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5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 雁度寒潭 亚细亚的孤儿 将进酒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1:5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北 于 2011-12-11 21:51 编辑

关于黄舒骏与罗大佑


几日前,答复某友留言,引用“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来慨叹另一网友仙踪飘然而来,飘忽而去,恰如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之境。(详情会另写一文)

此句本出自《菜根谭》中的“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心始现,事去心随空”。乃合禅之“不着色相,不留声影”之法,说明了出世入世之大学问。

黄舒骏的第二张专辑则截此精要,取名《雁渡寒潭》。这张专辑基本上被公认为是黄最好的一张作品,其中的歌曲,除了押题作品《雁渡寒潭》外,《你》、《恋爱症候群》、《三跪九叩》、《她以为她很美丽》《椰林大道》《永恒的女子》《伤心小镇》都可以称得上是曲曲经典,该专辑被评为台湾流行乐百佳专辑之第56,“是一张绝对配得上“无与伦比”这个形容词的唱片。无论是音乐的多变性、编曲的丰富性、歌词的思想性、气质的独特性,这张唱片在20世纪80年代都做到了那个时代的极致。即便放诸整个现代华语流行乐坛30年发展史的纵向坐标,《雁渡寒潭》仍不失为一张卓尔不群的唱片。”

专辑中歌曲《雁渡寒潭》有两个版本,版本一比版本二多了一段
“雁渡寒潭 雁去潭不留影 惊鸿一瞥
潮来潮去 洗去多少足迹 一切都是缘
多少人曾经轻轻掠过我的眼帘
多少人曾经闯入我的内心世界
多少人曾经用思念将我撕裂
多少智慧才能忍下我的离别泪  
雁渡寒潭 雁去潭不留影 静看人间 是与非
我们祖先 在这土地繁衍 岁岁年年
多少人默默挥下他们的汗水热血
多少人只是贩卖台面上的谎言
多少人随时准备远走高飞
多少智慧才能破解这虚伪的一切 喔......  
多少意气风发的少年 失落在理想现实之间
口口声声要做英雄圣贤 最后却变成魔鬼
多少人生活在这个世界 却向往另一个世界
多少智慧才能逃离这古老的预言  
雁渡寒潭 雁去潭不留影 惊鸿一瞥
雁渡寒潭 雁去潭不留影 惊鸿一瞥 ”

正是这多出的这一段
多少意气风发的少年 失落在理想现实之间
口口声声要做英雄圣贤 最后却变成魔鬼
多少人生活在这个世界 却向往另一个世界
多少智慧才能逃离这古老的预言
将整首歌曲拉入一种少年人的迷茫与思索中,如作者在专辑附注中所言:“他还想唱什么呢?除了日升日落,春夏秋冬,怎堪生命浩瀚与卑微的煎熬,唯一真实的,是连我们都说不清楚的感情和音乐,听他的歌也好,唱他的歌也罢!感谢他与我们自己。          我的纠结已深,我想告诉别人。多少人从眼前来去,多少事由眼帘掠过。雁来了,我心实现;雁去了,我心乍空。期待一个真实的情绪,让雁子飞下来,而我不再是一池寒潭。”

因为这一段,一个初涉社会,在理想与现实间徘徊的不愿堕落的少年人形象,鲜活的出现在我们眼前。虽然现在我早已老去,当年的躁动、不安与痛苦被和尚撞钟的惯性、惰性的消沉而取代,但每每听到这首歌时,仍不免喟然长叹,少年往事,历历在目。



同样描写少年情怀,咏叹人生的罗大佑的“将进酒”,则将我们领入另一番境界。此歌歌名
属古乐府旧题,歌中所体味的人生之意境暗合李白之名篇“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歌中唱到“潮来潮去 日落日出 黄河也变成了一条陌生的流水 江山如画 时光流转 秦时的明月汉时关 双手拥抱是一片国土的沉默 少年的我迷惑 摊开地图 飞出了一条龙 故国回首明月中       风花雪月 自古依然  祖先的青春刻在竹板上 爱情如新 爱情复来 圣贤也挡不住风流的情怀  多愁善感的你已经离我远去  酒入愁肠成相思泪  漠然回首 想起我俩的从前 一个断了翅的诺言         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 童年的文章如此做  青春不再 往日情怀  我未曾珍惜的我不再拥有  亲爱的朋友 你的心事重重 何处是往日的笑容  莫再提起那人世间的是非 今宵有酒今宵醉   


