斯特港整顿海军。让蓬对大西洋舰队进行大清洗,逮捕六位舰长押送巴黎治罪,大批贵族出身的海军军官遭到遣退。让蓬以铁腕治军,在布列斯特港内浮动码头上架设断头台,公开处决兵变首犯,并强令舰队官兵停泊在周围观看。清洗过后的法国大西洋舰队面目全非,战列舰舰长中一半是新近提拔的副官,另有九人是商船船长出身。让蓬本人也意识到舰队将官的良莠不齐,向巴黎汇报:“只有几个舰长受过良好训练,其他人的无知低能让人难以想象。”
+ S1 s* h7 z; ?; m' V
8 s3 ?2 b; ]/ d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20 学识 +7 收起 理由
不爱吱声 + 10 + 3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MacArthur + 10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发表于 2013-3-23 03:51:42 | 只看该作者
史鉴 发表于 2013-3-21 15:02
- A  j: t! C: X, e, A% S- K6 {2.
8 c# }( }' @% i: J
6 D5 W5 l7 ~  @& L1759年是英国历史上的“奇迹之年”(Annus Mirabilis)。年初英伦三岛还笼罩在法国跨海入侵的阴云之下, ...
# X, L8 b# o# i7 g
史老师写得好,这个大国崛起系列意味隽永啊。

点评

过奖!  发表于 2013-3-23 10:10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
发表于 2013-3-23 08:35:33 | 只看该作者
能定期看到老史的“大英”系列,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K; O9 D( \( I- C  ?
% G1 Y8 N1 g. i! q- A" x, m8 a5 _

点评

多谢捧场!  发表于 2013-3-23 10:11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
发表于 2013-3-23 11:34:38 | 只看该作者
魔术师 发表于 2013-3-23 08:35
& U3 T7 G/ O- O* d# Y0 @能定期看到老史的“大英”系列,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 B. {* U1 s8 j% ^8 u, ?' W有气势有细节 不可多得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
 楼主| 发表于 2013-3-28 07:49:49 | 只看该作者
' J6 w/ d1 d" E+ |9 c( T& m
1794年初,法国共和政府从美国采购数万吨粮食,雇佣127艘商船运载回国。由于大规模叛乱席卷法国农村,巴黎面临日益严重的食品短缺,这批粮食事关共和政府的生死存亡。五月初,法国巡洋舰发现一支英国舰队横亘大西洋航线,试图拦截运粮船队。让蓬立刻命令布列斯特舰队倾巢而出,不惜一切代价保证运粮船队安全抵达法国海岸。让蓬亲自率队出征,并警告舰队将官,畏缩不前、抗拒号令者将被送上断头台。
: K' K6 R: u, p2 H0 @  T7 m
; q2 f. {0 T0 r* m
. g7 }& @, c1 O/ Q8 y) u
大西洋舰队司令维耶莱(Louis Thomas Villaret)时年四十六岁,是法国海军硕果仅存的几位贵族出身的将领,具备高超的战术意识和出色的组织能力。他的对手是六十八岁高龄的理查德·豪(Richard Howe),皇家海军史上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两人的对决将作为十八世纪海战的经典范例载入史册。( j2 v6 c5 V' n# e; X

' m  Y. r" D. G, w0 ^8 Q8 Q
. ?1 e+ p0 n/ Y8 s2 }# i( l理查德·豪
, F2 N: k9 ]! {* a% Q* A6 v/ O8 z4 B* A% g& a5 B

