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9-4-22 06:37 |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 
5#
 
 
 楼主 |
发表于 2017-12-27 16:50: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忘情 于 2017-12-27 17:02 编辑  
4 S( K( u! Z9 o 
% `% S) D# v2 f9 w8 E4 @, E选址疑问$ A1 [2 H( z  l; j) K5 s 
& X3 k5 {" l2 ]2 e 
首先就是厦门火车站的选址问题。: s, R4 i1 C5 W4 f- c9 E, p- L 
 
& v+ H, o# I! \9 k3 |9 S+ J打开地图,你会发现厦门火车站座落在厦门岛的中南部。厦门岛面积118平方公里,厦门火车站建在哪里不好,为何要偏偏建在敌远程炮火射程之内呢?比如说厦门岛北部的高崎站,是在1958年8月抢建出来的。因为此处在敌炮火射程之外,军列在此卸载很安全。 
2 q7 A3 s; t3 e5 y+ R2 \9 i1 ?1 H8 w8 G+ P 
要知道,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直到七十年代末,金门国民党军对厦门方向的炮击就从来没停止过。厦门沿海地区,很长时间里就是国民党军的靶场。别听台湾方面的对陆文宣里“大陆同胞”叫得颇为亲热,但实际操作层面,炮弹所落之处,尽皆“匪区”,又何曾心慈手软过。从1949年厦门解放到1958年炮击金门前,金门驻军对厦门的炮击从未没停止过。金门国民党军装备了哪些型号的火炮,最大射程是多少,也早就不是秘密。为此,解放军方面曾在1954年的9月3日至22日,1957年6月24日,两次较大规模地炮击金门地区。9 k; z, V- r7 x, { 
+ A% d/ v  K! E$ c3 l" \/ H 
车站选址涉及到方方面面,绝不是铁路一家说了算,一定必须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才行。否则征地拆迁问题就能活活整死你。鹰厦铁路的勘察设计方案是原铁道部中南设计分局(现中铁第四设计院),以及西南设计分院(现中铁第二设计院)联合推出的。就算技术人员没有军事常识,地方政府缺乏安全观念,但设计方案最后是由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亲自敲定的,并征得了福建省委书记兼福州军区司令员叶飞同意。难道这两位久经沙场的悍将,也会傻乎乎地把肥羊往狼口里送?厦门火车站就建在如今高崎站那个位置,又可少征地少铺轨,又无敌炮威胁,何乐而不为呢?# k7 I8 n+ t, L8 i 
 
) q& Z% V" ?; ?# x; i4 R
 
 
. n, J; W6 C. U, w. |) U鸿山隧道0 Z9 A" ?- C( L; ~# I$ B 
: g4 Y1 s1 w6 N& w1 K7 Y 
这个疑问,直到笔者查到了设计院的原始勘测资料和联合会议纪要后,方才恍然大悟。原来,厦门火车站之所以建在现在那个地方,是因为车站东面就是梧村山。梧村山标高208米,花岗岩山体,东面坡陡,西面坡缓。车站建在山的西北山脚下,处于敌炮火的死角。而厦门火车站虽是尽头站,但却向南修了4000余米的延伸线。延伸线接近尽头处,修了座500米长的“鸿山隧道”。客货列车驶抵厦门站卸空后,立即拉入“鸿山隧道”防空,以避免损失。随着两岸局势的缓和,“鸿山隧道”已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完成了历史使命,并于2011年成为厦门市铁路文化公园的一部分,开放给游人参观。 
" r# X0 s) |& ?, X 
( M; d& o# `' w; ^; f/ L  X  b' y
 
