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菊 发表于 2015-1-10 06:32:16

【阅读材料】《古诗源》清·沈德潜 编

本帖最后由 山菊 于 2015-1-9 17:33 编辑

[山菊按]:
新年伊始,准备开启俺学诗的第二个‘十年计划’~~~就是读书养气{:soso_e182:}。准备从嚷嚷了好久的《古诗源》开始,就是以它做时间轴,适当横向探索。当然还是随缘,有时间就学一点,没空就算啦{:soso_e113:}。希望老师同学们扶持一把,让俺少走些弯路{:soso_e183:}!


另:文中拼音是我加的,有问题的涂成红色,哪位老师先看见就给解答一下,谢谢先!!!




---------------------------------------------------------序---------------------------------------------------------
  
诗至有唐为极盛,然诗之盛,非诗之源也。今夫观水者,至观海止矣,然由海而溯之,近于海为九河,其上为洚水,为孟津,又其上由积石以至昆仑之源。《记》曰:“祭川者先河后海”,重其源也。唐以前之诗,昆仑以降之水也。汉京魏氏,去风雅未远,无异辞矣。即齐梁之绮缛,陈隋之轻艳,风标品格,未必不逊于唐。然缘此遂谓非唐诗所由出,将四海之水非孟津以下所由注,有是理哉?

有明之初,承宋元遗习,自李献吉以唐诗振,天下靡然从风。前后七子,互相羽翼,彬彬称盛。然其敝也,株守太过,冠裳土偶,学者咎之。由守乎唐而不能上穷其源,故分门立户者,得从而为之辞,则唐诗者,宋元之上流,而古诗又唐人之发源也。予前与树滋陈子辑唐诗成帙(zhì),窥其盛矣。兹复溯隋陈而上,极乎黄轩,凡三百篇、楚骚而外,自郊庙乐章,讫童谣里谚,无不备采,书成,得一十四卷。不敢谓已尽古诗,而古诗之雅者,略尽于此,凡为学诗者导之源也。

  昔河汾王氏,删汉魏以下诗,继孔子三百篇后,谓之续经,天下后世群起攻之曰僭。夫王氏之僭,以其拟圣人之经,非谓其录删后诗也。使误用其说,谓汉魏以下学者不当搜辑,是惩热羹而吹齑(jī),见人噎而废食,其亦翦翦拘拘之见尔矣。予之成是编也,于古逸存其概,于汉京得其详,于魏晋猎其华,而亦不废夫宋齐后之作者。既以编诗,亦以论世,使览者穷本知变,以渐窥风雅之遗意,犹观海者由逆河上之以溯昆仑之源,于诗教未必无少助也夫!


  康熙己亥夏五,长洲沈德潜书于南徐之见山楼。





---------------------------------------------------------例言---------------------------------------------------------
  
康衢击壤,肇开声诗。上自陶唐,下暨(jì)秦代,韵语可采者,或取正史,或裁诸子,杂录古逸,冠于汉京,穷诗之源也。诗纪备详,兹择其尤雅者。

  风骚即息,汉人代兴,五言为标准矣。就五言中,较然两体。苏李赠答、无名氏十九首,古诗体也。庐江小吏妻、羽林郎、陌上桑之类,乐府体也。昭明独尚雅音,略于乐府,然措词叙事,乐府为长,兹特补昭明选未及。后之作者,知所区别焉。

  安世房中歌,歌中之雅也。汉武郊祀等歌,诗中之颂也。庐江小吏妻、羽林郎、陌上桑等篇,诗中之国风也。乐府中亦具三体,当分别观之。

  曹子建云,汉曲讹不可辨。魏人且然,况今日耶。凡不能句读及无韵不成诵者均不录。

  苏李以后,陈思继起,父兄多才,渠尤独步,故应为一大宗。邺下诸子,各自成家,未能方埒(liè)也。嗣宗触绪兴怀,无端哀乐,当涂之世,又成别调矣。

  壮武之世,茂先休奕,莫能轩轾。二陆潘张,亦称鲁卫。太冲拔出于众流之中,丰骨峻上,尽掩诸家。钟记室季孟于潘陆之间,非笃论也。后此越石景纯,联镳接轸。过江末季,挺生陶公,无意为诗,斯臻至诣,不第于典午中屈一指云。

