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351|回复: 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研心得] 面对危险,人真的会变傻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3:36: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我不是马甲 于 2016-1-24 13:37 编辑
/ i' E( |. `. H! I4 K# h8 M; e+ e; s
我很讨厌讲安全的领导们在上面白话,车轱辘话人家能讲三个小时口水照样给听众下雨的,底下的人听困了他还有意见。不能吸引人听的报告讲了有P用,讲了一大堆规则根本不实用有P用,限制完了这里那里还在催人家不出成果那就是P话。抱怨完了之后呢看看现实,人家是领导,自己才是那个P。老七那种结合事故讲才能吸引人去听,去想。
6 p  p, ^5 ^: D2 e8 F% ~; d& i, d' B+ @6 w( \" t
说个出事故比较多的设备,开放式炼胶机。
8 F5 M1 k, s. I  J" O+ v3 p5 v* [/ f4 W" B: {* m

( {9 T0 |( ]2 y8 ?, u9 P
6 D% L3 a' D2 a- I2 O( Z8 F开炼机是生产设备中历史比较悠久的,从1826年诞生到现在快200年了,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这个机器死两个辊筒以一定的速度差相对转动,把橡胶和填料从上面带入两个辊筒之间的缝隙中,达到均匀混合的目的。从形状上就可以看出两个辊筒之间的力是非常大的,工作的时候,上面是100多度的橡胶,很有粘性,一旦被粘上很容易出事故。3 }! m# @+ ]; y  a3 q, z7 M" l1 E
  a7 [+ Q' F* H: y
操作这个设备,必须不要戴手套。化学化工的实验和生产操作中,郑重声明不准戴手套的我目前只注意到了这一个。现在技术先进了,我带人做实验也让他们带那种很紧的丁腈手套或者乳胶手套,要不然手太脏还洗不干净。% Y7 P" `5 ~0 ^8 S6 @
/ O, w, a' u3 v5 {0 Q
为什么以前不让带手套呢?以前的橡胶工厂里,乳胶手套并没有普及,或者是干脆没有,最多的是那种劳保手套。劳保手套很松,表面是棉纱的,被100多度的橡胶给粘上根本甩不掉,零点几秒手就给沾到橡胶上给烫坏了,下一个零点几秒就是手被带到两个辊筒之间被挤压成肉片,然后就是胳膊。人一般进不去,但是会被温度很高的橡胶严重烫伤。, j1 L7 o* S' u4 H* X( W  A
( \: F) n+ C6 h/ n! G  T
这项工作,在橡胶厂里以前大量使用女工。那时的橡胶厂,工人劳动强度很大,这项工作相对算轻体力劳动,而且属于特殊工种,可以提前退休,女工也喜欢干这个。这项工作有个要求,不准留长发。为什么不准留?看看前面的描述就知道了。头发和前面提到的手套效果是一样的。
) Z! w  Y& x, R4 m& `
6 U( y- m- v" o8 X  x  K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总有女工不愿意剪去自己那一头亮丽乌黑的长发,反正上工之前必须带帽子,那就把头发都藏到帽子里就好了。这项工作劳动强度很大,时间长了难免有汗流满面盔歪甲斜的时候;炼胶过程中,免不了人会低头靠近,细细观察胶里是否混入了杂质。可以想象,一绺头发万一接触到了橡胶之后,那是温度很高的混炼胶,粘性很强,后果不堪设想。0 V+ o) |* I, ^" J
/ Z# `" m! ]/ K
这么危险的设备,而且沿用了近两百年,紧急刹车是发展得非常完善的,有手刹、脚刹、头刹。手刹在操作位置放手的位置边上;一旦手被困住,脚下还有脚刹,跺一脚就好;一旦人已经被卷入设备,头上还有头刹,用头撞一下或者用另一只手碰一下也能停止。但是,虽然有这么完善的设施,事故还是不断。0 P5 _; B6 P; W