  o: I1 f& O3 f6 u- e. A# ~维耶莱2 F, S) b" I! H" Z/ E" O
1 u9 H& i: B2 K3 y5 |
5月28日,英法两支舰队在爱尔兰西南三百海里的大西洋上相遇。双方各有25艘战列舰,纸面实力相当。此时西南风劲吹,维耶莱知道运粮船队很快就要抵达附近海域,于是率部占据上风向向东行进,调动英国舰队离开运粮船队的航线。豪果然上钩,带队穷追不舍。英国水手表现出高超的航海技能,由下风向慢慢逼近,傍晚时分前锋咬住了法国舰队的后卫。坐镇队尾的法国110门炮主力舰“革命者号”(Revolutionnaire)留下来打阻击,先后与六艘英舰激烈炮战,迫使英国舰队脱离接触。“革命者号”弹痕累累,严重受损,一度降旗投降,但围攻的英舰也已精疲力竭,坐视“革命者号”被前来救援的法舰拖拽离去。第一天的战斗,法舰表现出的顽强斗志着实让皇家海军官兵刮目相看。
- I6 H0 V4 i% V0 V % p$ @& z. T- s. Y& D, T1 b# D* `
次日清晨依然盛行西南风,维耶莱保持航向,继续吸引英舰队来追。正午时分,豪率队赶了上来,试图斜穿法舰战列线,截断法舰后队围而歼之。维耶莱争锋相对,带领前队掉头折返,试图夹击突破进来的英舰。一场混战过后双方互有损伤,但英舰成功抢占上风向的有利地位。傍晚时分双方脱离接触,相聚五海里抛锚停驻修整。第二天的战斗,两位统帅的表现都可圈可点,难分高下。
% l; I5 g2 P5 _; F5 r9 F# P : \3 q9 y# B$ `7 S! k# h4 u' n
此后两天大雾弥漫,双方未能继续交战。维耶莱的舰队有三艘战舰重伤,被迫回港修理。所幸5月30日四艘法舰赶来增援,使维耶莱的舰队增至26艘战列舰,无论吨位还是火炮数量都超过英国舰队。然而前两天的战斗中英舰官兵表现出高超的战术素养和操炮技巧,法舰望尘莫及。维耶莱决定继续采取守势,尽量与英舰缠斗,期望运粮船队能够安全脱险。/ a& l5 U5 `" B6 a! q
/ F+ `8 e& i9 F) ~/ \. p
6月1日清晨,晴空万里,南风习习。维耶莱明白一场决战不可避免,带领法舰战列线向西缓缓而行。豪率队占据上风向,逼近至三海里以外,号令英舰依次掉头向西组成战列线,与法舰并驾齐驱。上午8点30分,豪下令悬挂地34号令旗,指挥舰队各自右转,斜穿法舰战列线,到下风向堵住法舰的去路,近距离与敌炮战。英舰各自鼓起船帆,乘风破浪,向法舰冲去。一位英国军官回忆道:“二十五艘英国战列舰冲向二十六艘法国战列舰,再也没有比这更惊心动魄的场景了。”
, ^; r1 C3 E* M7 g0 ~# K1 R : @' N' `/ Q! ]2 o! ~
维耶莱的对策是整体右转,掉头向北,法舰战列线收紧间距,不给英舰实施突破的空隙。此举果然给英舰造成很大的麻烦,最终只有七艘英舰成功突破法舰战列线。豪坐镇的旗舰“夏洛特王后号”(Queen Charlotte)试图从法国旗舰“蒙塔尼号”(Montagne)和其后的“雅各宾号”(Jacobin)之间穿过。维耶莱下令收帆减速缩短间距,而“雅各宾号”出于同样目的增帆加速,径直冲向“蒙塔尼号”的尾部,不得不急急转舵,规避到“蒙塔尼号”的右侧。两舰位置几乎重叠,“雅各宾号”落后半个舰身,完全挡住了“夏洛特王后号”的去路。豪犹豫片刻以后依然决定冲过去,大副博文(Bowen)兴奋喊道:“遵命,阁下!夏洛特将闯出一条路来!”- Q/ F6 o+ i+ B  b. t) l

* n2 [2 j  v) V; h- @: S! P“夏洛特王后号”高速掠过“蒙塔尼号”的尾部,距离如此之近,前者的缆绳碰到了后者斜插船尾的三色旗。“夏洛特王后号”舷炮齐发,数十颗炮弹自“蒙塔尼号”船尾射入,扫荡火炮甲板,包括舰长在内的百余名法舰官兵丧生。在“蒙塔尼号”后甲板督战的让蓬眼见残肢断臂、血肉横飞的场景,脚下的甲板因积血过多而异常黏滑,惊骇得面无人色,他身边的维耶莱依然沉着冷静,发号施令。“夏洛特王后号”随后径直冲向“雅各宾号”,迫使对手急忙向右转舵,结果两舰的前桅杆绞缠在一起。“夏洛特王后号”右舷火炮在十几英尺的距离上两次齐射,弹无虚发,“雅各宾号”只有零星的炮火还击。6 G2 i1 o  C( N% v" H+ L) d1 Z

