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landy 于 2012-11-19 04:28 编辑 4 B; _2 Z" a/ B% O: H6 [6 H6 U) ^
9 ^; p) D3 v4 D! M本文主要摘译自 ) m; Q3 j4 K8 q
OSPREY Publishing Battle Orders 38 8 q( W, F7 m6 k) J: D$ T( V
Panzer Divisions 1944~1945 by Pier Paolo Battistelli, consultant editor Dr Duncan Anderson+ L# C# t2 [7 f& N7 W9 N, H0 j
个人水平有限,而且是摘译,所以并不追求精确翻译,只求意思到了就好,很多专有名词参考了网上的翻译,估计错漏也会不少,欢迎指正。( m( R! i8 h l) O4 Z
1 W: \6 P7 s6 H. ^: J
所有的表,图都是我重新绘制的,很多表格根据原文文字产生,顺带修补了原书的一些错误/缺失数据。% O' P. l' v9 B3 o0 G: G4 D& t1 Q! U
. Z0 ?: e# U" M7 U另:本文中德军装甲师(Panzer Division) 专指国防军装甲师。
$ A* t) U: l; u, j+ g; e
/ V% e2 c' M- E, ^全文有:
/ `% t. C( W# |3 ?+ m5 @/ T9 Z/ {2 a. h) F9 V/ c
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一):基本情况; D+ K$ X- ?2 U6 ?( t+ e# C
: w' N( j; Z$ k6 l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二):总体编制
B$ ]* ]( N7 ~% E" u9 j
8 |( ?' ^1 j" q/ l9 o7 t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三):师部和装甲团
2 i3 W& t& w% y4 R! ?9 T5 |% ~% ~5 H9 E6 u/ K
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四):掷弹兵各单位* K. M5 ?) @" I1 A9 S. ~5 j- ]0 ]
* M/ J) e, }1 `, @# s, Y: n. K7 w
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五):装甲侦察营; V$ L" h0 {0 [$ N7 K4 C
. Z, d* ~: X# X: V
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六):炮兵部队' o! N. h8 G4 S7 @
' I7 W7 y8 g2 f2 Q3 b& q1 }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七):反坦克营和通信营 a) k2 m1 G) y! j R
) r9 A+ V/ a* B! ? D- o
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八):工兵营和野战补充营
$ O6 p2 B2 U* o) f0 W9 x% i8 p
, s/ ~0 \: I% s1 W" i! S7 r6 Q3 W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九):师后勤和服务部队
) ?' M3 D9 N2 s- Q% ~1 z' w! V; Y& M9 H7 @- {4 A' X
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十):1945年的装甲师5 R+ x9 N. \, w; Q( T* G
, z1 W# L, e- C3 ^7 @+ a
如果可能,也许还会有下列几个主题:
1 B6 w. p, ~5 U v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武器和装备% }" k+ H" S1 p
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C3I (Command control commnications and intelligence)) R" O# Z8 t) S w" x" [! e7 b
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各装甲师单位统计1 G4 f+ q% i5 ~* X
