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9-4-22 06:37 |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12-16 13:50:42
|
只看该作者
(续上)% g9 _- V/ T/ A F: f; \
- V1 K, [3 }2 V
不可能实现的整军计划
9 z. l( M, [# y7 a9 T
( w# R) e; }$ U8 l7 P果真如陈诚及国粉所言,全面抗战推迟至1939年爆发,那么以上这30个“26年调整师”和30个“26年整理师”的终极整编计划,是否有完成的可能性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以旧中国孱弱的财政状况,根本就负担不起高昂的整编军费。
: G+ Z8 `; b' l2 h) w, n
- Q* N' \# _/ }$ W4 N; P8 w根据编制表,光是配齐这30个“26年调整师”和30个“26年整理师”,至少需要山(野)炮1440门,20毫米机关炮1200门,82毫米迫击炮2880门,重机枪4320挺,轻机枪19800挺。而从1932年至1936年,国民政府兵工署只生产出了325942支步枪,3492挺轻重机枪,976门82毫米迫击炮。至于火炮,整军开始时国民政府统计,全国陆军堪用的身管火炮不到400门,且大多装备在预备炮兵,距整军计划所需数量相差甚远。而小口径机关炮,国内完全无法生产。这还仅仅是数量不足,还没有涉及到产品性能、质量和弹药供应问题。" \) @0 p) U8 ^# h# ], ~
7 s" S! z! `" d. U8 @9 }
众所周知,旧中国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工艺、材料非常落后,国产武器的仿制原型本就性能落伍。好不容易仿制出来的产品性能还不如原型。以火炮为例,设备最好的沈阳兵工厂早在1931年便已落入日寇手中。太原、金陵、上海、汉阳兵工厂仿制的山、野炮基本都是一战时期的水准,且包括炮管、复进簧等主要零部件皆依赖进口,且产能不足。因此国民政府整军所需的火炮只能大部依赖进口。
7 z3 o+ |4 J, k4 f. O2 G3 w$ z4 B. R
5 x( Y8 y/ I4 b) k; Z以瑞典博福山炮为例,每门炮售价1.5万美元,炮弹每发售价20美元。国民政府战前共引进了132门此种山炮,每炮配1000发炮弹,装备了2个预备炮兵旅和3个独立炮兵营。仅火炮和炮弹,便计花费462万美元。按1936年5月中美达成的金融协议,100法币兑换30美元计,462万美元折合1540万元法币。外购火炮之昂贵由此可见一斑。虽然抗战前夕,国民政府也曾计划过建设炮厂自行生产,但和国民政府多如牛毛的其他计划一样,此议久拖不决,直至抗战爆发仍未付诸行动。以当时国内的工业基础来看,即使炮厂建成,主要部件及原料仍需进口,考虑到劳动生产率及成品率不高等因素,国内仿制品的价格恐怕并不比进口货低。/ t# l7 b7 N* C: z: H* g0 g7 Q
$ k$ ]% v z, k. u3 u% M+ {% r按照1936年国民政府陆军整理处的计算,外购1个师属炮兵营需150万元法币。以30个“26年整理师”师属炮兵团折合成90个炮兵营计算,加上30个“26年调整师”师属炮兵营,仅购建这120个炮兵营就需花费法币1亿8000万元。此外,无论是山炮还是野炮,都需要大量的骡马驮载或挽曳才能机动。按“26年调整师”平均每师2352匹马,“26年整理师”平均每师3000匹马计算,完成整军计划至少需购置16万匹军马,这还没考虑马匹的日常损耗和汰换问题。按当时的市场价,最便宜的马每匹售价也在60元以上。考虑到军马的选用标准高于民马,仅购置这16万匹军马,至少就需1000万元法币以上的资金。+ e6 X* e$ W# c9 n8 A
8 c) `" A3 E& ]' \# y2 ]' t也就是说,仅仅配齐整军计划规定的师属炮兵和马匹,就至少要一次投入法币1亿9000万元以上。这还仅仅是初始购置费用,还没有考虑日常维持费用。如果再加购置、更新其他武器装备,其花费则更为巨大。