" }9 N( D. N' K0 W% P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那一瞬间脑子空白了,什么都不知道了。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老职工和刚入厂的青工都是一样的,都是那一瞬间脑子空白了。
" I8 n6 H7 D8 N3 [
" p! G8 s% H' s4 B+ O, X想起了我家的一件事。我妈今年60多了,小学三年级没念完,因为姥爷得了胃癌,就辍学进工厂上班,40下岗,靠做小买卖支撑家用,我小外甥,也就是我妹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妈长大。前几年小家伙在路边玩,我妈在边上看着。玩着玩着这熊孩子不知道发现什么新大陆了,弯着腰直奔马路中间而去,我妈就在边上站着,根本来不及拉住,就这时候一辆车右转从胡同里开过来了上马路,我妈当时就知道站在那里,冲着那辆车“啊!啊!……”大叫,不知道去拉孩子也不知道去拦那辆车。万幸那辆车司机虽然可能没看到前面蹲着的孩子,但是看到了我妈脸上扭曲的表情和乱挥的双手,把车停下了。我相信他在车里是根本听不见我妈“啊!啊!……”声音的。春节我回家之后,特意因为这件事揍了熊孩子一顿。
! }' }+ s  `1 ?3 a" e& J. ?2 H  Z8 H$ g
另一件事是给我们做设备个一家小企业的生产事故,一个工人的一只脚被卷进了轧板机,截肢了。我去那家企业那里去对一些原始设计做修改,去到那里发现老板脸色很差,努力对我们做出很客气很友好的表情。聊了一会,才知道是刚才那个工人来要赔偿。老板发牢骚说,要赔偿的时候那么精明,这么精明的一个人怎么会出那么愚蠢的事故。轧板机和我们前面讲的开炼机很像,只是更长、更矮、辊筒更细,功率更大,一头是电机和减速器箱体,上表面距离地面半米高。这机器操作的时候必须站着,不许坐,周围也不会放凳子椅子,有张桌子放工具和记录、图纸之类的。但是劳动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没有凳子,那就坐减速器箱上面好了,高低正合适,就是硬点、凉点、滑点。车间主任看见了有人坐在上面一般会提醒一下,有时候也假装看不见,因为要么站着、要么弯腰趴着,人很容易累的,累了以后就影响生产量。这个工人把大家的传统发展了一下,别人坐在箱体上,他蹲在箱体上了。那箱体多少人坐过,又有机油什么的,滑的要命,他的一只脚就滑到机器里了。他身边两米外就是另外一个工位,但是他当时没有喊救命,只是“啊!啊!”大叫,等他身边那个工人发现不对,他的脚就只能截肢了。/ I& _1 J: U, Y. ]. U
! I# H1 I1 @, b$ Y0 V. B) H( |% k  u
过了几个月,他把我的设备做好了,送到北京来。安装那天,我和他又聊起来这件事。中午出去吃饭,恰好我们一个小孩买了辆骑行车出去过瘾,就在大门口,这家伙一出大门就拐弯低头猛加速,恰在此时一辆面包车逆行开了过来,眼看就迎头撞上了,这孩子还没抬头,还在低头猛骑。面包车硬拐回了顺行车道,硬擦着一辆路中间的电动三轮躲开了事故。当时我就在现场,我在干什么呢?我也在“啊!啊!……”乱叫。这孩子之后呢?听见我乱叫之后,停在路边茫然的看着我,不知道我犯什么神经了。. d- d) M- J5 |
1 z5 I3 w8 M' Y, ]) l. J7 o' k
我们那里几年前有一次起火,也是事到临头脑子短路的典型表现,出问题的还是副所长。着火的是我们的半地下室,半地下室有一部分为了采光,漏在外面的一段房顶用的是半透明的明瓦。明瓦强度不错,上一个人没什么问题,上两个人也能支持的住。那天地下室着火,从门进不去了,一个学生把明瓦砸破了从上面往里喷灭火器,这时候副所长一着急,拿着灭火器也上去了。本来能撑住两个人的明瓦,砸了一个洞,顶不住了,两个人就掉到了下面。学生腰椎骨折,副所长双腿骨折。现在那个学生已经在带学生了。
. u8 B" F/ v& l" G3 ^
, s# g4 ?; [# A还有一起未经证实的事故,只有一个人,而受害者已经不在了,所以只能推测。当时应该是做实验的过程中没有犯什么错误,完全按规则进行,但是实验的时候手套上沾了东西变滑了。当时他可能在用丁基锂,丁基锂是玻璃瓶装的,需要在无水无氧条件下操作。一般为了安全,丁基锂是放在冰箱里的,使用前从冰箱里取出,在实验台上用注射器取用,然后拿到通风橱里加料。因为这实验很麻烦,所以一般实验都是一气加料完了再干别的,免得麻烦。但是他的手套变滑了,也可能是那段时间研究工作压力大,休息不好,反正拿丁基锂没拿住,掉在了地上。他用的应该是正丁基锂,没有史老七说过的叔丁基锂危险,但是依然见空气就着火爆炸,当场就没了。
9 ~- |2 B, q; L9 {3 e" A, o" B, S& e. p1 O6 m3 K7 ]
拉拉杂杂写了一些,就是想说一下,在事故发生的时候,一定不要把当事人想得太聪明,最好要把制度和装置设计成人想象成依靠本能就能避免危险和脱离危险。$ D+ K% r0 @/ ^- j3 ?+ q7 }# {

