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妖猫drake 于 2011-9-17 22:28 编辑  
* d* T* [. d; b: u- ~7 m! c' y- e! X- b* T" R' p# }9 z  V- G 
P.SDsei2011总算结束,在后面做支撑的可怜小猫也暂时解脱,可以写点东西喽。家里电脑新装,没有翻墙软件,因此图片少了一些,以后补上吧8 D2 j7 Q; A4 e& q/ O& ~ 
1. 从消毒车开始 
; K2 f7 q3 q) F  S5 C$ F; H+ t; ]   作为二战中使用化学武器犯下最邪恶罪行的国家,旧日本陆军仰仗世界陆军中最落后化学战技术,对技术更落后、几乎毫无化武防御能力的中国军民恣意杀戮,横行一时。时至今日,遗留在中国各地的大量化学弹仍是军国主义留在中国大陆上的毒瘤,可谓是流毒深远罪,恶罄竹难书。一直以来国内主要对日本的化学弹药进行研究,却很少关注旧日本的化学战兵器,小猫收集了一些资料,决定写写旧日本陆军的化学战车。 
( u+ U" I! Z+ M   世界最初的化学战战车是在一战末期由战场烟幕撒布车发展而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堑壕筑垒体系、野战炮兵、地雷和速射火器的发展使得守方能够将防线变成地狱般的屠场。为了能够突破这片死亡领域,各国研发了一系列装备、坦克和步兵暴风突击队均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攻击梯队的伤亡,但这并不足以改变守强攻弱的状况。 
/ D& i: S5 P5 p4 i. |) A: U6 I   如果能够利用遮蔽物掩盖敌军的射击射击,守方的火力优势势必大打折扣,因此各国陆军均热衷研发能在昼间提供遮蔽的发烟器材,虽然间瞄火炮发射的烟幕弹幕可以覆盖战场,却无法准确伴随和保护攻击梯队。 
' B1 g3 t9 |, _   随着装甲汽车和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其机动性和运输拖拽能力大幅度提高,军方认为找到了能够拖拽发烟器材伴随进攻梯队的装备。最初的发烟战车是由英国陆军在自法国购入的FT-17轻型坦克上改造得来的,其车体两侧加装了大直径圆筒形发烟器,通过全速驶过战场,能够迅速展开浓厚的烟雾遮蔽攻击梯队。 
/ i) N' O% _* ?7 d/ }( d1 X   o! c% G. w, k5 A! g 
由雷诺FT-17改造而来的发烟战车 
/ V, k0 d- L! u  U4 g   陆军很快就发现这种撒布烟雾的战车更适合用来撒布死亡——结合一战中造成双发可怕伤亡的毒气,为攻击方提供烟幕遮蔽的武器变身为“毒的播撒者”。战争末期开始,各国陆军都开始研制自己的化学战车。8 `4 `1 [7 X7 m% P 
   旧日本陆军的化学战是围绕毒气开始的,在从一战欧洲战场取得相关情报之后,旧日本陆军立刻开始了围绕毒气的装备研究,但是由于本国工业基础薄弱,化工技术落后,直到昭和6~12年(1931年~1937年)在一系列陆军科学研究所主管的专业研究所的推进以及在中国战场以中国军民为目标进行试验的“促进”之下,日本陆军初步建成了一个完整的化学战装备体系。化武检验、消毒、保护、毒气制取、储存和运输、战场毒剂撒布以及相关的气象学和生化医学研究全面展开。 
5 P% M' Q. ^7 P4 f7 v1 n   在“九六式轻防毒面具”等单兵防护设备广泛装备部队之后,日本陆军的装甲车辆研究也达到一定的水平,日本陆军要求陆军习志野学校(化学战学校)开始就化学战车设计和战术使用进行研究。 
7 o! T  q: r/ w" E5 v+ W' N+ }   昭和7年(1932年)5月,旧日本陆军科学研究所向新到任的小柳津政雄少佐下达了一道命令,命其尽快研制一款“消毒车(简称消车)”。此时日本陆军已经装备了一批作战车辆,但是还没有阔绰到美国人那样从部队拉出各种车辆随便折腾的份上,向调配车辆用于实验并不容易,同时也不利于保密。3 {, A& \7 [- X8 K0 F, u7 a! K 
   虽说这消毒车是用来清除毒剂的,但是中国陆军并没有毒气战能力,这毒剂总不能是自己个变出来的,消毒车的作用只能是用来给日本陆军在战场上使用毒气后擦屁股的。 
) h2 Y( c/ m( ^# ^+ C% }+ c0 c   此时日本陆军已经在上海见识了中国军队的顽强,十九路军在装备和支援无法和日军匹敌的条件下以玉石俱焚鱼死网破的拼杀第一次给了日本鬼子一个教训:不要轻视准备死守的中国人。3 @# q! b0 J0 y" ]  [1 D 
如何能够在未来战场上瓦解中国守军的防守意志,成为日本陆军上下都急于破解的难题。因此陆军高层对研制化学战车十分支持,专门命令陆军技术本部全力配合小柳津少佐,尤其是在车辆方面要有求必应。; k, w" W- S, S: W 