6 |' i( }5 w6 _; H
2 \# Q |( q" M. c" n与此相对应,国民政府的财力如何呢?1935年,国民政府的军费预算仅为2亿9301万4600元法币,看似不少,但这笔钱首先要用以维持规模庞大的军队日常开销。 G7 I2 J2 x8 Q' j& B; |2 P
$ k- n2 S \) c& m4 {; q4 F
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央军的陆军部队共计有37个步兵师,1个教导总队,1个步兵旅,骑兵第7师及几个独立炮兵团、工兵团等,约40多万人。这些部队的供给充足,每个师每月的薪饷、伙食补贴、办公费共计25万元法币,1个师1年约需300万元法币的维持费。仅这40多万人,加上5-6万的中央军的机关院校人员,每年的维持费就需1.2-1.4亿元法币。
' E4 ]/ e* E" f% A T7 A
1 W$ y- V8 a7 k4 K4 K6 K+ I除去嫡系的中央军,朱培德部2个师、孙连仲部4个师、原谭延恺部2个师,原五省联军被中央军收编而成的4个师,因为依附于中央军,所以每个师每月可得到16-18万元法币的中央拨款。虽然时有拖欠,但1年下来,大体上还需消耗2200万元法币左右的军费。7 V) o' \# A5 L6 n2 e0 b. J0 _% A3 N' K1 i
* n9 ?, R# |" G4 {2 c3 ]2 K V阎锡山部12个师,宋哲元部4个师,韩复榘部5个师,何健部6-7个师,杨虎城部3个师,东北军15-16个师,国民政府每月要给每个师2-10万元法币的补助,余下不足部分要靠这些部队自筹。即便如此,一年下来,国民政府也需给予这些地方派系军队至少3000万元法币的军费。
$ t! P; e, I4 U% D- j3 a/ A+ n- L5 Z6 a, c8 x$ ~- x9 b! q
此外,没有地盘或收入很少的15-16个师的地方军阀部队,国民政府军给予每师每月10-15万元军饷,但每年都要拖欠一到两个月,拖欠的最后基本赖账。算下来每年至少也需国民政府拨款1500万-2300万元法币。) Y0 Q% L& b4 ~% `
8 [* B7 ` m8 Y+ D# |对一些桀骜不驯、不服从国民政府的地方军阀部队,国民政府每月只给每师发饷5-6万元法币。虽然国民政府经常用停发军饷的办法来迫其就范,但每年也得花费数百万元。
8 B& s, D# z) \
# @0 ?0 E3 ?6 [) `/ m以上总计,仅每年陆军部队的维持费,就需国民政府支出至少2亿元法币。此外,还有海军、空军要维持。虽然抗战爆发前,中国海空军的规模都不大,但其人员待遇较高,因此每年也需一笔不菲的军费。7 X8 i) O, g: L U% R2 s' x# J
5 z! E4 J% g8 h$ b* \" x5 |综上所述,1935年度国民政府编列的2亿9301万4600元法币军费预算,仅国军的维持费就至少要耗去2.2亿元以上。余下的不到7000余万元法币,还要支付在西南、西北地区与红军作战的巨额开销,能用于装备更新的钱应该不超过5000万元法币。这其中还得分出相当一部分给海军、空军这两个“吞金巨兽”,因此陆军能分到的装备购置费不大可能超过每年3000万元法币。按国民政府的整军计划,从1935年整军开始到1938年年底整军结束,不过4个年头,陆军充其量只能得到约1.2亿元法币的装备购置费。这点钱连配齐配齐整军计划中的师属炮兵和马匹都远远不够,就更别谈其他了。 I+ j8 B' W$ s: O. ]/ H. k2 r
6 ?- r6 G% y5 c! C8 }; M因此,从财政的角度来说,抗战前夕的国民政府整军计划非常不切实际。虽然1936年,国民政府获得了1亿马克的德国贷款,将其中的9成以上用以购买德国军火。但对于数量多达200余万,装备欠账甚多的庞大军队来说,这点钱实属杯水车薪;再则,贷款是需要还本付息的,不过相当于提前预支军费罢了。若自身无雄厚财力支撑,幻想靠外国贷款重整军备,断难持久,到头来必是一枕黄粱。