  诗至于宋,体制渐变,声色大开。康乐神工默运,明远廉儁无前,允称二妙。延年声价虽高,雕镂太甚,未宜鼎足矣。齐人寥寥,玄晖独有一代,元长以下,无能为役。

  萧梁之代,风格日卑。隐侯短章,犹存古体。文通仲言,辞藻斐然。虽非出群之雄,亦称一时作者。陈之视梁,抑又降焉。子坚孝穆,并以总持。略其体裁,专求名句,所云差强人意者耶。

  梁时横吹曲,武人之词居多。北音铿锵,钲铙兢奏。企喻歌、折杨柳歌词、木兰诗等篇,犹汉魏人遗响也。北齐敕勒歌,亦复相似。

  北朝词人,时流清响。庾子山才华富有,悲感之篇,常见风骨,所长不专在造句也。徐庾并名,恐孝穆华词,瞠乎其后。

  隋炀帝艳情篇什,同符后主,而边塞诸作,矫然独异,风气将转之候也。杨处道清思健笔,词气苍然。后此射洪曲江,起衰中立,此为之胜广矣。

  汉武立乐府采歌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杂谣歌词,亦具收录,谓观此可以知治忽验盛衰也。愚于各代诗人后嗣以歌谣,犹前人志云。

  汉以前歌词,后人拟作甚夥,如夏禹玉牒词,汉武帝落叶哀蝉曲类是也。词旨可取,不妨并登,真伪自可存而不论。然如皇娥、白帝歌,事近于诬;虞姬答歌、苏武妻答诗,词近于时,类此者不敢从俗采入。

  诗非谈理,亦乌可悖理也。仲长统述志云:畔散五经,减灭风雅,放恣不可问矣。类此者概所屏却。


  晋人子夜歌,齐梁人读曲等歌,俚语俱趣,拙语俱巧,自是诗中别调。然雅音既远,郑卫杂兴,君子弗尚也。愚于唐诗选本中,不收西昆香奁诸体,亦是此意。

  新城王尚书向有古诗选本,抒文载实,极工裁择。因五言七言分立界限,故三四言及长短杂句均在屏却。兹特采录各体,补所未备。又王选五言兼取唐人,七言下及元代。兹从陶唐氏起,南北朝止,探其源不暇沿其流也。

  诗之为用甚广。范宣讨贰,爰(yuán)赋《摽梅》;宗国无鸠,乃歌《圻(qí)父》。断章取义,原无达诂也。笺释评点,俱可无庸。为学人启途径,未能免俗耳。

  书中徵(zhēng)引,宜录全文。录疏通大义,匪同笺注。凡经史子集,时从删节,近于因陋就简,识者谅诸。

  德潜学识浅尠(xiǎn),于剬(zhì or duān?)诗辑颂,略无所得。此书援据典实,通达奥义,得三益之功居多,参订姓氏,详列于简。

  归愚沈德潜识








山菊 发表于 2015-1-10 06:43:18

本帖最后由 山菊 于 2015-1-9 17:46 编辑

---------------------------------------------------------                                     卷一---------------------------------------------------------

  
○古逸之一:击壤歌


  击壤歌 ①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②


【沈注】
① 《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
② 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
------------- 学习笔记 -----------
-------------------------------------
【网释】
1。《帝王世纪》:西晋时代皇甫谧编写的自古至今关于所有朝代的世系王统的一本书。
2。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打击土堆而唱歌。
3。帝力:帝王的权力。

《汉语大词典》:击壤歌(击壤歌)  拼音:jī rǎng gē
古歌名。相传 唐尧 时有老人击壤而唱此歌。 汉王充 《论衡·艺增》:“传曰:有年五十击壤于路者,观者曰:‘大哉,尧德乎!’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尧何等力!’”按,《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晋皇甫谧 《帝王世纪》所引歌辞略异,末句作“帝何力于我哉!” 明无名氏 《鸣凤记·幼海议本》:“息风波,固皇图,愿见康衢《击壤歌》。”


【白话】
太阳出山下地干活,太阳下山回家歇息。渴了咱会挖井,饿了咱能耕种。咱们靠自己过日子,哪有帝王什么事?


