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史鉴 于 2011-8-23 08:46 编辑 6 F* [) K# a/ h" W7 S/ [
3 [ h6 R# {8 @/ w4 ` E
: I& ?' M) u0 D. E" q3 D/ R; J! u4 `/ G$ {6 @2 M5 ~$ g* X! \
1898年9月1日清晨,英国远征军司令基奇纳率领英埃联军2万5千人在恩图曼(Omdurman) 以北10公里尼罗河西岸的科莱里平原(Kerreri Plain)停了下来,随即将他的6个步兵旅面向西方呈半圆形展开,阵线两端与河岸相接,尼罗河里有10艘炮艇提供火力支援。英埃联军的两支骑兵部队 - 英国第21骑兵团和埃及骑兵团分别向西南和西北方向伸展出去,强占制高点。第21骑兵团占据了英军阵线左前方5公里远的索加姆山(Jebel Surgham),埃及骑兵团则抢占了右前方高大的科莱里山(Kerreri Hills)。英军阵线的正前方,是平坦的砂土地平原,地势稍稍向尼罗河倾斜,并有平缓的波浪起伏。4、5公里以外,一道隆起的高地挡住了英军的视线。" a' }2 i8 Z3 G- G& x ^3 Y' t
4 b. k1 ^% P$ ]0 \
23岁的战地记者丘吉尔跟随第21骑兵团的行动,登上了索加姆山。从这个制高点,英军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西南方向6公里以外的一架山梁上,一条黑线绵延数公里,那便是阿布杜拉哈里发(Abdullahi Khalifa)率领的马赫迪亚大军。上午11点钟,马赫迪亚大军开始前进,那条黑线如同一卷地毯逐渐展开。马赫迪亚士兵排着整齐的队伍,源源不断地翻越山梁显现在英军的望远镜头里,整个山梁象是在向前缓缓移动。马赫迪亚的领袖哈里发在奥姆德曼集结了6万大军,准备和英军决战。恩图曼位于喀土穆以北30公里,是马赫迪亚政权的所在地。哈里发明白,过去对英军取得的胜利都是马赫迪亚采取攻势,在运动中歼敌。哈里发和他的将领们已经制定了一个大胆的战役计划,要在科莱里平原消灭基奇纳的英埃联军。! x; t, } d9 e: J. D# o1 m! h
. E4 Q2 V1 `% I2 b
' S v4 U% \5 [
1. 复仇之路
6 m7 ]" Y! i6 _$ J( g0 A2 D6 W! }! u+ p. M+ B! D) M3 S
自从戈登丧生喀土穆以后,有好几年英国政府忙於应付俄国在阿富汗的咄咄逼人之势,似乎已经将苏丹遗忘。事实上正如维多利亚女王所说,戈登之死是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为戈登复仇成为政府的责任,反攻苏丹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 \9 _' K( g. d! U" o9 N. Z" e9 ]
1892年,基奇纳被任命为埃及军队总司令(Sirdar),开始为反攻苏丹做准备。英国政府决定攻占苏丹,一方面是给戈登复仇,为帝国雪耻;另一方面也是形势所迫。苏丹落入马赫迪亚政权以后,法国和比利时开始从中非向尼罗河上游扩张,大有吞并苏丹之势。为了确保英国对尼罗河水道的控制,反攻苏丹势在必行。: M3 {, {2 l- E2 M/ Y6 \
, `) _+ I$ \8 y. B+ `
基奇纳于1850年生于爱尔兰,早年曾在瑞士求学,后来考入英国皇家军事学院,毕业以后进入皇家工兵部队,被派到巴勒斯坦、埃及和塞浦路斯绘制地图,期间掌握了阿拉伯语。1884年,基奇纳作为情报副官参加了解救戈登的军事行动。基奇纳性情孤傲冷峻,组织策划一丝不苟。“如果胜利是绚丽的花朵,运输则是花的梗茎,没有梗茎的鲜花无法盛开…同马赫迪亚的战争主要是一个运输的问题。” 基奇纳对现代战争的理解可谓深刻。