( k! M1 L8 f( f& Q9 N8 M+ x7 M( o, m# M4 h4 h5 s
整军计划的实际落实情况
, E; c! D5 P) I2 y; L( v: x- ~, {3 }. U& g. B; S, X
如前所述,因财力不足,至抗战爆发时止,国民政府非但连1个“26年整理师”都未编成,而且已经编成的30个调整师(1、2、3、4、5、6、9、10、11、13、14、16、25、27、36、51、56、57、58、67、78、80、83、85、87、88、89、98师,教导总队,新2师补充旅)中,真正采用“26年调整师”编制的仅有36、87、88师及教导总队而已,其余17个师是实际上只是“25年调整师”编制。和前者相比,“25年调整师”没有师属高射炮营,师属辎重营仅有2个连,缺编装备22辆汽车的第3连;团直属队里没有步兵炮连,但多了1个装备6门20毫米机关炮的小炮连。营直属队里少了1个迫击炮排。* i, X5 z$ P# [1 d
$ y$ b, u3 _: g
“25年调整师”的实力明显弱于“26年调整师”。即便如此,其编制落实情况也相当不理想:17个“25年调整师”的师属炮兵营、高炮营都普遍缺编1个连;编制表上的团属小炮连,因机关炮进口数量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缺编严重。
! R/ j0 @2 V' f4 Y; P' ~9 L9 C, Y! x7 k+ t" T" ?
根据国民政府档案记载,到1937年4月,第1、2期调整完毕的20个师的情况如下,# w6 r ?$ H& `" D
番号 步枪 轻机枪 重机枪 迫击炮 缺编部队; P5 N0 A% ?9 Y+ K
第2师 4000 324 72 24 11个连
2 D# _' X0 [" A2 ]* x; |) J第3师 4000 324 72 24 12个连; j0 I) W: ` g# W% K: }
第4师 4000 324 72 24 11个连
" j0 e9 J5 h5 o+ J: |+ F' r第6师 4000 216 72 24 14个连0 R9 |8 f( k0 J) p
第9师 4000 324 72 24 12个连' u" s6 F4 I1 Q* z
第10师 4000 324 72 24 12个连
! a: z, k, L0 d" O" M+ J1 Z第11师 4000 324 72 24 15个连' @1 l# s% `* c
第14师 4000 324 72 24 15个连
* Y1 [' A8 C! |7 K" x+ X4 R第25师 4000 324 72 24 11个连
$ [! c% b! C3 b6 r第27师 4000 324 72 24 12个连% H w# \1 R# V4 I7 R5 c$ ?; r8 E$ A( m
第36师 4500 324 72 24 13个连; s$ K% F4 C% q2 o7 {
第57师 4000 324 66 0 16个连
- N" \) c* ~6 A7 u第67师 4000 324 72 24 13个连
5 s# M# a" u Q9 @9 a第80师 4000 324 72 24 12个连6 i% t* c4 j Q* A- T W8 [$ Y) V# P
第83师 4000 324 24 24 12个连
2 T% X% |1 H6 l第87师 4000 324 72 24 13个连
# B+ z2 i& Y& W5 b第88师 4000 324 72 24 11个连- C4 e" u# j* M2 d6 p
第89师 4000 324 72 24 11个连
" n. N9 m" F3 K' E4 w# F: n教导总队 9533 321 132 28 卫生队
" `% L. I( I+ o第2师补充旅 3000 243 54 18 19个连" c4 q W" y$ ]& Z; \6 }
( v6 k. ]- G' r6 j( I$ e(注:第2师补充旅实际上为调整师编制,只因其负责淞沪方向警备任务,国民政府害怕刺激日本人,所以称其为旅。)
