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3
低调的华为和中国创新的未来
贾鹤鹏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于12月1日在加拿大被扣押迅速引爆了网络舆情。而她被扣当天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张首晟突然死亡,也在网络上引发了经久不息的阴谋论。不论是阴谋论的泛滥,还是对抓人事件时机(中美两国元首达成的贸易战“休战”协议墨迹未干)的惊诧,都能看出各界对中国经济和自主创新的深忧。
的确,从中兴被断供和罚款,到核电技术被封锁,再到福建晋华被制裁,以及最近美国终于对华为挥起了利剑——先是禁止华为入网,随后游说盟国抵制华为,再到这次要求加拿大抓人,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的态势确实越来越明显。对此,《纽约时报》的报道也直言不讳。该报12月7日的报道中曾评价:“对于试图限制中国科技在全球扩张——特别是会构成安全风险的技术设备,并加强对伊朗制裁的美国政府官员而言,拘留是一件好事。”
毫无疑问,这给中国科技创新的未来带来严重的压力。但因此担忧中国的科技创新进程将要夭折,或者断言中国应该完全靠自力更生实现创新,都不可取。
这一点,华为用它的冷静和淡定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即便是“公主”被扣,即便网络舆情人声鼎沸,即便中国政府也做出了强硬的表态,华为发表的却是一段滴水不漏的冷静声明:
“近期,我们公司CFO孟晚舟女士在加拿大转机时,被加拿大当局代表美国政府暂时扣留,美国正寻求对孟晚舟女士的引渡,面临纽约东区未指明的指控。
关于具体指控提供给华为的信息非常少,华为并不知晓孟女士有任何不当行为。公司相信,加拿大和美国的法律体系会最终给出公正的结论。
华为遵守业务所在国的所有适用法律法规,包括联合国、美国和欧盟适用的出口管制和制裁法律法规。”
我们不知道华为的冷静是否体现了其问心无愧的自信,但这种表述却突显着该公司合规合约尊重法律的追求。与此同时,华为也为孟晚舟聘请了最优秀的律师,在法律层面做出了极大努力。而孟晚舟被扣后引发的欧美股市动荡,如12月7日美国芯片类股集体大跌,费城半导体指数收跌3.74%;AMD收跌8.64%,恩智浦、英伟达、美光科技均收跌超6%,英特尔跌超4%。这说明华为已经成为了对世界市场构成很大影响的企业,这也会是影响华为命运的一个博弈因素。
要更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还要简单地过一下把孟晚舟被扣与张首晟去世联系在一起的阴谋论。
辨析阴谋与阳谋
由于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扣押与华裔科学家张首晟去世发生在同一天,两人还被编造同时赴G20举办地阿根廷,加上同样在12月1日,与中芯国际签订极紫外光刻机的荷兰光刻机霸主ASML公司的元件供应商Prodrive工厂发生火灾。这些事件迅速被好事者联系在一起,并把此前华为高管余承东接待张首晟探访华为等也串起来,勾画出一个生动的阴谋论故事:张首晟要与华为合作开发下一代芯片,所以遭到了谋杀。
虽然故事编造者还搞不清楚张首晟的基础研究(张首晟利用“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开发芯片的想法,连基础研究都够不上)与芯片开发这种产业化工作相差万里,但他们故事中有一点是对的,那就是,对中国技术崛起颠覆美国技术优势的担忧,已经成为美国朝野各界共识。11月底美国公布的针对中国的301调查报告更新本中,的确提到中国有可能通过张首晟主导的丹华资本那样的风投,来获取美国技术。但张教授和丹华资本都没有受到任何限制性措施,更谈不上有对张首晟教授犯罪的必要性了。
虽然与阴谋论无关,但直指美国风投公司这样的市场化主体(张首晟教授是美国公民)涉嫌转移美国技术,这的确表明美国要对中国的技术发展全面施压了。这样一来,虽然没有阴谋论所指的绑架暗杀等手段,但禁供、罚款、甚至抓人等阳谋不可避免。
有读者可能会问,反正都是打压手段,区分阴谋和阳谋有何意义?