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经验教训
5 Q! b! \8 Y: T1 J9 L$ W- V* }, R0 C7 [
* |, P. c/ g+ e6 }$ |" Y" `=======================================
7 {3 P f- g* Y$ Z0 n; [+ v( w3 k: O2 O
总体介绍. D$ _5 \& K" c5 U; a
; a" h+ H8 E+ x3 ]* s. T. P
在库尔斯克攻势失败以后,德军在东线、意大利、西线先后转入防御。随着形势的变化,德军也开始转变,以期适应。即便是曾经横扫欧洲的装甲部队,也不得不改变作战方式。德军装甲师越来越多的参与到防御作战中来,而不再是作为深入敌人腹地的冲击箭头。虽然这偶尔也会发生,但一般都是为了解救被围的兄弟单位。坦克对决现在主要为了阻止敌人在德军防线上的突破。此外,国防军装甲师 (Panzer Divisions of the Heer)不再是唯一的装甲力量,党卫军装甲师,和更小的装甲单位,诸如独立虎式重型装甲营等也在组建、发展。) {( Z& Q2 {0 y- b& L' l
* |; o, B% i' z$ Q! W' Q2 \
这些新成员和德军装甲师一起在各条战线上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虽然很多时候这些新成员看上去更出风头,但德军装甲师们一直都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中坚。事实上从库尔斯克战役之后开始的德军装甲师重组,从来没有能全面完成过,仅仅是组建了一些高质量的装甲师。
! t6 z& i# H- m0 {& B, p _3 W. C% D6 w* Z- p( W0 o
纸面上,1943 和1944的装甲师比任何时候都强大,新坦克、大量的为步兵和其他单位装备的装甲车辆、自行火炮、还有新型的坦克歼击车,都是几年前难以想象的。可是只有为数不多的师完成了全面重组,其他的师还得用1943年初的老坦克、车辆和武器进行残酷的战斗。供给的缺乏,尤其是油料的缺乏,迫使他们经常不得不组建由少量装甲和摩托化单位组成的战斗群(Kampfgruppe)。不管怎么样,这些师在防御中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重组更多的发生在新组建的或者受重创的装甲师身上。虽然总体情况欠佳,这些装甲师依旧能够在各处作战、反击、给敌人造成麻烦。正如1944年12月阿登反击证明的那样,德军装甲部队仍旧能够插入敌人纵深。可惜的是,现在的敌人已也经不是从前那样的了。
7 o% ]5 N4 L' ^+ K( p
7 n j7 g. L0 M" M作战任务
9 _7 O5 t" P1 { q- e- u( s4 ?
. S4 Z2 y- J5 X9 n虽然自1943年夏天起,德军被迫转入防御,但其主导作战思想并没有改变:进攻,或者反攻,仍然是对付敌人最好的方法。在多条战线上面对更多的敌人,装甲师是非常合适的快速反击工具。直到1944年,德军仍然强调不计代价的依托一条主防线的线性防御。机动部队,主要是装甲师用于反击、包围、直至摧毁进攻之敌,从而恢复防线。这样的体系虽然到1944年中依旧有效,却有如下缺点:因为敌人有可能在整个,至少是想当大的一部分防线上选择进攻地点,德军装甲师不得不散落在整个防线上。德军后备部队和补给的缺乏已经不允许德军快速转移到突发危机的地段。这样的局面违背了德军的主要作战信条 : 集中力量!其结果是,德国人也许仍然能够对付区域性的突破并且收复防线(往往付出巨大代价),但是他们再也不能获得主动权并且发起主要的进攻。
. |- a9 X# D n" |0 q' y6 J, e$ J0 R. Z0 f3 b4 M" t7 {5 k
最终,实力和资源的缺乏催生了新的防御思想。既然对手们严重依赖火力,那么防御前沿的力量不妨削减,仅仅留下若干火力点用于迟滞对方攻击前进速度,在后方构建一条真正的主防线。当敌人最终到来的时候,装甲师迎头反击。然而即使这样做,部队仍旧会分散,大规模的进攻仍旧不可能,正如我们在诺曼底看到的那样。
8 M0 [% U8 C$ u8 ]4 o, ]! I/ e. H
隆美尔和冯.龙德施泰德关于如何部署装甲师的争论反映了当时的情况。隆美尔充分认识到盟军空军的压倒性优势和它对德军装甲师行动的影响。冯.龙德施泰德则寻求通过集中力量和一次主要进攻重获主动。值得指出的是,两个人都有正确的一面。正如阿登反攻显示的那样,在敌人的薄弱地带,仅仅是一次集中力量的重点进攻(Schwerpunkt)即可形成突破,进而也许能包围、消灭敌人,重获主动权。+ a4 x. ]* r e5 [" y
