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9-4-22 06:37 |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
* S1 z2 {' _0 s, z; }/ A+ V
0 e: h& u% e# E- F' E/ d本文刊载在《兵工科技》2017年21期上,以下是正文:
0 Q! l4 i/ D: _3 W `2 p" \
" F% f V: G: _# q8 h. }9 o$ h
J1 O8 Y) f5 n5 b5 L7 S. Y$ t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9月12日报道,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于9月8日下水了第6艘815A型电子侦察船。该周刊分析称,中国海军还会继续建造更多的电子侦察船。7 X0 [% A6 i& a- e" T1 M
9 v1 c- B6 {/ Z( S9 {" {在诸多陆海空天大型装备中,不起眼的电子侦察远不如航空母舰、隐身战机、远程导弹那般“吸睛”,却为何能引发《简氏防务周刊》这样的权威防务刊物的高度关注呢?
C. w$ J( W1 N3 A/ h& ~( E! O3 a, [ ^8 o, ]) f
他山之石. B) [% ]) u" D% C7 ^
1 N) x! F$ n- {: Y7 j电子侦察船是用于电子技术侦察的海军勤务舰船。船上装备有各种频段的无线电接收机、雷达接收机、终端解调和记录设备、信号分析仪器及接收天线等。这类舰船主最主要的侦察任务包括:搜寻截获对方无线电设备发出的电磁波信号,收集有关电磁信息和光电对抗情况,查明这些电子设备的技术参数和战术性能,同时为已方提供信息情报保障工作。有的电子侦察船还会装备电子对抗装置,一方面用于自卫,对来袭敌方攻击机或反舰导弹实施干扰和软杀伤。大多数电子侦察船上,都装有少量自卫武器。# P3 n% p" t7 X* l
2 k* C V) Y( m+ c9 j% @3 S% L: |电子侦察船是在二战结束后,伴随着电子技术、雷达技术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侦察卫星、远程电子侦察飞机发展得很快,但由于这些快速侦察手段无法做到长时间抵近监控,而陆上电子侦察基地由于地理位置限制,无法对一些重要目标,尤其是移动目标进行有效监控,相形之下,能在占地球表面积70%以上的各大洋上纵横驰骋的电子侦察船,就具有独特和不可取代的优势了。
: E6 I1 |; w& k3 }' K+ [) L
8 o0 |5 C% i4 Q% Z0 e根据国际法,即便是拥有武装的电子侦察船,也可以在敌方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及一些被敌方控制的国际水道里“无害通过”。甚至在敌方大型海上作战编队实施演习期间,亦可长时间抵近侦察。只要双方还未宣战,被侦察方就只能用诸如“别船”、“切航线”等“小动作”限制电子侦察船进一步抵近,而无法采取进一步的暴力手段。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的电子侦察船针对对方的各种“不请自来”和“赖着不走”,早已“习惯成自然”了。+ @! Q7 n1 _' U( r6 P2 e
- @! P. K# _ f最早建造电子侦察船的,是冷战时期的苏联海军。其早期入役的电子侦察船,多用拖网渔船改装而成,这样便拥有了良好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在那东西方对峙的漫长岁月里,在世界各大洋上,尤其是北约海军举行演习时,经常可以看到这些“拖网渔船”的身影。在西方媒体上出镜率最高的苏联电子侦察船,当属“海洋”型。该型号共有20余艘,均由民主德国造船厂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建造的拖网渔船改装而来。苏联海军在这种满载排水量约千吨的渔船上,加装了许多电子侦察和通讯设备。每根桅杆的顶部都加装了测向环。船上天线林立,有圆锥形的全向接收天线、垂直杆状天线、球形测向天线以及用于高频接收的折叠偶极天线,还有导航雷达和雷达接收机。: g0 C' f$ N4 H3 P Y" K
: D6 M' {- h/ x
3 V) K3 w% L+ j
( T9 o+ O( h0 a+ B; T- Q; n1 r
8 u5 }" r( F5 @( Q, |) f/ _, P; ?, ~