5 I# w8 N3 J& x: Y/ v' n' ^# F 
今日鸿山隧道内景) ^; L# C$ u$ G/ r9 b 
 
. n/ x- Z; X) Q4 r$ f' `! e事实上,笔者所能找到的厦门火车站老职工,都回忆说车站在建成前后,所受到的最大威胁并非来自敌炮,而是来自空中。因为直到1958年炮击金门前,福建上空一直都是国民党空军的训练空域,像火车站这样明显的目标,对方自然是不会放过的。因此,厦门火车站附近的防空力量一直颇受重视。& v& K* Y: u. F) R! u9 u 
* q7 h- r5 J. X( X7 S" k 
不过,如今去厦门,你会发现梧村山在厦门火车站南广场边缘,离火车站主体建筑尚有一段距离。粗略估算,从金门方向飞来的炮弹只要有大于20度的入射角,是可以越过梧村山顶峰,打入火车站的。“长脚汤姆”虽系加农炮,但仰角高达65度,要在弹道末端达到这样的入射角,应该是不难的,厦门站如何能称得上“处于射击死角”呢? 
% N+ L. h+ O" m' M# a& r& p6 \! z( o- ^% p+ f8 p 
笔者查阅铁路内部档案,这才解开谜团。原来,如今大家看到的厦门火车站,虽说门牌号码一直未变,但实际上已经是第三代站房。准确地说已经不在原址上,而是往西边移动了一段,因此与梧村山山脚拉开了距离。档案中记载:厦门火车站第一代站房系木质平房,位于梧村山山脚,总建筑面积仅1000平方米左右。车站也仅有1个站台。到1982年,原先简陋的车站已经不敷使用,工程部门便在原站址西面新建了第二代站房。第二代站房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总建筑面积为8000余平方米。站台也扩建为两个。原先的老站房在施工期间照常使用。新站房于1983年5月正式启用后才着手拆除。2013年初,厦门火车站第二代站房需要原地升级为第三代,因此停办客运业务,普速列车全部移至高崎站到发,动车组列车则集中到厦门北站开行。2016年1月,经过三年紧张施工,厦门站第三代站房全部投入运营。新站房总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设有5个站台,9条股道。 
' _  E6 c% a+ P8 S3 V+ c4 ~: D" m, P0 z+ v+ ]5 H( Z 
 
* u9 y2 \1 c8 f9 k9 x# w6 i 
1958年的厦门火车站站房,非常简陋。+ e- |* f& o% e, y! c1 d 
 
3 E- H1 |3 n: v# o9 d1 y& g
 
 
) a( x4 t* l# d% z7 `1957年的厦门火车站站台很简陋 
" J: I$ i7 t- Y' `1 t4 Q' n 
* a2 {3 F# }5 ^  N, A) ]5 n
 
 
8 i% a! ]. ?! d& L八十年代的厦门火车站,背后就是梧村山/ Y2 p( A  t* P. b4 O& e# [+ N 
 
. l, K' k7 @. W+ V
 
8 x7 K3 L8 P* p4 D! X5 ` 
这是今天的厦门站,已经是现代化的第三代站房了。站房后面就是梧村山。& O; S1 {4 [3 K2 |1 S" z 
 
  d; m- N- J1 Z& ]铁路档案中所记载的史实,可在丛培欣的回忆录中得到佐证。他的原话是:“在廈門火車站下火車時,遇到來自金門島的炮擊,父母帶著我和兩個弟弟跑向山坳。母親本想進一個防空洞,父親一把拉住我們,走向一片樹林。” 
8 m( Q" X5 D6 C: y' @3 a 
0 O/ l$ L0 U* f; ]) U" n! W1 e要知道,丛培欣先生当年才6岁,他那俩弟弟最大也不过5岁、4岁吧。这三个孩子虽说是“校门虎子”,可年纪摆在那里,又能跑得有多快?试问,如果当年厦门火车站没建在梧村山脚底下,而是像现在这样拉开了一段距离,那么他父亲作为一个极富战场经验的老军人,第一选择应该是就近寻找隐蔽所,哪里会拖着几个跑不快的小孩走上那么一大段距离呢?而且敬请读者注意,丛先生回忆录里说的是“走”向树林,而不是跑。这就说明炮弹的炸点尚远呀。 
6 i* e7 s; g( W6 r+ g+ `3 i8 e$ G3 E+ C" c 
也许有人会质疑,就算当年厦门火车站就建在梧村山山脚下,炮弹就真的打不着吗?金门太武山脚那个翠谷营区,国民党军方面也认为是火炮射击死角,解放军的炮弹不照样打着了吗?不照样把金门防卫司令部副司令长官吉星文、章杰和赵家骧送上西天了吗?既然解放军土包子能创造这个奇迹,堂堂“忠勇国军”为啥就不能呢? 
$ m) {' o7 W4 o/ m* S9 n/ L) b 
' l8 _+ U, M# B! h: ^. C1 L, v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觉得要想解答,恐怕得找到M1A1型155毫米加农炮的射表,算一算其要达到20余千米的射程,火炮仰角得多少度,炮弹最终的入射角能达到多少度才行。不过,这显然超出了笔者的能力范围。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探索一下9月11日那天,会不会有解放军1个营的兵力及大批弹药在厦门火车站卸载。国民党军的那次炮击,有无取得“辉煌战果”的可能性。& i* g! ]. |& S0 D5 d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