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5-3-13 15:17 |
---|
签到天数: 591 天 [LV.9]渡劫
|
具体数据看附件中的课件
0 F1 |8 C. k( F
4 O5 m2 D Q1 z7 C. z: N/ \& U' Q; u3 ]1 v
% i+ _& i) o3 P4 w+ U
T6 |" g/ u: p
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b+ v3 a) T- ?/ v0 `7 j
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 O+ j! V$ B$ K2 e" B* j
1. 有人说是“技术”。技术当然重要,但是技术是怎么来的呢?是发明出来的。发明是人搞出来的。制度需要让人有发明创造的动力。……当年美国是从欧洲偷技术,俄国彼得大帝去法国当学徒学习造船。技术偷袭也是非常正常的。经济学界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是有争议的,不能听政策制定者、西方发达国家的说法。有人主张美国政府应该拿一大笔钱把所有专利买断,然后免费向全人类开放。他们认为专利技术破坏了技术的扩散。……就算技术是免费得来的,但是技术依然需要有人愿意学。所以“采纳技术”本身也需要制度保障。/ l/ `6 \; d% Z$ u9 d
2. 有人说是劳动力。
, m: j( \# C9 p! L劳动力及人力资本更需要制度保障。制度来保障劳动力市场的健康运行。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工人的工作状况很糟糕。狄更斯的小说,恩格斯的著作。后来英国上议院组织了两个调查小组,立法保护工人的保障性住房等等。
5 K! f4 a1 j1 n你们为什么要来读研究生?也是因为(制度保障)你们在毕业之后可以得到更好的回报。
# a) h& I0 T" j/ j9 a: [8 |
2 p' ~! D4 e5 T! S9 x5 [3. 有人说是资本积累
" l' ?& t' z/ k& |- k- m1 s资本积累很重要。但是为什么有的国家的资本积累就比其它国家快呢?如果投资者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谁还愿意投资?7 ]9 D2 A# j. M9 b
% |+ X1 n2 }' E! P- |* B R
4. 有人说是生产效率提高
1 [. W! Z% j7 `) r" D: O* x生产效率提高来自于两个方面:(1)资源更好的组合(2)企业内部管理优化。都需要制度
2 J$ b/ l' J4 w9 J2 C, i( h. ^. a8 D1 q( T" m
中国经济增长的分解:G = T + L + K + P
4 b- I: C: G+ t# m, v7 M3 H) I# \G - 经济增长(9%)
2 r0 o. E* c# _: `T - 技术进步(1-2%)
! t1 k; u9 g) A3 g: m& TL - 劳动率(2-3%)& C1 m3 O# A/ v+ [) V* F
K - 资本积累(4-7%)
& h; w* f1 A% L4 w% q! O3 N- FP = 误差、未被解释项、全要素增长(1-2%)。去掉T、L、K之后,剩下的不能解释的项(误差与遗漏项,TFP,Total Factor)
0 w; u! D' `, v每一项都和改革有关系。
/ S: j/ {$ H* C3 P4 v/ ^$ n1 w( x
