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晨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战史] 美国人打仗怕死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21#
    发表于 2011-11-12 21:02:24 | 只看该作者
    河蚌 发表于 2011-11-12 01:03
    ! V, d8 W  ~: C" B* b# y. [不是有个美国兵的战场箴言吗?----在战场上,做什么事都可能让你完蛋,什么事都不做也一样。
    / Y8 \8 P& v/ o, k所以,战场, ...

    ' {, z* S& `5 t0 q8 Y然后在战争的最后一天被冷弹打死

    点评

    巴顿的死因还是个迷呢  发表于 2011-11-12 21:13
    巴顿的命运似乎比这个更惨。  发表于 2011-11-12 21:09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23:03:46 | 只看该作者
    河蚌 发表于 2011-11-12 00:03
    " {2 s2 f: P5 k& q9 }2 K  [不是有个美国兵的战场箴言吗?----在战场上,做什么事都可能让你完蛋,什么事都不做也一样。' n  J1 g% Y  r/ `/ u3 }
    所以,战场, ...
    ) ^/ \& u+ t9 J% o  [9 r
    那些久经战争而大难不死的老兵真是人精啊。同事的父亲是加拿大伞兵旅的一员,从北非打到意大利,再打到市场花园,楞是抗到战争结束。老家伙故事巨多,抗命、立功一样多,在意大利要晋升他的时候反而溜号泡妓去了,后来又回到部队接着打,可惜对儿子都是只言片语,不愿多说。现在去世了。儿子也是绝顶聪明的人,不愿读书,但是顶级操作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发表于 2011-11-13 08:44:22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1-11-12 08:50 % x" N+ O4 r+ `9 w- F9 b" y2 c1 ]
    这是很糊涂的想法。二战美军、加军的主力是什么人?正是年轻农民!上层人物子女从军毕竟是人口中的少数, ...
    % d( @0 v0 _7 |$ j& t( h9 I, I
    你和我说的是一回事情吗?5 t6 n& B; S9 k* @

    7 u/ T; U+ F+ J9 J3 B我从来没说“贵族”是主力啊,肯定是农工等下层阶级的当炮灰的多。但欧美上层阶级去当炮灰的比率并不低(起码二战时),比中日那是高太多了。
    8 Z) m+ g5 J" H; x# n5 s, t$ w3 n( D  Z% {1 M7 f; @) F
    中国早就是平民国了,欧美还有贵族时代遗风。0 h& W/ x) F  t$ N

    5 l6 c, Z3 ^. I/ O0 r. S/ D: u6 U& B. U1 |. ?& Y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11-11-13 10:36: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鉴 于 2011-11-13 10:37 编辑
    9 D2 k  q9 Y" P" P2 K. N
    魔术师 发表于 2011-11-12 08:39
    - P3 D, j9 ]1 J其实美国每次战争中不怕死的英雄都有很多,但美军因为装备先进、火力强大,所以不提倡用牺牲来换取胜利。而 ...
    ! s5 k+ I# i6 A; o, m6 c" w

    8 Z! L8 L' I$ @' v这可是未必,二战的西欧战场美军虽然拥有装备和火力的绝对优势,士气却很成问题,尤其是习惯于顺风仗,对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1944年秋冬美军士气跌落到谷底,这个《兄弟连》、《黎明的号角》里有一定的反映。士气低落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连续作战的疲乏,伤亡增大,补充的新兵缺乏训练,后勤时断时续等等。然而对面德军的情况可以说差得多,很多东线调过来的部队打了几年了,但士气却相当高。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11-11-13 10:41:10 | 只看该作者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1-12 05:19 " C) \/ K1 k3 ^8 \7 m& C
    中国的贵少爷也上前线啊,不是据说蒋二公子一直打到了柏林嘛。

    ( J" t0 i: S$ ^9 ?( J8 s' T蒋纬国?人家是在正经德军里镀的金,怎么会打到柏林?据说毛岸英倒是在柏林攻克以后,跟着苏军统帅部代表团到柏林转了一圈,扶着坦克拍了几张照片就回来了。

    点评

    中德混血。  发表于 2011-11-16 09:27
    好像娶的老婆也是德国人  发表于 2011-11-15 12:42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11-11-14 11:20:30 | 只看该作者
    史鉴 发表于 2011-11-13 10:41 7 u. A$ E  M1 f& C
    蒋纬国?人家是在正经德军里镀的金,怎么会打到柏林?据说毛岸英倒是在柏林攻克以后,跟着苏军统帅部代表 ...