评分

参与人数 17爱元 +78 学识 +2 收起 理由
mezhan + 4
无言 + 2
兰芷 + 2 谢谢分享
ddww111 + 6 谢谢分享
MacArthur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2021-2-5 00:48
  • 签到天数: 1421 天

    [LV.10]大乘

    沙发
    发表于 2016-1-24 14:41:21 | 只看该作者
    就是反应时间。比如头发卷进去之后,第一反应一定是判断出了什么事,第二反应是本能的往外啦,第三反应才是制动,第四反应是选哪种制动,第五反应才是行动。一个人反应再快也是这五步。如果反应速度比事件速度快,就能逃脱。

    点评

    给力: 5.0 涨姿势: 5.0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6-1-26 22:21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6-1-25 09:21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6-1-25 06:35
  • TA的每日心情

    2021-2-5 00:48
  • 签到天数: 1421 天

    [LV.10]大乘

    板凳
    发表于 2016-1-24 14:43:28 | 只看该作者
    另外问下开放式炼胶机为什么要差速滚动?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7:48:53 | 只看该作者
    猫元帅 发表于 2016-1-24 14:43
    / K0 l: ^; k" m7 Y" G* i另外问下开放式炼胶机为什么要差速滚动?
    & l; m; O* D& J) x! N0 D
    有的胶包快辊,有的胶包慢辊。总而言之,就是要确保胶主要在某一个滚筒上,这样比较好加工,人只要站在一边操作就行了。
  • TA的每日心情

    2020-11-20 06:24
  • 签到天数: 1618 天

    [LV.Master]无

    5#
    发表于 2016-1-24 20:55:35 | 只看该作者
    说对了,这种面对事故的处理,要经过反复训练成为条件反射才行。

    点评

    论平时安全演练的必要性!  发表于 2016-1-29 12:30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6-1-24 22:31: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6-1-24 08:33 编辑 $ {+ f1 g0 h) f' E
    + o4 S' M% F& h2 M; M- G
    开胶机也是extruder的一种吗?为什么必须做成开放的,怕捅内的压力?这是可以解决的。! ^# L- |( f3 z, D: l: V9 {
    & D0 _4 A2 Y0 I: S! C4 t/ c& }* Z: e
    $ I* s+ S; L' }) }% ?4 c. w
    典型extruder9 ~% ]# p4 i7 k3 h

