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5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郑人买履 制度 智慧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1-16 08:10
  • 签到天数: 726 天

    [LV.9]渡劫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4-25 10:5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郑人买履  制度 智慧

    《郑人买履》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的著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一篇。被编入多个版本的小学生教材,很多人耳熟能详。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通常的解读是:文章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死板恪守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不懂得变通目的就无法达成。
    需要说明的是,故事是想通过“个体”的活动,结果的失败,传递出一个道理和结论。
    《韩非子》约十余万言,大多是治国理念、方法,也就是说是在阐述如何经营、管理一个组织。但使用个体的经验、教训,移植为管理组织的理念,是否妥当,还需商榷。
    寓言故事精彩,但貌似不是一个完整的事件。
    一个目的的达成,一项活动,一定有四个阶段:计划—实施—检查—纠正。不管是组织项目还是个体活动,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活动参与人数,时间跨度长短,分项多少的问题,四个阶段均缺一不可。
    一个项目或活动,只有计划和实施,即便是达成了目的,如没有总结,经验便无法积累和传递、传承、扩散、分享,经验就成了个人财富。没有经验的积淀,组织的进步就无从谈起。有人会说,个人不需要这么繁琐,总结什么,个人领会便是。是的,个人无需刻板的书面资料,但你意识中方式、方法的储存,会在以后的活动中提供成功的定式。你日常生活中对成功方法的描述和示范,也是经验的散播,即所谓的言传身教。目的如没有达成,就一定有教训,那么“检查—纠正”就更显重要。教训是以时间、金钱、甚至生命为代价的,忽视教训就一定会导致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甚至多次的结果。
    所以故事缺少了后半段。依据半个故事得出的结论,只是从一个侧面的观察结果,不能代表事件的全貌。
    设想一下,我们就是这位郑人,事后肯定会反思,为什么没能买到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下次怎么做才能达成目的呢?结论无非是三个:
    一是仍然“宁信度”,那么买鞋时就不能遗忘测好的尺度。
    二是“自信”,直接用脚试穿。
    三是首先“度”,次选“自信”,在忘记尺度时,使用脚试穿。
    至此,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完成了。
    P (计划 PLAN) : “欲买履”、“度其足”(从问题的定义到行动计划)
    D (实施 DO) : “至之市”(实施行动计划 )
    C (检查 CHECK) : “不得履”(评估结果)  
    A (纠正 ACT) : “自信”或“试之以足”是下次计划的标准( 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并标准化)
    有人会说,郑人太愚痴了,为什么要拘泥于规定、制度,要变通,要灵活,直接试穿是一般人的正常反应。
    我们先把可能参与活动的人,按采取措施的不同分下类:
    一类是严格按计划实施,不变通。这个计划是有可量化标准的“度”;
    一类是按计划,计划有问题时变通。“度”虽是计划,但变通是可能达成目标的小道;
    这个计划可能只是个人头脑中的想法,并没有形成书面或实物的标准,但严格说,这个想法就是计划;
    没有想法的实施,只能说是“莽撞”。
    以上两类的共同点就是首先都有计划或想法。目的是否达成是计划或想法正确与否的结果,变通是对计划或想法出现偏差时的纠错,是智慧灵光的闪现。
    以小见大,个体与组织的活动大同小异。个体脑子里的想法就是组织里的文字化的计划或制度。
    那么制度和智慧是什么关系,制度和智慧哪个重要?
    智慧下的制度是长久之计,制度下的智慧是纠错之举。没有智慧的制度是僵化的,滞后的。没有制度的智慧是盲目的,无序的,混乱的。
    智慧和制度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此消彼长的关系。
    历史上很多例子:秦始皇用智慧立足,用制度统一中国;刘邦用智慧逆转,用制度建立大汉王朝;曹操用智慧胜出,用制度奠定归一统基业……
    一个定律:智慧是弱小的兄弟,制度是强大的基石。
    一个个体,灵活运用智慧,可能会如鱼得水,即便是失败,成本也基本可控。一个组织,灵活运用制度,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一旦失败,几乎没有纠错的机会。
    个体与组织,由小渐大,其变化过程中应是智慧比重递减,制度比重递增的趋势。某个结点后,执行制度过程中要坚决排斥智慧,杜绝灵活。并且这个结点应该是越早越好。