9 A# S }; j$ u$ w7 ~( J5 v( W1 \
“乌拉尔”号核动力电子侦察舰
, S1 r8 ~# f* r, t1 D& \% B' Q( P& Y3 k6 o1 }+ I2 l0 F) P% x& n
不过,这些由拖网渔船改装来的电子侦察船普遍偏小,自持力、抗风浪能力和改装潜力均差强人意。因此苏联海军还建造了诸如巴尔扎母级、莫马河级、樱桃级等专用大型电子侦察船。甚至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将中途下马的一艘核动力航母船体,改建成了“乌拉尔”号核动力电子侦察舰。这条全长264米,全宽29.9米,最大吃水9.6米,满载排水量36000吨,最大航速27节,舰员编制940人的巨舰,在一众电子侦察船面前,无异于“史前怪兽”。它的性能强悍到如此地步:既可作为舰队旗舰,又集空间观测船、导弹监视船、电子侦察船和通信中继船功能于一身,而且停在远东军港时,就能监视整个太平洋地区,窃听美日海空军的无线电通讯,甚至获取美国本土移动电话的情报。" H( y* K; V2 Q: ~# A4 \
, t- @ D5 O3 ]* S+ G; }) I0 |# R
和苏联相比,美国的电子侦察船队规模较小,但技术先进,且多由货船改装而来,还拥有一个颇为迷惑人的舰种名称——“综合技术调查辅助舰”。美国第一艘电子侦察名为“牛津号”,1959年11月12日由艾森豪威尔总统批准改建。该船长134米,宽17.4米,满载排水量11498吨。船上建有一个大型情报搜集中心。船尾那个直径4.87米的碟形抛物线天线,可以接收从月球反射来的无线电信号。
9 Z" l8 N9 A1 i# {
* w, L% D( m8 j& Y. H" p& h在为数不少的美国电子侦察船中,最出名的当属“自由”号和“普韦布洛”号。
+ ^* Y9 b$ W* ^, r7 W& a3 ^1 G
3 r7 `) K% c+ m# [- I. g2 F
- Z) @# _/ q1 m2 x+ x- R+ \6 U2 y
被以色列“误炸”的美国“自由”号(AGTR—5)电子侦察船8 u" a% t% h: F- w
9 `/ K* }: E% \6 l( G: c% i! P
“自由”号的前身是1945年下水的货轮“西蒙斯胜利”号。1963年,美国海军购买了该船并进行了改装、更名。1964年4月1日,它被归类为“技术研究船”,代号AG-TR-5。1965年2月,它被进一步改装为国家安全局的信号情报收集船。排水量7 700吨,长139米,宽19米,航速17.5节,编制官兵358人。船上除了密密麻麻的各种天线,还装备了4挺12.7毫米机枪。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这条花了2000万美元改建,配备了价值1020万美元精密设备的侦察船,奉命前往相关海域侦察,却惨遭以色列海空军“误击”而报废,并造成了200余舰员死伤,由此名噪一时。0 c: {/ B* W8 z: U, B/ E
: m) o/ M, S- `& x) @
* T- l, R2 t; e+ F被朝鲜扣留的“普韦布洛”号侦察船。
* D7 G) M0 ]5 r, S1 D( o, e' |6 I3 k9 W7 ]; f
和“自由”号相比,全长53.2米,宽9.75米,满载排水量900吨,最大时速9节,编制舰员81人的“普韦布洛”号,只是个“小不点”。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上层的建筑顶部安装了8部用天线罩罩着的接收天线。驾驶室下面布置有一间很大的电子情报侦查工作房,里面装有两台能够检测到无线电及雷达信号的大型侦收机,其作用距离甚远。在它经过的水域,所有辐射信号都能被非常准确地自动记录在最新式的数字式专用磁带上。然后,这些磁带被送回中央情报局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分析和评估。此外,船上还装有2门40毫米机关炮。1968年1月23日,“普韦布洛”在朝鲜元山港外抵近侦察时,被朝鲜海军击伤并俘获。船上那些技术先进的电子侦查设备以及部分绝密文件,全部落入朝鲜人的手里,并酿成了一起不大不小的国际危机。
3 V% R4 s2 r6 U9 a! ?6 \; h8 y; h( {+ H+ m3 s4 H' p" m- ^7 J
吸取“普韦布洛”号事件的教训,美军在其后建造、改造电子侦察船时,都加装了预警系统。重要仪器和存贮设备上都配备了更加快速有效的自毁装置,并强化了船上的自卫手段。
# z/ z3 }5 M- G( O2 x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