    , C4 F0 O& H% N  E9 D' ~8 G2 x像那个坐在齿轮箱上的工人,在我们这里,看到了立刻开除没商量。我们有一个继电保护控制板,即使在计算机控制时代,最底层的继电保护还是机电的,怕计算机万一崩盘。但这个控制板设计有问题,有时乱叫,很烦人。有工人偷偷把背后的电线拉掉了,这是严重违反规定的,但不知道是谁。有一天,又叫了,一个脾气大的工人火气上来,一把把板子扯下来扔掉了,下午他就走人了。他是30年的老工人了。

    点评

    给力: 5.0 涨姿势: 5.0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6-1-26 22:21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6-1-25 06:35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6-1-25 01:18:05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6-1-24 22:31) i$ B6 s( f" O- [: ?
    开胶机也是extruder的一种吗?为什么必须做成开放的,怕捅内的压力?这是可以解决的。
    # d% _) d) o1 Y# I, O" l
    做成开放式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调整配方,比如胶鞋、胶带,尤其是某些需要彩色橡胶的场合。在配方固定的场合比如轮胎、电缆早就是密炼机和螺杆了。
    9 O  V3 n4 x) ]; ^! ~: \3 b! `# V0 o( k
    那个工人的情况,我和老板聊过,如果他容易找到熟练工人的话,早就把这个事情解决了。国内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是有技术的人还是缺口太大。1 u/ Q: Q/ B4 d. Z; M; Y3 [
    + t' w" G& C' M/ j" v
    另外,在国内和美加欧日等国不同的是,一个工人可能要干很多不同类型的活,比如某人是电工,但是没事情的时候可能装配部门要他去帮忙,装配工可能还要干打包装箱的事情。裁掉一个人往往意味着老板要再请两个人。这个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可以借鉴的经验并不多。

    点评

    给力: 5.0 涨姿势: 5.0
    正解,晨大的那种处理办法的确有点不符合国内工业环境。  发表于 2016-1-29 12:37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6-1-26 22:21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25 01:20:38 | 只看该作者
    燕庐敕 发表于 2016-1-24 20:55
    # S9 P1 p" n2 s0 Y+ N7 C- l+ q说对了,这种面对事故的处理,要经过反复训练成为条件反射才行。

    0 ^0 V$ K- V9 V在我的例子里,两个司机的反应都很快也很合理,我想这就是长时间开车形成的条件反射。但是这也意味着很累,精神高度紧绷的情况下,人很快就会疲惫的。

    点评

    过度疲劳,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休息的话,长期精神高度紧张非常容易猝死,08年奥运警察蜀黍猝死的烈士好几位。  发表于 2016-1-29 13:14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78 天

    [LV.Master]无

    9#
    发表于 2016-1-25 10:46:07 | 只看该作者
    猫元帅 发表于 2016-1-24 14:43, {# {5 e8 N) [4 [8 F+ N
    另外问下开放式炼胶机为什么要差速滚动?
    4 _$ J0 q* }; V! o" h
    搓?
    ! D( W, e% M: P; t3 x9 [不够10个字?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3-25 13:37
  • 签到天数: 159 天

    [LV.7]分神

    10#
    发表于 2016-1-25 16:56:51 | 只看该作者
    可能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9-6-16 23:34
  • 签到天数: 1277 天

    [LV.10]大乘

    11#
    发表于 2016-1-26 03:05:45 | 只看该作者
    人都呆掉的时候,啥安全设备都没法管用。比如那个必须有人的开炼机。可能的话,要么搞摄像头监控,要么搞声控之类的,训练工人和机器喊/理解特定短语,比如啊,救命什么的。真没什么特别好的办法。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8-28 04:50
  • 签到天数: 302 天

    [LV.8]合体

    12#
    发表于 2016-1-26 13:16:31 | 只看该作者
    以后工人进厂,先挑练过武术的。。。反应快多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1-23 13:47
  • 签到天数: 1047 天