! E/ z$ Y8 S9 }5 _3 G* a% }紧跟“夏洛特王后号”其后的74门炮战列舰“布朗斯维克号”(Brunswick)也成功突破,前桅杆斜插入法舰“人民复仇者号”(Vengeur du Peuple)的桅杆之间,两舰船舷相接,船身紧靠,距离如此之近,底层火炮的射窗盖子都打不开。两舰在咫尺之遥激烈炮战,底层甲板的火炮射穿窗盖轰击敌舰。英舰火炮的射速高出法舰数倍,很快赢得炮火优势,将“人民复仇者号”舰身打得千疮百孔。" m4 C; }, q& V3 T. P
. x8 k; g' N9 i/ y; z

. b1 G7 U+ F, H+ u1 i7 q+ z7 ?1 i英国旗舰夏洛特王后号与法舰雅各宾号激战4 D; F* }. n, L
9 @" x* S% L- M- ?" s
* i0 F/ a8 R: n+ U
布朗斯维克号与两艘法舰激战

3 t9 C/ ], {* z! R ' I' F. B6 V1 G7 U* C! h" t
“夏洛特王后号”和“雅各宾号”缠斗之时,“蒙塔尼号”趁机逃脱,驶往前队增援。法舰前队被两艘英舰突破,其中74门炮的英舰“马尔博罗号”与同级别的法舰“冲动号”(Impetueux)缠斗在一起。维耶莱指挥“蒙塔尼号”从后面逼近“马尔博罗号”,近距离舷炮齐发,击倒后者所有的主桅杆,然后右转舵向北退却,挂起令旗召唤部下前来集结。“马尔博罗号”失去机动能力,舰长身负重伤被抬进舱内治疗,接过指挥权的大副将一面英国国旗钉在折断的主桅杆上坚持战斗,与撤退的法舰激烈炮战。. ^- W* W+ f# Y

+ S7 d" O. x/ j' \  m上午11点30分,海战进入尾声。十一艘法舰撤向北面集结在“蒙塔尼号”周围,其余法舰严重受损,丧失行动能力,遭到英舰围攻。维耶莱率领着十二艘法舰组成一条战列线,再次右转折返,掉头直逼英舰后队。混战中的英舰早已丧失了阵型,后队旗舰“女王号”严重受损失去机动能力,维耶莱的回马枪让英舰官兵一片恐慌。豪连忙从中路调集六艘英舰增援后队,谁知维耶莱虚晃一枪,与英舰短暂交火以后拖拽着四艘丧失桅杆的法舰撤离战场。另一艘法舰“可怖号”(Terrible)径直穿过英舰行列,前去与法舰队会合,精疲力竭的英舰竟然没有阻拦。( V5 F2 Q6 @3 o: y- F

: \# k6 G# w1 a! k- x“光荣六一”海战至此落下帷幕。皇家海军大获全胜,俘虏七艘法国战列舰,其中“人民复仇者号”遍体鳞伤,很快沉没。作为败军之将,维耶莱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使命,率领一支良莠不齐、士气低落的舰队与皇家海军最优秀的将领对阵,以惨重的代价换取敌舰队严重的损伤,迫使豪放弃拦截法国运粮船队。6月12日,运粮船队安全抵达法国港口,127艘商船中只有一艘在途中遭遇风暴沉没。法国共和政府避免了一场大饥荒,取得了政治层面的胜利。; b. K# p7 f! n2 K1 P" d
0 y# r  J8 i( Z6 z2 E
豪的神来之笔造就了“光荣六一”海战的威名。海战之后,“夏洛特王后号”的官兵代表聚集后甲板,向豪表示敬意,祝贺他赢得了如此辉煌的胜利。年近七旬的老将军深受感动,热泪盈眶,答道:“不!我应该感谢你们,我的孩子们。是你们,而不是我,赢得了这场光辉的胜利!”
$ O$ B6 j' x9 U! V! f0 A

点评

没有,因为法国政府早就有海战失败的心理准备,只求运粮船队安全抵达。  发表于 2013-3-29 22:17
维耶莱后来有没有因此失败而受处分?  发表于 2013-3-29 03:57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20 学识 +7 收起 理由
MacArthur + 10 + 4
不爱吱声 + 10 + 3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0:19
  • 签到天数: 2221 天

