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8-6-2 22:44 |
---|
签到天数: 16 天 [LV.4]金丹
|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7-12-4 14:43: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包子 于 2017-12-4 14:46 编辑 , I% K) w* i1 Q9 }; V) \! ^
2 s" c+ v/ {4 Y4 i2 E" O“哦,你是康心如的儿子!”
( S4 z0 c( {! r( O7 |' h* ?! ?
在和我闲聊中,蒋介石最喜欢提的问题是老百姓生活方面的,我虽然只是个小孩子,但是平时听大人们讲得多,家里有仆人,有厨师,在汪山还专门请有两个“大班”(轿夫,除抬轿外,还做些杂活),他们的家一般都在乡下,有时家里人还要到乡下去赶场,因此对老百姓的生活情况我多少有些了解,居然能答得上来,这使他很满意。他还经常让侍卫官给我送一些从印度加尔各答空运来的水果和糖块。
3 e: M4 P$ Q' n3 I, V4 }7 j' c2 I( t0 q1 B# F
有一次,蒋介石听我说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就关心地问我平时找什么医生看病。我告诉他,家里主要是找一个叫周伦的医生给我看病,周伦是留德博士,因失恋曾经自杀未遂,留下残疾,但医术很好。
& |4 u9 L, e k4 a5 D, _7 L/ F. K; K( o* l9 r
不久以后,有一次周伦对我说:“国雄,你还把委员长的孙儿给我介绍来了!”6 j) ?% c, k- ^3 |
5 Y# d4 M3 D/ I) \; u3 {$ I9 f原来,有一天,有人带了两个外国人模样的小孩到他的诊所看病,他一看是两个洋娃娃,有些奇怪,一问,才知道是蒋经国的儿子,他问他们怎么知道他的诊所,回答说是听康国雄介绍的。
! n! ]. ^9 c- x# F( c O/ ?4 `: \. C3 c! w
就这样一起散步许多次以后,蒋介石偶然想起问我,你姓康,你们家与康心如什么关系?我答道,康心如是我的父亲。他这才恍然大悟地说,0 F8 l/ M1 L+ m4 |" V0 [- y
6 ?2 O; m% r( j$ }( r+ d' u$ ~
“哦,你是康心如的儿子!”5 Z& y( k0 J5 I/ b: a: q
9 S2 v8 w0 L) Q* Z那时,我父亲在重庆独立经营美丰银行,对发展繁荣西南金融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影响很大。1939年,蒋介石指定我父亲担任了重庆市第一届临时参议会议长,任期四年。父亲一直不愿参政,因为蒋介石的指定,他才出于无奈连任了两届。在任初期,我父亲曾上书蒋介石,提出建议:为了领导全国抗日,应设重庆为陪都。蒋介石非常欣赏,曾两次召见我父亲和他面谈。
$ b6 o( O! A6 F2 u; z( v/ ^ f4 K/ E; c9 V6 z
1940年9月,国民政府正式发布命令,定重庆为陪都。
5 [+ r/ _- `& |3 T; `6 [' [, @, }# o, C) p, M p6 T
当时学生中,流行请人题写纪念册留作纪念的风气。我想,跟蒋委员长这样的最高领袖认识了,何不请他也给我题写纪念册?
6 l5 w& ~; S: b, o8 J2 ]
8 C: M# }9 ^+ J- l# y! S我也和大家一样有自己的纪念册。有一次,蒋介石带着我散步时,我向他提出请他在我纪念册上题字的想法,他欣然同意了。
: k8 {& }2 ^9 A
2 {/ A6 ]0 q' M. A! M) N2 e我根据他的交待,把纪念册交给他的侍卫官。- @: I2 G, D; [+ J. W7 `
9 _5 T- p( g) ~6 B3 `! m) C不久,一位侍卫官专程给我送回来。纪念册的一页上题写着:“国雄贤侄,立志有恒”,下面落款是“中正”。 x# C z/ h; Q
o" r' ?8 w O1 l. k3 O6 m2 q& k
后来在1951年,我离开重庆时,为了我的安全,母亲硬要我把它撕毁了——因为那时蒋介石已被称为“蒋匪”、“人民公敌”。$ Z0 e+ b% r( `9 d
& L4 O0 J8 y/ X, i( Q o: G( `: q在我的记忆中,蒋介石(或者和他夫人一起)在马路上散步时,从来不回避行人,更不会驱赶行人搞戒严什么的,在马路上来往的人可以照常行走,最多有侍卫官招呼人们靠边走,让开马路中间的道。因此,沿途总有人停步观望,还有人脱帽鞠躬,甚至或喊万岁什么的,蒋夫妇二人也微笑点头或摘帽致意。
' M5 Y) |. E' B: \3 G( @- [" O6 i/ h6 W, ?" v; y) g
1942年,国民政府为了争取对中国抗战的外援,宋美龄曾只身去美国,呼吁美国人支援中国的抗战事业,还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轰动一时。蒋夫人从美国载誉归来后,蒋介石派一位侍卫官给我送来一件从美国带回来的小礼品,一支51型“派克”钢笔,还附了一张名片,比通常的名片略大些,什么头衔都没有,就是中间有“蒋中正”三个字。我一直保留了若干年。1953年,我在天津南开大学念书,一次划船时,钢笔不慎失落在河中。也幸亏丢失了,否则在以后的几次政治运动中,它只会给我带来麻烦。
& Y! v5 k0 u% s
! O y2 A2 x& X( h4 U$ a%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