    : r; C  a, l6 k2 ^网上有照片不?倒想见识见识。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发表于 2011-11-14 12:02:08 | 只看该作者
    美国人有冒险精神,骨子里比较强悍,比我们的思想武装强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11-11-15 10:33:31 | 只看该作者
    北府刘牢之 发表于 2011-11-14 11:20 5 a% b. U& |5 T7 I) I0 }
    网上有照片不?倒想见识见识。

    : N8 h1 i! x& \; Z+ K* V/ @5 G& }  B听说过,没见过。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6-27 14:41
  • 签到天数: 13 天

    [LV.3]辟谷

    29#
    发表于 2011-11-15 20:39:49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战争的规律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最终会演变成意识形态的斗争。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3-6 10:2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30#
    发表于 2011-11-15 21:04: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1-11-15 21:20 编辑   e, M9 N1 U9 j( m) Y; g

    4 L( ?4 e2 Q1 _: @美国人打仗怕死,那是指挥员造的谣言。那时候是我们没有办法,只能跟人打近战,而近战的伤亡比率是1:1,4 X/ u# ]2 C! }% _# a1 g6 l
    当然这是抗日战争的经验,但是实在是没有办法,你不这么说,战士们也是人,也会恐惧的,战场迟疑更容易贻误战机。
    4 R) ]8 D* E( R1 Y, _
    8 x$ f- m* ^; J7 @- S+ e  f  N具体原因理解  “兰切斯特方程”,兰切斯特方程是建立在射击的概率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它体现的是远程投射武器的规律,
    # c0 S* V: e  x* T8 t那么如果我们不和他进行远程比拼呢,那么这一规律的前提假设就不存在了。
    : W- P) w- `2 `9 o7 G2 g0 P. [. K, C0 W/ c
    也就是本质上是对手用远程投射武器,我们用近程冲击武器。其实近距格斗武器,在冷兵器时代都已经淘汰了,古代也是长枪,例如步兵方阵的冲击,都是远程攻击,更不用说弓箭、标枪之类的了。就是因为单兵近距格斗的伤亡问题。
    / m& X3 R& a5 O0 `
    8 y' b7 Y8 l' w5 b6 Q我们其实是被逼的没办法了,才用人来填;美国不和我们这么打的原因,第一是人口少,第二是它的兵种训练成本高,一对一换它很吃亏,所以美国和我们打总是拉开距离远程攻击。  D& B/ L9 m( ?7 f: Y+ ^% \; q" M
    ( E) f! b& h( q- N' h
    这就给了我军指挥员开一个小的玩笑的机会,造这样一个谣,第一可以安慰士兵的心理,第二可以缩短两军接触的时间,减少接触地段的伤亡,增加突然性,果断性。而且冷兵器拼刺也占优势,因为美军本来就不注重“拼刺刀”的训练,没有必要。% v* I6 w0 ~& i. o2 y

    9 a2 X/ L2 i2 E后来,由于李奇微将军发现了我们后勤的弱点,转入阵地战以后,就是坑道和炮兵同志的能力了。但是前五次战役,确实这种方法我们占到了便宜。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13:30 | 只看该作者
    gordon 发表于 2011-11-15 07:04 - g- d0 [! U7 B$ r9 t! ?
    美国人打仗怕死,那是指挥员造的谣言。那时候是我们没有办法,只能跟人打近战,而近战的伤亡比率是1:1,
    + {5 J/ K9 C; J( r ...

