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9-4 09:56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
本帖最后由 萨苏 于 2012-2-10 00:57 编辑
: v8 F8 Y. F, L$ p. V J: H1 _6 K5 _3 l/ K1 l
) L, B5 `/ W L《突破缅北的鹰》原名《军心似箭》,是老萨所写的一部纪实战史,主要试图通过中,日,美三国资料的对照和对当事人的采访,描述中国远征军驻印军部队从1943年开始的入缅归国之战。这次战役历时一年有余,战场跨越从印度次大陆到滇西高原的千里林莽,最终以中国军队打通中印公路,凯旋故国而告终。在这场血战中,孙立人,廖耀湘等指挥的新一军,新六军等部队浴血奋战,基本全歼了日军号称“丛林之王”的精锐第十八师团,重创第二,第五十三,第四十九,第五十六四个师团及独立混成第二十四旅团,威震异域。! S1 u. ~' |5 i5 c
0 v" S0 @ I( x9 o
此书已有文汇出版社和长江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近期将与读者见面。现将其中部分章节发表于此,以飨有兴趣的朋友。! F/ C6 L/ W! ], {# j3 p
& U( K- v( X# o我选定的第一个章节是《孟关》这是该书的第八章和第九章,当孙立人和廖耀湘的两个师从印度翻越野人山,开始反攻缅北的时候,孟关是日军第十八师团的师团前线指挥所所在地。也是胡康河谷中日军扼守的第一道雄关。1944年1月,驻印军取得于邦大捷,日军在胡康河谷谷口的拉加苏,李家寨,打洛,腰班卡各处要点相继失守。2月,经过休整的中国军队杀入胡康河谷,两军在孟关城下展开了第一场大规模会战 --
7 d& D& r S$ f( D1 f$ i+ z$ v3 Y( B9 S, l5 I5 k
孟关之一血战晓高地
* y& y: n) a) v% Q' d9 d. p L; d( }% c# V
3 h5 \5 M( G; B3 a( E
2月下旬,中国军队开始向胡康河谷腹地发动攻击,第一个目标就是孟关。
L6 G3 R* s* a6 t7 g7 q
`* y3 h! L" ]+ w# @6 G0 x
6 A# b, X( i' p! v N1 U反攻号角吹响,流落异域的中国人要回家了8 E v/ C0 |1 O9 x
1 l+ A! V: @1 Q5 }( {; W. W9 Q
1 M8 t: t) ^) l' o孟关的战斗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一军全面投入攻击,新编第38师从左翼,新编第22师从右翼,向日军展开攻势。打头阵的依然是新38师搜索营。
( v: V1 [! x2 \7 `4 \
: D: p) @' E% o. {* ?7 a但是最初的战斗中,兵精将勇的搜索营却打得并不顺利,一交手就阵亡一个连长。随后,担任主攻的新22师也遭到较大损失。
% p+ t% m; t. K2 W/ L1 u2 i# o) o, c
, M( ^ y* l6 F% O孟关是日军在胡康谷地西段的防御中心,经过补充的第18师团在这里集中主力,利用即设工事严阵以待,双方的战斗打得特别血腥惨烈,几乎每个阵地的易手都要经过反复的争夺。
5 `1 w) i* i8 K$ H' |6 W- k' x% a1 f5 H L- a {0 [9 c. C
日军步兵第56联队第三大队第6中队中队长村田平中尉,在回忆中记录了当时的一次战斗:“2月23日下午2时,接到大队部传达来的命令,内容为:第4中队守御的‘晓’高地阵地被中国新军(即新一军为代表的远征军)攻占,令第6中队速将其夺回。接到命令后,因中国军炮火炽烈,我即决心发动夜袭,安排部下进行准备。我们等待夜暗来临,随即率领两个小队向敌军阵地悄然前进。所谓两个小队,这时不过四十余人。敌军发现了我军的夜袭企图,猛烈的迫击炮弹顿时铺天盖地地砸了下来。敌军的手榴弹也朝我军飞来,但由于没想到我军前进得如此接近,手榴弹多半落在了我军后方。' N2 l/ F) z; G& u) g0 o
8 |# ? y, f2 |2 c c
& h$ ^+ B( t8 ]& w/ z4 y0 _" [大龙河于邦渡口,攻打孟关的远征军部队正在渡河9 d( P- b5 Z0 b( E
F) b/ b) A$ Z) ?/ @3 A: @1 U
6 X" O- O5 q9 `% V) {, ?, l胡康河谷的战场
1 ]3 S! E, z7 y; }" R' L3 O% f) m3 d* O- D3 G0 Z1 o: T b$ ?( |, e
“这时,我开始大声唱起军歌,各个分队开始应合。这是我们中队夜袭作战中的成例,用这种办法可以最快地在夜暗中明白各自为战的各个分队的位置。这样做也有缺点,虽然我最快地了解到各分队突袭的准备是否成熟,但也暴露了目标。当时,我正单膝下跪,观察敌方的火力点,一发迫击炮炮弹忽然在我右后方爆炸。炮弹的碎片击中我的后脑,使我翻滚仰天栽倒,当即失去知觉。
5 c5 Y- D) U- ^: s8 u7 f, {+ Z; d4 P0 B1 _9 b
“看到这一场景,长崎小队长大声叫起来,‘中队长阁下阵亡了!为中队长复仇,我们冲啊!’