【读后感】
尧的时代,到底距今多少年,是否有定论呢?这个不用翻书,咱有现成的资源可问:@老忙

我的印象,那时候的社会还是‘部落‘形式,部落首领虽然有威望,但除了多操心,在生活起居方面恐怕跟普通人也没多少差别。尧帝一直要禅让,不知道是否跟工作太辛苦有关?由此俺以小人之心度之,这首歌没准是他编出来的~~~你看,没帝王老百姓日子也过得好好滴,你们还是让偶退休了吧:)

关于‘击壤‘,想起插队时到山上干活,休息时坐在地头,闲得无聊的人有时候会抓起身边结板的土块砸着,口里哼着山歌~~~或许上古的人也是这样消遣的罢?

‘击壤‘也是用得蛮多的典故(共438),略浏览,好像宋明两代的诗人用得最多~~~录几个看看:


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魏晋·陶潜)
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声!初去郡(南北朝·谢灵运)
未尝肯问天,何事须击壤。(唐·王维)
可怜一曲村田乐,犹是尧民击壤音。(宋·马廷鸾)
凿井未成歌击壤,射熊犹得梦钧天。(宋·王安石)
无适无莫羲皇人,不忧不惧击壤民。(宋·李石)
击壤歌太平,门无督租吏。(宋·陆游)
尧民击壤歌,千古犹得闻。(宋·范仲淹)
击壤先生黄色论,卖薪老子翠微歌。(宋末元初·方回)
岁时无事得如此,击壤何必非尧民。(元·虞集)
击壤之前未有诗,击壤之后诗堪疑。(明·陈献章)
一卷尧夫集,同为击壤声。(清·郑用锡)
天心庙略定如何,百世谁闻击壤歌。(近现代·张中行)
击壤三年翁失马,沿途两耳妃呼豨。(当代·聂绀弩)






'击壤'这个词,我在还不是很清楚其来源的情况下用过一次:

新中国六十华诞 (2009)      
逢此太平世,谁听击壤歌。朽株从内蠹,广厦向天摩。
绝处风光好,征途隐患多。区区一甲子,青史等闲过。      

记得是应练书法的婆婆要求写的,一共两首,在某论坛被极右的人骂了一回,还引起争论,以至我还没有看完跟帖就被版主把贴子雪藏了:)



月下 发表于 2015-1-11 23:30:31

百度百科上说的击壤不是这个意思啊。

没事哼两句 发表于 2015-1-12 00:04:45

谢谢分享。
此书我一直想读,却一直无缘拜读。

没事哼两句 发表于 2015-1-12 00:10:14

击壤歌倒是读过。
曾经也戏仿过一次击壤歌:
扫兴而去,乘兴又来。随口而吟,信手而掰。----格律于我何有哉!

山菊 发表于 2015-1-12 01:52:17

没事哼两句 发表于 2015-1-11 11:04
谢谢分享。
此书我一直想读,却一直无缘拜读。

朋友前几年送我一本~~~是读大学时买的。他们夫妇都是中文系出身,现在也都转做’码农‘了。上次去他们家做客,就把一些诗词旧书送我了。

欢迎一起来读~~~最好是写点读后感哦{:189:}

月下 发表于 2015-1-12 02:13:57

月下 发表于 2015-1-11 23:30
百度百科上说的击壤不是这个意思啊。

呃,不用了吧。百度第一条就是。

击壤就是前面放个木板,离远了拿土块砸。盛世之中酒足饭饱之后才会作的消遣,所以用以为赞誉盛世。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5-1-12 05:25:15

月下 发表于 2015-1-12 02:13
呃,不用了吧。百度第一条就是。

击壤就是前面放个木板,离远了拿土块砸。盛世之中酒足饭饱之后才会作的 ...

历代老百姓的理想就是三饱一倒,于是上古时代的《击壤歌》就成了盛世作品了{:189:}

山菊 发表于 2015-1-27 05:26:30

本帖最后由 山菊 于 2015-1-27 08:16 编辑

○古逸之二:康衢谣

  康衢谣①  
  立我烝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沈注】
① 《列子》:帝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与不治与,亿兆愿戴己与,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云。

【搜韵网注】
《诗纪》云。一作康衢歌。《列子》曰: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与。不治与。愿戴己与。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云云。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闻之大夫。大夫曰:古诗也。

-------------------------------------
------------- 学习笔记 -----------
-------------------------------------


【网释】
1。《漢語大詞典》:康衢 拼音:kāng qú四通八达的大路。
   《列子·仲尼》:“ 尧乃微服游於康衢。”
   《晋书·潘岳传》:“动容发音,而观者莫不抃舞乎康衢,謳吟乎圣世。”
   唐 元稹 《哀病骢》诗:“曾听禁漏惊衙鼓,惯踏康衢怕小桥。”