. Z, j8 A' I8 s8 d! ^. V- M+ C另一方面,阿登反攻充分利用了坏天气从而抵消了盟军空中优势的这一事实证明了隆美尔也是正确的。事实上,在战争的最后岁月里,德军装甲师不得不被迫从事一种它非常不适应的作战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时间或者坚守阵地的防御作战,而不是寻求决定性胜利的运动战。阿登反击失败了,但是它仍可看做是德军装甲部队试图应用它作战指导思想的最后尝试。当这一切结束的时候,尽管德军装甲师们向世人显示了他们仍拥有令人敬畏的能力,但胜利的天平已经永远不会偏向他们这一方了。
9 o0 p4 P# c; E
* S+ O# g3 g! ?& |6 f. ?2 u信条和训练
* @/ F! H! L5 o5 P
" h" V# u! j! T3 |, q( b- P在二战的最后两年,德军装甲兵的信条并没有什么主要的改变,只是更多的适应新地形、新武器、新装备。
" ]( L9 q8 M/ M/ }9 `
7 Q, w; k: M4 m/ f. E5 M在1943年,装甲团,有时候是装甲营是战斗群(Kampfgruppe)的主体部分。二战后期,许多装甲师能够组建全装甲化的由坦克兵、掷弹兵、炮兵、反坦克以及其他支援人员组成的战斗群。这种战斗群就像是小一号的装甲师。坦克开路,由自行火炮提供紧密支持,突破敌人防线,步兵在掷弹兵、工兵支持下随后跟上,巩固突破地段,防守侧翼。虽然直到45年这种战术一直在应用,新的形势也使它有了一些改变。
, V9 `& P. X" S' o( K
* r3 n7 R8 D+ ^) B( A% s首先,红军开始采用设置反坦克屏障这一新战术对付德军的装甲反攻。因为德军装甲部队已经经受不起大的损失,所以步兵不得不直接面对反坦克屏障。装甲侦察部队现在也很少仅仅担任传统的侦察角色,而是更多的作为一只常规力量使用。另外,由于盟军在空军和火力上占有很大优势,德军的作战方式也不得不改变。虽然在东线德军仍有可能组织集结起大规模部队,但是在意大利(盟军的海上支持是如此致命)和西北欧这已经不再可能了。德军坦克部队不再担任战斗群的领导地位,而是更多的分散成更小的,营级规模的单位来支持装甲掷弹或者装甲侦察部队。战斗群现在变得更小,主要寻求渗透作战。这样一来,不再有决定性的突破,影响也越来越小。
7 t& w; @" m% y) b) Z6 e8 R6 l8 g7 C. P
从1943年起,装甲军和装甲集团军仅仅存在于纸面了。他们更多的是装甲部队和非装甲部队的混合体。虽然比较适合防御,但是缺乏发起主要进攻的实力。装甲师要与其他单位更好的合作来满足防御作战的需要,从而被强加了更多的限制。诺曼底战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尽管装甲部队确实集结了,但是很少有一个或多个装甲师被组织起来一起实施主要反攻。虽然在防御中依旧有效,(正如在德国边界战斗中显示的那样),德军装甲师很明显的失去了锋芒。9 c9 H4 @+ P& v# p1 }; k
& `. E; B5 Q# J: y8 C, m德军的火力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增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新型的豹式坦克,虽然部署缓慢,但是在性能上头一次明显超越了它的盟军对手,和东线的对手也不遑多让。反坦克力量也因为“坦克杀手” (Panzerschreck)、铁拳(Panzerfaust)、 4号坦克歼击车(Jagdpanzer)等新武器的装备而得到提升。后者的出现逐渐改变了德军的作战方式,突击炮(Sturmgeschutz) 和坦克歼击车(Jagdpanzer)无炮塔且具备自行能力,虽然需要于步兵密切合作,但逐渐变成了攻击性武器。然而,由于盟军的压倒性空中优势,德军装甲部队只能主要在夜间或者对其有利的天气条件下调动。各个方面都需要高射炮,可是它们的存在,进一步降低了装甲师的机动性。
$ N+ f' ~9 E5 ?, v& C/ _* n! f- l/ F% u6 C9 r' H& W# ~
最后两年,装甲师不得不面对训练危机。头几年外加44年夏天人员的严重损失只能被部分弥补。一线指挥员很快发现新补充的人员亟需大量的额外训练。基层军官和NCO也越来越短缺。; c: V. Z7 M0 @# `1 @
; l9 ?! C, P, Y1 r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面临如此多的问题,德军装甲师仍旧表现出色,经常比党卫军装甲师还要好,正如阿登反击最终显示的那样,它们仍然能够取得一些决定性的成果。
/ `1 ?, x! I$ t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