    [LV.Master]无

    47#
    发表于 2013-3-28 11:26:01 | 只看该作者
    史鉴 发表于 2013-3-27 18:49 " U# f7 z+ K! g' c" g8 w
    1794年初,法国共和政府从美国采购数万吨粮食,雇佣127艘商船运载回国。由于大规模叛乱席卷法国农村,巴黎 ...
    9 X8 i6 }; L+ `7 x0 k+ |
    精彩啊!英国人不知道法国运粮船队的行动吧,否则不会去赢得这个战术胜利和战略失败的结果
    ' p6 `' E9 r: c3 q# n( Q. t7 A8 a! r# N! \# d3 b. n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1-16 01:26
  • 签到天数: 781 天

    [LV.10]大乘

    48#
    发表于 2013-3-28 13:23:50 | 只看该作者
    史鉴 发表于 2013-3-28 07:49
    " ^% D4 R! U; S% Y7 B. G1794年初,法国共和政府从美国采购数万吨粮食,雇佣127艘商船运载回国。由于大规模叛乱席卷法国农村,巴黎 ...
    & D  X5 b; A$ V" H7 p
    法军达到了战役目的,英军也取得了战术胜利。双赢6 x9 F: t* Q" V- h8 x! P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
    发表于 2013-3-29 15:06:36 | 只看该作者
    维耶莱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任务!
    5 O% h' {9 C/ ~+ E' e2 X
      o6 M. F) y. o4 b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
     楼主| 发表于 2013-3-29 22:20:33 | 只看该作者
    李根 发表于 2013-3-28 11:26
    & ~- }/ P! {* o. B# U# }; Y, ^精彩啊!英国人不知道法国运粮船队的行动吧,否则不会去赢得这个战术胜利和战略失败的结果
    7 S1 c. J! k1 I" n& r2 o* d. [
    $ ~: n( K# k0 f% z{:222 ...
    ' @5 B+ M+ D* d: l! {% k
    英国当然知道,豪舰队的任务就是拦截这支船队。所以严格说来,豪追击法国舰队属于抗命不尊,一旦失败罪加一等。

    该用户从未签到

    51#
     楼主| 发表于 2013-3-29 22:23:0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马甲 发表于 2013-3-28 13:23 & q4 V4 W/ I0 }1 E% m9 q; c
    法军达到了战役目的,英军也取得了战术胜利。双赢
    # |9 A9 ^6 V0 g, {3 x/ q
    这场海战皇家海军是赢家,英国政府是输家,因为拦截运粮船队的战略价值远远超过几艘法国战列舰。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
     楼主| 发表于 2013-3-29 22:25:07 | 只看该作者
    魔术师 发表于 2013-3-29 15:06
    ! Y& r) C0 |& n  |9 |5 E& T- ?维耶莱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任务!
    2 ~' E3 i' i, p( \, S& L
    不错,换了别人法国大西洋舰队只怕要全军覆没。

    点评

    关键是粮食也保住了呀!  发表于 2013-3-31 14:21
  • TA的每日心情

    2021-2-15 22:05
  • 签到天数: 204 天

    [LV.7]分神

    53#
    发表于 2013-3-31 13:38:37 | 只看该作者
    英国人喜欢打船身,法国人喜欢打桅杆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07:43:59 | 只看该作者
    ( F% G+ }# o- [+ m7 n7 o