    这个现象可以从社会环境,企业产品质量,或者一个红绿灯路口秩序得到很好的验证。
    反腐讲“不想贪,不敢贪,不能贪。”
    “不想贪”是思想境界的要求,是个人道德品质的体现,这个是务虚,对于反腐基本没什么用。清官不分朝代,贪官何论社资。
    “不敢贪”是是事后惩戒,是威慑,是让你心存敬畏,和朱元璋的“剥皮楦草” 没有本质区别,连亡羊补牢都算不上。
    “不能贪”才是从根本上解决贪腐的关键。那么好了,目前的现状有目共睹,解决了吗?没有,只能说是缓解了。是部门设置配备不全?反贪、纪委、各级党委,不谓不全。是制度不健全,条款不清晰,覆盖面有遗漏?八项规定,党纪国法,法律条文,洋洋洒洒,多不胜数。为什么没有好的结果?纠其根源,没有完善的纠正措施制度跟进是一方面,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变了味,打了折,被智慧地变通了,被智慧地灵活了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目前实体经济经营困难,增长乏力。有人说是国家政策导向出现了问题,有人说是产业升级换代速度过快,有人说是员工工资升幅太大,有人说是环保措施突严,有人说是企业的税赋过高等等。这都是在找借口,实体这么多,为什么有好有差,这是内部管理水平在生存能力方面的具体表现。
    目前实体经济状况有以下几种:
    1、已经被淘汰;
    2、正被淘汰;
    3、正滑向被淘汰的边缘;
    4、正脱离被淘汰的漩涡;
    5、已远离被淘汰,财务盈利,体制健康,运行顺畅,有选择市场的主动权。
    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从3到进级到4呢?
    企业的生存是以盈利为基础,盈利是由产品质量来保障。那么,提升实物质量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稳定的生产过程是保证产品实物质量的前提,建设生产单元或生产流水线是首选。对过程中出现的设备故障、生产参数异常、员工失误、漏错检、原材料、量检具等诸多问题,要逐一记录、解决,不断重复展开PDCA工作,直到全面解决。这是个繁杂的工作,决心、耐心、恒心缺一不可,领导层面的重视和基层的实施相结合,良性互动才能改善现状、逐步提升。利用现有设备、人员、资源,合理规划,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做提升是基本原则。
    生产线或生产单元的建设,对提升生产效率也有很大作用。作为一个企业了解基本数据,如质量成本、人均生产率、浪费环节等是必不可少的。设立目标,策划提升方案,实施后确认,对问题纠正、预防是又一方面的循环工作。
    企业间的人均产值差距可达数倍以上。这种差距说明企业改善,提升的空间很大,如何摆放制度和智慧的位置,有没有改善意愿,能不能扭转局面,靠的是经营者摆脱困境的决心大小。
    靠智慧还活着的实体,后续的制度要跟上。否则, 智慧的光芒不可能永远眷顾你,偶尔有片薄云漂过你的头顶,“活”也会瞬间离你而去。

    一个有红绿灯的路口,红绿灯就是制度,就是规矩。一个人不遵守,灵活地闯了红灯,自以为智慧地钻了空子,结果可能是早几分钟到家,也可能是事故发生的隐患。多个人不遵守,那就是拥堵、混乱、无序。放大这个状况,就是大量交通事故的产生,量化数据,就是中国每年道路交通有15万之多的死亡。同样的机动车保有量,由于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在日本每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是5000。这就是教条地遵守制度和智慧地执行制度的差距。

    嘲笑郑人的愚而没有后续的反思,某种意义上讲,是以愚笑愚。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解了智慧和制度的关系,辩证地使用,小循环使用,大循环使用,才有可能触摸成功的衣襟。实体经济运行如此,个人成长如此,概莫例外。

    正所谓:
    郑人买履不得履  人皆笑愚不识愚  智慧变通处世事  许是尺搾眼前利
    制度愚者来践行  滴水成河粒米箩  你我也是事中人  不知是智还是愚

    评分

    参与人数 4爱元 +25 收起 理由
    togo + 2
    jellobean + 10
    齐若散 + 7 谢谢分享
    shijz + 6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76 天

    [LV.Master]无

    沙发
    发表于 2017-4-25 22:20: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很有想法,一个古代的寓言故事引出这么一大套理论来。要我说的话,不否认你的论述,但还可以引入一个“标准”,什么事先测量啦,什么忘带尺度啦,统统不用烦恼,直接告诉店家我要买几号鞋就行。不仅不怕自己忘,还可以托他人代买。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板凳
    发表于 2017-4-25 22:50:57 | 只看该作者
    齐若散 发表于 2017-4-25 09:20
    楼主很有想法,一个古代的寓言故事引出这么一大套理论来。要我说的话,不否认你的论述,但还可以引入一个“ ...

    嗯,忽然发现可能有代购的机会。

    点评

    好主意!  发表于 2017-4-26 16:14
    是哦 :D  发表于 2017-4-25 23:40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0-3-6 05:11
  • 签到天数: 1432 天

    [LV.10]大乘

    地板
    发表于 2017-4-26 15:29:0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每年道路交通有15万之多的死亡


    这个数据有出处么?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是大概不到5w,WHO估计应该在25到30w。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17 05:27 , Processed in 0.03318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