: @2 w0 l* v/ @% g( Z) D5 Q6 ~, @* L
1895年,基奇纳得到英国新上台的保守党政府批准,开始远征苏丹。虽然反攻苏丹完全是大英帝国的军事行动,对外却以埃及政府的名义,而全部军费由埃及政府承担。自古以来,埃及进入苏丹的主要路线是尼罗河的水道。尼罗河在苏丹北部的河道呈“之”字形,蜿蜒一千公里,其间有3道落差瀑布阻隔,水位低的时候便无法通行。基奇纳主持修建了一条350公里长的铁路,穿过大片荒漠,直达尼罗河“之”字形河道南端的阿布哈马德(Abu Hamad),这条铁路于1897年竣工。接着基奇纳又沿着尼罗河修建了200公里铁路,抵达柏柏尔城(Berber),此去恩图曼仅400公里。这段铁路直到现在都还是苏丹的运输干线。1898年4月,英埃联军在柏柏尔以南的阿巴拉(Atbarah)同一支马赫迪亚军队发生激战,将其击溃。
2 i0 V: ~, |' q: {0 u, U+ _! N! T5 v& T. z" ?9 `. D
基奇纳反攻苏丹的时机非常好,哈里发治下的苏丹经济近于崩溃,人口由於连年的饥荒、瘟疫和战乱减少了一半。马赫迪运动初期的宗教狂热经过十几年已经逐渐消退,一些部落首领公开反对马赫迪亚政权,导致内战不断。尽管如此,哈里发依然拥有6万大军,和几个忠实的宿将。当英军逼近恩图曼之时,哈里发在城外举行大阅兵,号召苏丹人民投身圣战,消灭侵略者。大战前夕,马赫迪亚军队有6千人逃亡,加上尼罗河要塞需要2千守军,在奥姆德曼之战中哈里发的可用之兵只有5万2千人。马赫迪亚军队并非只是大刀长矛武装的军队,他们拥有大约1万5千支缴获的步枪,甚至一些火炮,但弹药奇缺。
8 \7 _5 ?; F5 ^" p( b5 F n- A/ Z! w# B- `$ {2 s3 J* z" [
英埃联军的2万5千人中,英军有8,600人,其余都是埃及部队,包括6个营的苏丹部队。和13年前相比,英军发生了许多变化,最明显的是土黄色卡其棉布军装代替了红色呢制军装。英埃联军士兵装备的李-梅特福(Lee-Metford)新式步枪,使用无烟火药,射程达2,500米,射速可达每分钟10发。联军拥有40挺轮式水冷马克辛机枪,射速高达每分钟600发,此外还有50门榴弹炮。奥姆德曼之战将成为所谓“非对称战争”的代表,欧洲军队的技术优势如此巨大,使战争的结局早已注定。
( b3 B# b& _% c
1 U# o6 B: j# H% [' z- Q5 h% i9 ^ ?6 n
2. 决战前夕
% m, ^3 a5 y9 K9 Z7 O3 | h: Q7 c
- V8 h4 z; ^) i: p9 m正午时分,英军从索加姆山顶可以清楚地看到马赫迪亚军队的全貌。马赫迪亚大军阵线长达6公里,面向东北方向。阵线从左到右如下排列:瓦德赫鲁(Ali-Wad-Helu)率领5千士兵组成左翼;中央是谢克埃丁(Osman Sheikh-ed-Din)和阿兹拉克(Osman Azrak)的部队,共有12,000步枪兵和13,000长矛兵;右翼是谢里夫(Khalifa Sherif)的部队6千人,这支部队的500面白色旗帜迎风飘扬,甚是醒目。在中央阵营后面,雅库布(Yakub)的军团13,000人作为预备队,而哈里发亲率3千人的卫队拖在最后面。马赫迪亚大军以步兵为主,骑兵只有约3千人。9 y7 S r0 f/ x! i( |" H! @8 ~
& p6 U. b, }* t* J3 [& c在马赫迪亚军队前进的同时,英军10艘炮艇开始逆流而上,进攻数公里以外奥姆德曼的尼罗河要塞。要塞里有大约50门大炮,但苏丹人的操炮技术无法和英国人相比。英军炮艇发射的炮弹装填利德烈性炸药(Lyddite),威力极大,很快将要塞大炮压制。然后英军炮艇靠近要塞,以大口径迫击炮彻底摧毁炮台,并用机枪扫射堑壕里的守军。要塞被攻克以后,英军一个榴弹炮连登陆,开始炮击奥姆德曼城中高耸的马赫迪陵墓,很快将其夷为平地。摧毁马赫迪陵墓对马赫迪亚军队的士气打击很大,因为他们一直认为马赫迪陵墓受安拉保护,是坚不可摧的。7 C7 v/ E8 o# i8 F2 o% @2 P( Y