) ]6 u" R8 A$ Q P$ {4 y: f
- I0 B' o3 p: l$ I6 h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列仅仅是这些部队纸面上的缺编情况。而实际上,国军内部层层吃空额,军官私卖武器的现象非常普遍。就连军饷相对充足,发放也很及时的中央军嫡系部队也不例外。以廉洁自诩的陈诚,就公开允许其所属部队每连可吃3个空额。至于后来以“水旱蝗汤”闻名于世的汤恩伯部,其每军公开以1500-2000人的空额军饷上交总部。$ q, V$ D8 G0 ^( W! U1 ~& z n3 X
0 C; K( `, d2 _* v
伴随整军计划的实施,国民政府向德国订购了大批新型武器装备。中央军各部,尤其是列入调整师计划的部队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一些德制军火。其中尤以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教导总队装备最好,号称“德械师”。由于部队数量庞大,更新装备需求量大,有限的进口军火不敷分配,不足部分由国产武器补齐。因此,同样是调整师,其实际装备水平也参差不齐。: c* X, U8 v6 v3 L! }
7 r" t, N' l: C" R# N' d以刚调整完的第88师为例,该师编14,000人,装备的武器大部分为抗战前刚从德国进口武器,成色新,性能好。
; q4 a* J. [, a3 U9 t. {5 p" q0 O6 `. D$ P$ I: Y/ E9 l
而作为汤恩伯起家部队的第89师,每班装备有轻机枪1挺,每营有机炮连一个(4挺重机枪,2门迫击炮),每团有高射机枪连一个(6挺),每旅有小炮连1个。全师计军官666人,士兵11851人。装备中正式步枪4500支,哈乞开斯轻机枪324挺,24式马克沁重机枪48挺,24式马克沁高射机枪24挺,二十响驳壳枪218支,十响驳壳枪314支,勃朗宁手枪14支,左轮手枪29支,信号枪83支,宁造82迫击炮24门,6年式75山炮12门,欧刀根小炮12门,37毫米战防炮6门,刺刀4500把,大刀1017把。第89师的防毒面具却只配备了四分之一,步枪全是国产中正式,其质量比其原装进口的毛瑟98K有一定差距。轻机枪为法式,质量和捷克ZB26式轻机枪相比,性能上有不小差距。火炮质量更是老旧。全师的装备水平,不但无法与和第88、第87、第36师、教导总队等“德械师”相提并论,就是比起第11师、第1师也颇有不如,在中央军中也只属二流水平。$ ?( {/ {6 A+ g7 B
0 O: q; y6 r" t6 |/ G# ~. k
除了这30个调整师,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还按“24年整理师”的标准,对一些部队进行了整理,主要是川军、粤军、桂军等地方军系的部队。“24年整理师”也是2旅4团的方块师,但师属炮兵、工兵、通讯兵、骑兵仅有连的实力。师属辎重连平时不设,战时再成立人力运输队。团直属部队为迫击炮、重机枪各1连、通信兵1排。营只辖3连,无直属队。连辖3排9班,每排机枪1至2挺。由此可见,虽然同样名为“整理师”,“24年整理师”的火力不仅无法与计划中的“26年整理师”相提并论,而且也远弱于“25年调整师”和“26年调整师”。 _( ]) y2 R9 v. f# q x
1 d, T: h3 ?: H9 c! Z
即便是火力如此贫弱的“24年整理师”编制,许多部队仍是停留在纸面上。抗战之初的邓锡候第22集团军,下属4个师都是“24年整理师”,但却没有1门山炮、野炮,更没有高射炮和战防炮,重机枪每师多的4、50挺,少的20多挺,轻机枪每师多则几十挺,少的只有几挺。该部装备最好的364旅,只有8挺重机枪和2挺轻机枪(其中1挺还打不响)。* S; U% s0 Q- {' n" w. v
; O# R8 C9 Y4 g6 |8 L(未完,待续)
; O3 b3 P% c n0 e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