    , R' W! S( B1 W3 i: c" @9 ^“光荣六一”是豪亲自指挥的最后一场海战。五年之后豪去世时,皇家海军已经涌现了一大批将星,诸如大、小胡德(Samuel & Alexander Hood)、贾维斯(John Jervis)、邓肯(Adam Duncan)、康华利斯(William Cornwallis)和科林伍德(Cuthbert Collingwood)等人。他们优秀的领导和指挥才能成就了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这个时期却被军事史学家称为“纳尔逊”时代,只因为在纳尔逊这颗巨星的光芒笼罩之下,其他的人都不免星光暗淡。) S4 E# I5 j. Z* j
    , _1 E# {5 ]+ Z
    纳尔逊(Horatio Nelson)于1758年9月29日生于诺福克郡,父亲是一个牧师,母亲出身贵族,是英国第一任首相沃波尔的侄孙女。纳尔逊幼年体弱多病,一次感染疟疾几乎丧命。但他从小就体现出超人的胆量。还是孩童的时候,一次纳尔逊到野外游玩,天黑了还没有回家,於是全家人出动去找,结果发现他在一条小溪旁边坐着,正琢磨如何跳过去。纳尔逊的祖母对他说:“孩子,我很奇怪为什么饥饿和恐惧没有把你赶回家来。” 纳尔逊回答说:“恐惧是什么? 我从来没有见过。”
    + ]% Z$ ~1 n  Q# V' W# R) o
    9 ^( r+ P7 J# t/ z" [7 W6 y纳尔逊11岁就上了舅舅萨克林(Maurice Suckling)指挥的三等战列舰“理智号”(Raissonable),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纳尔逊13岁随船前往西印度群岛历炼。15岁时自告奋勇参加一个北极探险队,在冰原上独斗一头北极熊,以枪托砸中熊头,使其受伤逃跑,被传为佳话。纳尔逊21岁时就荣升船长,指挥一艘21门炮的巡洋舰参加美国独立战争。这个时期他最著名的一次探险是在尼加拉瓜圣胡安河溯流而上,攻下几座西班牙据点。但是后来舰上四分之三的船员死于热带疾病,而纳尔逊躺在一副担架上被送回英国疗养。纳尔逊27岁时在牙买加和芬尼•尼斯贝 (Fanny Nisbet) - 一个年长他两岁的寡妇结婚,婚礼由威廉王子,即后来的英王威廉四世主持。& ^; v, v4 `8 {7 d- h
      \! _+ W' n0 d& O- k2 l
    不久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纳尔逊携夫人回到诺福克郡的家乡,渡过了五年的赋闲生活。和历史上所有的名将一样,纳尔逊是为战争而生的,平静单调的和平生活让他烦躁郁闷,时不时地到海军部要求归队。1793年2月战争爆发,34岁的纳尔逊终于如愿以偿,被任命为64门炮的三等战列舰“阿加门农”号(Agamemnon)的舰长。这年9月,纳尔逊加入地中海舰队,在胡德上将的指挥下占领法国海军基地土伦港。
    / `+ u  y9 ]' s' J7 I( T2 g1 h% L0 ~! k
    此时土伦港爆发反革命叛乱,保王党势力随即控制了城市。皇家海军依照协议进占土伦港,接管法国土伦舰队。然而共和政府迅速调遣革命军发动反攻,三个月之后收复土伦。胡德在最后关头率领舰队撤出港口,临行前烧毁十三艘法国战列舰。土伦之战最大的赢家当属二十四岁的炮兵少校拿破仑•波拿巴,他指挥的炮兵在围城战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此战之后拿破仑获得破格提拔,晋升准将,崭露头角。- x: ?( D/ o. Q: L
    3 {9 X* R0 Q- z' X4 k

    0 d9 ~* h' E9 y: a+ i1 T" W青年纳尔逊2 P6 M/ D* z1 p2 o  y5 R5 y
    8 s: @  _9 j, @3 N2 K- }

    3 H" N: i: M  Q+ O$ ?青年拿破仑, V8 ]7 C, A, m0 J& d  \: ~0 k

    3 U5 o- [3 L2 u( I; B2 D1 `
    & x% N0 \9 n: ^+ Q土伦围城战中的拿破仑0 M/ b9 E# E3 M9 @2 U
    ! D# w+ t7 u. h6 j9 Q
    命运之神青睐拿破仑之时,却忽视了纳尔逊。土伦围城期间纳尔逊奉命驻扎意大利那不勒斯,错失了建功立业的机会。次年7月,胡德率领地中海舰队进攻科西嘉岛,纳尔逊奉命率领数艘巡洋舰监视土伦港,防止法国增援科西嘉岛。此后纳尔逊带领一队炮兵登上科西嘉岛,为英军提供炮火支援。战斗中一颗炮弹击中纳尔逊身边的防御工事,一时砂石四射,划破了纳尔逊的右眼,最终导致失明。一个月以后,科西嘉守军投降。胡德在战报中只草草提及纳尔逊的事迹,让他异常郁闷,在信中向舅舅抱怨:“只有我未得尺寸之功。倘若不是报效国家的信念支撑着我忍受这一切,我早就放弃了。” ( h; I3 c& Z2 t' b/ u$ c5 ?* q

