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不可预知的未来
1,文明有病?
6 l" C5 ]' j+ D1 L# ]; _ 艾滋病对当代科学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对当代的各国政治体系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对进展到今天的文明同样是一次考验。而艾滋病以一种渐进的方式,有起伏地扩散着。每每当你才看到预防控制的成绩,因为新的HIV的感染率下降而满心欢喜时,艾滋病毒的感染又悄悄地回升。旧的地区感染率居高临下,新的地区的防线又被突破,比如近年来东欧和中亚成了HIV感染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因为人口众多,流行的形式很不乐观,甚至出现到了2010年中国的HIV感染者有可能达到千万水平的估计,看一看乙型肝炎在中国的流行史,这一估计并不是耸人听闻。
$ R" w* K0 {+ c; z$ t 艾滋病不仅将和我们长期共存着,而且好像一个大蜘蛛,在慢慢地织着一张大网,要把我们从头到脚盖住。这个病的特点是长期性,它让我们这个社会中携带HIV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早晚会成为艾滋病病人,然后走向死亡。与此同时,这些人是艾滋病毒的帮凶,他们会将HIV传给其他人。感染HIV和感染天花病毒等只有在发病期才有传染性的病毒不同,感染HIV后终生都有传染性,可以通过血液和体液把病毒传播出去。其他多数病毒感染后是有症状的,因此能够发现和提防,可是HIV感染后很多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无症状的,只能通过验血才能发现,这段时间往往有数年甚至几十年之久,很多艾滋病毒的感染者自己根本不知道,也因此无意中将病毒扩散开。近年来,总的来说,艾滋病毒的感染率在全球是放缓了,可是积累起来的感染者越来越多,这张网,人类必须在它织成之前破网而出,突出重围。
8 D. ^+ I* f5 c 艾滋病的特殊的传播方式让人觉得它好像洞察了今日文明的缺点,就像几百年人们认为疾病是上帝控制人口的一个办法一样,艾滋病是否也是这个星球的一个调节功能,或者说我们的文明进入了一种病态?5 X0 ?0 t& ^: V
艾滋病是不是一种文明病?如果是的话,我们是不是应该首先审视一下我们的文明?
/ R" x8 d2 z W0 x0 Y, t' H) z# t 艾滋病出现以后,持这种态度的大有人在。一方面将责任推给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上,另一方面将责任推给社会的弊病,比如吸毒、同性恋和性解放,因此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回归自然,如果没有了吸毒、同性恋和滥交等社会现象的话,艾滋病是不是就能够被控制住? n% N, ]8 J; f6 ?7 g% K+ R
持艾滋病是文明发展到特点阶段的人们忘记了一个事实,导致艾滋病毒传播的诸多因素并不是最近几十年才出现的。同性恋可以说是人类一个非常古老的行为,只不过近年来从地下走上地面,性滥交虽然在西方国家因为性解放而兴起,但是在非洲可是一直这样的。吸毒也是因为吸毒人群中混入艾滋病毒感染者而造成的。在文艺界中,吸毒是时髦。但是在下层,比如云南的傣族,吸毒和文明没有任何关系,不过是新近出现的难以戒除了陋习。吸毒、同性恋和滥交使艾滋病得以在全球流行,但艾滋病并非由这些行为而引起的,因此仅仅通过禁毒、打击同性恋和滥交是很难达到控制艾滋病流行的目的的,因为这些目标很难实现。毒品越禁越烈,同性恋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状态,甚至在生理上也有基础,希望大家都重新回到禁欲年代是不现实的。; {9 N$ {: V# f# }7 ]- V/ S( i/ O
无论是同性恋倾向,还是性欲,都是精神层次的东西,属于人类的原始欲望,希望战胜这些原始欲望来和艾滋病抗衡,无疑是痴人说梦。% g* W9 x u! C" ~6 o; V: o
在没有有效的药物和疫苗的今天,应该如何对抗艾滋病?
