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O2 E4 |! j2 i- j6 W
是啊,这时候也许佛印还在船上呢。佛印禅师的事迹大多是戏谑的故事,但是云门三句的威慑力却足以让我们思考大诗人此时心境深处的那番话与佛旨的关系。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云门宗公案:”僧问云门:如何是尘三昧?门云:钵里饭,桶里饭。“。其实此情此景之下,对于苏大诗人来说,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也是尘尘三昧。所以说这一场精彩无比的主客问答,究其根本是一场佛门与道门的机锋交战。只不过此时的诗人是站在云门宗的佛印禅师这边罢了。之后的就是醉在舟中,直到东方既白。 2 d- M `" W% |, c' R9 x2 a& H
3 I! w! p& `. r/ F所以,这里首先要解释一下苏轼所谓的物、我,分别指什么东西,就象庄子的物、我,有它们特定的意义。 k) g! Y; d- v Z, D" O1 F8 J) {) X: m
因为这篇文章选入人教版高中课本,课本我没见到,我从网上看到的说法看,课本给的解释,这个物自然指万物,而“我”指“我们(人类)”。我觉得这个解释,至少我个人来讲,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我”这个字,在古代既可单指,又可复指,我,本身有“我们”义。; F& U3 K. o" F4 ]# e3 f
% D. |3 y3 k: Y6 ^% ?9 A, {+ d这种“官方”的解释,不违背唯物主义,当然,未必就一定就是苏轼的意思,但也未必就一定不是,只是我个人觉得这种解释,对于现代人来讲,还是能说得通的。7 I1 L' m& x! M# p; l2 r( O! R
4 [% a. f- \1 r
从古到今,时间流逝不已,今天长江的水,和苏轼所游览的江水,是异是不异?今晚的明月,和苏轼所看的明月,是异是不异?今天的白云,和陶弘景看的白云,是异是不异。从异的方面看,肯定是不一样的,即便是貌似变化最小的月亮,内部也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动。但从不变的角度来看,这些东西也是永恒的,江水还是江水,白云还是白云,明月还是明月。那么人呢?从变的角度看,变了许多,衣食住行,社会制度,改天换地,但从不变的角度看,人还是人。不说古今,就说当今,人与人之间,有多少分别?贫富、高低、美丑、男女、老少,等等,但是从不变的角度看,去除分别心,实际上人,其实都是人,如此而已。如果古人、今人之间,找到那种不变的因素,那么的确也可以说,我们人类是无尽的。8 X+ g1 ]0 c' I0 ~5 r
! y4 ]. D: S# r ?1 z另外,也可以从轮回的角度来看无尽,我们不说印度本来怎么说轮回,只借用一下那个概念。不说小人物了(在我看来,古今小老百姓真的很相似,无非生活有时好点,有时孬点),就说大人物吧,都认得。苏轼文中提到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这说的是曹操,其实,曹操的现代轮回者,那不就是毛泽东嘛,而老毛本人对此也似乎深有自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是的,只不过我这一世比那一世牛了那么一点点“: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y" j1 |! [9 B; g" K. }
& s! R( C c8 g& l! F: d. c6 [5 u
苏轼这篇给我的感觉是旷达和你引诗品所说的超诣,说实话看不出多少佛教的思想。这个世界的一个特点在于,任何事情你都可以找到联系,所以要从佛教思想去联系,当然也能说得起来,就象我看到有人用庄子的思想去解,他也能写一篇,还发到报上。不管怎么样,从文字上看,个人不觉得有多少心动、三昧那一类的东西在内,至少不那么直接,我想我的思维也算是比较发散的了,而且我其实对佛教思想也略有耳闻,某种程度上也比较欣赏,但这篇赋,我感觉基本上文学性的。就是别太计较一己之得失、荣辱、盛衰,超脱一点,那种意思,如果用现代语言来讲,也有点小我大我的那种感觉,略微有点,因为他的某些用词,蜉蝣、一粟、一瞬、盈虚,这是指向小我的,无尽、不变、莫消长、天地这些又是指向大我的,所以文学家的意旨在于心胸,开阔,自然不会所谓“小人常戚戚”了。这是我的一点浅见。3 G& r1 k7 N( f. ?"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