    7 s, {* D4 t% J8 G这是对兰切斯特方程的曲解,兰切斯特线性律描述远程平均对射的情况,平方律描述近程集中火力射击的情况,和拼刺刀没关系。对于共军“人海战术”,这历来是一个恶意曲解。如果共军真是这么不顾战士性命地往敌人机枪里填人命,陕北的3万红军如何打成解放全中国时的几百万?早都该死绝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3-6 10:2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32#
    发表于 2011-11-15 22:17: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1-11-15 22:37 编辑 + c4 @7 c! s; r; B) O0 }! }
    晨枫 发表于 2011-11-15 22:13
    ! _6 e- i* N* y9 m/ R  u- y这是对兰切斯特方程的曲解,兰切斯特线性律描述远程平均对射的情况,平方律描述近程集中火力射击的情况, ...
    6 ~- z$ [2 o6 |9 J0 E; L
    - F! r' K  }9 T
    没有指挥员会把人往机枪里填,对付机枪,一般是掷弹筒或者迫击炮,打一发就OK了。% h# p6 E; P4 @& a
    ; f6 S% x4 h7 m: [) c. k6 p
    实在没有这些武器,就要靠“神射手”了。
    5 L  s8 ]! R$ f& S) |. ~/ i# U$ G; r: E/ v4 b
    美军的问题是火力太猛,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所以主要是掷弹兵,就是纯手榴弹兵在前面开路。
    6 ?/ g8 S. ]+ E: B- a3 M( i
    . t1 F& C  z# m/ t日军的轻武器还不如国民党部队,只是日军飞机厉害,所以国民党军队在白天活动也是受限制,国民党陆军的重装备被日军飞机给炸掉了,日本陆军不行是因为它把钱都投到海空军去了。
    # |- U- i+ E- p5 \8 j6 U- i/ v1 t+ }/ V# w
    解放战争时期,因为东北有完备的后勤,所以武器上根本就不吃亏,至少来说是完备,步枪、掷弹筒、机枪、步兵炮都有。
    9 f, c  x' v; A  R当然一野、二野惨了点,三野主要是是缴获国民党的炮,但是炮弹是东北供给的。
    & k( @: \& l' f9 l' p) t$ d/ T/ B8 \5 k! C
    陕北战场的后勤是山西供给的,这是彭总说的;二野开始后勤也是山西供给的,只是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就没有后勤了。
    4 |( _, B' O4 J' z5 Q3 }; s2 N7 R. r  G9 D. ^$ S1 ~+ B) C
    具体到陕北的3万红军为什么会变多,那是因为薄一波在山西练的新军。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37: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1-11-15 08:38 编辑
    * j1 a; M: @, \) F/ ~
    gordon 发表于 2011-11-15 08:17 & u8 O2 `& ^& y. Q5 d1 W
    没有指挥员会把人往机枪里填,对付机枪,一般是掷弹筒或者迫击炮,打一发就OK了。
    5 v, ^5 O; n$ X0 Y) Q* r& b- B+ u# a2 z
    实在没有这些武器,就 ...
    , Y& m! c3 Q+ r$ b
    # y1 W1 z3 j' Z8 Q$ k7 v7 f
    关于兰彻斯特方程,新贴了一篇老文,欢迎指教。4 t! y6 d* J3 z( ~2 B* S  V  R+ [5 ~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3-6 10:2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34#
    发表于 2011-11-15 22:47: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1-11-15 22:49 编辑
    * i& D6 i) S) H( q% o; J8 x3 N
    晨枫 发表于 2011-11-15 22:13 3 N5 {1 E2 _! Q/ w1 a& h
    这是对兰切斯特方程的曲解,兰切斯特线性律描述远程平均对射的情况,平方律描述近程集中火力射击的情况, ...

    7 X* p, l% ^3 {9 b
    . {; o  t( L2 [怕死不怕死的问题,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假问题?
    7 J6 A3 T6 ~( E% x
    1 X' K$ ?, j1 P, I还有一个被影视剧误导的一个事情,八路军拼刺刀比日本厉害,真实的情况是,在抗日战争早期,3个日本兵成丁字站立,十几个八路军战士根本就没有办法。' \0 s# Z+ Y0 I" K4 R2 e
    * s+ Z& J: P2 i3 n) K5 B; t" w
    这是因为日军训练好,营养足。而八路军饭都吃不饱,繁殖游击战扩军以后训练也不够,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红缨枪(梭镖和长矛,都是一个意思),放近了打一个冲锋,它就交待了。
    % j# m% T3 ?8 Q  ]
      q2 a$ n# _9 f$ Z- y" b% V& y5 b) E三八大盖打穿了就是个眼,红缨枪唉,谁不怕,你拼刺刀训练好又怎么样,你活人劈刺练胆气又怎么样,一枪就刺死,训练成本也低,随便找个人练练就会了。- I, R( k) I. _% n% v+ o
    & ?' v2 N  l* @+ p
    干什么事都要动脑子,凭意气用事是不行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3-6 10:2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35#
    发表于 2011-11-15 22:59: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1-11-15 23:07 编辑 2 S& @  l: c- n( i4 t; i5 k) T
    晨枫 发表于 2011-11-15 22:37
      }. R+ Q) e5 m关于兰彻斯特方程,新贴了一篇老文,欢迎指教。
      G. g- y: ?5 L- S  j3 o( m