9 r: }' p9 g9 o! X- d
% f2 w5 [$ n& }0 ]“在这一声号令下,中队的所有成员一起发起了冲锋,但小队长也因为暴露目标,脸部被敌军的手榴弹炸中倒下了。这时,敌军的一挺捷克式机枪对我军猛烈开火,第一分队长小林军曹投出一枚反坦克手雷,火光一闪中,可以看到那挺机枪连枪带射手都被掀飞。* S7 v, t$ X( }! K
% _, D C4 q+ ^ o/ D' C
“这一夜的敌军,与以往在中国战场遇到的很是不同,他们顽强地用自动火器和手榴弹与我军突入部队死战,中队的很多成员接连被击倒。尽管如此,我军越过战友的尸体仍然抢占了阵地。冲在前面的小林军曹,就在一挺敌机枪的正前方触手可及处被击中,下腹部中弹,他带伤伸手掀起了枪架。而此时大约十名中国兵从机枪后面跳出来,双方的肉搏战开始了.小林军曹与一名中国兵抱成一团,两人滚入战壕,随着一声手榴弹的爆炸同归于尽。
7 l7 O% n; x5 J( R' r/ } D2 D8 r; v( @7 |% M. _5 y" e6 q( s
“在小林军曹身后的几名士兵冲进了敌阵地,夺取了阵地一角,敌军终于退却了。一鼓作气,剩余的士兵向反斜面的后方阵地扑去,亦将其夺取,但是没有受伤的士兵,也仅仅剩下了区区四名。这四名士兵尚不忘向空中射出一枚蓝色信号弹,报告大队夺回阵地的消息。”
* y3 f1 I- v5 l9 C9 q4 `/ J! e( C& M* K& j( T1 `' H+ J( O1 F! w2 d
战斗结束后,村田的勤务兵赶到战场,试图把中队长的尸体拖回去,不小心将其腹部撞在石头上,听到他呻吟,才发现中队长村田仍有气息。村田被送到战地医院,到8月才重返战场。* D& i/ C9 B" x. n. ?# |
8 A6 I" ]# R2 `' `8 z' C
对于这段描述中,远征军依然在使用捷克式机枪,我感到有些疑惑。捷克式机枪,即ZB-26轻机枪,曾大量装备中国军队,性能极佳,是抗战中日军评价中国军队的三大杀器之一。因为这种机枪故障率低,射击准确,日军缴获到捷克式机枪也往往拿来使用,认为远胜自己的歪把子轻机枪。但是,远征军驻印部队全部装备已经美式化,使用的多为美制布伦式轻机枪,而不是捷克式轻机枪。( K4 ^3 {6 W5 b2 V( X! \2 @
" V( N5 U' Q' \" `' |
但是,战场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抗美援朝后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武器已经全部苏式化,依然有一些基层指挥员顽固地使用德式大镜面驳壳枪,这也是有历史记录的。考虑到第一次远征军入缅作战时,新22师曾广泛装备捷克式机枪,也许有一些退入印度的新22师老兵仍在使用这种自己用惯的武器。而中国军队守卫阵地时广泛使用的“自动武器和手榴弹”,应该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近战兵器组合——“冲锋枪加手榴弹,打近战金不换。”不过,美式装备的新编第一军肉搏战能力不强,冲锋枪即使上了刺刀恐怕也不是三八大盖的对手,所以打成近战后暂时放弃阵地或为一种比较正确的战术。事实上根据村田记载,第二天远征军就在优势炮火掩护下再次夺回“晓”高地。为了解决肉搏能力不足这一问题,孙立人后来下令前线官兵每人带一口砍刀,既可以开路,又可以肉搏。
$ S$ G/ n" Q; x; ~6 h# g9 ]) Y0 |# L2 G, G0 k! |
/ g3 ]% B7 N# F5 l军第18师团从新加坡开赴缅甸时上层指挥官的合影,第一排从左到右为第56步兵联队联队长藤村大佐,第55步兵联队联队长木庭大佐,第23旅团旅团长垞美少将,第18师团师团长牟田口廉也中将,第18师团参谋长武田大佐,第18炮兵联队长高须大佐
2 P3 f- P$ X9 v- _# j/ V. S0 r. _' N9 s) I" b5 Y3 E: ?0 E
晓高地之战中,可以看到孟关之战外围战斗的惨烈。这一战,双方都打出了以死相拼的气势。( a3 R) h X" o6 v4 X
8 e, Z6 ]& l- Q) t& O8 C2009年8月,在北京遇到《松山1944战地笔记》的作者余戈,他给我展示了一条日军当时使用的“千人针”。千人针是日军官兵的随身之物和精神寄托。
* d% ~; l. R9 b- |6 B; H3 _
! E5 T* F, V$ t" `$ u* Y/ Y9 g, C+ {这条护身符类的东西十分精致,上面有一千名日本女子用丝线绣出的一头老虎。余戈的这份千人针是中国军队的战利品,上面一些黑色的斑点,应该是血迹。& j7 t& G+ e7 x1 U3 }% J