2。烝民:《漢語大詞典》:烝民 拼音:zhēng mín 众民;百姓。
    《孟子·告子上》:“《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南朝 陈徐陵 《报尹义尚书》:“变大风于五礼,驱烝民于昌辰。”
   宋 司马光 《进士策问》之二:“使不善之人任事九年,烝民汎滥。”
   清 惜秋旅生 《维新梦·训农》:“示吾儕要术重编,降康年粒我烝民外。”

3。莫匪:《汉语大词典》:莫匪 拼音:mò fěi 同“莫非”。
   《诗·周颂·思文》:“思文后稷 ,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尔极。” 朱熹集传:“言后稷之德,真可配天,盖使我烝民得以粒食者,莫非其德之至也。”
   匪:筐子,有借爲“非”者。

4。极:本义是房屋的正梁。后来衍生出很多意思,名动形副词都有。这里应该是‘准则’:
   莫匪尔极。——《诗·周颂·思文》
   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5。则:本义是准则,法则。为会意字~~~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有物有则。——《诗·大雅·庶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

【笺注】“极”、“识”、“则”同韵。

【白话】
我们老百姓,日子过得好。难道不应该,功劳归帝尧?莫问古今事,跟着他就好!


【读后感】
查了不少资料,似乎都认为这首跟《击壤歌 》唱反调~~~同是在‘康衢‘这个地方,老人们说我们靠自己劳动生活,有没有帝王都一个样。而孩子们却‘朵朵葵花向太阳‘,不究古,不疑今,‘大海航行靠舵手‘,我们都跟着尧帝走~~~介个,是咋回事呢?






山菊 发表于 2015-2-11 05:28:18

本帖最后由 山菊 于 2015-2-10 16:32 编辑

○古逸之三:伊耆(qí)氏蜡辞①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②


【沈注】
①《礼记·郊特牲》云:“伊耆氏始为蜡。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祝辞曰:
② 末句言草木归根于薮泽,不生于耕稼之土也。


-------------------------------------
------------- 学习笔记 -----------
-------------------------------------




【网摘】
【笺注】一、二、四句都叶韵(宅,壑,则)。

〖礼记曰: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祭坊与水庸事也。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昔伊耆 始蜡,以祭八神,其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则上皇祝文,爰在兹矣。”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以人告神,则为祝文,誄辞;其人已死,以文记人,则为墓铭、行状、碑誌,其类甚多。”

《伊耆氏蜡辞》出自《礼记·郊特牲》,先秦时代的作品。是一个叫伊耆氏(有说即神农氏)的部落首领“腊祭”活动时的祝辞。

①蜡(zhà诈):通“腊”。
      拼音:zhà韵部:祃〈动〉
      古代祭名。周朝年终大祭万物
      天子大蜡八。——《礼记·郊特性》
      又如:蜡腊(岁终祭祀);蜡坛(蜡祭之坛);蜡宾(年终祭祀的助祭人);蜡索(犹      蜡祭);蜡祠(蜡祭用的祠堂);蜡宫(供蜡祭用的宫室);蜡月(指周历十二月);      蜡日(年终蜡祭八神之日);蜡祭(祭名。年终合祭万物之神)
②宅:指原来的地方。
③作:兴起。
④泽:沼泽地。

(1)伊耆氏:古帝名,一说为神农,一说为尧帝。蜡(zhà):年终祭名。十二月祭祀各种神灵叫做蜡祭,祭时唱的祝辞,称为蜡辞。

(2)反:同“返”,归还。宅:居地。这里指原来的地方。壑:沟池。
(3)毋作:不兴。泽:水草丛杂的地方。

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的原因:《祀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

【叶公说】* 此一蜡辞的妙处是祭祀者一反通常的卑微态度,而以一种命令之口吻致祭。 命令水土各归其位,命令昆虫不要为害,杂草之属回到没有庄稼的沼泽生长。远古祭祀天地,祷颂祝愿,天地处于尊,而人类居于卑位,祭祀天地的言辞当然要“好言好语”,不能开罪啦。可是制此蜡辞的伊耆氏真是胆子很肥,居然用这样的口吻,而致祭的家伙胆子也很肥,居然就大声地唱颂了,这事发生在对天地极其尊崇的上古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可是千载而下却让人读得痛快异常,尊卑之位是谁定的?