    [LV.10]大乘

    13#
    发表于 2016-1-26 21:56:58 | 只看该作者
    俺也做化工圈子,凡是的,年轻人多数是不懂,年纪大的是不懂装懂。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2-18 04:19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14#
    发表于 2016-1-27 19:09:01 | 只看该作者
    我不是马甲 发表于 2016-1-25 01:20
    5 g3 P  t, v6 k! C3 ^在我的例子里,两个司机的反应都很快也很合理,我想这就是长时间开车形成的条件反射。但是这也意味着很累 ...
    ! d, k( I1 q5 ~
    其是就是态度的问题。
    ; H: h0 ], N/ V首先要明白危险操作的可能后果,最坏后果,其次要想好出现相应后果后,应该怎样应对。也就是预案。% h' j/ T& z- F1 ]/ `* _
    事先想不到,出现事故当然就会傻掉。4 q. Y( {* Z9 [
    开车的那个类比不太合适,他既然选择了逆线行驶,心里早就有各种预案,各种判断依据。
    ' V8 `- v: z3 w8 R5 {% r8 F所以出状况了,人家能补救,虽然精神很紧张。9 o% f  m/ ]. W4 W
    出事几乎100%都不是不知道后果,不是不知道预案。
    7 C( Y/ [! y3 X+ T$ ~$ \而是压根没心理准备,认为根本不会出事,所以结果就是傻掉。% l; q" z( o# _+ H* P9 \
    先怀疑几秒。然后才能接受现实。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 15:58
  • 签到天数: 120 天

    [LV.7]分神

    15#
    发表于 2016-1-27 21:31: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最爱睡睡睡 于 2016-1-27 21:36 编辑
    ; O& h7 w  v. U- v8 t. c0 e/ E7 W- Y  W8 u$ O) ^3 ~
    我第一次到大学考英语分班考试时,完全没有听过那么"奇怪的"英语(其实没练过听力), 脑袋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 O1 U; q4 e  z  h
    后来我总结这估计跟性格有关, 学习型或称作模仿性的人遇到未知的事物时(脑袋里没有可参考的模型),往往容易脑袋一片空白,不知所措. 就像楼主提到几个例子一样,平常也许很精明,但遇到紧急事情时,仍然不知所措. % P# y4 P9 L( R7 ^7 v3 C5 H$ g
    但是我认为模仿性的人遇到一些缓慢变化的危险时反而有更多的处理的优势,会慢慢建立自己的模型.只是悲崔的没办法处理紧急危险事物.
      b$ C9 M; m5 E, T. B" k9 T
    $ c# z9 }. b1 s' Q' t: Z4 S而原创性人本能就能机立断,去处理一些紧急危险事务.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6-1-14 10:34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16#
    发表于 2016-1-29 12:29:26 | 只看该作者
    黄河故人你们还知道大喊大叫已经不错了。
      h+ U. A! o: C0 h懵逼的最高境界是踏马都不知道叫唤,完全傻呆呆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等死。
    / m" y/ \9 }7 _' I3 R. F# A2 t- ~
    2 B. T' ^! L  r! g+ Y7 m- z, x有时候我也觉得我这辈子挺适合从事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的,因为我越在紧急的时候越是动作敏捷。) Z6 t* l" M, s- h: M6 w
    , O) r7 r, ?6 d
    其实针对这个是有比较好的训练方法的,就是你们平时一定要重视安全演练,而且拿出真当成险情的心态去应对,别吊儿郎当的。
    6 T" R" f/ X, p6 N0 q' f, i多练几次,心态有了,再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你冷静处置一次,只需要一次,人立马就碉堡了。
    ) X% A6 @' I: ]1 i
    / u) \, b& v- g: X, \5 U1 y  w5 x! F这就跟毛毛虫长成蝴蝶一样,破茧而出之前是最苦逼的,只要破茧而出,天地之间任遨游了。
    & a4 l) H7 E  m( `, |2 F用普通话说就是只要你经历一次紧急情况,做出了正确的应对,以后你就每次都能正确应对了。0 `' E& M% v$ I/ F6 d. J6 \
    9 ?$ z( Q  e, Q( v5 V: e8 I
    但最大的问题就是跟清华的孟博一样,妈蛋第一次就删号重练了……
    + I7 |; k" q/ @5 x2 z这个结果的概率是很大很大的。8 ~% G$ m6 \( j+ V4 l; g5 v