8 D( }$ o- h5 q' Q8 N7 SBarry Bosworth 和 Susan M. Collins 算出来的TFP偏高,TFP的高低特别取决于模型的选择。模型怎么算,特别重要。20年前的投资还能不能用?……很多东西不能深究,越深究越害怕。……我们自己心里有数,不能走火入魔。( c0 F5 \' _- F" }5 c
东亚经济一般算出来都偏低,我的观点是,TFP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对于穷国而言,要发展经济,只有一条就是投资。不管是人力资本还是物质资本。怎么才能有投资呢?就是搞改革。搞改革就有人来投资。不能说TFP的值低就一定不好。5 o& n2 U6 R. C) h% U
' g9 X8 A, h1 Y. N) \
在所有的经济增长因素里,改革都是最根本的驱动力。(这块没展开讲,跳过了,课件上有)( E3 I' F" z2 W* Y( x4 z( \
+ c+ }3 ?8 {- i L: z9 P. u9 Q% z日本的例子& |: M) i" w# N: @" `" {
日本为什么会停滞不前?- u6 s7 `8 ~4 c* x
有人说是老龄化,有人说是房地产泡沫,有人说是技术创新错了(日本曾认为大型计算机是未来趋势)。都对。但是我认为关键是日本体制僵硬,没有改革。 R9 A- J N' q
比如日本银行业,1985-1990年,全世界Top 10的银行里有6家是日本的。1998年,没有一家日本银行。
1 y* v( K3 L+ X& J5 e6 L: |0 v/ x0 {野村银行在08金融危机时并购了雷曼兄弟,雷曼兄弟北美之外给了野村,北美的业务给了巴克莱。巴克莱并购了雷曼北美之后运行的很好。他们在并购前花了很多时间分析怎么样把雷曼的业务接过来。因为雷曼最重要的资本是人。巴克莱最担心雷曼的高层带着团队出走。他们跟李讲,他们开了三天三夜的董事会。而日本的野村,没有改革的动力,文化是日本式的封闭的文化,和雷曼的人搞不到一起。; [6 y8 g* w1 w/ ~. o' i
日本教育有个大问题,太等级化了。东京大学毕业生,年轻的必须要对年长的恭恭敬敬。正教授带一个团队,里面有若干个副教授。早上起来第一个进房间打水的必须是博士生。中国文化要开放的多。中小学教育太注重学生的(在我们看来)一般的不重要的能力的培养。没有严格的考试。小学男女生都要学做饭、剪裁。缺少基本的竞争力。# {4 g9 { @+ Q
) e6 l& A# P! Q! |* t4 Q; q0 f; @
德国的例子! E3 J8 [) Z& V+ X5 b" }
东西德统一之后,德国人进行了深入的改革4 ~# [ }# e+ F" Q2 p0 z
1. 向西德征收团结税/ V9 P4 n: I2 @( s3 B/ G$ q- b
2. 打通东西德劳动力市场6 s6 \9 ^$ p4 J5 q' I
3. 1:1兑换东德马克,等于给东德人巨大补贴。# E1 B: y* d$ w
4. 最近10年来,东德又搞了劳动力改革。大大减少了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
0 ~: S0 N/ X# R) y( n* Y( f德国经过痛苦的改革,形势一片大好。连续10几个月失业率在下降。消费信心一直在上涨。
: K9 ]4 x3 O1 [6 e
% T. ?, r3 |% E: T英国 撒切尔夫人的改革
; |7 k, h3 q$ d E美国 里根的改革+ b: _% b: o2 ?: V, e3 t ~ C
巴西 卢拉的改革
* e7 |3 V3 i8 w; M; [* F% Y俄罗斯 普京的改革
) Q6 V3 n. ^6 K+ N' q1 @ G! U" d总之,放眼当今世界,所有经济情况好的国家,都是经过了痛苦的改革过程,包括印度、墨西哥。
Y d! s0 b$ B下面我们讲改革的理论* u* X! m+ e* h& f) j