    # Q" \' m* }4 L; b7 P大哥,逻辑啊,兰彻斯特方程本来是英国人研究飞机空战时提出来了,后来美国人用琉璜岛战役的数据又做了验证,也可以说是推广。但是这个方程是建立在射击概率的基础上的,如果我根本就不用射击,我在你行军的途中伏击短兵相接呢,你这个方程对我还有约束吗?$ v. S* e$ X% L
    : \: Q5 `% p7 }$ M- j* l1 S
    大前提是什么,前提假设就不对,结论能对嘛,这个定律对我有约束吗?
    ! E" s7 I% ~( N% g( `5 @
      K. z0 j7 a( A: F0 D+ H# x5 i7 }所以美军才要拉开距离,把你放在这个定律的约束范围内,来体现它的优势,而我们恰恰要脱离这个定律的约束,虽然战损不划算,但是那也是不得已的事。* N0 \& t* ]# o* X4 q

    9 U. J* Z, S$ O% @( g那时候飞机还不能全天候,对于夜战,美军的战术主要是使用照明弹,燃烧弹,美国人有钱,打照明弹把黑夜变成了白昼,根本就不停。8 r8 g9 O! [! H' U! {$ m: v8 [

    ) P8 f& e: V. W% b总的说来,美军是非常优秀的军人,打阵地战的时候后勤如果没有苏联的支援,早歇菜了,这也是朝鲜战争后大力发展工业的原因,傻子都知道“打仗就是打钢铁”。

    点评

    我这么说是因为兰切斯特在原文里提出观点的时候,叙述了近距格斗到远距离投射的发展过程,然后再引出了他自己总结的规律。  发表于 2011-11-15 23:4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3-6 10:2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36#
    发表于 2011-11-16 07:48: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1-11-16 07:50 编辑
    8 ]) a$ Q" g6 v- U
    gordon 发表于 2011-11-15 22:47
    . B2 G8 ^, t* u怕死不怕死的问题,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假问题?0 `2 _# x( i# ~7 T4 Y
    + `) o, {- W4 Y/ W5 G0 T5 W4 b
    还有一个被影视剧误导的一个事情,八路军拼刺刀比日本厉害 ...

    , L7 |4 x  T9 ]
    2 l* y) z) C' u4 Q$ m  C* @红缨枪较刺刀来说有几大优势:首先它更长在面对对手时心理就占有优势,其次它比鬼子的刺刀更轻,舞动起来更加顺手,再有就是它应该算是“多用途武器”可以刺可以当棍子砸。枪头锋利也可以产生很长的刀口状创面,而且由于红缨枪很长舞动时枪头的线速度非常惊人,划开皮肤简直易如反掌。而红缨枪的红缨也不是为了好看才装的,它的作用是防止枪头的血流到枪把上产生打滑抓不紧枪。鬼子一直都很害怕在白刃战中碰到这种武器。据被俘的鬼子回忆跟我军白刃战的经历时说:“你们的武器太好了,你们的长剑(指红缨枪)厉害。”

    点评

    物体上任一点对定轴作圆周运动时的速度称为“线速度”。线速度快,他格挡也没办法格挡,不论他防左刺还是防右刺,我挽一个枪花就扎过去了。  发表于 2011-11-16 10:59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
    发表于 2011-11-16 09:35:52 | 只看该作者
    万里风中虎 发表于 2011-11-15 20:39 0 j3 i  f( Y+ d+ A( [
    这就是战争的规律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最终会演变成意识形态的斗争。 ...
    ) M0 G: p9 K9 ]" G0 L; m2 X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不错,但具体到二战可很不好说。斯大林搞的那一套比希特勒有过之而无不及,结局可是天差地别。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3-6 10:2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38#
    发表于 2011-11-16 11:52: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1-11-16 11:54 编辑
    : O7 Z0 c1 w0 k1 g. ?* `7 N% C
    史鉴 发表于 2011-11-16 09:35 6 f6 o1 H# ~3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不错,但具体到二战可很不好说。斯大林搞的那一套比希特勒有过之而无不及,结局可是天 ...