有,而且意义很大!阳谋就代表着双方都需要遵循既定的游戏规则,都需要尊崇证据和国际主流规范;也代表着被打压方需要理性地对待各种指控,而攻击一方在无力反击被打压方呈现的各种证据时,也要愿赌服输。
回到华为的案例,其遭遇与中兴前不久的经历非常类似。笔者在今年4月中兴事发不久撰写的《中兴违规与美国大棒:全球化下的自主创新何解?》一文中的很多判断,在几个月后的今天看来仍然有效。
“单纯把封杀中兴购买美国芯片当做美国不讲理地打压中国高科技是片面的……不过,这一具有偶然性的行为的背后,有其必然的原因。那就是随着中国崛起,两国即便只是商业公司之间的竞争,也体现着崛起中的中国对美国制定的全球秩序的挑战,包括对向伊朗禁运的挑战。
美国要求的,是不能把美国战略与高科技产品卖给伊朗,不论是终端产品还是被加入到第三方产品中的零件、芯片。包括中兴通讯在内的下游生产商,在采购美国技术、零件和软件时都签过协议……由于电信高端产品都躲不过美国的重要零件,所以美国的这个禁令,事实上通过对技术的垄断把国内法上升到具有国际普遍约束力。因此,美国政府处罚中兴,是在既有国际秩序下的合法行为。但在这时选择高调处理此事,显然有敲山震虎的味道。”
假如华为确曾有过与伊朗的交易,上面对事件性质的判断仍然是合理的。也就是说美国的行动是基于对其制定的全球秩序的维护。据统计,美国通过“出口管制法律与条例”、“反贪污受贿条例”和强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萨班斯法案》,以国内法几乎管辖着八成以上跨国企业的相关行为,这被称为美国的“长臂管辖”原则。
但何时维护这种“长臂管辖”原则,如何维护,由谁来维护,却大有讲究。华为被指控的利用香港天通公司(Skycom)与伊朗进行贸易,发生在2009-2014年间的奥巴马时代。假如这一行为确实存在,在当时美国对伊朗主和的呼声主导下,看似未被追究,但在打压中国高科技崛起的大背景下,可能很小的业务额也会成为严重罪行的把柄。
当然,此处笔者认为华为是否真参与给伊朗售卖美国产品高度存疑。2009-2013年间,华为已经是营业额上千亿的巨头(华为2009年销售额1491亿元人民币,2013年销售额2390亿元人民币),应该犯不着和伊朗做那点生意而冒险(据指控还不是电信核心产品),何况还是由CFO这样级别的高管亲自出马。
回到本文主旨,即美国的打压仍然出于其维护由其主导的既定国际秩序的目的,这一点对于探讨本文主旨——中国创新的未来——非常重要。
“中国规则”与产业政策
之所以“美国对中国高科技的打压是为了维护美国主导的现有的世界和市场秩序”这一判断非常重要,因为在美国的朝野各界,如今对压制中国形成共识的前提是,中国的崛起意味着对既有秩序的颠覆。此前,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和思想精英普遍认为,随着中国的崛起,它将不得不接受世界规则,比如对互联网的全面开放。但近年来,美国精英阶层吃惊地看到,中国并没有按照“既定”的路径崛起,而且正在把“中国规则”施加于它能影响到的范围。近日,《纽约时报》高调发表了一组名为《中国规则》的报道,集中以非常具有视觉震撼力的手段反映了这种现象。
《中国规则》系列的多篇文章,既探讨了以前人们没有注意的中国崛起的因素,比如小平南巡后的官员下海,在没有改变政治制度的情况下让民营企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也以冷静的语气展示了中国与西方不同、但却促进其成功的规则,包括国家对经济领域的强力介入,对互联网内容高度管控却对经营放任,以及在退出私人生活领域的同时又能对社会保持强大控制等等。
也就是说,美国朝野各界现在所担心的,也许不是中国高科技崛起本身,而是其崛起不按照西方的规则,或者用“中国规则”来取代美国主导的世界规则。近年来甚嚣尘上的“厉害国”论调无疑让这种担忧找到了依据。在这一背景下,就不难理解美国何以对“中国制造2025”这样的国内产业政策,或者中国“千人计划”这样的人才吸引措施如此耿耿于怀了。因为在美国主流意见看来,在自由竞争的现有国际秩序下,美国高科技行业有高度的自信引领世界,即便一些行当落伍,但只要规则合理,也不会对美国整体竞争力构成威胁。但类似于“中国制造2025”这样的产业政策,却会让国家力量介入市场竞争,以国家手段,包括巨额投资和强制转让技术等,胁迫对手就范。
在中美两国谈判中,中国政府多次否认了“强制技术转移”指控。但高科技领域赶超型的产业政策的确会对市场产生影响,这已经是很多经济学家的共识。政府投入巨资催生的高技术国企,与多年在市场打拼下来的市场主体不同。前者往往有明确的追赶和超越的目标,也有要完成目标的确定时限,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固然会突击研发,但很可能缺乏几十年磨一剑的耐心。相反,突击挖人可能是普遍的做法。这种手段也许不违法,但给对手施加的压力却是巨大的。如果在这一过程中还涉及到动用其他打压手段,很容易给竞争对手造成不守规则的印象,因此而寻求本国政府的支持来进行反击也在情理之中了。
在中国经济还没有崛起时,比如在PC机时代,微软等企业也频频遭受盗版等冲击,那时中国政府也资助“龙芯”这样的公司来叫板英特尔。何以那个时候美国没有动用国家力量来“反击”呢?因为微软-英特尔的力量实在过于强大。但现在不同,美国企业界普遍的共识是,借助国家力量的中国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在很多领域实现不遵守既定规则的超越,这就需要进行反击了。