*向读《东坡志林》,东坡引导引家语“ 心不离田,手不离宅”,不明所以,今知手当连臂,故曰不离宅,宅者,所当处也。

【【白话】
(神啊)让土壤呆在地里,水留在河沟。吩咐虫们老老实实,再把杂草送回沼泽。


【读后感】
网上查了一下'伊耆',似乎有点乱~~~大多说乃神农,一说即帝尧,另说是周代官名。再查字典,'伊'除了第三人称,也有'那'的意思。'耆'的本义是'老'。于是想起大学里学地层时有个地层组的名称很奇怪:'那高岭组'。老师解释说,最早发现这套地层的地质工作者想用发现地的山峰来命名,就问老乡山峰的名字。因为不通方言(年代久远记不清了,查了一下是在广西:),指指点点中只听老乡反复说'那高岭'~~~后来才得之老乡是问'哪个岭',哈哈!

这篇祷告词说是'先秦时代的作品',于是我想'伊耆',会不会是'那个老人'的误传啊?!

另外,'昆虫毋作'让我想起现在正红的'不作不死'~~~这个'作',是不是从这里来的呢?




山菊 发表于 2016-1-9 05:31:52


○古逸之4:尧戒①

  战战慄慄,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②

【沈注】
①《淮南子·人间训》。
②大圣人忧勤惕厉语。
-------------------------------------
------------- 学习笔记 -----------
-------------------------------------
【网摘】
①战战:战通”懍“,戒惧貌。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民困则多离叛,其祸必振矣,可不战战以待旦乎?可不慄慄而虑危乎?”

②《汉语大词典》:战战栗栗(战战栗栗,战战慄慄)拼音:zhàn zhàn lì lì
敬畏戒慎貌。《韩非子·初见秦》:“且臣闻之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汉书·昭帝纪》:“朕以眇身获保宗庙,战战栗栗,夙兴夜寐,修古帝王之事。”亦作“ 战战慄慄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复问 会 :‘卿何以不汗?’ 会 对曰:‘战战慄慄,汗不敢出。’”《旧唐书·文苑传上·张蕴古》:“抚兹庶事,如履薄临深;战战慄慄,用周文小心。”

③踬(zhì):跌倒,摔倒,受挫折。
故旧独依然,时危话颠踬。
蹉跎三十年,困踬卒颠仆。

④垤(dié):小土堆。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市人何憧憧,闹若穿垤蚁。

一、三、四句(慄、日、垤叶韵),”谨“有时作”慎“。

此铭文史称尧戒 , 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第一条铭文,铭文者,镌刻于器物上以劝戒或自勉之辞。

韩非子引先圣谚(先秦·无名氏)
不踬于山。而踬于垤。规有摩而水有波。我欲更之。无奈之何。

《淮南子-人间训》: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漏;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尧戒》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蹪于山而蹪于蛭。”是故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患至而后忧之,是犹病者已倦而索良医也,虽有扁鹊、俞附之巧,犹不能生也。

踬垤 zhì dié
语本古逸《尧戒》诗:“战战慄慄,日谨一日,人莫躓于山,而躓于垤。”比喻稍不经意,便遭蹉跌。 清 梅曾亮 《陈石士先生祭文》:“我初入都,翳路颠颠,推轂於泥,期居人先。躓垤莫振,拜公南旋。”

【山菊解读】
小心加谨慎,每天应如此。爬山少摔跤,土堆时绊倒。

【读后感】
嗯,大概就是'小心撑得万年船',否则就会'阴沟里翻船':)
尧真是个好领导啊~~~谆谆教导,和蔼可亲的样子:)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6-1-9 08:55:41

山菊 发表于 2016-1-9 05:31
○古逸之4:尧戒①

  战战慄慄,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②


踬垤,这个垤字让我想到耄耋的耋字,音都是“叠”。以前记耄耋的音,耄好记(近于毛),耋不好记。记忆如果联想、成片,形成规律就容易一些,特别是从一件事情,比如读帖、回帖、讨论,这样就形成记忆的强化。所以网上共同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以至字作偏旁有发“叠”音的,也有发至音的。就不列举了。

山菊 发表于 2016-1-10 02:09:58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6-1-8 19:55
踬垤,这个垤字让我想到耄耋的耋字,音都是“叠”。以前记耄耋的音,耄好记(近于毛),耋不好记。记忆如 ...