 - ]7 d% u( |% q/ K5 X9 T 
吉田中佐的车辆班此前应该是参与试制九四式弹药拖车的研制工作 
  E: x5 ?8 D! n; z8 o. t( i/ m0 S   根据小柳津少佐回忆:“昭和7年秋,消车的研究正式开始,此时陆军技术本部派给我一个直属车辆班。班长吉田炮兵中佐向我介绍,直属车辆班此前主要参与战场弹药搬运车的研发,采取的是与英国卡登罗伊德式轻型装甲车类似的超轻型装甲车牵引无动力的履带式拖车。受此启发,我们决定在履带式拖车上装备消毒用的撒粉机构,这就是消车整体设计的起源。” 
: C, X" F3 [9 X6 k* y7 E   小柳津少佐很快就向陆军技术本部报告了大致设计后,便要求消车研制组组员集思广益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隶属于陆军技术本部车辆班的一位年轻少佐原乙未生曾经参观过驻琦玉县的农林省农机具研究所,在研究所考察过肥料撒布机设计,原少佐提出,以这种通过车辆前进带动机械撒布肥料的机械为基础研制履带式消毒拖车。7 D6 ~, M; \, _! X* w% b* M; y 
   N9 P* o2 P; M 
试制九一式重战车,是日本国产试制一号的发展型 
. a+ \- K7 V5 N1 u3 p, e6 d$ \   估计大家都要好奇,一位堂堂陆军少佐不务正业跑到农机具研究所干嘛去了?参观拖拉机?说起原乙未生,也算是日本陆军最优秀的装甲兵器设计人员,甚至被称为“日本战车之父”。此人一战结束时以优等从陆军炮工学校毕业,然后进入东大工学部机械工学科专门学习战车设计,东大毕业后原乙进入陆军技术本部,开始为日本国产坦克研发奔走呼号,并参与了日本最初的国产坦克“试制一号战车”的开发,1928年试制一号实验结束后他赴英国和德国考察装甲技术,1930年12月回国后成为陆军技术本部的装甲技术核心,不断推动日本陆军的装甲技术发展和坦克生产能力准备及动员。: e0 v+ v9 k. V0 |+ W# a 
![]()  
/ W# z! l* `1 d" U- g原乙未生的照片,猫在一本日本杂志上见到过小柳津少佐的照片,回头补上吧. J2 D% d, x4 }5 H! c 
   原乙35年再次赴德国考察,着重评估德国进行的重新武装水平,后来担任过坦克团团长和陆军第四技术研究所所长、相模陆军兵工厂厂长,拿过日本陆军的“陆军技术有功章”,最终以中国军需监理部长,中将军衔迎来战败。 
3 E4 X" {$ Q/ R, N9 K. `   顺便也提一下小柳津少佐的下场,在日本战败时,小柳津刚刚担任近畿军需管理部长不到一个月,此前他担任过负责化学武器研发的陆军第六技术研究所所长,1940年之前则担任关东军的化学部长。这位前陆军中将战后写了一本《化学战研究史》,是研究日本陆军生化武器罪恶史的重要证据。 
4 i: V; ^( b2 G$ G: f8 W9 D   还是回来接着说这“消车”,原少佐提到的农机用的肥料撒布机是个什么结构呢?当时日本农村用马车拉个板车将分装的堆肥和石灰(原文如此,猫确实不懂,除非盐碱地,否则用石灰干啥)拉往田地。到了地方之后打开板车的挡板,堆肥从车尾自己落下,但是石灰的用量很少,必须用撒布机构稀稀的洒下。% F8 G" I! a) V8 H# ~% c3 l 
   板车的侧板和底板上有一片圆形小孔,车厢内有回转的圆板,石灰放在圆板上,圆板旋转,石灰借助离心力均匀的撒在板车通过的区域。圆板旋转的动力来自板车车轮上得齿轮组,因此只需控制好板车的车速,就可以保证不同的石灰撒布范围,这套石灰撒布机构结构简单、加工容易,维修方便,设计组一致认为很适合用于消车的设计。 
4 Y" g% ?( }' R![]()  
2 O( c, n) p9 e/ _( K试验中的日本陆军履带式拖车和履带式牵引车,前车与英制卡登罗伊德颇为相似 
. {: S* M7 T: Z8 l# V% X   但是这种石灰撒布车总是农用机械出身,小柳津政雄少佐决定先搞一部简单的轮式车辆对其作用原理进行测试。据说最初设计人员准备设计一部简单的轮式拖车,但考虑到此时日本陆军的履带式车辆变速困难,小柳津少佐干脆申请经费购买一辆民用三轮摩托车,再请日本自动车株式会社的中野工厂在其后车厢中加装撒布机构。 
8 |# D8 s) I; V' t* T 8 M9 D5 V2 \* r7 q 
此时日本民用的三轮摩托车 
3 O5 V, {4 E2 `& W/ Y7 F   三轮摩托改装的撒布车设计指标为10公里时速下,撒布机构能够将约200g石灰播撒在1米见方的区域中。对改装三轮车的测试结果令陆军方面十分满意,甚至动了直接以三轮摩托车改装消毒车的心思。1 E: g# [# C7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