低调的华为与中国创新的未来
虽然美国方面气势凌厉的攻击看起来霸道,但平心静气思考,会发现这些打击都是在维护现有规则体系(当然是美国主导的)。之所以杀伤力巨大,不是因为不讲理,而是因为动用了“高科技产品禁供”这一杀手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有必要回到本文开篇提出的华为的冷静和淡定。华为的声明在巧妙地回避可能的连带责任的基础上(可对比下京东在刘强东事发时第一时间做出的“老板无错”的声明),体现了对法律和国际规则的熟悉与遵守。而这一在很多爱国青年看来“示弱”的举动,其背后的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实际上牵涉到中国创新的未来。
何以会把两件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联系到一起?笔者一直以来的观点是:中国创新取得现有成果的首要原因,是充分利用了全球化带来的资源自由配置的优势。尽管外部压力剧增,但全球化的基本条件并未丧失和逆转。要继续利用全球化的便捷,就更需要遵从与全球化联系在一起的既定行为规范,即便这些规范很多看来并不合理。
从这个视角看起来,我们就会发现,美国的一系列举动,固然与打压中国高科技有关,但更加侧重的是形成强大的压力,让就范者符合既定的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从中兴开始,美方的重点就在促使对方合规合约上。对华为,虽然打击力度不可谓不大,包括禁入电信网络等,但理由主要是国家安全。这次孟晚舟出事,也主要是因为涉嫌打破了美国对伊朗的禁运。实事求是地说,美国并没有因为华为在竞争中不断击败包括美国公司摩托罗拉以及爱立信、诺基亚等西方竞争者而打压华为。尽管特朗普不断声称要从现有全球化体系中“退群”,但全球化的资源自由配置这个规则还没有被打破。
而任正非和公司高层的清醒更是让人钦佩,很显然这次孟晚舟身陷囹圄没有改变公司的理性。
很明显,华为的低调、清醒、务实甚至是必要的妥协,并没有阻碍公司的技术进步。在芯片领域,华为已经实现了自产芯片对移动终端供货量三分之二的供货量(当然,华为麒麟芯片的研发也主要在国外)。在5G领域,虽然华为还不能像坊间的“厉害国”的说法那样碾杀高通标准,但却完全可以称为“5G时代最有集成能力和工程实施能力的科技引领者”。集成能力意味着集纳各种技术和产品,这一过程本身就要求华为更加重视合规合约,在既定市场和管制体系之内取得突破。
所以实际上,不论这次孟晚舟本人是否真的被查出问题,被指控后是否能被解救,或者是否真被发现历史上曾有向伊朗销售美国产品的证据,华为目前的合规守约尊重法律的做法,都让人相信它应该不会遭受毁灭性打击。而实际上,华为这种低调务实尊重程序的做法,在中国高科技企业中、特别是经过打拼成长起来的高科技民营企业中不是个例。
对于这些企业而言,科技创新的目的是企业自身的发展。创新本身不是目的,创新更不是为了在诸如2025年这样的时间节点实现特定政策指标。这样的企业,虽然今后会面临更加严酷的国际竞争环境,虽然可以肯定今后的增长不会像过去那样迅速,但它们多年来通过合规合约的市场化竞争打拼出来的江山,并不会因为外部环境变得更加严峻而轻易丧失。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它们才意味着中国自主创新的未来。这种状况,不会因为某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而发生改变,与特定时间节点相联系的产业政策也不会一下子就让它们脱胎换骨。反过来,特定的时间节点,往往只具有政策宣示的意义而不具有实际的市场价值。
这么说,并不是说政府就应该在科技创新中不再作为。恰恰相反,政府应该把更多科技资源投入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尽量避免投入巨资在指定时间实现特定技术的赶超。政府也应该真正把鼓励科技企业合约合规、乃至约束科研领域的不当行为,作为比专利和论文产出及技术超越更加重要的政策目标。我们充分相信,即便有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打压,但随着华为这样低调务实守约合规的高科技企业的不断增加,中国的自主创新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我是西物: 实事求是地说,美国并没有因为华为在竞争中不断击败包括美国公司摩托罗拉以及爱立信、诺基亚等西方竞争者而打压华为-------------作者写这句时,是处于酒醉状态 ...
duanjian: 1965年8~9月美苏两个超级核大国,向联大提交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草案,1968年6月联大核准该条约草案,1970年3月5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正式生效。该条约中 ...
我是西物: 实事求是地说,美国并没有因为华为在竞争中不断击败包括美国公司摩托罗拉以及爱立信、诺基亚等西方竞争者而打压华为-------------作者写这句时,是处于酒醉状态 ...
GMT+8, 2024-11-5 20:46 , Processed in 0.03171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