改革的基本理论
: s4 V0 u# o& q' a. V" }第1类研究是“休克疗法”vs“渐进式改革”
9 }; r$ ^ c) i( Y2 P) K休克疗法:“人不可能分两次跳过一条山涧。”不能中间休息,要一步过去。与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的说法不同。理论基础是波士顿大学的经济学家提出来的“现状偏好”——人有惰性,要推一把。如果不推一把,社会上很多人犹豫不决有惰性,但是你推了他一把,搞了改革以后,他会感谢你。(具体模型看课件), d& K7 C% r3 |+ J4 l
对休克疗法的批评:计划经济、万能上帝独裁9 C- \! g3 S* h+ R
休克疗法的实例:智利、玻利维亚、波兰、俄罗斯
7 Q( ]" H* I4 a, L0 k. ~. W6 C4 l5 J( d0 m) K% f, [
6 Y; F7 [& g c! e1 Q, I$ ~* f
渐进理论:逐步的、递进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理论前提是A、B、C三类人偏好不同。B和C比较笨,不能达成一致交易……通过可以操纵投票程序的改革过程,在每一个阶段内分而治之(divide and conquer)具体看课件2 l0 g4 y Z0 R9 X* u* t
渐进理论的文章发的刊物不好,有意识形态的原因。
' W% Y- Y# u( f2 ~7 L- G* G& _* U, [0 h7 ~0 b, w! ?7 [' D
I2 G) V _% p$ u第2类研究是“M型组织”与“U型组织”(中国与苏联)
9 u; V+ j) h' k0 Q/ }' v为什么中国的改革成功了而苏联的改革失败了?! Y# k7 K }" D4 d5 k
钱颖一的文章:认为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改革前的政府结构。中国在改革前是一个多元化的(M型)结构。中国→江苏。江苏和陕西是竞争的。而苏联是最高苏维埃→钢铁工业部(U型结构)。中央计划委员会在各个地方都有分支组织。管外贸的可以从中央一直管到苏联的一个县。3 n2 t8 p! L4 c/ A5 \# f
中国像诺曼底登陆,每个人都能独立作战。每个省都可以试,广东模式、江苏模式、浙江模式,然后挑一个好的。苏联是全国一盘棋。一错全错,决策快,容易犯错误。" b7 Y K* G4 S3 E# a
中国的M型组织:国家发改委和地方发改委没有人事关系,顶多只有业务关系。而地方发改委领导的升迁取决于地方领导的评价。以此类推,国家商务部和上海商业局也没有隶属关系。中国的M型组织是1958年大跃进时代由毛泽东提出来的。在此之前是苏联模式。毛不相信苏联模式,认为要调动地方积极性。《论十大关系》。一个源头是游击战思想,各自为战,东方不亮西方亮。另一个源头非常重要的导火索是……李老师开始长篇吐槽毛与斯大林的恩怨……最后总结说,毛泽东注意调动群众的情绪,要求群众有良好的精神面貌。这一点与哪位现在的领导人比较像?薄熙来。薄也经常说精神面貌。
* e* s$ i5 o5 ]) G- x钱颖一的文章从写到发表用了13年,1993年开始写,2006年才发表。李老师评论说,如果一个学科的研究者要花10年才能发文章的话,要么说明这个学科不重要,要么说明经济学丧失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13年,生个孩子都上初二了。物理学就不一样,一星期就发出来了,对错由作者负责。……也可能是经济学学科研究的方向有问题,要么是组织有问题。2 r2 D( Q$ F. m( _# z2 R
/ m, [: |: h8 P+ J3 j3 a2 w& M4 w' c$ U- B3 J* U# ?