    2 b2 U% j9 U& {% X1795年夏天,雅各宾专政终于走到了穷途末路。罗伯斯庇尔为了维护他的“恐怖统治”,将越来越多的人送上断头台。国民公会议员们在大革命中浑水摸鱼发家致富的不在少数,罗伯斯庇尔及其亲信圣茹斯特却颁布了没收大地主财产的政策,搞得风声鹤唳,人人自危。7月27日,国民公会推翻了“恐怖统治”,抓捕罗伯斯庇尔和十六名亲信,未经审判便将他们送上断头台,史称“热月政变”。10月,代表资产阶级温和派的热月党人限制打击资产阶级的政策,解散巴黎公社和各地革命团体。法国大革命终于走出了腥风血雨的动荡阶段。
    ; I8 d* M' Y$ {+ ]; n  D" T+ P! y0 e* c( _
    % f# I# Y8 {6 y
    罗伯斯庇尔及其同伙在国会大厅被抓捕
    $ T- ^) I% E2 D% K* x# Y% y! Q. G2 L' V* o7 V" s) Y
    热月党人治下的法兰西共和国,新兴资产阶级投机倒把、损公肥私的行径空前猖獗,限价法废除以后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广大百姓的饥饿贫困和少数暴发户的穷奢极欲形成鲜明对比。英国资助的保王党份子利用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收买人心,伺机复辟。1795年10月,保王党在巴黎纠集三万民兵,准备进攻国民公会所在地杜伊勒里宫。热月党人控制的武装力量只有五千人,寡不敌众,危在旦夕。保王党志在必得,成事之前就开始封官许愿,论功行赏。
    8 z9 ^2 R1 q! Y& O2 g: X) J/ J# f; ?# H1 q' N. E
    关键时刻热月党领袖巴拉斯(Paul Barras)想起了土伦围城战的英雄拿破仑。热月政变以后拿破仑因为罗伯斯庇尔兄弟的关系而遭到冷遇,受命率领一支步兵部队去镇压旺代叛乱。心高气傲的拿破仑不愿屈就去指挥步兵,拒绝了这项任命,因此被撤销军职。保王党发动叛乱时,拿破仑正客居巴黎苦苦等候新政府的人事安排,穷困潦倒,郁郁寡欢,意外得到巴拉斯的重用,自然欣喜若狂。巴拉斯问拿破仑,是否有把握控制局势,镇压叛乱。拿破仑要求掌握生杀大权,回答说:“不到大功告成,不应收刀入鞘。” . Q7 t/ Y- P. u  O/ r0 g# ?

    % y" k% C/ R! ? - j; M8 _6 q1 b) B$ @: J5 I' Z
    拿破仑指挥军队镇压保王党叛乱
    2 ~$ C9 A9 m& [' q; ^0 _. w" X8 q7 u, g( E7 G
    1795年10月5日清晨,数万保王党叛军涌向杜伊勒里宫,准备对国民公会发动总攻。迎接他们的是几个营的正规军和40门大炮。人多势众的保王党叛军看到黑洞洞的炮口,依然奋勇向前,似乎并不相信军队敢用大炮镇压人民。三年前暴民冲击杜伊勒里宫,亲眼目睹暴乱的拿破仑记忆犹新,绝不会重复路易十六的错误。上午10点战斗打响,保王党叛军的洪流迎面遭到40门大炮的葡萄弹攒射,人仰马翻,溃不成军,丢下三百多具尸体逃之夭夭。
      y& M" v# u: T! g& B9 p4 Q4 |; i+ q* Z
    年仅26岁的拿破仑一战成名,晋升中将,出任巴黎卫戍司令。五个月以后,新成立的督政府任命拿破仑为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率领37,000法军出征意大利战场。此后的一年间,拿破仑对抗两倍于己的奥地利军队,打赢了十八场会战,俘虏15万奥地利官兵,540门大炮,170面军旗。西方军事史上最夺目的一颗将星在意大利北部冉冉升起。9 P) ^! n: N2 r& n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10 学识 +4 收起 理由
    MacArthur + 10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0:19
  • 签到天数: 2221 天

    [LV.Master]无

    55#
    发表于 2013-4-7 08:15:49 | 只看该作者
    史鉴 发表于 2013-4-6 18:43
    & }& L$ V) m- w: w; t2 R0 r) [: V“光荣六一”是豪亲自指挥的最后一场海战。五年之后豪去世时,皇家海军已经涌现了一大批将星,诸如大、小 ...