    : {3 a7 M" `- G8 q" [) F2 S+ F我当年在亦庄某大型有机感光材料生产厂干满试工期我就跑了,就是因为他们虽然车间很牛逼(低温车间,液氮反应釜,车间里都是暖气和空调夏天也就零上几度)但是他们一个月要用一吨多正丁基锂。
    : ^2 R, F. _- Y8 o! \
    * c  D- F* f$ r4 z0 m6 e; B+ @虽然国家叔丁基锂险情应急救援预案我有参与编写,但是我还是果断的跑路了,自由基反应真尼玛……反正我是不想做。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6-1-14 10:34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17#
    发表于 2016-1-29 12:35:53 | 只看该作者
    猫元帅 发表于 2016-1-24 14:419 {; V) z+ v9 |/ |
    就是反应时间。比如头发卷进去之后,第一反应一定是判断出了什么事,第二反应是本能的往外啦,第三反应才是 ...

    * s" e! O$ M1 f  g! Z$ k不留长头发才是本,您说的这些都是标,我们原来单位干燥粉碎车间也是以女工为主,工作相对轻松,而且也能提前退休。, z1 z! x* p1 {& k
    自从那台粉碎机把一个女工的半个头皮外加前额撕下来之后,就没人留长发了。
    : l$ L5 e7 d4 h: b
    & k2 S7 f! M8 _: i; ?人都是这样,只有亲眼见到别人有多惨,才能长记性。
    7 r3 x3 ~( B9 A/ E, G* q我做安全培训从来都是各种重口味图片招呼,经常被领导和人力批评说看完我的培训坚持不到试工期转正跑路的就能有一半。2 z" O( C8 ^# X
    我直接就说,那也比真出现图片里的事咱们赔偿几十万上百万强吧?( w6 r  U9 e* y- p* }+ n
    没有这个心理准备的趁早别干这行,这行给高薪酬高福利的原因就在于一旦出现一个逗比,那么他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来花样做大死。9 _; N: S: v7 ?% e& Y; A4 K, a  {
    所以提前剔除心理素质不过关的员工在我看来是提高企业安全综合水平的重要一个环节。) h6 n! ^  s& N: Y- S- a
    ' ~. c1 [+ m& w( t
    毕竟全世界所有的安全生产事故,人的原因占80%,物的原因和不可抗力加起来才20%。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10 收起 理由
    无言 + 2
    shijz + 4 涨姿势
    洗心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6-1-14 10:34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18#
    发表于 2016-1-29 12:39:21 | 只看该作者
    我不是马甲 发表于 2016-1-25 01:20
    / b8 _  m9 h& k' M' [+ w在我的例子里,两个司机的反应都很快也很合理,我想这就是长时间开车形成的条件反射。但是这也意味着很累 ...
    $ I; }  d  m9 p3 e1 s' `2 d
    时刻警惕不放松是非常累的,所以四不伤害原则还有一个保护他人不伤害他人,长途驾驶需要双人的意思就是,你累了换对方,你们俩看到对方疲惫了,互相提醒一下。。: G( j' ]' J; z3 U& j9 w

    ; X' ^' u, Y+ Z# j我在做岗前培训的时候就是这么说的。. s2 X5 N$ x" N/ {3 {
    时刻保持安全警惕性那是不可能的,别说你们,我也做不到。9 I* F) T% F9 d5 G/ k( }8 _8 W. K
    但是,咱们互相帮助,互相提醒,就都可以做到。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6-1-14 10:34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19#
    发表于 2016-1-29 12:44: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老柒 于 2016-1-29 13:07 编辑
    8 \4 e* n+ s2 q
    冰蚁 发表于 2016-1-26 03:05
    2 Y: t- p! L& U- h" z, H+ o8 D  V人都呆掉的时候,啥安全设备都没法管用。比如那个必须有人的开炼机。可能的话,要么搞摄像头监控,要么搞声 ...