- |0 Z, h0 f) T
血点细小,倒未必是战场的痕迹。. O3 }4 {: _9 G
, q5 V0 |* `% u! r( w5 k$ \0 ]
第18师团出征的时候,日本街头到处是该师团官兵的亲属,拿着各式各样的千人针,请求过路的女子缝上一针,直到凑齐一千个人的祝福为止。据说日军出征前夕,有的日本妇女,出门一趟会把手指磨破,以至于一些“千人针”上血迹斑斑。+ r. W) ]$ O* p$ y
; n4 N. d+ `2 U [' B$ l* d- i: g
流血的不只是日本的女性。
0 m" b& k: s: d4 K; P% _. L3 t+ h/ B& p K! b
美国飞虎队飞行员斯科特上校回忆,常德会战中,中国陆军第57师弹尽粮绝仍冒死奋战,坚守常德孤城。守将余程万将军在电报中痛求空军空投弹药。由于常德守军被围阵地已经十分狭小,用降落伞空投多半会落在日军阵地上,中国空军名将高又新想出了编织纺锤形的竹篓,内装弹药进行精确空投的办法。有弹性的竹篓使弹药不会在落地时损坏,而竹篓不会随风飘移,依靠中美飞行员优异的飞行技术,又可以准确地投掷在守军的防卫点上。! b- T) s/ d! _3 m, N
$ g- J! n3 ?! I$ l# n! l' s$ L# R在衡阳机场指挥空投的斯科特上校看到一幕令他难以忘怀的景象——每当一架飞机落地,中国地勤人员就会“发疯一样”地推着装满了子弹的竹篓迎上去,用最快的速度为飞机完成加油和挂装,于是飞机又飞向常德。斯科特注意到这些竹篓上凝结着斑斑的血迹,令他十分惊异。
2 _# }/ G; Z& P, |' q6 [! L/ H. I' O4 q' n- H
为前线编织竹篓的是当地女子中学的学生们,锋利的竹片把她们柔嫩的双手割得鲜血淋漓,而她们依然彻夜不停地编织着下一个竹篓,以至于每一架飞机降落的时候,新的满载着弹药的竹篓都已经在等待着他们送到前线。
/ ]/ j) O# g" K" L( w% P; ~" j' p# q5 A- v% V; z
斯科特看到的,就是这些中国女孩子们在竹篓上留下的血迹。. ^/ X8 \* z; n" q
3 j# A; I9 D$ b6 U! C飞行员们回忆,弹药投下后常德守军把帽子抛上半空,欢声雷动。这一战,史称“八千虎贲死守常德”。
8 ]" y( F( k4 s4 K& U5 D3 r" k2 |) W% a$ V
虎,是中日文化共同的符号,代表着勇猛和坚毅。而日军千人针上的猛虎图案还有一个含义——“虎行千里必还家”。日军的亲属们期待他们的亲人能够平安度过战场,回到家中。
8 W3 k5 r, v# i* s8 p/ T' g* Q8 {$ b$ h
对于在缅甸的第18师团大部分官兵来说,这只是个不能实现的目标,他们中间的大多数,都被送进了靖国神社。& _ x9 Q6 k; s+ P9 m
* U; w0 x1 W( x* ?根据日军记载,在缅甸战场和中国军队战斗最为激烈的两个主力师团——第18师团和第56师团,都遭到了堪称灭顶的损失。包括补充兵员,第18师团投入战斗的日军共计31444人,战死20394人;第56师团参战兵员两万余人,战死17000人。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第33军总部,第2师团、第49师团、第53师团、独混第24旅团各部,他们也都曾和中国远征军展开过激烈的战斗。
3 [3 M" W" H; M9 H+ B$ T( q* q
2 ]5 T( X% G2 @* r3 n$ d1 p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远征军可谓靖国神社的超级供货商。) ^# G) Z; ]" ~ N
* r& D8 M/ g4 |" ?. l% v/ h, t' T
9 v1 S- L4 \7 o0 y( U两个中国远征军士兵,由照片旁所附的英文注解看来,左边的应是1942年先到达印度由孙立人将军指挥的新三十八师士兵,而右边应是由廖耀湘江军指挥勉强穿越野人山,刚刚到达还没来得及换装的第五军新编二十二师士兵。这两个师构成了远征军驻印兵团的骨干2 T. X( D* r; S. R" j: v3 g6 L |
* C* b" V+ @9 H% k/ x3 e! G* {0 y" d! v, v
不过,孟关确实堪称虎穴,第18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的指挥部,就设在这个缅甸小镇上,意图在这里死死挡住中国军队回家的脚步。
1 o2 J+ k: g$ G
: C$ R$ p: f: X4 H0 \[待续]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