所以网上共同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 我也觉得是这样,大家讨论一下,不一定要出什么结果,但也时常能相互启发呢{:189:}

月下 发表于 2016-1-10 23:08:06

学习效率还是很高。明年这时候再来几首

山菊 发表于 2016-1-12 04:12:12

月下 发表于 2016-1-10 10:08
学习效率还是很高。明年这时候再来几首


赫赫,月下老师闭关良久,新年一出来就笑话偶呢{:235:}

本来我就是随兴而学么~~~周末看《中华好诗词》,记住了八个字:'为者常成,行者常至'。{:189:}

山菊 发表于 2016-1-12 04:16:43

本帖最后由 山菊 于 2016-1-11 15:19 编辑



○古逸之5:卿云歌①


  卿云烂兮,糺②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③


【沈注】
①《尚书·大传》:“舜将禅禹,于是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倡之,八伯咸稽首而和,帝乃载歌。”
②同纠。
③旦复旦隐寓禅代之旨。


------------------------------------------------------------
○古逸之6:八伯①歌


  明明上天,烂然②星陈,日月光华。弘③于一人。


【网释】
①伯:官名。相传尧舜时期有八伯,分管四方诸侯。
②烂然:分明的样子。
③弘:弘扬光大。
------------------------------------------------------------
○古逸之7:帝载①歌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②。四时从经,万姓允诚③。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贤善,莫不咸听④。鼚乎鼓之,轩乎舞之⑤。菁华已竭,褰裳去之⑥。


【网释】
①载:通“再”。
②常:固定不变。行:道路。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都有其不变的轨道。
③经:常道。万姓:万民,百姓。允:信服。
④迁:变迁,变易。咸:都。
⑤鼚(chāng):击鼓。轩:高举。
⑥菁华:精华。褰裳:撩起下衣。去:离开。


-------------------------------------
------------- 学习笔记 -----------
-------------------------------------
网上把这三段合成一首,那就一起学习吧:


【网摘】
  
【卿云歌】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舜帝首唱,四句一章,歌颂日月星云
明明天上,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八伯和之,继之以歌,颂扬舜帝功业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舜帝再和,日月四时喻王政行运规律
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续以自白,道禅让之合符人民期待
鼚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尾章四句歇拍,君臣鼓舞,褰裳去之

①卿云:一种彩云,古以为祥瑞的象征。卿,通“庆”。
②糺(jiū):即“纠”,结集、连合;缦缦,萦回舒卷貌。
③旦复旦:谓光明又复光明。旦,明亮。
④明明:明察。
⑤弘:大,光大。
⑥从经:遵从常道。
⑦允诚:确实诚信。
⑧论乐:论,通“伦”,有条理、有次序;论乐,器乐演奏整齐和谐。
⑨配:祭祀中的配飨礼。
⑩迁:禅让。
⑾鼚(chāng):鼓声。
⑿轩乎:翩然起舞貌。
⒀褰裳(qiān cháng)去之:指让贤退隐。褰裳,撩起下衣。

【笺注】全歌凡四换韵,首章四句以“ 烂、缦、旦”为韵脚。次押陈、人,再押“行、诚、灵、听”,尾章押“鼓、舞、去”。

【叶公说】此舜帝与臣子八伯的一时唱和,歌颂帝王择贤禅让。可与汉高祖《大风歌》参看,刘邦酣饮击筑高歌,悲伤的是无谋臣良将为守帝王之业,可是他把一些能干的、有可能威胁他刘汉江山的人都干掉了。天下为公,才有可能,“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以天下为后院之私产,则歌大风。此境界之霄壤有别也。


【山菊解读】
彩霞烂漫啊,祥云瑞气连。日月释光华,辉煌年复年。
圣明属上天,顺序列星辰。日月释光华,精芒耀一人。
日月循环久,星辰守道行。四季有规律,万姓自归诚。
和谐奏鼓乐,备礼飨神灵。帝位禅于贤,普天俱伏听。
鼚鼚啊击鼓,轩轩啊共舞。年高力已竭,退位撩衣去。


【读后感】
看来这是最早的合唱表演啦~~~主唱是即将退位的舜首领,然后八方副手合音。说实话,看起来也是蛮民主蛮自由的么:)

