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20-7-6 22:21 |
---|
签到天数: 7 天 [LV.3]辟谷
|
本帖最后由 知行行知 于 2017-1-15 02:55 编辑
蒙氏思想跟我老公形成鲜明对比,老大吃饭的时候,脚喜欢晃来晃去,导致我曾经一度以为他有ADHD,老公的管教方式就是,很凶地吼,不许动,摁住或者拿鞭子。我的脑洞比较大,曾想自己做个音乐脚凳,因为他喜欢音乐。如果他的脚保持在凳子上,音乐自动响起,如果脚晃走了,就没有音乐听了。
我比较倾向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育,老公比较雷厉风行(jian dan cu bao),不管怎么样,我俩都经常被俩儿子的倔强、闹腾折腾得,我的嗓门越来越大,有时也实在忍不住对孩子吼。
于是找了些蒙氏的书看,觉得捞到救命稻草一样,随手就翻译过来,放版子上共享:
当参观者被蒙氏教室里孩子的高度自制震撼时,他问玛丽亚-蒙台梭利,“你是怎么让这些小人儿表现这么好的,你是怎么教的?” 她回答 “我从来不管教他们,是我们仔细准备的环境和他们在其中发现的自由,教会他们的”。传统学校的老师把规则放在孩子身上,规则是严格、权威、坐好、安静的强化版。父母就曾问道,学生可以自由地动来动去,怎么管教?玛丽阿蒙台梭利指出,这个问题的前提有个根本性的错误。
在蒙氏的系统里,有着对管教完全不同的定义。管教,是他能够掌控自己,并且当他知道当需要服从生活中的规律时,他会控制自己,即一个有教养的人。
怎样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呢?秘密在于通过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来帮助她练习。有机会能够观察比他高一两年级的学生起到关键的模范作用。这些学生无意识地把课堂的规律和传统,延续下去。对新学生来说,做得像大孩子一样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准备好的环境,同时也为天生调皮的学生提供了能量的输出口,他们可以坐着、可以站着、可以躺下、甚至可以在任何时候走到户外。老师并没有忙着讲课,而是在不停的观察,使得老师能够在问题发生之前就悄悄的,针对性的把问题解决。他们可以在麻烦事发生之前,引导孩子回到自己的工作上去。一旦这个环境准备好了,支持系统就位了,孩子就可以通过三方面去练习自控能力:专注、行动、与同学老师的互动。有一个参观者问孩子,这就是那个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学校吗?孩子想了一会回答“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我做的,正是我喜欢的”
另外,三、四岁孩子并不是随意从架子上拿东西,通过观察五六岁孩子做,或是老师示范。他们知道,从架子上拿东西之前,需要先去桶里拿一卷毯子,把毯子铺在地上有空位的地方,小心地、慢慢地,甚至有点呵护地打开,然后才能去架子上拿某一特定的教具(一次只能玩一样)。做完工作后,她会把教具放回架子,再仔细地把毯子卷好,放回去。。。。这才是管教,没有喊、没有威胁、没有说教。孩子自己学会规则,他们也喜欢。他们被好的行为所吸引。相反,如果孩子是迫于权威而安静,那么一旦权威消失(比如老师离开),哪怕一小会,孩子也会马上闹起来。
以上是书的内容,后来从教室观察,发现蒙氏教室的另两个不可或缺的管教利器:
1. 蒙氏教具。市面上卖的玩具,恨不得把所有相关的功能都囊括进去,这样对孩子最具吸引力。比如积木,基本是五颜六色、各种形状的。比如音乐桌子,模拟四五种乐器、两种语言,十几首歌。这样孩子在玩具中应接不暇。事实上,如果观察3岁以下孩子玩生活中的东西,比如一把勺子,比如一根绳子,我们大人就忍不住感叹,小孩就是小孩,这么简单的东西能玩这么久。3岁以下的蒙氏教具大概也是用了这个原理,让孩子辨别颜色的教具,一定是大小、形状、材质都一样,这样孩子专注于颜色,能观察很久。如果是引导孩子辨别行政的教具,一定大小差不多,且都是同一个颜色的。有一个音乐的教具,就是简单的一字排开的铃。简单则容易专注,专注,孩子手脚的速度好像就能慢下来,而不是蹦跶蹦跶的。
2. 看不见但无处不在的规则:说No的时候不手软。比如,老师没有示范过的教具不能碰,一个小女孩看大男孩玩数学盒子,也拿了个类似的,但老师知道她玩不了,很快就收起来了,那个女孩哭得好伤心。再比如,我儿子在教室无聊,俩手臂一张,想象自己是飞机,在教室呼呼转圈圈跑,马上被老师拉去选教具。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