此歌曲势奔放,语言豪迈,勾画出少年人放纵不羁的叛逆却又多愁善感及对爱情、友情、人生的探索与迷茫,背后隐隐透出的是张狂后的孤寂。从这首歌,不难发现罗的“大气”,纵然写的是一个少年人具像,却已然脱离单个人的心胸,升华成了对家国命运,光阴人生的思索。所以,几十年后,罗能推出《恋曲
2000》这样磅礴之作,也就不会使人惊叹了。可能也认识到《雁渡寒潭》1显得过于具像,黄将多少意气风发的少年 失落在理想现实之间  口口声声要做英雄圣贤 最后却变成魔鬼  多少人生活在这个世界 却向往另一个世界  多少智慧才能逃离这古老的预言此段删除,并使用了交响乐来烘托气氛,形成了《雁渡寒潭Ⅱ》,“前奏从气势恢宏的交响乐进入,继而是木吉他轻轻的扫弦,随后又是黄舒骏一咏三叹的歌唱,仿佛杜鹃啼血,又仿佛暮鼓晨钟。”“对历史的思考、对土地的依恋、对人性的怀疑、对宿命的追问……这首歌里有着太多的文化内涵,生命浩瀚与卑微的煎熬,都融化在一声声的悲悯嘶喊中。”(引自网友文章)
  

   
同样思索历史与人生,描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罗大佑却将这种命运放大到整个民族之中,人与人的冲突已经变成了民族生存的思索,在《亚细亚的孤儿》中,反复咏叹着对民族命运的担心和对前程的迷茫“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黄色的面孔有红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  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 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 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  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


这种对前尘后世探究到《恋曲
2000》时,已不是歌者和听者以听曲悦心之态所能承受的了(歌词:远攀入云层里的喜玛拉雅 回首投身浪影浮沉的海峡 北望孤独冰冷如西伯利亚  传情是否有这种说法? 等遍了千年终于见你到达 等到青春终于也见了白发 倘若能摸抚你的双手面颊 此生终也不算虚假 久违了千年即将醒的梦 你可愿跟我走吗?  蓝色的太平洋 隐没的红太阳 是否唤起了你的回答? 缠绵的千年以后的时差 你还愿认得我吗? 我不能让自己再装聋作哑 沉默的表达代价太傻 远似孤独冰冷的西伯利亚 远到今生飘零浪迹天涯 远到了千年后的恩情挥洒 传言恋曲有这种说法 久违了千年即将醒的梦 古老的像个神话 我不能让自己与千年挣扎 让我揭晓这千年问答 让我揭晓这千年问答 让这恋曲有这种说法)一曲终了,顿觉往事悠悠,前程茫茫,多少慨叹,尽在不言中,除了去用心意会,实已无话可说,无文可写了。

     相对于罗的歌曲的这种大,黄的歌曲终还是显得些许单薄了。
  

   当年黄发出了“超越罗大佑”的呼喊时,大家都兴奋的拭目以待,希望这个才华横溢的新人,能够为歌坛引领出一个新的方向。但可惜的是,虽然创出了自己的风格,也成为了华人歌坛的“这一个”,但最终他未能突破自身精致小令般书卷气的束缚(甚至在嗓子上,黄都太学院,太书卷了。唱沉甸甸的对家国历史的思索时,还是需要老罗那种沧桑的破嗓子最为合适的),更上层楼,给作品更多一点的厚重。现今他离歌坛越来越远,不但无法超越罗大佑,连过去的自己都无法超越。让我们在扼腕之际,只能失落地去等待另一个敢于直面老罗,勇于去超越的人。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15 学识 +2 收起 理由
山菊 + 5 + 1 油菜
煮酒正熟 + 5 + 1
雪个 + 5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2-21 08:43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沙发
    发表于 2011-12-12 05:07:20 | 只看该作者
    都很好听,不过我最喜欢《亚细亚的孤儿》,北宸介绍过。

    点评

    这首歌被网友评为最喜欢的,当年参加艺术人生节目时,考虑歌词问题,硬是被去掉了,由光阴的故事做了头把交椅。  发表于 2011-12-13 22:03
  • TA的每日心情

    2023-10-17 19:29
  • 签到天数: 1108 天

    [LV.10]大乘

    板凳
    发表于 2011-12-12 08:46:37 | 只看该作者
    这几首歌都很喜欢:)

    点评

    谢谢  发表于 2011-12-13 22:05
  • TA的每日心情

    2021-2-5 00:48
  • 签到天数: 1421 天

    [LV.10]大乘

    地板
    发表于 2011-12-12 09:22:55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链接的画面是机器猫和野比?

