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小渊 于 2011-10-29 11:10 编辑 
 第一课 对联基本知识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产生于唐代,因为唐诗。律诗八句中要求中间的颔联(3、4句)和颈联(5、6句)必须对仗,有一定的平仄,和对联要求相似。
 
 例如: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到了明朝,朱元璋特别喜欢对联, “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朱元璋还微服私访,看见一家阉猪的没有贴对联,就帮着写了一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于是家家户户都贴春联,成了一种习俗。春联的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对联的发展。
 
 二、对联的特点
 
 1、上联最后一字仄声,下联平声收尾。
 2、上下两联字数相等。
 3、对联的句式一般是长短句。即使有少数字数完全相等的联,但阅读节奏也不一样。
 
 例如:峨眉山九老洞有这样一联:
 
 问九老/何处飞来,一片碧云/天影静;
 悟三乘/遥空望去,四山明月/佛光多。
 
 三、对联的对仗讲究
 
 ~~关于工对与宽对~~
 
 工对有四个基本要求:
 
 (1)、词类必须相当。
 
 就是名词对名词等等。还需要注意:数目、颜色、方位各自成一类,“孤”、“半”等也算数目,此外,词分成若干小类,如天文、时令、地理等。所谓“词类相当”,也包括不同小类不能混对。
 
 来看解缙一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结构必须相应。
 
 (3)、节奏必须相同。
 
 例如: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明月;
 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4)、字数必须相等。
 
 如果不能完全做到以上四点要求,就是宽对。
 
 ~~自对与借对~~
 
 (1)自对,就是一句中自成对偶。
 
 如单字对偶:
 
 杜老乾坤今日眼
 范公忧乐古人心
 
 此联中:乾与坤、忧与乐都属于自对。
 
 如词对偶:
 
 山水来归,黄蕉/丹荔;
 春秋报事,福我/佑民。
 
 上下联的后小句,都是自对。虽然“黄蕉/丹荔”是偏正结构,而“福我/佑民”是动宾结构。但因属于自对,因此整联也就工整了。
 
 (2)借对。所谓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的甲义的同时,又借用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
 
 借对分借上与借下两种。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
 
 例如: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
 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红白指两种酒。这副联中,下联的“东西”就是在表明物件意思的同时,借其意思来对上联的“南北”。
 
 同理,借上联的词语来对应下联,叫借上。
 
 例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副对联的“沧”本意是“寒”的意思,因与“苍”同音,这里便借以表示颜色的“苍”(深绿色)同“蓝”相对。
 
 四、对联的种类
 
 根据上下联在意思上联系的不同,对仗又分为正、反、串三种。
 
 (1)、正对的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
 
 例如: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两联的意思是互为补充的。
 
 (2)、反对,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
 
 例如:
 
 书有未曾经我读,
 事无不可对人言。
 
 (3)、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
 
 例如长沙岳麓山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登”是为了“看”,“看”是“登”的目的。这副对联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上下联意思是顺连的。
 
 有一个公认的说法:串对比正对好,但又不及反对。
 
 五、对联忌讳合掌
 
 合掌就是说,上下联是一个意思,合掌比正对还要差很多,大忌!
 
 例如:
 
 布谷声声催懒汉;
 子规句句警闲人。
 
 布谷即子规,上下一个意思。
 
 再如: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六、无情对
 
 无情对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
 
 例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其中字字相对,而且上联指天气,下联指酒名,互不相干,是无情对的典范。
 
 再如:
 
 花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每字皆对,意思不相干。
 
 第二课 对联的格律及禁忌
 
 
 一、汉字的平仄
 
 现在平仄有两套系统,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即今音。二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音。但是,不能混用,就是写一副联,只能用一套标准。
 
 今音(即普通话),第一、二声的称为平声,第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古音,现代普通话的第三、四声的依旧为仄声,第一、二声的绝大多数为平声,其中少数是仄声,古代称为“入声”。例如“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江南的一些地方方言分别很清楚)。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相关资料。
 
 这样的字只有300个左右,常用的也就几十个。
 
 二、对联格律
 
 (1)五言格律。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不讲究,二、四要讲究。
 
 1、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五言一下参照五言,从后向前,例如:力==心;马力==人心;知马力==见人心……
 
 (2)六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分明。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例如:五月飞花乱舞===三更雷雨横行.
 
 (3)七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分明。
 
 1、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一双雁影沉霄汉==几点渔灯映晚江。
 
 2、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檐下孤飞蝙蝠晚===天边乱起暮云深。
 
 (4)八言以上往往都是组合。九言联,一般是4+5或者5+4。十言联一般是4+6或者5+5等等。
 
 一定要注意:以上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遇到对联的禁忌时,就不行了。
 
 (5)句脚平仄规则
 
 当一副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有若干句时,每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简称为句脚)的平仄安排也要讲究,一般是按照马蹄韵为准的。句脚的平仄如下 :(下联的没有列出与上联正好相反,平○仄●)
 
 两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6)对联的禁忌
 
 1.忌上重下轻
 如:大江流日夜==小店卖东西。下联弱了些
 
 2.忌乱脚
 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必须平声收尾。
 
 例:党恩比海深==人心向阳红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下联最末三个字,不可以都是平声。一般上联最后三字也不能都是仄。
 
 如:一年春作首==万事公为先。
 也忌上联末三仄尾。
 
 4.忌孤平和孤仄
 
 下联当中除句脚是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叫孤平句。
 
 吾人总在雨雾中,除“中”外只有“人”是平声,就是孤平。此时135不论应该收到限制。
 
 一句中只有一个仄声字,叫“孤仄”。如:无风才来长江雨,即是孤仄。
 
 5.忌上下联重字(之乎者也之类虚词可以),特殊可以。
 
 例如:逃笼之鸟==漏网之鱼
 
 例如:
 XX月XX梅X
 XX梅XX月X
 
 这样双双重了可以。
 
 第二课完。初级教程就这些,适合初学者,高手请飘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