7 p8 R: a" o H, Q尼罗河要塞激战的同时,马赫迪亚军队一直在向前行进,渐渐逼近英军阵营,但由於地形的阻隔,英军阵营依然无法看到马赫迪亚军队。为了了解敌军的动向,基奇纳亲自登上索加姆山观察敌情。从索加姆山顶向西南望去,马赫迪亚大军如同涨潮的海水一样向前涌动,其右翼向索加姆山南侧伸展,对山上的第21骑兵团成包抄之势;其左翼向科莱里山逼近,威胁到占据此处的埃及骑兵团。从索加姆山顶向东北回望,英埃联军5个步兵旅背靠尼罗河组成一个巨大的半圆形防线,阵列仅有两行纵深,虽然略显单薄,但可以充分发扬火力。每个团仅留两个连在后面作为预备队,而一个埃及步兵旅作为总预备队。面对强敌基奇纳充满信心,他对副官说:“我们不能要求更好的局面了,这是一个能够发挥火力优势的战场,他们最好今天就开战,而不是等到明天。” , F+ \: [" [8 s' r7 O6 S
2 ?% c$ ~# O" o7 S
下午两点,马赫迪亚大军前进到距离英军防线6公里的地方停了下来,一阵雷鸣般的欢呼伴以排枪齐放以后,士兵们就地卧倒休息。显然哈里发认为天色已晚,将决战推迟到第二天。英军阵营也命令士兵原地休息,但加派哨兵严加防范。是夜皓月当空,英军阵前有400米的能见度,而停泊在尼罗河里的炮艇打开数十支探照灯,将英军阵前一公里的地面照得通明。哈里发很可能有夜袭的计划,但英军的探照灯使敌军的活动失去了夜幕的掩护,马赫迪亚大军只能等待黎明。
, I: W; l2 ~: D; d# J) `8 q( r, d
1 |9 o. I; W2 U8 {. @3 h, H! X( f
3. 恩图曼之战
0 Y- O8 a9 S9 N, W' ]2 J
, u) K. V% n6 O; g; j$ d9月2日清晨6点,马赫迪亚大军开始发动进攻,战斗首先在两翼展开。英军第21骑兵团占据的索加姆山受到马赫迪亚右翼谢里夫“白旗”军团的攻击,大约6千人迂回到索加姆山的南侧,开始向山顶攀登,而第21骑兵团有目的地退到山脚。马赫迪亚士兵登上山顶以后,立刻沿东北一侧的山坡冲了下来。他们并不知道,这一侧的山坡正在英军大炮的射程之内。瞬时间20多发炮弹呼啸而至,在“白旗”军团上空爆炸,马赫迪亚士兵立刻倒下一片。虽然勇敢的苦行僧们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无奈英军数十门大炮将索加姆山炸成一片火海,“白旗”军团在山坡上丢下一千多具尸体以后退走。: [. U$ H$ i% e2 q* _; p
% S* M* G- N. G) U
与此同时,谢克埃丁的部队15,000人向科莱里山上的埃及骑兵进逼,而左翼的瓦德赫鲁军团5千人则向科莱里山北侧迂回。基奇纳发现埃及骑兵团处境危险,命令团长布劳伍德(Colonel Broadwood)率部撤回英军阵营。布劳伍德回复基奇纳,决意向东北方向撤退,吸引谢克埃丁的部队远离主战场。谢克埃丁以步兵为主的部队徒劳地向北追击了5公里,结果远离主战场十几公里。布劳伍德的大胆主见,事后被证明是此次战役的胜负手。
- t: m s1 K/ d! c- t
. {4 q: F) q/ H; K6 N( Z哈里发的作战计划其实相当精明。他将部队分为三个部分:谢克埃丁和瓦德赫鲁的左翼军团2万人前进至科莱里山麓,隐藏在山后;右翼谢里夫军团和中央阿兹拉克军团大约15,000人组成第一攻击波,向英军阵营发动正面强攻;他本人率领最精锐的卫队和雅库布军团共17,000人组成第二攻击波,隐藏在索加姆山背后干涸的河谷里。倘若第一攻击波失利,英军必然向西南方向追击,哈里发打算等英军大部队越过索加姆山以后,向英军迎头痛击,同时谢克埃丁和瓦德赫鲁的左翼军团攻击英军的侧后方。哈里发的作战计划体现了运动战歼敌的思路,如果得以顺利实施,战役的胜负未可逆料。