    2 w# M4 b& o: M$ _- N# e* _, J& B! P& C7 @
    冰蚁老师的观点一如既往的不接地气。1 A; I+ B7 r$ ^  t5 U
    8 G3 m( p0 ?0 F3 ?3 ^: d1 H
    摄像头监控只不过是把在岗工人需要时刻警惕转移分担到了摄像头前的人身上。
    7 w) y" g6 D& V
    5 p4 P4 n  ^* T  y9 L声控之类的就更扯淡了,如果您下过车间的话就会知道车间嘈杂的环境,如何解决声控装置的敏感性和误报警性这对水火不容的相爱相杀的好基友。
    6 Q% E' W  l& R0 A" G% C5 r这是安全领域一个永恒的课题,我接触过很多号称国内国外顶级的安全设备紧急制动公司和机构。
    + s% ~0 P& `+ j3 N一个一个吹得天花乱坠,但实际上的可行性基本都是呵呵。
    ( w/ y7 B* s( v, q+ c6 Y: C1 `+ `" n1 [" m
    哦,可能您没下过车间,不了解车间的具体情况。
    4 M# D% g3 R2 [$ U9 X1 h. I1 o我的意思是,因为车间噪音很大,环境非常嘈杂,所以声控装置的两个至今我也没看到那家公司完美解决的难点就是:
    + P' u1 h9 m' I0 ]. s% {/ _1敏感性,如果不敏感,那你装了声控也然并卵,用那句经典的台词:“叫吧,叫吧,你叫破喉咙也不会有人来救你的”。
    7 D: O; A% E9 ~, D. n- O4 g2如果太敏感,因为车间环境很嘈杂,那就必然出现误报警,也就是设备经常被声控制动导致紧急停车。: O( j& g' K+ Z- k& t& E; J* u

    5 {; h' r. K  k2 q2 `3 a所以包括我在内,长期在一线生产环境成长起来的人,说话都大嗓门(因为小了哪怕站你对面的人也听不见你说啥)而且脾气不是特别好(因为长期接触噪音本身是一种伤害,会加剧人的烦躁情绪)
    : G$ O  k' w# C) @; ?) b0 @而国家规定80分贝以上才算噪音污染,85分贝以上才给你配发耳塞和耳曼等防护。
    * X; W) a. l- E' z" m8 M- Y8 P; U$ M3 L3 A; H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把责任均摊和转移,也不在于搞声控光控。  p. h* u7 }1 }0 G
    在于在这个岗位上的操作工自己要把自己的命当条命。0 ?0 P: J, D: G6 A

    3 H7 V2 X; k; K! A6 L; A2 E自己都不在乎的话,什么也白搭。, k$ `* M( W5 J8 A  Q8 X

    5 f5 l0 N& J, I! K% w8 P所有的违规操作最终都会形成安全隐患,所有的安全隐患最终都会酿成安全事故。3 X0 I: ?: x& L( t% ]9 n
    人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会懵逼。: N; @$ j  t/ k' p6 i, u0 O/ l
    那就通过平时的演练锻炼自己不懵逼。
    / v/ ]4 A7 K9 ]; p/ J7 h6 m( ~8 T而不是【人都呆掉的时候,啥安全设备都没法管用】,这句话大错特错了!
    6 U2 x& v, @% `1 @/ I人会呆掉是因为没有得到正确的训练,如果平时应急演练,专项演练,综合演练做得充分。
    1 b8 T0 ?9 F7 F+ M- j- I6 B& h1 {参演群体心态端正,那么在出现危急情况的时候,效果是与没演练的群体有天壤之别的。
    ( A% o0 r" ~( h. x! V
    . I/ V. j. j" |. s2 \) }还说一个真实案例。6 j4 ?8 |/ j4 R6 D: ^- O$ B
    我从14年开始负责大型企业的安全工作。
    # N  n: B' y6 A, U当时A车间刚刚演练完,而且我真的拎着一根棍子玩人人过关,嬉皮笑脸的,吊儿郎当的,演练时候玩手机的,跟同事聊天的,我就拿棍子捅,无论男女,无论岁数,无论岗位(当然主任和班组长级别的人也没有这样的)。
    ; u' L- O6 }/ _, N  ^然后某一天,厂区配电室发生故障,全厂紧急断电。  a$ o' `- i" x7 Z) u
    + H, E1 P2 a' v
    A车间和B车间均有一个一旦发生断电,人员必须立即疏散的高危工段。5 ]& R: R4 M( Y! K! O
    冰蚁老师你知道A车间和B车间的疏散时间差了几倍么?$ g2 ?* h; m3 p" O1 `0 M) F2 q
    A车间不到两分钟,全体疏散到空地,点名报数。2 N; n: R$ {/ }! e) Y1 P5 j% D
    B车间10分钟之后,依然有人员在工段内滞留。
    ) `& \5 \2 N. s0 q7 y* p0 z$ T- J
    虽然最终故障及时排除,供电恢复,B车间虽然没疏散,也没伤亡。
    , @) O# }8 G4 ]$ @$ E但是经过这次之后,B车间的主任主动找到我,要求我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他们的员工,一定要和A车间一样人人过关。: [& P7 X; n! P