下面开始讲李老师自己的研究。他说:相对我们来说,钱院长还是幸运的。他的文章至少发了。我和印度同事的这个研究,从1998年开始写,到现在没发出来。^_^
- C6 D! G$ m$ Y接纳型改革 VS 非接纳型改革
$ l# c& E! |6 A6 Z0 {" ^制度本身是一种游戏规则(潜在的或者明白写出来的)。改革就是改变游戏规则。改革和政策改变不一样。货币政策可以经常变,制度是很不容易改变的。) ^* @3 o$ U2 E; j O% X1 T6 |' v9 t
接纳型改革(换制度不换人)。非接纳型改革(换制度又换人,本质上是革命). ?" S( D; n, b7 v, ]# {7 o
前提是改革者有控制力,不反悔。4 g/ O* U0 q' `/ O; l8 T" h! _! H# j% e; r
关键是老人老办法。在位者不会利益受损,甚至受益。新人新办法(下任会受损)8 D8 ]( O+ ?8 i5 }
比如篮球协会拉远三分线。长远来看有利于篮球发展。但现役球员反对。所以妥协。给好处。真正受损的是刚进CBA的球员。他们的利益被牺牲了。3 x5 }. |# }% K. Y% c8 C
中国改革的历史情况及未来
0 q. w0 S% h! \' Z改革的起源, _: j0 C# `+ E' D! s
1. 中国革命的起源
& L$ Q/ J( i) Z/ _ Q2 h1 ^东欧、苏联的革命主要靠外来支持力量、军人起义和工人起义,一两个月就成功了。中国革命是自发的、内生的农民革命。是民族独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很多洋人不理解这个区别。7 N4 H4 W3 o- ]) V: R% L
2. 文化大革命以后的民众情绪; E3 P; g( e' V8 y E* Q
社会不满情绪的积累(1978年)
9 p0 S g" l% @6 Z) n# N# q" t(1)持续的精疲力竭的政治运动* g; o- m& H! u
(2)令人深思的国际比较( I) @9 w+ P+ r5 E: T" G
(3)关键问题,为什么发展了30年的社会主义中国没有缩小与西方的差距?
% z; p$ Q3 H$ S邓小平在新干线上接受采访,新闻联播都播出来了,李老师当时看的一楞一楞的。5 x3 n* m7 n: k8 k0 g0 C- P
1978年改革的基本共识& `! O8 K8 B: I- W, k
(1)改革是硬道理——落后的经济意味着民族的危机
, }" j: m& y0 r! |* s* Y! c6 C(2)体制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80年代初开始逐步形成的共识)' P7 j! \1 z7 Z5 B2 b, N4 g
80年代清华办经济管理工程系,是要管理国民经济,搞宏观经济,不是要搞企业管理的。与此同时北大的厉以宁教授开始办国民经济管理专业。
" V9 Z) R4 h. J2 k& d% _! q* X h+ T/ H
下面讲一个道理:大部分人认为,邓小平只管经济改革,不管政治改革。这个是不对的。事实上政治改革要早于经济改革。中国的经济改革得益于政治改革。最核心的政治改革是领导干部的管理制度。% f% @9 w9 y2 X7 s5 f" _4 k# G
2 N: d( l2 P8 {2 t; V1 h! u1978年-1980年,在1年半的时间内,已经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对文化大革命深刻的反思。为什么七八亿人口都跟着少数几个人的错误而犯错误。为什么明显的错误能搞这么多年呢?怎么从政治体制上杜绝文革的再次发生。如果毛在1960年退休,那就不会有文革。有没有改革开放不知道,至少没有文革了。所以要打破领导干部终身制。改革的方式,恰恰就是接纳式改革。当时在位的都是刚从文革中解放出来的老干部老革命。必须要说服这部分人。成立中顾委。18个月内,90%的老革命退居二线(离休)。; L2 U4 a E; E" A+ n$ {$ }
9 |+ C6 d2 w( o: P过去三十年来的主要改革(见课件)1 X! W- W9 r1 C& H+ O
总结
- `0 k- V( K5 o, \1 j8 E! v1. 改革是中国经济崛起的根本驱动力. j1 X6 W, K/ b' d1 P
2. 改革起源于民族复兴和政权生存的意愿1 T5 o* O$ j9 L+ c5 W+ M. X
3. 中国的改革有其内在逻辑,常常是渐进式的
& c. y$ @+ y% h- W- W/ D5 G1 P4. 中国未来改革的方向是探寻适合中国的经济体制" a& P# T4 `4 y g4 f/ Z% m' N+ b
9 ^8 G: a7 ]1 B# ]' Q
第五讲:改革的机制.pdf
(4.37 MB, 下载次数: 2804)
; \8 y2 g; N( x. Q9 s0 o/ {& D* b
0 H9 W7 H# p7 X" C; Q/ W3 E$ Z
, a# m3 o+ F' @( @# m: x: c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