0 }6 |5 K0 v8 x$ l& \9 S: H& S
/ ^6 a0 ~; q4 V S& L4 R6 h7点钟,马赫迪亚右翼的谢里夫军团和中央的阿兹拉克军团合兵一处,向英军阵营发动正面进攻。1万2千马赫迪亚士兵越过科莱里平原中间隆起的高地,他们前进的同时,将密集的队形向两翼扩展,形成一个新月形。马赫迪亚士兵刚刚进入英军视野,就遭到炮火的袭击,英军炮兵和尼罗河里的炮艇矫正射角以后,纷纷开始急速射。由於此时马赫迪亚士兵队形相当松散,炮火造成的伤亡并不大。当马赫迪亚军队接近到两千米的距离时,英埃联军的步兵陆续开火。由於敌人距离尚远,英军步兵以整齐缓慢的排枪射击,而40挺马克辛机枪不停地扫射,在英军阵前形成一道弹幕。有好几挺机枪冷却筒里的水用尽,不得不用士兵水壶里的水补充。每一挺机枪的旁边,弹壳堆成了小山。在这种滴水不漏的火力封锁之下,马赫迪亚士兵象秋收的麦子一般被成片割倒,无人能够冲到英军阵营前300米的距离。悍勇的马赫迪亚将领阿兹拉克亲自率领一队骑兵冲锋,结果身中数弹毙命。上午9点钟,枪声渐渐稀落下来。阿兹拉克军团几乎全军覆没。# ?- b; ?0 I7 Q8 ~7 I" e
) Z% Q0 e) z* ?: j2 T# p4 G
马赫迪亚的第一次进攻被击退以后,基奇纳命令第21骑兵团向奥姆德曼方向攻击前进。第21骑兵团行进途中遭遇马赫迪亚阻击部队,一共约3千步兵。他们大部分隐藏在一条干涸的河谷里,只留数百人在河岸上。由於不明敌情,第21骑兵团贸然向这股部队发起冲锋,虽然最终击溃敌军,但伤亡71人,其中包括几名尉级军官。这是英军历史上最后一次骑兵冲锋。' S Z0 e: \- M6 X* q- O+ \
3 s2 | Z, v: h& A8 `. [
第21骑兵团离开不久,基奇纳就率领5个步兵旅向西南方向前进,目标奥姆德曼城。英埃联军各旅以四行纵列行军,呈梯队依次出发,麦克唐纳准将的步兵旅拖在后面。基奇纳知道科莱里山中尚有为数不少的敌军,於是把最强的部队做为后卫。英埃联军前队翻越索加姆山时,正位於索加姆山北侧平原上的麦克唐纳旅突然停止前进,急急忙忙地面向西南方向展开战斗队形,在他们的正前方,哈里发指挥精锐部队雅库布军团1万7千人从隐蔽的河谷里冲了出来,向麦克唐纳旅发动突然袭击。敌人如此密集,距离如此之近,英军士兵们射击可以不用瞄准。基奇纳见此情况,立刻命令离麦克唐纳旅最近的部队迅速靠拢与之衔接,其他3个旅从索加姆山上冲下来,攻击马赫迪亚军队的右侧。马赫迪亚军队受到英军“V”字形阵线的夹击,伤亡惨重,但仍然作困兽之斗,疯狂冲击英军战线中较弱的埃及部队,逼迫其渐渐后退。基奇纳不得不派两个连的英军上刺刀在埃及部队后面督战,才避免埃及部队崩溃。
+ w" p) O' T+ Z# e$ ?9 H% F& l m, B8 k# V6 b2 r6 x
在不远处观战的哈里发心急如焚,他此刻唯一的指望,就是谢克埃丁和瓦德赫鲁的左翼军团出现在麦克唐纳旅的侧后。可惜这两支部队远离战场,狂奔十几公里赶到时,雅库布军团已被消灭大半,雅库布本人也已经战死。哈里发策划的分进合击,结果变为逐次投入兵力的添油战术。当马赫迪亚的正面攻势渐歇之时,基奇纳将部队陆续调到麦克唐纳旅的右侧,组成一道面向北方的战线,并在这一线加强了3个炮兵连和8挺马克辛机枪,以应对马赫迪亚左翼军团越来越强的攻势。在这一侧马赫迪亚士兵冲到英军战线200米距离以内,英军炮兵不得不用霰弹直瞄射击。随着越来越多的部队赶来助战,英军阵线火力也越来越强,马赫迪亚左翼军团伤亡惨重,渐渐失去了进攻能力。
- Q2 F+ k: I4 `# |. B0 M h% J! p! O# g; }