    点评

    我试了,没问题,是前面的广告吧  发表于 2011-12-13 22:05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4-30 11:34
  • 签到天数: 606 天

    [LV.9]渡劫

    5#
    发表于 2011-12-12 14:22:45 | 只看该作者
    两个人身处的时代不一样,也让他们在格局上有了相当大的区别
    所以黄始终无法超越罗

    点评

    有道理,氛围背景都不同了。现在流行的,更是不一样了。  发表于 2011-12-13 22:06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30 14:50
  • 签到天数: 35 天

    [LV.5]元婴

    6#
    发表于 2011-12-12 17:57:28 | 只看该作者
    这种对某一个时代抒发情感的歌曲 黄与罗其实做的都不算好 如果放到20年前 我肯定会说罗的比较好
    但现在感觉罗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 ,有点拧巴 太空 不具体 心里想表达意思没到啊 !毕竟与我们与罗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人 尽管偶很喜欢罗大佑
    这点崔健做的非常好  比如一块红布 花房姑娘   浪子归  毕竟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感情抒发要靠相对具体的个人来体现  这是偶现在想法 或许再过20年 偶又有另一套说法了 哈哈

    点评

    老罗的需要把几张专辑都听了,感觉会深一些。不过,现在老罗的确实没有好的了。好像恋曲2000是绝唱了,这点比不上鲍勃涤纶了  发表于 2011-12-13 22:09
  • TA的每日心情

    2024-4-28 07:27
  • 签到天数: 388 天

    [LV.9]渡劫

    7#
    发表于 2011-12-13 13:13:47 | 只看该作者
    亚细亚的孤儿,从歌词看我一直觉得这是一首描写两岸关系的歌,而且是那种典型的怨气十足的味道。不知道罗是什么时候写的这首歌。和罗大佑其他的佳作相比,不是很喜欢这一首。

    点评

    但实际该歌曲写于1982年,收录于第二张专辑 未来的主人翁 ,背景是台湾与美国断交。后90年代电影《异域》将该歌曲作为主题歌。 所以,呵呵……  发表于 2011-12-13 22:39
    这首歌有同名小说 描写的是在大陆解放后滞留东南亚的国军远征军的境遇。 歌曲也是为电影配的主题歌,也是描写小说情景的。  发表于 2011-12-13 22:14
    是 那歌词难免不然人瞎联想  发表于 2011-12-13 15:34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3 22:41:21 | 只看该作者
    转两个关于 亚的文章做背景
    歌的故事/羅大佑《亞細亞的孤兒》原來是指台灣人民?!
    2009年3月14日 01:24

    分享│

    創作歌手羅大佑,早期的代表作《亞細亞的孤兒》到現在超過三十個年頭,依然讓人印象深刻。

    影劇中心/綜合報導

    創作歌手羅大佑,早期的代表作《亞細亞的孤兒》到現在超過三十個年頭,依然讓人印象深刻。但您知道嗎?很多人以為,這歌裡的亞細亞孤兒,是指流落在中南半島的華人難民。其實不對!羅大佑所寫的亞細亞孤兒,其實是指台灣人民。而且這歌,後來還因為跟六四天安門事件扯上關係,而在大陸遭到禁唱。

    羅大佑的這首歌《亞細亞的孤兒》,出自他個人第二張唱片,1983年的《未來的主人翁》專輯。當年唱片在歌名後面,加了個副標題「紅色的夢魘致中南半島難民」。後來兩部描寫華人孤軍在中南半島異域艱苦奮鬥的電影,又拿這歌當插曲,搞得大家都認定,歌詞裡的「亞細亞的孤兒」,指的是中南半島的華人難民。其實,羅大佑指的是居住在台灣島上的人民!

