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5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词曲] 蝶恋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14:33: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埔琵琶寒塞语
天女轻盈
罗袜姑苏舞
公子迷离香粉路
丹青落入逍遥处

长白京华飞雪渡
动荡关山
执手萧萧暮
白发堆烟摇晃步
残阳一抹红千树




张伯驹在上海初见苏州姑娘潘素,惊为天女,赠联云:“潘步掌中轻,十里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  后纳潘素为妾,使粗通丹青的她成为杰出的女画家。张伯驹当过右派,他们夫妇后来被下放到吉林的一个小县城。潘素有一幅画《什刹海雪景》,画的是他们家门前望去的景色。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6 收起 理由
平沙落雁 + 6 伙呆了
山菊 + 10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15:12: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易明 于 2016-4-12 00:30 编辑

张伯驹被打成右派,据说或许与康生有点关系。1956年,康生去张家做客,要求看张的收藏,张拿出来十二幅字画,康生看后惊叹不已,说他的夫人曹轶欧也喜欢字画,借三天回去给夫人看。结果半年多了无消息。后来陈毅去张家,张跟陈毅提起。陈毅就把这事跟周恩来说了。周听后让自己的夫人邓颖超去康生家里问问曹轶欧。第二天,康生把十二件字画送了回来。第二年,张伯驹被划为右派。

文革后,他们夫妇回到北京,工作生活都没有着落。1972年1月陈毅的追悼会,张送了一幅七十来字的挽联。毛泽东参加追悼会,看到了,问起了张,才得到安排。

张病重的时候住医院,级别不够,只能住在一般的大病房。有看不下去的人说,他捐给国家的东西,能买你们多少个医院。后来请示“有关部门”,才批准可以换到高干病房。等批文下来的时候,他已经去世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板凳
    发表于 2016-4-12 02:38:23 | 只看该作者
    看照片,确实不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6-4-12 08:11:40 | 只看该作者
    觉得周恩来不会遣邓颖超追问书画的事,帮他安排工作会有。康生在这方面的人品确实不好。张还送给毛珍品,毛好像是转送故宫了。田家英在别人送给毛的字画上动过歪念头,也向地方博物馆“借过”字画。他还把毛指定要销毁的手稿偷偷留下。他自杀前找过梅行(周恩来的秘书)喝酒聊天,结果梅行受牵连了。梅行还是很有行有德的。写过对周恩来的回忆,但到死也没有出版。现在也没出吧?不然应该听到。

    张伯驹的词很不错。书法我是看不惯。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6-4-12 13:38: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易明 于 2016-4-12 14:53 编辑
    仁 发表于 2016-4-12 08:11
    觉得周恩来不会遣邓颖超追问书画的事,帮他安排工作会有。康生在这方面的人品确实不好。张还送给毛珍品,毛 ...


    张伯驹在1953年把李白上阳台帖的真迹送给了毛泽东。据说是存世见到的唯一的李白的字,真假好像也有质疑的。

    建国后,文物收藏市场有些变形。党内有不少这方面的爱好者,大到最高层,下面到田家英、邓拓、李一氓,等等一帮人,文物店有东西了都是先在这些人中间自上而下转一遍,价钱也是内部价。所以也难说其他人的人品比康生田家英能好到哪里去。故宫的东西不都是家家借吗,林彪江青刘少奇,都借。

    还有一个说法,康生知道张捐给故宫那么好的东西以后,对张不给他看那些而只拿出几张明清字画深为不满。

    其实张被打右派,主要还是他反对京剧革新,坚持守旧,也未必扯得康生。

    张在吉林省博物馆当副馆长(很长时间无馆长)那一段算是解放后最舒心的几年吧。但文革也在那被关了两年地下室。

    他的北洋背景,使他看不惯国民党。留下来,故土难离,多灾多难。

    他那个鸟羽体,算自创还是能找到点渊源?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6-4-12 21:43:15 | 只看该作者
    易明 发表于 2016-4-12 13:38
    张伯驹在1953年把李白上阳台帖的真迹送给了毛泽东。据说是存世见到的唯一的李白的字,真假好像也有质疑的 ...

    那时候有闲钱的文人都有机会收藏,记得季羡林说过几十块钱能收珍品,当然未必真,那时几十块钱普通人也没有。按张伯驹自己说他先学十七帖,然后学钟繇,四十岁后受蔡襄影响,不求形似而求神似。但我是看不出他的鸟羽体跟三位有什么神似。蔡襄和王羲之倒是神形皆似,钟比王还早,中间起码隔着卫夫人。在我看来,艺术家,尤其是书画方面的,都是在模仿前人而越来越感到无法超越前人的时候才创新的。而这种创新多数是为了掩饰自身的缺憾。其实去掉了前人的形,即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未必是美的。但这个个世界对风格的推崇向来是极其慷慨的--只要你的风格被承认了。我以前说过弘一大师的书法,也是在彻底摒弃了前人的痕迹后变得(于我)目不忍视了。张伯驹的鸟羽体也有很多人追捧,在我看来则是无法像前任一样表现筋骨而画虫的一种掩饰。这也不仅是在名人身上。我前阵贴过的一剪梅的书法作者,入学清华时就写的不错了,那时他刚开始写,后来虽自如了,却也丢失了很多。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2-23 09:15 , Processed in 0.038468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