那时候的人好单纯,难怪《皇帝内经》说上古时候的人'恬惔虚无/形与神俱'。

顺手收几段宋代的《郊庙朝会歌辞》:
甘露流英,卿云舒采。灵俞有喜,神光晻暧。
穆穆来莅,洋洋如在。帝用居歆,泽及四海。

地届兴王,祥开图箓。典礼昭成,祺祥交属。
大辂逶迤,卿云纷郁。祐我含灵,锡兹介福。

惟帝佑德,卿云发祥。纷纷郁郁,五色成章。
奉日逾丽,回风载翔。歌荐郊庙,播厥无疆。

门有万里客(魏晋·曹植)
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褰裳起从之,果得心所亲。挽裳对我泣,太息前自陈。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

兰亭诗二首 其二(魏晋·谢安)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醇醪陶丹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古诗五首 其四(魏晋末南北朝初·无名氏)
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裾。青袍似春草,长条随风舒。朝登津梁山,褰裳望所思。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

春暮喜晴酬袁户曹苦雨诗(南北朝·何逊)
振衣喜初霁,褰裳对晚晴。落花犹未卷,时鸟故馀声。春芳空悦目,游客反伤情。乡园不可见,江水独自清。愿得同携手,归望对都城。

发表于 2016-1-12 06:15:22

下了很大功夫!

山菊 发表于 2016-1-13 02:56:57

仁 发表于 2016-1-11 17:15
下了很大功夫!

这样阅读对偶来说比较有趣呀~~~感谢网络,让我可以在诗歌的时空里任意'穿越'。碰到以前读过的作品,感觉像碰到一个老熟人,很开心的感觉呢{:189:}

我也会像老朋友那样跟TA打个招呼,再认真读一遍:)

山菊 发表于 2016-1-13 03:02:59



○古逸之8:南风歌①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②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沈注】
①《家语》:“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其诗曰:
② 叶平。


-------------------------------------
------------- 学习笔记 -----------
-------------------------------------
【网摘】  
①《家语》曰: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云云。《史记》乐《书》曰: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驩心。故天下治也。
② 薰:温和、温暖的样子。
③ 愠yūn:怒。(又叶於云切,音煴。 (文韻))
④ 时:按时。
⑤ 阜fù:丰富,使丰盛。


【笺注】一、二句押熏、愠韵。愠:於問切,此处平读。三、四句押时、财韵,王力先生考证过古音时、财同韵。南风:夏天的风。《鹖冠子》-----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故东风、南风、西风、北风分别代初夏秋冬的风。


【叶公说】《礼记·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又。《尚书》有:“舜弹 五弦之琴。”,那么在上古时候,中华已有非常发达的乐器和音乐。这里的南风之熏、南风之时与解民愠、阜民财并无直接的关系。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三种表现手法,其中“兴”就是先咏他物,以引出咏之物,如“关关雎鸠” 。所个人理解这首《南风》就已经有了“起兴’’的意味了。


【山菊解读】
南风温暖啊,万民忧愁解。南风及时啊,百姓衣食丰。


【读后感】
舜不但宅心仁厚,品德高尚,还玩儿乐器~~~多才多艺啊!
这首挺文艺的,而且很有情!


读几首典'南风'的诗:


幽逼诗四首(五言) 其一(南北朝·萧绎)
南风且绝唱,西陵最可悲。
今日还蒿里,终非封禅时。

梦舜抚琴歌(唐·张生)
南风薰薰兮草芊芊,妙有之音兮归清弦。
荡荡之教兮由自然,熙熙之化兮吾道全,薰薰兮思何传。


匣中琴(唐·于武陵)
世人无正心,虫网匣中琴。何以经时废,非为娱耳音。
独令高韵在,谁感隙尘深。应是南风曲,声声不合今。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其一十一(唐·李白)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送郑大台文南觐(郑畋)(唐·李商隐)
黎辟滩声五月寒,南风无处附平安。
君怀一匹胡威绢,争拭酬恩泪得乾。


济源寒食 其五(唐·孟郊)
长安落花飞上天,南风引至三殿前。
可怜春物亦朝谒,唯我孤吟渭水边。


书汪水云诗后(宋·文天祥)
南风之薰兮琴无弦,北风其凉兮诗无传。云之汉兮水之渊,佳哉斯人兮水云之仙。

再录几个带'南风'的诗句:

三月烟波暖,南风生绿蘋。
南风五月盛,时雨不来下。
湛露羞依草,南风耻带薰。
阶下蓂荚生,琴上南风薰。
夏早日初长,南风草木香。
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
解愠薰南风,截雨横东虹。