    羅大佑說,「那個時候碰到台灣跟美國斷交,然後美麗島事件也大概是那時候發生的,也是那時候台灣面臨了很多在外交上很不如意的事情,前前後後,之後就發現政治抗爭它不太有用吧!它反而引起社會很大的動盪。」他也補充,「我也沒有特別去看報紙、特別去注意、特別哇!看到報紙擲筆一嘆的我根本也沒有這種感覺,但是我相信人是在那個環境裡面的。」

    1940年代作家吳濁流寫了小說《亞細亞的孤兒》,羅大佑就引用這書名來寫歌,影射台灣民眾猶如孤兒的處境。羅大佑表示,「我聽到歌送審過了,我嚇一跳!後來一看,原來用中南半島過去了,矇混過關。」

    原來是他,當時擔任羅大佑特別助理,還負責唱片封面與內頁設計的攝影家杜達雄想到的點子。杜達雄說,「第一個是想要改歌名,我希望他能夠改歌名,可是大佑堅持不改,那退而求其次就是我幫他加寫東西。於是,他在歌名的後面,加上致中南半島難民等字眼。」他也補充,「就讓他想,不要說影射的是台灣,就影射的是中南半島。」

    結果這歌送審過關,也才有辦法上廣電媒體打歌。倒是後來羅大佑在大陸開演唱會,這首歌反而被禁唱。羅大佑無奈的說,「六四開槍那一天,北大裡面全部在唱這歌,這關我甚麼事呢?我這是歌是1983年出的啊!六四是1989年搞的,關我甚麼事?唉呀!你這歌大家唱了不就唱了,唱了就變成那個樣子,那我說這關我甚麼事?我可不是寫來為六四做這事情,有些事碰到就碰到嘛!沒辦法就是沒辦法。」

    而在台灣政治開放後,1990年代,羅大佑這張專輯,重新以CD形式出版時,唱片設計師就把當年在歌名後面額外加註的文字,給拿掉了。杜達雄說,「讓它恢復原狀,然後回到作者當初本來想表達的意義。」

    但不少人恐怕直到現在,才知道《亞細亞的孤兒》真正的含意。下回再聽到這首歌,你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吧!(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呂學善、梁家銘、鄭偉宏、黃俊元)



    原文網址: 歌的故事/羅大佑《亞細亞的孤兒》原來是指台灣人民?! | 娛樂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09/03/14/340-2421878.htm#ixzz1gQSQagra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3 22:42:20 | 只看该作者
    杂色的风景:从“亚细亚的孤儿”说起(2011-06-15 11:53:34)转载▼标签: 文化  
    http://www.aswetalk.org/bbs/thread-7766-1-1.html
    马世芳

    从甲午战争算起,百余年来,台湾不断接受外来文化与新移民的刺激,遂也渐渐习惯了“混血”式的文化样态。近当代的台湾庶民文化,其实是日治五十年遗留的“东洋风”、战后驻台美军带来的“西洋风”、新移民带来的“大陆风”与“香港风”、加上民间自为的“本土风”,杂糅一处,混成独特的文化风景。


    台湾曾经戒严近四十年(1949-1987),然而针对文化内容的管制,较诸政治体制的压抑,相对还是宽松一些,舶来文化商品繁多,各方影响之下,电影、电视、唱片、读物皆受薰染。到七十年代“寻根”风起,青年世代重新摸索“身份认同”,首先要面对的,也是这盘根错节的“混血”情结。理解台湾庶民文化,或许应当先认识这一点。


    七十年代,台湾青年的创作能量,从一连串指标事件展现出来:1971年奚淞、黄永松、吴美云、姚孟嘉创办《汉声》杂志英文版,1977年改为中文版,深入探讨古迹保护、民间艺术与庶民文化。1973年林怀民创办“云门舞集”,高信疆接掌《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大力推行报导文学,引介素人画家洪通、恒春老歌手陈达。1975年歌手杨弦在中山堂开演唱会、出版专辑,替余光中的现代诗谱曲,点燃“民歌运动”。1976年李双泽在淡江大学演唱会手持可口可乐,怒道“走遍世界,年轻人喝的都是可口可乐,唱的都是洋文歌”,遂令“唱自己的歌”成为广为流传的精神口号。1977年“乡土文学论战”爆发,深化、普及了“寻根意识”,同年“金韵奖”创办,“青年创作歌谣”风潮彻底改变了华语乐坛的走向。


    这些事件,都有一股纯粹近乎天真的底气。事起之初,都未必想像得到后面将引出多么不得了的效应,更未必有“运动”的自觉。在台湾外交处境节节败退的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既有强烈的危机感,也有巨大的使命感。他们未尝经验过父母辈叨念的战乱岁月,拥有比较好的物质条件和闲暇时间,得以探索兴趣,并将兴趣发展成专业。当局高喊“庄敬自强、处变不惊”的时代,青年人一方面深受舶来文化的“混血”影响,对西洋与东洋的青年文化深自向往,一方面又体会到台湾仰“上国”鼻息之可悲,而产生出民族主义的意气和“寻根”的焦虑。


