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老平的个人空间 http://129.226.69.186/bbs/?324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四书与修身3:任重道远

热度 2已有 1162 次阅读2013-7-14 15:19 |个人分类:大学之道| 论语, 儒家, 修身



 

1)反求诸己

 

子薇:《论语 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中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子薇语:君子之争,必以礼相待。对方胜己,不“媢嫉以恶之”,而“人之有技,若己有之”,“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则亦不失君子之风。

 

老平:这是把《论语》、《中庸》、《大学》关于君子争而有礼,失而返求的论述进行了有机的串解,有水平。我来补充一段《孟子•公孙丑上》的相关说法:“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这样《四书》就全了。

2)修身以道

 

子薇:《中庸》子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子薇语:“亲亲”“事亲”,皆为孝也。孝至则仁至,仁至则身修。

 

老平:这段话出自孔子答哀公问政,谈到治国与修身的关系。指出“为政在人,取人以身••••••”其原理与《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是一致的:“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3) 知仁勇

 

子薇:《中庸》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大学》亦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好学”“力行”“知耻”皆是“格物致知”,此知至,则身修。

 

老平:说到好!1.把《中庸》的“三达德”和《大学》的“八目”相融合。2.点出了先秦心法“先知后修”的主要路径。3.“好学”“力行”“知耻”可视为:学而知之,行而知之、思而知之。4.与《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相对照,便知儒家修身的效用。


4)正曲为直

子薇:《论语
公冶长》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钱穆《论语新解》:“微生素有直名,孔子从此微小处断其非为直人。。以博取人之称誉者。孔子最不喜此类人,所谓‘乡愿难与入德。’”子薇语:若微生乞诸其邻而与我,虽非直,吾亦称誉之。何以孔子以“乡愿”而耻之?

柳夫人门下走狗:因微生不诚。不诚则是作伪,以作伪得誉,将帅天下以作伪,岂不是德之大害。故夫子说,乡愿,德之贼也。

老平:孔子的原意在于“直”。按照《左传》的说法,“正直为正,正曲为直。”“直”有不曲之意。一个“直”人应该里外一如,如《大学》所言:“诚于中形于外”。微生高的问题不在于助人还是博取称誉,而在于他处理问题时内心转了一个弯,因此孔子说他不“直”。


5)乡原德之贼

子薇:《论语
子路》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 卫灵公》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 阳货》子曰:“乡原,德之贼也。”吾闻赖昌星兄弟被抓乡人皆护之乡愿?

老平:孔子以善恶论“乡愿”,不论善恶则无以言德。至于赖昌星兄弟的情况,一与社会腐败现象有关,二可参考《孟子·尽心下》的说法:“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也。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6)乐水乐山

子薇:《论语
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钱穆《论语新解》:“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知者似之,故乐水。山安固厚重,万物生焉,仁者似之,故乐山。性与之合,故乐。”子薇:想起小学课本有首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老平:这段话谈了知者与仁者的特点: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谈喜好;2.知者动,仁者静,是谈心态;知者乐,仁者寿,是谈结果。2.知者与仁者不等于对立,两者可以兼容。真正的君子应该是知、仁、勇兼备,故《论语•子罕》道:“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君子不可陷

子薇:《论语
雍也》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子薇语:初闻此句,认为仁者自当以救人为要。然未曾想其或有诈。钱穆曰:“世有愚忠愚孝,然不闻有愚仁。”,“仁者必有知”,故仁者不可未救而自陷。

顾瑞荣:这里有“仁者”与“君子”两个概念,宰我问以“仁者”,孔子答以“君子”。钱穆老所解未察其别也。

老平:小时候长辈曾出难题,说前有大江后有追兵,而眼前有一叶小舟,小舟只能载二人,自己上去划舟后,是载母亲、妻子还是儿子?众小孩苦思冥想、争论不休。我有点不满:我不会遇到这种情况的,真遇到了我就会知道载谁的。长辈闻言笑而不语。

子薇:不懂。

老平:宰我的问题是一种极端的假设,孔子是老师因此作了回答。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类似不切实际的问题是不需要思考的,因为发生的几率很低,思考这类问题是自找麻烦。另外,有些问题不能靠想象来回答,当事情真发生的时候,按照第一反应去做就行。

8)曾子有疾

子薇:《论语
泰伯》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钱穆曰:曾子此章,病危临革而犹云云,可见其平日修养之诚且固。言修身者,于此不当忽。

老平:“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是曾子对当官者提出的三项修身原则。“动容貌”对应仪容,“正颜色”对应态度,“出辞气”对应言语。仪容动而礼节之,态度变而正规之,言语出而辞修之。这三者在《礼记·曲礼》的表述是:“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9)以能问于不能

子薇:《论语
泰伯》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老平:“以能问于不能”,是因为能者非全能,必有不能之处,故须补其不能;“以多问于寡”,是因为多者非全部,必有欠缺之处,故须补其欠缺;“有若无,实若虚”,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体现;“犯而不校”指言语冒犯而不去计较,因为内心充实不为外界所动。

10)托孤寄命

子薇:《论语
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老平:这是谈君子任事能担当,能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托孤寄命可以看三国的诸葛孔明,大节不变可以看南宋的文天祥。这段话与曾子的另一段文字相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1) 任重道远


子薇:《论语
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老平:《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是自明自新,“亲民”是明人新人,合起来就是“仁以为己任”。“止于至善”是使自己和他人到达完善之地而不迁移,它是需要践行一辈子的事情,是“死而后已”的事情,如果“不弘毅”就会半途而废。

12)战战兢兢

子薇:《论语
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钱穆语:(这五章)皆记曾子语。首记曾子临终所示毕生战兢危惧之心。次及病革所举注意日常容貌颜色辞气之微。再记称述吾友之希贤而希圣。。。合此五章观之,心弥小而德弥恢,行弥谨而守弥固。以临深履薄为基,以仁为己任为量。曾子之学,大体如是。后两章自似孟子气象,于此可见学脉。

老平:这段话可以参看《孝经》。《孝经》里孔子对曾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曾子是孝子,因此对待身体问题抱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后世儒道两家的修行都很重视护养身体,而《诗·小雅·小旻》的这三句诗也被经常引用。

 

13)危邦不入

子薇:《论语
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老平:前面的“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与治学、修身有关;后面几句与用世有关。从前面两句可知儒家自修重视诚信与好学,从后面几句可知儒家入世重视权变和实用。朱子对前面两句的解释是:“不笃信,则不能好学”;“不守死,则不能以善其道”。“守死者笃信之效,善道者好学之功。”(老平
2013-7-14整理)

 


膜拜

鸡蛋
2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07:09 , Processed in 0.03262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