南风万里吹我心,心亦随风渡辽水。
当年大驾巡南中,薰兮时兮歌南风。
六月南风吹白沙,吴牛喘月气成霞。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
一夕南风一叶危,荆云回望夏云时。
此乡之人气量窄,误竞南风疏北客。
不闻北斗倾尧酒,空觉南风入舜琴。


山菊 发表于 2016-1-14 03:15:33



○古逸之9:禹玉牒辞

  祝融司方发其英,沐日浴月百宝生。①

【沈注】
①竟似歌行中名语,开后人奇警一派。

-------------------------------------
------------- 学习笔记 -----------
-------------------------------------
【网摘】  
①玉牒:古代帝王封禅、郊祀的玉简文书,牒,小木札也。厚的叫牍,比如清代百来斤的记录皇室族谱的东东,薄的才能叫牒,牒若叶。
②祝融:1.神名。 帝喾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命曰 祝融;2.神名。南方之神,南海之神;3. 传说中的古帝;4.峰名。 衡山的最高峰。5.一说为司夏之神,语云“祝融司夏,万物焦烁”。
③司方:主管南方。 三国 魏 曹植 《大暑赋》:“ 炎帝掌节,祝融司方。” 赵幼文 校注:“司,主也;方,谓南方。”
④发:催动。
⑤英:1.精华,光华。2.花。如“落英缤纷”

传说禹登南岳(衡山),获金简玉字之书,有文曰:“祝融司方发其英,沐日浴月百宝生。” 又: 祝融葬衡山之阳。

【叶公说】《古诗源》上称此为《禹玉牒辞》,祝融葬于衡山,禹帝造衡山得辞文,铭镌于此玉牒. 清人沈德潜说它开歌行奇警之先河。前一句只一仄字(山菊按:应该有两个入声字吧?),后一句只一平声,此正古体诗不雕格律之处。


【山菊解读】
火神祝融发仙花,日精月华育百宝。

【读后感】
这个故事其实有点不明不白~~~首先没看懂的是:这辞的作者是谁?按照网上成语词典的解释,应该是夏禹去埋葬祝融的衡山转了一圈,发现写有这两句的'金简玉字之书'。那么这个'书'的实物是什么?就是此玉牒吗?还是其它形式,禹王命人把句子刻在玉片上流传下来了?

其次是'祝融司方发其英'的'其',具体指什么呢?如果大禹在山上发现的就是玉牒本身,或可解释为'自注'(类似《红楼梦》里通灵宝玉上的铭文:)。我的译文就姑且按这个思路来了。

继续阅读,发现东坡先生此诗另有主张~~~他这里的'其',应该指的是美丽的中原大地了:


桂酒颂(宋·苏轼)  
礼曰:「丧有疾,饮酒食肉,必有草木之滋焉。姜桂之谓也。」古者非丧食,不彻姜桂。楚辞曰:「奠桂酒兮椒浆。」是桂可以为酒也。本草:桂有小毒,而菌桂、牡桂皆无毒,大略皆主温中,利肝肺气,杀三虫,轻身坚骨,养神发色,使常如童子,疗心腹冷疾,为百药先,无所畏。陶隐居云:仙经,服三桂,以葱涕合云母,烝为水。而孙思邈亦云:「久服,可行水上。」此轻身之效也。吾谪居海上,法当数饮酒以禦瘴,而岭南无酒禁。有隐者,以桂酒方授吾,酿成而玉色,香味超然,非人间物也。东坡先生曰:「酒,天禄也。其成坏美恶,世以兆主人之吉凶,吾得此,岂非天哉?」故为之颂,以遗后之有道而居夷者。其法盖刻石置之罗浮铁桥之下,非忘世求道者莫至焉。

中原百国东南倾,流膏输液归南溟。祝融司方发其英,沐日浴月百宝生。
水娠黄金山空青,丹砂晨暾朱夜明。百卉甘辛角芳馨,旃檀沈水乃公卿。
大夫芝兰士蕙蘅,桂君独立冬鲜荣。无所摄畏时靡争,酿为我醪淳而清。
甘终不坏醉不酲,辅安五神伐三彭。肌肤渥丹身毛轻,冷然风飞罔水行。
谁其传者疑方平,教我常作醉中醒。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阅读材料】《古诗源》清·沈德潜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