    要理解这样的纠结,我们可以用一个人、一首歌来说说:罗大佑的“亚细亚的孤儿”。


    罗大佑的父亲是苗栗客家人,母亲是台南人,但他从小在台北长大。1983年,罗大佑发行第二张专辑《未来的主人翁》。A面第二首歌便是“亚细亚的孤儿”: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


    当年歌词页上,“亚细亚的孤儿”有一行副标“致中南半岛难民”──七十年代越战结束,许多民众从海路出逃,舢板、渔船搁浅在南中国海的珊瑚礁,饿死渴死者众,竟还有人相食的惨事。那样的故事,成了当年国民党政权对内最好使的“反共教材”。


    然而,只要你知道“亚细亚的孤儿”出处,便明白那“致难民”的副标是障眼法:《亚细亚的孤儿》是台湾作家吴浊流(1900-1976)1945年完稿的长篇小说:一个叫胡太明的台湾青年,在家乡受日本殖民者欺压,日本留学归来却又被乡人排挤,赴大陆亦被视为外人,最终逼疯了主角。罗大佑借用这个意象,开篇四行歌词,竟彷佛已从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一路走到了国共内战与岛内长年的戒严。


    罗大佑是在做医师的父亲书架上看到这本书的。当“亚细亚的孤儿”映入眼帘,他脑中立刻响起副歌吟哦的旋律。罗大佑的父亲曾在日治时代被派去南洋当军医,一千个台湾兵只有三百人活着回来。后来国府败退迁台,政权危殆之际下重手镇压异己,开启了漫长的“白色恐怖”时期。他的父辈大半生承受不同政权的时代动荡,“胡太明”的命运非但是不堪回首的集体记忆,也预告了后来苦涩的历史。


    假使不加遮饰,光凭“白色的恐惧”一句,在戒严时代,罗大佑很可能从此无法出唱片──那“致难民”的副标,表面迎合了执政者的“主旋律”,暗地却为所有懂得“解码”的人,偷渡了一则国族历史的大叙述。


    这首歌背后的曲折,其实也凝缩了七八十年代台湾创作人的某种处境:严密的审查制度之下,创作人必须苦心设计“偷渡”路线,埋藏“暗号”,气味相投的听众得设法从字里行间“嗅出”那密码。当一首这样的歌透过电波向四方播送,那“启蒙”的暗号,便可能改变不只一小撮人的生命: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
    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
    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


    这是早期罗大佑最好的歌词,语言直白而不失诗的质地,一洗“民歌”习见的学生腔、文艺腔,正如“民歌”一洗早年流行歌词的歌厅气、江湖腔。然而他在开创中文歌词新局的同时,亦曾陆续以余光中、郑愁予、吴晟诗作谱曲,其实承继了“民歌”时代“以诗入歌”的传统。那一辈“知识青年”背景的歌人常以“文艺青年”自居,他们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也为这新起的“歌坛”铺垫了起码的“文化教养”。


    “亚细亚的孤儿”不惟歌词反映了那样的时代,音乐也值得推敲。这首歌用的是拖沓的三拍,拉长了的“华尔滋”节奏,像沉重行进的行伍。它并未沿用摇滚乐习见的爵士鼓,而是流行歌少见的“军用大小鼓”──这位鼓手是徐崇宪,他不是职业乐手,而是这张专辑的录音师。


    徐崇宪从“校园民歌”时代便是著名的录音师,也是“丽风录音室”的老板──再过几年,他将会为一位唱歌走音的奇怪歌手录制并投资首张专辑,其人名唤陈升。徐崇宪建议“亚细亚的孤儿”撤掉爵士鼓改打军鼓,罗大佑问谁会打军鼓,徐崇宪当仁不让,亲自示范,从此名留青史。


    罗大佑素来是英美摇滚的重度乐迷,学生时代便组了摇滚乐队在饭店驻唱挣零用钱,唱的当然都是西洋摇滚曲。他一身黑衣、蓬发墨镜的造型,简直是1966年巴布迪伦(Bob Dylan)摇滚时期的翻版。除了西洋摇滚,罗大佑还从班上日籍同学那儿认识了东洋的摇滚与民谣乐手:吉田拓郎、井上阳水、山下达郎、冈林信康......。他向父亲借钱筹录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台湾录不出他要的音场,只有托同学把部分作品带到日本做编曲。早期罗大佑专辑音场之所以如此透亮、饱满,便是这结合了东西洋影响的“混血”成果。