瓦德赫鲁看到大势已去,亲率400骑兵排成密集队形作最后的冲锋。他们中间许多人连武器都不带,一个个策马疾驰,狂呼呐喊着冲进英军的火网,结果全部毙命。作为战役的尾声,英埃联军士兵上刺刀冲锋,向西扫过科莱里平原,将马赫迪亚残余部队赶进沙漠里去。上午11点半,基奇纳收起望远镜,满意地认为“敌人被很好地清理了一下”(The enemy had been given a good dusting)。奥姆德曼一战,马赫迪亚军队阵亡20,000人,伤22,000人,被俘5,000人,战损率高达90%。英埃联军仅仅阵亡48人,伤382人。哈里发有幸逃脱,一年以后死于英军的围剿中。战后基奇纳拒绝救护马赫迪亚伤兵,留他们躺在荒原上听天由命。
& w+ A6 l4 O6 a7 h; b, f* b" g6 g6 m% V8 f# y: g9 ~
虽然此战马赫迪亚军队惨败,他们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征服了战地记者丘吉尔。丘吉尔写道:“战败者的英勇举动被胜利者贬低了,我认为这很不公平。一个有勇气的人应该承认他们都具有高尚的理想,坚信自己的牺牲能够保证他们的名誉不被失败玷污。” 恩图曼之战中,马赫迪亚军队不但表现了勇猛顽强的精神,也展示了相当高的战术素养和组织纪律性。英军的胜利,其实是高能炸药、马克辛机枪和达姆开花子弹的胜利。此战反映出精神力量的局限性,不能指望其完全弥补技术上的巨大差距。
7 B- ^( I9 ]. S( e# E, r( ^# b& {3 {5 @) b2 X0 a3 e- D8 M2 j! B3 c
, ^% q0 o3 R4 ]3 W' E; s
4. 后话; ~# a4 J2 e, V2 o" E
: w: m1 z p: x" Y基奇纳率领英埃联军胜利进入喀土穆。为了给戈登复仇,基奇纳命令将马赫迪的遗体挖出来焚烧,扬灰于尼罗河中,随后英军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悼念戈登。同年11月,基奇纳被女王封为“喀土穆男爵”,以表彰他克服苏丹的战功。基奇纳治理苏丹期间,致力于教育改革,创立“戈登纪念学院”(Gordon Memorial College),面向社会各阶层招生。1924年,戈登纪念学院和其他几所机构合并,成为喀土穆大学。这里培养了大批当地精英,苏丹独立以后的几届政府总理,如马呼德(Mohamed Ahmed Mahjoob) 、阿布德(Ibrahim Abboud)等人,都从这里毕业。
0 d: }0 g6 @0 @! S* A: v) e2 J8 _5 t |
基奇纳贯彻信仰自由的原则,重修喀土穆大清真寺,按照穆斯林的习惯将星期五作为法定假日。基奇纳甚至严厉禁止基督教会发展穆斯林入教。一次大战爆发以后,基奇纳出任国防大臣。当时英国内阁普遍幻想能速战速决,只有基奇纳认为战争将旷日持久,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才能击败德国。基奇纳主持庞大的征兵工作,一共招兵3百万人。1916年6月4日,基奇纳启程出访俄国之前,在下议院接受质询。当反对党议员抨击他对战争准备不足时,基奇纳披露他在战前就向美国军火商下了两百万支步枪的订单,现在已经有50万支交货。议会200多名议员起立鼓掌,而反对党领袖乔治-阿瑟爵士亲自向基奇纳表示感谢。次日,基奇纳登上“汉普郡”巡洋舰前往俄国,军舰在北海触雷沉没,基奇纳溺水身亡。
/ {' }0 r& e$ U& H) x
3 d+ c+ p0 t3 O: k1998年,英国首相布莱尔为英治时期爱尔兰发生的大饥荒向爱尔兰人民道歉。苏丹前总统哈里发(Sirr al-Khatim al-Khalifah)要求布莱尔为基奇纳在苏丹的暴行向苏丹人民道歉,布莱尔置之不理。可见英国到现在依然不能正视其殖民时代所犯下的罪行。
8 P! P7 X4 m" P0 r! @$ g" G
& `# C* H( k' x1 J) @* K
, r3 u: T0 B. y+ C; C- m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