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9-4-22 06:37 |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8-4-28 14:52:32
|
只看该作者
7 e5 ?: a$ M% K! e" A战火连天
/ v) e. y- r& x4 ~- v5 `5 k
/ s, }" T& h& [5 u5 Q: [" Z" X伞兵们还未完全落地,从各船上抽调的30余名增援水兵就已经上岸了。王德才将他们临时编成3个班。1个班部署在渡口码头正面,依托戚继光抗倭时修筑的寨子残墙断垣,担任正面防御。1个班在通往渡口的公路两侧占领阵地,阻敌迂回。第3个班作为预备队,隐蔽在码头西侧侍机。从这个部署看,王德才极富战斗经验,且临危不乱。
, m; R1 c8 g& Y; \- F5 m! Z" u6 p
% K; ~2 w: D6 s, E0 o
0 K ^/ {% Q* @, `; q/ c1953年东山岛战斗中,解放军坚守200 高地的指战员,依托堑壕和土坑道顽强战斗
: S- a) C0 C2 O. F4 N, c+ N
+ w& d/ L" i" z2 p0 Y" g0 G9 f激烈的枪声也惊动了后林村的13名民兵,他们在区委书记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配合留在后林村的水兵连留守人员,把守后林村口。
. U) K- F7 e2 k3 Y' ~9 b
8 `7 N' K, W; A4 X/ m, l与水兵连和民兵的积极主动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落地后的国民党伞兵大都就地趴着,躲避水兵连的火力,等候上级指令。事后,有参战者“理直气壮”地申辩:“美国顾问就是这么要求的,平时也是这么训练的。”实际上,条令是死的,人是活的。若是对阵双方互换角色,解放军一定会积极行动,有几个人打几个人的仗,边战斗边集结,在战斗中结成临时编组。国民党伞兵相形见拙,表面上看是欠缺实战经验,但追根溯源,还是得落在国共两军的性质和军事传统上。# y0 {( {9 T! {' Z
0 N6 B6 P0 U0 H. P) M
集合号迟迟未见响起,被解放军机枪火力压着打也不是个事儿,伞兵们中的分队长、中队长们遂执行起了“应急处置预案”:打开随身携带的发烟筒,标示自己的位置,让部下们向自己靠拢。不料,此举立即引来了水兵连的密集火力,不少军官因此伤亡。最后,降落在东山岛上的国民党伞兵最高指挥官——伞兵第31大队副大队长李厚圻少校“急中生智”,向水兵连阵地右前方约800米处的59.3高地发射了2发红色信号弹。幸存的伞兵们才开始朝这个方向集结,总计集结了300余人。7 T9 v! z; B9 o5 ~0 n4 M
; b! \! q" K: { }5 w$ n0 F
! D$ F) e+ v0 S
解放军一处阵地# y. k/ v0 P/ k* D4 ~, p: _- x
9 f' _/ V6 H/ y2 O- X7 V
等这群“国军精锐”们找到武器包装袋,重新武装起来,并集合完队伍,离着陆已经过去了整整1小时。伞兵们忙着集结,水兵连指战员们也没闲着。他们一面用火力追歼敌伞兵,一面又从码头仓库里取出了不少轻重机枪、子弹、手榴弹,甚至还搬出了4门60迫击炮,一炮将李厚圻竖在59.3高地上的指挥旗轰掉了,沉重打击了国民党伞兵的士气。! |3 K( D2 C# b- N
- m, M+ W' a6 o8 }( h. Z! N: e6时30分,伞兵们总算发起了进攻。李厚圻将攻击重点指向了渡口码头,指挥大部兵力在机枪、迫击炮、火箭筒火力掩护下,向码头发起正面攻击。剩下的兵力则将进攻矛头指向后林村。
! s0 p( z4 _1 W3 L
4 j( d: q1 P; v, \- h# U7 ?) |" Z从表面上看,对阵双方实力悬殊。水兵连和民兵参战人数,总计不过7、80人,国民党伞兵拥有4倍以上兵力优势。在火力对比上,水兵连虽然临时加强了不少机枪、迫击炮,但国民党伞兵仍占据明显上风。 d7 [) b; v8 v6 Z% n3 p; a0 |
' d, t) X8 {! D2 ]4 ?, u
0 x; s! }! s$ |7 [& G5 K) ?
东山岛战斗现场" B/ w. F+ V4 D* u# ]0 U6 o
' s0 F" s; r6 r# @) f$ t* N6 _
不过,从战斗意志上来说,对阵双方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国民党伞兵们虽经美军顾问多年训练,但第一次身处血肉横飞的战场,动作完全变形,虽经军官们不断喝斥,直捱到7时,才有约1个排的兵力接近了码头。不过,他们在水兵连猛烈火力打击下,很快便败下阵来。进攻后林村的那一路伞兵则更丢人。他们被火力贫弱的水兵连留守人员和民兵以猛烈短促的近战火力打得溃不成军,丢下几具尸体逃到了公路以西。跑得慢的几个伞兵还被民兵们俘虏,并奉上了对手急需的自动火器——1挺勃朗宁M1918A2轻机枪。如获至宝的民兵们大喜过望,他们将这挺机枪架在村口,极大加强了火力,并在之后的战斗中击退了伞兵们多次进攻,牢牢守住了后林村,解除了渡口码头阵地的侧后威胁。! S6 t: P" S9 {* X/ ?% o8 ]# A
* e+ O0 `! V( T; z% t第一次进攻失败,李厚圻重整队伍,改变战法,于7时20分再次对码头发起进攻。这一回,他派2个排进攻正面,以吸引守军火力,大部队向码头右侧的海边迂回,企图抄水兵连后路。不料,迂回部队正好撞在了王德才部署在公路两侧山脚下的那个班的枪口上。等伞兵们以密集队形接近到阵地前2、30米,遭到了冲锋枪弹雨和如飞蝗般扑来的手榴弹的“热烈欢迎”,遂阵脚大乱,败下阵来。
- O% `# B" D) i0 D9 W) E
9 E/ h# e3 `! b) r李厚圻恼羞成怒,督促部下集中兵力,向码头正面发起了第三次攻击。战斗至此,水兵连部署在码头阵地上的机枪枪管均已打红,有几挺出现了卡壳故障,人员也只剩下6人能继续战斗。7 班长戚举芳打红了眼,把 4 挺机枪一字排开,让负伤的战士负责压弹,自己轮流操纵4挺机枪扫射。机枪手阎秋成右腿被打断,血流不止,昏迷过去。他被枪声震醒后,抄起机枪向敌人猛扫。当伞兵们接近阵地时,王德才带领大家投出集束手榴弹,在阵地前炸出一道火墙。, N$ p/ [" `9 l0 _
8 G& d- v) [& m2 B2 i
就在此时,有条船冒着枪林弹雨从八尺门海峡对岸疾驶而来,直插进攻之敌的后路。船在海滩搁浅后,3名水兵连战士跳水上岸,端着冲锋枪,边冲边扫射。发觉腹背受敌,国民党伞兵乱成一团。而那个处于机动位置的预备队班也从敌侧后发起攻击。在三面火力夹击下,伞兵们伤亡惨重,被迫退了回去。5 T* j$ ]2 p; e$ S3 p w: P& V$ v(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