    “亚细亚的孤儿”在军鼓轰然击响的同时,扬起了儿童合唱团的歌声,那是当年经常主唱电视卡通主题曲的“松江儿童合唱团”。孩子们清澈的歌喉唱着:


    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
    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
    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


    儿童合唱团置入摇滚曲,制作“高反差”的震撼,最著名的例子可能是英国乐队平客佛洛依德(Pink Floyd)1979年《墙》(The Wall)专辑的畅销曲“又一块砌墙砖,第二部(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2)”,罗大佑或许从中得到了灵感。然而,“亚细亚的孤儿”在曲势上得之于西方先躯处尚不只于此:它三拍的节奏、木吉他刷弦的开场、军乐队的行进、大合唱的设计,在在神似1977年保罗麦卡尼(Paul McCartney)的畅销名曲“琴泰岬(Mull of Kintyre)”,但旋律毕竟各有千秋:麦卡尼明朗壮阔,罗大佑沉郁悲凉,只能说罗大佑融会了外来的影响。麦卡尼为这首颂赞苏格兰风光的歌谣,安排了风笛队吹奏,成为这首歌的招牌。到了罗大佑这儿,风笛换成了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一样乐器:唢呐。


    唢呐,在“亚细亚的孤儿”这首歌里作为唯一的独奏乐器,取代了摇滚乐常见的电吉他、钢琴、萨克斯。当然,它并不是结合民乐与摇滚的最早尝试,早在1981年,李寿全和陈扬就在“天水乐集”做过类似的实验,但当年民乐器的演奏,大致仍是以民乐的方式“原味”呈现。“亚细亚的孤儿”的唢呐,则第一次让我们听到了真正吹出“摇滚线条”的民乐器。那位唢呐手是萧东山,“现象七十二变”的萨克斯风独奏也是他,实况专辑《青春舞曲》里,他是挑大梁的乐手。


    三年后,1986年五月,崔健在北京工体“让世界充满爱”现场首度演唱“一无所有”,唱到激昂处,刘元抄起唢呐,对着镜头,狠狠吹了一段破空而出的独奏。1989年《新长征路上的摇滚》问世,我们彷佛听到了“亚细亚的孤儿”自彼岸传来的回声。1999年,几位客家青年组成社运意识强烈的“交工乐队”,以“唢呐手”作为主奏,我们都知道这隔代的致意由何而来。


    重听“亚细亚的孤儿”,我们知道:创作人在全新的时代,骤临无穷的机会与风险,他们几乎没有前例可循,仍企图以“大众娱乐”为载体,“偷渡”理念、实现理想。禁忌松动、民智渐开,大家对任何新鲜的文化产品都充满好奇、近乎饥渴,我们还来不及体会后来“资讯过剩”引致的饱胀、厌烦与虚无。“流行歌曲”作为“创作门类”的潜能获得社会共识,“唱片人”亦得以拥有“文化人”的自尊与气魄。


    对跃跃欲试的创作者,那是最好的时代。这样的作品一旦多起来,台湾流行音乐遂能挟其跨界混搭之杂色,以庶民文化“火车头”的姿态向整个汉语文化圈辐射,终于成为这片岛屿有史以来影响最深最钜的“文化输出”。


    1987年台湾“解严”,禁忌不再,“亚细亚的孤儿”那行“致中南半岛难民”的副标,也在后来的版本拿下了。但故事并未结束:2003年,罗大佑作品首度在中国大陆发行正版,“亚细亚的孤儿”却从唱片和歌词内页消失,只剩一行标题。整整二十年前触动国民党神经的“白色的恐惧”显然不是问题,这次惹祸的,恐怕是“红色的污泥”──二十年,一首歌,两句词,多少曲折。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2-1-1 13:53:18 | 只看该作者
    漏了这一篇。

    非常同意你最后一段。黄舒骏刚听的时候,我很是惊叹了一阵,但自始至终,只有他的恋爱症候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她以为她很美丽,其实只有背影还可以。”我常常拿这句歌词来自嘲。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6 07:32 , Processed in 0.04738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