. c& k: a$ \7 E) Y$ Z 专家指出了一条路:行为干预。针对容易被艾滋病毒感染的人群,即HIV高危人群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改变容易感染上艾滋病毒的危险行为,从而减少艾滋病毒传播的可能,以达到减低艾滋病毒感染率的目的。
& G8 v. u! s4 |5 ?+ p8 U; ` 听起来和上面说的战胜原始欲望一样,其实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科学的行为干预和现行政策和现状经常是这样相互矛盾的。拿吸毒的问题来说,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既然禁毒很难,戒除毒瘾也不容易,为什么不对吸毒人群进行宣传教育,告诉他们吸毒的时候应该怎样预防艾滋病哪?即便是瑞丽的傣族人,你把道理反复说明白了,他们也会相信的。事实上,后来不少当地吸毒者都自觉地不共用针头了,可是已经太晚了。这个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不仅应该让吸毒人员知道,而且应该让公众了解,因为很难知道究竟谁是吸毒的,谁日后会吸毒,关于在吸毒过程中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应该让公众知道,也就是在广泛宣传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时候,在介绍血液这个传播途径时,要说明共用针头这个可能的传播途径,因为如果不强调的话,人们就不会想到共用针头会因为血液残留的原因而传染上艾滋病。
3 h( G X4 w- l8 s# _8 \5 ~1 f ` 就同性恋来说,应该承认这是一种生理上的现象,而不是一种病态,即便是精神不正常的话也很难改变,因此就很难指望在艾滋病面前,同性恋们能改变自己的性取向,为了预防艾滋病而改成异性恋。男同性恋者容易被HIV感染的原因是直肠粘膜相对来说很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因此更容易被艾滋病毒感染。对同性恋者的教育应该和对其他人一样,使用避孕套。同性恋者使用避孕套的概念很薄弱,因为他们没有必要避孕,因此更应该让他们了解到这是预防艾滋病的一个办法。更重要的是提倡同性恋也要有固定的性伴侣,这才是预防艾滋病的最佳办法。从这个意义上,容许同性恋结婚对预防艾滋病是有好处的。这件事在美国引起很大风波,在道德和观念上都不容易被社会接受。在中国能做到这一步更难,由于同性恋还是处于地下和半地下状态,如何才能使他们有固定的性夥伴是很头痛的事。
* Z+ w9 G, |. C/ L- D 避孕套的宣传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避孕套对艾滋病毒的预防作用这个知识没有广泛全面地传达给公众,而且现在的信息可以说是有所误导的。根据美国的调查,避孕套的使用率和性夥伴的数量成反比,也就是说希望滥交的人通过使用避孕套来预防艾滋病的思路不一定行得通。
: l% \6 `. ]8 v( O, H5 m 使用避孕套不仅仅是知识的问题,男人们在性交时主观上不愿意戴避孕套。77%的巴西男人从来没有使用过避孕套,中非和南非的这个比例高达80%到90%。
6 ~5 x' i) ]' H8 E+ f 泰国在艾滋病流行严峻的局势下,通过加强安全性交的教育和妓女们要求客人必须用避孕套,经过十年的努力,泰国的艾滋病毒感染率比预期的少40%。在卢旺达,在推广使用避孕套的同时要求民众改变性行为。到2000年,卢旺达妇女的性夥伴比前一年从8.4位下降到2.5位,同期HIV的感染率从21.2%下降到6.2%。由此可见避孕套本身并不能被视为抗击艾滋病的武器,改变性行为比说服男人们使用避孕套更有效。能够做到固定性伴侣最好,同时具备使用避孕套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才是正确的艾滋病性教育。, U2 U. R+ \. P9 R( |# b! x
艾滋病非但文明病,反而是非文明的、非科学的疾病,不是要反思文明和科学,而是要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去战胜艾滋病,这才是可以乐观起来的未来。
7 l2 `& V- r/ T4 X: V$ ^7 {& ?&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