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老平的个人空间 http://129.226.69.186/bbs/?324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战国文物《行气玉铭》

热度 15已有 2140 次阅读2012-7-10 11:41 |个人分类:随笔见闻| 气功, 文物, 行气玉铭

 


《行气玉铭》是一个小玉柱,原为合肥李公木收藏,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据郭沫若考证,此文物系战国初期
(约公元前380)的制品。网上有一种说法,说玉柱是一九七五年长沙马王堆的出土文物,如百度百科对“行气铭”词条的解释。其实把小玉柱当成是马王堆出土文物是不对的。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这个文物就曾被称为《玉刀珌》,后来甲骨四堂之一的罗振玉将其命名为《剑珌》,并将拓文载于《三代吉金文库》中。上世纪四十年代,闻一多在他的《神话与诗》一书中,论及古代导引行气时,将其命名为《玉珌铭》。

目前天津博物馆对这个文物的说明是:战国《青玉行气铭饰》,呈12面楞柱状,表面刻篆书铭文45字:“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其舂在上,地其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论述了呼吸和行气的全过程,是我国古代关于气功修练的最早记录,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字学价值。

 

天津博物馆给出的铭文沿用了郭沫若的考证,而历史上对《行气玉铭》的研究意见并不一致,具体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文物的命名,二是文字的考证,三是铭文的含义。

 

关于文物的命名,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个名字外,建国后郭沫若把它命名为《行气玉佩铭》,陈邦怀命名为《行气玉铭》,天津博物馆则命名为《青玉行气铭饰》,还有人命名为《行气玉杖首》。从玉柱的形状结构来看,它是一个棱柱体,中空但未穿顶,一面下部有一孔与内腹相通,棱面经过抛光。由于玉柱中空且一面有小孔与之相通,因此叫“玉铭”、“铭饰”、“玉杖首”、“玉佩铭”都有一定的道理,而称之为“玉铭”则较为中性。


 


 

关于文字的考证,历来争议很多。《行气玉铭》是十二面体的小玉柱,每面刻篆文3字,有36字,加上重文9字,《行气玉铭》共有45字,其中不重复的字只有22个,但有争议的字却多达10个之多。如:“深”作“吞”, “伸”作“神”,“萌”作“明”,“退”作“复”,“几”作“兀、其”,“舂”作“木、樁”等。目前大都采用郭沫若的译法。

 

关于铭文的含义,一般都认为是古代练气的方法,但具体涵义却纷纭其说。有深呼吸说,有练周天说,有房中术说等。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写道:“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鉴于《行气玉铭》被公认为中国最早的气功文物,因此有必要参考一下古代练功的文献。《性命圭旨》是明代的书籍,是道家丹道派在明代进入成熟时期的代表著作。书中在“第一节口诀”里写道:“工夫至此,自然精神朗发,智慧日生,心性灵通,隐显自在。自然有一段清静阖辟之机,自然有一段飞跃活动之趣。自然有一点元阳真炁从中而出,降黄庭,入土釜,贯尾闾,穿夹脊,上冲天谷,下达曲江,流通百脉,灌溉三田,驱逐一身百窍之阴邪,涤荡五脏六腑之浊秽。”

从练功的角度来看,《性命圭旨》的这段描述与《行气玉铭》的文字颇为相近,都形象地描述了从中丹田入手的练气过程和气机运行的现象。区别在于《行气玉铭》是言简意赅,没有用隐语。

因此可以得出几点提示:1.早期古人重视练心、练形,到了战国已经有了练气的内容。2.战国时期的练气,似乎比较重视从中丹田练起。3.早期练功朴素,用语简洁,不作修饰;后世练功喜用隐语,但描述较为详细。4.《行气玉铭》描述了周天练法的第一个回合,这一点得到了现代练功人的实证,如李少波的真气运行法。(老平 2012-7-10


膜拜

鸡蛋
15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5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回复 2012-7-11 12:00
从则生,为什么要说顺则生呢?
回复 老平 2012-7-12 07:53
: 从则生,为什么要说顺则生呢?
铭文的内核有两点:1.气的运行路线,是任脉降而督脉升。2.气的变化内容,以呼吸之气引动体内之气,进而产生精、气、神的转化。所谓“顺则生”是指第2点,如果能有效地促使精---气---神的转化就能长寿,反之会短寿。
回复 2012-7-12 11:10
老平: 铭文的内核有两点:1.气的运行路线,是任脉降而督脉升。2.气的变化内容,以呼吸之气引动体内之气,进而产生精、气、神的转化。所谓“顺则生”是指第2点,如果能 ...
谢谢。我说那篆文是从吧?
回复 老平 2012-7-12 17:57
: 谢谢。我说那篆文是从吧?
对于那个字,郭沫若、闻一多、罗振玉都作“顺”解,陈邦怀作“巡”解。暂时没有发现有专家作“从”解。
回复 2012-7-14 05:26
老平: 对于那个字,郭沫若、闻一多、罗振玉都作“顺”解,陈邦怀作“巡”解。暂时没有发现有专家作“从”解。
按结构,这个字就是巡没错,说它是顺勉强,应该是从意义上判定。说是从 (從),意义上跟顺一样顺当,字形上就更近了。上边的三个拐杖能不能是“从”呢?我没有直接的字例。但是是不是有人把巠中的三个拐杖写成从的?
回复 老平 2012-7-15 08:14
: 按结构,这个字就是巡没错,说它是顺勉强,应该是从意义上判定。说是从 (從),意义上跟顺一样顺当,字形上就更近了。上边的三个拐杖能不能是“从”呢?我没有 ...
按结构来看,那个字确实更像“从”的繁体“從”,其实古人也有“从”“逆”相对的用法,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写道:“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祸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那为什么专家都不训作“從”呢?原因是历史上“从”字有一个演变的过程,甲骨文、金文和小篆都作两人相随之状,后来才增加了一个表示在路上走的义符,现代又简化为初始状态。其变化过程是从---從---从。因此,尽管那个字的字型很像繁体的“從”,但专家都不把它作“从”解。
回复 2012-7-15 22:46
老平: 按结构来看,那个字确实更像“从”的繁体“從”,其实古人也有“从”“逆”相对的用法,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写道:“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 ...
假如这个演变是绝对的而且时间也正确,作从字解确实存在问题。但是作顺字解呢?问题更大。
回复 老平 2012-7-16 08:44
: 假如这个演变是绝对的而且时间也正确,作从字解确实存在问题。但是作顺字解呢?问题更大。
从字型来看,“從”字较像;从意思来看,“顺”字教通。如果作“巡”字解,就难以与后面的“逆”相对。
回复 2012-7-25 09:46
老平: 从字型来看,“從”字较像;从意思来看,“顺”字教通。如果作“巡”字解,就难以与后面的“逆”相对。
顺从吗。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5 13:54 , Processed in 0.03201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