    7 p9 |" K, ~+ P- D! y四十门大炮在街道上轰击人群,也只让对方遗尸三百具而已。那个年代火器威力还是相当有限。& ]% [5 y/ w1 }
    8 d& x( q9 ~: N" |1 P# Q
  • TA的每日心情

    2020-11-20 06:24
  • 签到天数: 1618 天

    [LV.Master]无

    56#
    发表于 2013-4-7 08:48:21 | 只看该作者
    李根 发表于 2013-4-7 08:15
    0 y& N, ^/ v9 P2 z2 W6 U7 |四十门大炮在街道上轰击人群,也只让对方遗尸三百具而已。那个年代火器威力还是相当有限。
    9 D8 R+ L2 Q" J' y% b; ~! y" S4 t. V7 Y9 j& A1 m" Z
    ...

    - o* `: }! C$ |! a而且还是葡萄弹。不过要是按1:3或者1:4的伤亡比例,那就还是有上千人受伤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3-1 00:08
  • 签到天数: 2397 天

    [LV.Master]无

    57#
    发表于 2013-4-7 09:34:16 | 只看该作者
    李根 发表于 2013-4-6 19:15
    , e/ x; K2 k& E: [" Y( `四十门大炮在街道上轰击人群,也只让对方遗尸三百具而已。那个年代火器威力还是相当有限。
    ! z0 y# P; I: z1 ^
    ; j6 U! ]) ^$ h! P; X$ X2 ^+ V. J ...
    2 B, c, q5 x0 c! k
    喂鸡上说保王党死了1400人。。。 我也觉着又是枪战又是炮轰,遗尸300似乎少了一点点。。。
    8 E0 k, c: l+ _, H& P5 v  D3 a' d8 }5 z6 |3 s/ ~8 q
    不过“葡萄弹”是海军的弹种,陆军炮打的应该还是普通霰弹 - Canister
    8 A& k. j3 b3 b/ @* m; m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1:58:02 | 只看该作者
    李根 发表于 2013-4-7 08:15 + O0 B2 g; q2 Q) z
    四十门大炮在街道上轰击人群,也只让对方遗尸三百具而已。那个年代火器威力还是相当有限。8 b1 F5 |* l2 f( b7 ?  T
    $ y. w2 r8 b: [8 m9 N* k6 n
    ...
    . Z1 K1 c- H' T7 l
    葡萄弹类似Shot Gun,杀伤力随着距离迅速递减,三百米之外击中目标的可能性很小。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2:01: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鉴 于 2013-4-7 12:15 编辑 + N' E5 w- }4 A
    燕庐敕 发表于 2013-4-7 08:48 ) Z/ W4 q3 r2 Q+ G- g+ s
    而且还是葡萄弹。不过要是按1:3或者1:4的伤亡比例,那就还是有上千人受伤了。 ...

    * I* ?3 a  h9 E% q( T% K7 E4 s0 r4 F) R' l" @7 Q+ k
    叛军绝大多数是老百姓,这边几炮轰过去,那边就跑得差不多了,坚持战斗的死硬分子没有几个,加上建筑物的掩护,死亡三百的数字是可信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60#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2:13:07 | 只看该作者
    MacArthur 发表于 2013-4-7 09:34
    " M! B9 E' R8 }+ K4 O: C# o8 `$ p喂鸡上说保王党死了1400人。。。 我也觉着又是枪战又是炮轰,遗尸300似乎少了一点点。。。 , A: t' Z. ^7 \: v+ @! B' u
    % A/ R+ z  Z, a  ^1 l
    不过“葡萄 ...

    ! s4 a  N  H% x拿破仑打赢这一战,史书称之为"Whiff of Grapeshot",应该是葡萄弹无疑。葡萄弹是陆军用得多,海军近战多用霰弹桶。两者的区别是葡萄弹每个都有乒乓球大小,霰弹则小得多,所以前者射程长一些,后者近距离杀伤力强一些。具体可以看看维基的词条。
    3 |+ ]+ B! Y9 z+ @
      K) Y8 K6 W" @( thttp://en.wikipedia.org/wiki/Grape_shot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9 13:43 , Processed in 0.05540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