    / ~: k* E& l5 {! w9 M说真的,很多人包括我以前,的很多安全观念其实都是错的。: C' H# Q/ b+ L3 @6 W
    人都是需要不断学习成长提高的。
    4 H. N1 q# B9 V- C% L+ X4 W; D7 y4 d  O* `. M) m  t' K9 ^: E. G6 H
    人是可以不懵逼的,安全设备当然是管用的。' N7 ~& q% l  a/ Z0 _6 P; z+ l
    避免事故发生就是要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因素一起降低才能有效避免。
    1 T8 ^+ S* U+ L9 E7 o4 O( k8 A6 Z5 ]3 E" b
    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即便发生,也是可以将损失降到最小的。
    4 B. R9 m* z# u+ J3 `' ?
    2 {9 K! \( _+ k* r( p/ R与冰蚁老师共勉。

    点评

    油墨: 5.0 油菜: 5.0
    给力: 5.0 涨姿势: 5.0
    油墨: 5 油菜: 5 给力: 5 涨姿势: 5
    字字珠玑。  发表于 2016-7-28 17:46
    油墨: 5 油菜: 5 给力: 5 涨姿势: 5
    写的太好了,真的需要这样的精神和实战  发表于 2016-1-29 19:42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8 收起 理由
    shijz + 4 给力
    洗心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5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9-6-16 23:34
  • 签到天数: 1277 天

    [LV.10]大乘

    20#
    发表于 2016-1-29 20:43: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冰蚁 于 2016-1-29 08:34 编辑
    6 k9 @  G! |. D9 [& q
    史老柒 发表于 2016-1-28 23:44; l* \& c( A* V- p1 }3 e5 M
    冰蚁老师的观点一如既往的不接地气。
    3 O8 I! _) V- q$ z, M7 M( E2 n+ D7 j7 D$ V$ M6 ~% `  |7 J
    摄像头监控只不过是把在岗工人需要时刻警惕转移分担到了摄像头前的 ...

    , Q4 h8 d8 A9 e' W% d* p  u" U$ M2 c* ]
    ' b7 r0 F8 |7 ^7 v0 r' ~切,打好预防针当然比什么都重要。安全隐患最终都会酿成安全事故。墨菲定律罢了。即使不干你这行也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现实是事故依旧层出不穷。有培训没到位的问题,也有员工自己的问题。现在说得是预防针没打好的考虑下最后一点挽救可能性。而不是你违规了,出事了,你就爱死不死去吧这种逻辑。既要有严格的安全规范,严格的安全培训,也得有更安全的设备。比如摄像头,在那个开胶机里就能避免操作人员与机器接近而避免事故。声控是难题,但结合其它数据分析手段,也不见得就是无解的东西。

    点评

    涨姿势: 5.0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8-3-27 17:59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11-5 15:34 , Processed in 0.04143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