    4 t/ ^6 _0 R- H" o% c+ p8 `' k' H' x1 t0 f* m
    好汉经不起三泡拉,先饿两顿再说,坚壁清野,没有药品,没有食品,谁都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确了,
    ' s& S( i+ o3 D( o* d' m5 \具体到斯大林,苏联不就解体了嘛,还有什么好说的。) Q+ r: ^) `  F" q8 E  |

    - h& l4 M- M/ C( j5 J/ P3 _其实斯大林搞的重工业化也没有什么错,比如你正在开山凿石头,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你就省了很多劲嘛。
    0 N! G; M3 m( b) b集体农庄有拖拉机,至少不用手工劳动了,不过边际效应递减,越往后,经济越乏力,就拜拜了。
    " K6 A* D( N8 `9 I% H至少在当时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性的,工业化对谁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3-6 10:2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39#
    发表于 2011-11-16 14:03: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1-11-16 14:13 编辑 . W6 J* ]9 t  N0 |, p2 p
    gordon 发表于 2011-11-16 07:48
    8 Q5 m& D1 z9 K3 c. @" N红缨枪较刺刀来说有几大优势:首先它更长在面对对手时心理就占有优势,其次它比鬼子的刺刀更轻,舞动起来 ...
    $ V1 Z* d2 z  r( ]3 b0 ~

    ! ^. ]9 S" p" u大刀和长矛常常并称,那么大刀效果怎么样,好用吗?! e1 T" B2 B, v/ I7 |
    1 a7 l- T& ?. E% l- u
    在真实的白刃战中,枪刺以迅速有力的直刺为主,目标在对方胸腹,而大刀限于其型制,以对敌上半身的劈砍为主,两者各有利弊。大刀防御敌方的直刺,只有将对方的枪身或刺刀格开,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技巧是不容易办到的。大刀的优势在于刀重势猛,砍上非死即伤,但其作用距离有限,必须尽量贴近敌人身体,因此最适合在工事、房屋、树林等空间有限的环境中使用。而在开阔地形或冲锋时,除非敌人在气势上被己方完全压倒,否则持大刀者难以占到便宜。同时,大刀要求使用者有比较好的武术功底和身体素质,并经过长期练习,才能运用自如,而刺刀拼刺的训练则相对比较简单。此外,大刀对使用者的脚法要求也很高,因为大刀相对带刺刀的步枪来说比较短,短兵破长器,要点在于脚下疾速灵活,因此武术家常有“短见长,脚下忙”的说法。明代吴殳说:“大刀击实之法则在斫其枪杆,枪杆被斫,不断折必粘住。杆被粘住,则不能闪转颠提,刀更进步,必伤人矣。”但是如果敌方步伐也非常快捷(抗战初期日军的体力和训练水平普遍在中国军队之上),“击实”之法将可能沦入最危险的“拙力”境地,持刀者必败。而且在除肉搏外的其他形式战斗中,大刀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作为辅助兵器也非常勉强。 - m# H+ O0 j# H) b2 t
    # j. e& o8 \% \
    由于大刀对抗刺刀时固有的弊端,当时国内有识之士曾对此进行过研究,并试图从改进刀法上来加以克服。
    " W1 ?) H% y0 t& [李尧臣(1876~1973年),河北冀县人,清末镖师。1931年,29军副军长佟麟阁聘请他为武术总教官,李针对原有刀法比较复杂、未经良好训练则很难发挥作用的弊端,结合传统的“六合刀”法,改进创编了一套“无极刀”法,连劈带刺,动作简单有效。以大刀对付敌刺刀时,常用的一招是:出刀时,刀斜向右下方,刀口朝自己,当对方刺刀直刺时,大刀斜向左上方抡动,以刀背磕开敌枪,同时刀锋立即向前劈下,劈、砍连为一体,对手来不及回防,已经身首分离。29军大刀队在长城抗战中所使用的正是这一套刀法。# I8 D' d9 Q7 X) O7 Q. D

