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东瀛闻香
甲申年初冬,完成了《古诗文名物新证》香事一组的写作之后,为了检验自己的考证,在老友李长声先生的帮助下,曾专程往日本参加了一次香道活动。地点是在东
京银座的香十,一栋百货商店的高楼里四层之一角。香十是一个有着四百年历史的老店,创业于天正十年(公元1582年)。举办香道的地方名作香乐庵,不过是
香店一侧用隔断截出来的一个不大的长方间。香席的一端挂着一个行书条幅,上书“时雨洗红叶”,旁边一架纸屏,上面用小纸贴着源氏香图。中间长案是用黑漆小
桌拼起来的,此属“立席”,因此有小坐凳,无须跪坐。长案上斜倾着一个细竹编的小篓,里面的红叶一大半泼洒出来。又有一个陶土瓶,里边插着枝叶纤细的一小
束野花。香席规定参加者一律正装,穿白袜。除带领我一起去的长声先生之外,清一色的是女子。有两个人穿了和服,此外只有主其事者穿和服,操香事者常服而
已。
闻香活动开始之后,第一步是先拿出几具香炉来,灰里已经埋好了烧红的炭。几个人帮忙用香炉把香灰做成一个耸起的山尖,又用香帚把周围掸净。操香事者入位,
把香具一一摆放出来,用手巾擦拭,换一次手巾的折叠方式,擦拭一件。然后在香灰顶上放隔火,用香夹把香木片从撞盒式的漆香盒里夹出来,放在作成花形的白色
托座上,再置于隔火之上,之后,依次传递,交由参加者闻香识味。每人面前都备好了香炉垫、纸笔垫,左边一人闻过,即把炉放在右边一人的香炉垫上,于是用右
手取炉,置于左掌,然后右手拢起来,在拢起处用力闻一次,即把脸转向一边,以便体验其味。接着用右手把香炉半转,再闻一次。如此三复之,即将香炉传给下一
人。这时候便可在纸上记下所闻之香的名字。当天的那一组香,总名新云月香。细分则有:夕云,夜云,晓云,月;再细,又有浮云,行云,紫云。先将夕云,夜
云,晓云依次闻过,然后又传过一炉,请大家辨别是三“云”中的哪一种,抑或尚未曾出现的“月”。夕云的味道是檀香,很容易辨出,其余均是降真,但品有不
同。香道把夕云归入六味中的“酸”,夜云为“苦”,晓云则为“无”。“无”其实就是极为轻淡,与“苦”同源。如此闻香或曰识香三复,然后辨香三复,之后在
纸上依次写下辨香之际所闻的四种香名。另有一人在一张纸上写好参加者的名字,与之相应的是正确答案。答对者,在香名的一侧画出红点。第一项和第二项我都答
对了。三、四是夜云、晓云之别,亦即苦与无,二者实在相差无几。因为这一次香道以“月”为主题,故每人用作记录辨香结果的小纸一侧都印着一只小兔。
香道中一切用具的秀美精致自不必说(此在香十中均有售),且都有着传统的依据。中土古有品香,《武林旧事》卷十所录《张约斋赏心乐事》中的“十月孟冬”有
“诗禅堂试香”一事,即此。日本的香道与此不同,骤雨《由香入道》(《读书》2007年第1期)一文已经说得很明白,不过焚香方式却没有很大的区别。用具
如香炉、香铲、香帚、香箸等,均可见得宋风,而云母制作的隔火,也正是中土自唐以来就有的做法,因此我的验证目的是达到了。顺便想说的是,香事传入东瀛,
并被长久保存下来,在现代社会,则以一种类乎所谓“文化产业”的形式使它依然保持着活力(我参加的这种香道,每次收费五千日元),虽然热衷于此的是少数
人,而且不知是偶然还是常例,参加者多为女性。
二 海南访香
近年来,再没有写过有关古代香事的文章,不过访香的兴趣未减,东瀛之行而外,又曾随着朋友往海南、往东莞,访查当代香事的运作。海南之行,一路听买香人和
卖香人说沉香。曰好的沉香结香方式有五种:一雷击,二虫吃,三斧口,四锯口,五火烧。虫吃者,因虫口含胶质,形成一种保护膜,封闭油脂,使之不容易挥发。
凡打、碰形成的香,闻起来有木味,里边有空洞。火烧形成者,烧死了一层,里边的油便不容易挥发,没有木味,皮长久不烂,里边有油,最香。又云海南产香,分
东线西线。西线温度高,东线温度低,海风大,不及西线质量好。且道同样一棵树,东、西两面都受了伤,一面经年承受早晨的阳光,另一边接受西边的阳光,而东
边照过来的阳光柔和,光合作用最好,结出来的香有油。诸如此类,颇增见闻。不过也深切感到古今悬隔,环境改易(不论自然还是人文),古今香事已大有不同,
比如沉香的品种,比如人们对它的赏鉴品评,更不必说香事之内涵。虽然原初之意在于由访香而以今证古,却因此未敢轻易以当代经验去理解古人的沉香,也因此我
的“香识”(香识之“识”,可读作shí,取认识之意;也可读作zhì,取记住之意),关注点仍是古代,仍是两宋士人生活中与诗词相依偎的一缕香韵,那是
现代生活中已经完全消失了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