    ) @6 V! {5 R5 T但是,实战毕竟不是武术对练,特别在对付以现代化装备的敌寇时,这些刀法对于提高大刀这种原始兵器战斗力的有效性显然很微弱。即使是“喜峰口大捷”也不能证明大刀的有效性,尽管是突然发起的夜袭,而且进攻前还向敌军营帐投掷了大量手榴弹,歼敌总数也不过800余,29军自身阵亡却有近600人,王长海团副团长胡重鲁,营长王凤芝、苏东元均在夜袭蔡家峪之战中牺牲。虽然大部分伤亡是在撤退过程中发生的,但若换用其他任何一种兵器,取得的战果恐怕也不会在大刀之下。 5 i' X. I, v: z$ O) s
    ) W, y2 G. n, u7 O5 ?6 ~
    注:这一招的关键是“磕”,利用厚背大刀比较重的优势把刺刀磕开,个人觉得这个非常不靠谱,除非是经过长期训练的老兵,才能使用这种连磕带削的技术,如果对手体能好、臂力比较强也实在是够呛。反正tg 肯定是用不了这一招,饭还吃不饱呢,哪有力气用大刀啊。
    5 r$ N+ k) l5 [6 ?8 ^  P1 k9 j, d. [2 Z* v4 S9 T0 @$ ~# u
    同样是29军,同样是大刀,4年后的“七·七事变”中再未能取得类似喜峰口的战绩。
    ( D! L, ?/ s( S) J: z
    ' H4 v& Q4 o8 }5 X% D! N+ F/ L4 Q大刀的精神价值大于实战价值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待抗战全面爆发后,除了极少数例外(如由军法处或督战队使用),国民党正规军中已不再装备这种武器。正面战场上最后一次大规模使用大刀是在1939年的第一次长沙会战期间,刘汝明的68军大刀队以肉搏歼灭日军300人,但随后遭到日军毒气袭击,中毒达400余人。尽管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都严重缺乏步枪,但1939年以后正面战场上的肉搏战中,国民党军队几乎全部改为使用刺刀。  % S7 L' E! l0 t( G" h5 F" A
    6 c9 Z: ^8 {1 Y6 }) r
    注:李尧臣这个改进是最不错的了,当时还有其他的武术名家也进行了研究,没有任何进展。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3-6 10:2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40#
    发表于 2011-11-17 22:52: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1-11-17 23:17 编辑
    2 Q- R' {8 K8 g# S1 F  x4 b* X7 p
    gordon 发表于 2011-11-16 14:03 + b8 y8 w# n# j6 M& M7 [) T
    大刀和长矛常常并称,那么大刀效果怎么样,好用吗?
    " b6 k5 N; K$ x" Q, ^5 [  G: J5 v/ m5 y, p
    在真实的白刃战中,枪刺以迅速有力的直刺为主,目标 ...
    8 q: s9 z4 n/ [
    $ v9 j0 F% I) V+ R5 V
    在二战中,军事强国里面,日本是个异类,美英法德俄均大量装备冲锋枪,并开始装备半自动步枪,不太重视拼刺技术,日本恰恰相反,大量装备单发步枪,冲锋枪很少,高度注重白刃格斗,除了鬼子节约资源外,很难不扯上武士道,在日俄战争中,鬼子多次凭借拼刺打败了人高马大的毛子,这也算是“先进经验”吧。9 R( W/ D& _# l" \, e
    , u- n& m) c$ E( k7 Q) J9 J$ K" Y7 A
    其实在现代战争中,近战的利器是冲锋枪,只是冲锋枪消耗子弹太多会对后勤造成压力,所以现在都是使用小口径冲锋枪。
    8 O6 D/ D/ ]' \4 c5 s1 ^/ f
    " _4 q$ `6 Z% Y! y: m克服自己的经验不是那么容易的,注重拼刺刀的传统思维,曾经使我军付出血的代价,其实除了抗美援朝外,对越自卫反击战也是对我国军事思想影响比较大的一场战争,在那场战争里,我们知道了毛时代说的很多东西都是”扯蛋“。( H! P5 S/ U, I8 b
    5 S) [( q! c2 f
    对我们来说,1979年中越战争其惨烈程度直逼朝鲜战争。昆明军区在对“对越自卫反击战”进行总结时提到,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我军牺牲 6900余人,伤14800余人。2月17、18日两天,伤亡达4000人,后勤部门措施不及,无力全部救治,伤员死亡很多。许多人至今都还记得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描述的浴血场景,电影所宣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背后是无数士兵生命的代价。时至今日,昔日媒体称颂的影响已无人再提起。
    + t- z! _9 c7 V. {/ d0 D9 ?+ ?8 [1 V
    前提假设条件变了,所以规律就不适用了,没有包治百病的药,更没有包打天下的秘方,( y" E6 E0 ]/ C8 j
    ! J) Q( b7 W+ \+ ^# ?
    也许这样的经验还是正确的,“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3 19:45 , Processed in 0.05511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