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无聊 2016-1-14 10:34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
本帖最后由 史老柒 于 2016-1-13 19:27 编辑
8 e% \ g* a) n1 p: R$ P7 w; \% Y* `2 u* P' _8 @
拙作《说说我自大学至今12年化学之路遭遇的安全事故》写于2013年2月6日,首发百度贴吧新宋吧,至今回复几千,点击几十万。
% g* M/ `) B; X; j" }8 `但是本文成名是我用我的马甲鸡鹅巷53号发于百度贴吧化学吧,点击率和被转发率都远远高于了首发。
- C% [- I% T& v7 m/ x/ G& Q其实这篇文字,漏洞很多,当时已经有很多人指出了,只不过我懒得改。
8 u; b2 c- u2 u8 \, |1 h" H/ F6 o; f! u, t
因为那篇文章归根结底是我随手写的,萝卜快了不洗泥。
9 [3 p2 o' U0 H+ c3 e
S* M! Z8 F& [% \. @, D6 Y随后天地出版社给出在了合集《工作虐我千百遍,我待工作如初恋》里面,我就已经不胜惶恐了。/ }* |6 o' }) u& Y4 B) e3 W
今天天地出版社的一位编辑说,史老师啊,这本书卖的不怎么好,但是大家都对您的12年这篇文章反响热烈。3 c m2 b3 s/ a5 s: x2 F& `2 u8 C
所以我们打算给您单独出一个单行。
8 h- N' C6 i; C3 \
8 @: q) u# G2 Y) J& n6 R我勒个草,谁想得到当年随手打的一片鸡汤文,能走到今天这地步?
" H1 f& U0 e) F+ m; M' s. [" J& t; M, W6 {+ H
13年的时候,我还是随便在网上混的一介煞笔,现在,我已经坚定的走在化学科普的道路上了。
1 K! [8 [9 j% q; k, S% G/ d4 ^写事故12年的时候,我没想太多,就是希望所有的化学人都能够注意安全。
8 ^; F* i- |* r; W, G+ D
3 N( L% U$ K: s0 z5 q但是今天,我打算尽自己的一份力,将化学作为科普的重点,介绍给所有的人。
( S6 H1 @/ y5 c* B
! a' [' w2 z0 X7 X" |出单行的话,最少需要7万字,编辑跟我说,10万字更好。# E5 k: r& ]) a
目前的事故12年,一万五千字。
; a8 n( i* T: K5 Z d0 O/ O% ?$ r6 @- M/ w
还差很多。" F4 r* ^: ~3 N1 @
& g1 z5 c) R: f但是其实我手上的案例也还有很多没写。
* w* @- r/ a+ f% u# k* K
j8 [8 e% u! |" k5 B- a我有一个老规矩,在正式开篇之前,有一些需要写在前面的话。, X8 @' {! \$ r/ `4 B$ l% f
+ ?$ L; K+ @( w N, p
比如下面。) r- |! c. r, R6 m
& V4 M6 d, E; f- z& V" C7 j$ t
这个故事其实是旧话重提,但没有办法,安全培训就是如此,翻来覆去的提,事故依然翻来覆去的发生。
- f) R* j% h' s. n+ z8 e- t2 d最近清华孟博士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 g: o- _2 v: t' Q& e6 N6 l
正好现在的单位就有一个同事,跟我关系很好,他就是曾是清华的博士后,学的是药学。% U# Z: F6 W+ s+ a+ J5 J
我们那天下午就这个话题聊了很久,很久。+ `( x& t: N. X2 V7 x+ `9 G
) a! \/ u1 v- r4 R3 l/ {
对于事故原因,现在确定是氢气爆炸,所以本文的正式开篇,我会写一写,我经历的一次氢气闪燃事故。* _) P7 I6 Y! I; c
以及在本文中,对某些大家可能在新闻上见过的事故,做事故分析。- k( c* W( G2 s
现在这是我的本行了,从去年9月25号至今,我做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事故分析报告比我这辈子的都多。8 J; ]; y' l3 ]' ?# U4 F9 C4 Z
: v. f# Q z h8 J在这里我想讲讲化学安全最重要的是什么?
' Y7 d9 c$ @5 y. [; M并不是你的操作要规范。* d3 v' D" p3 {7 B! \
因为全世界化学实验操作绝对规范的化学狗,凤毛麟角。
' h" S. E3 X% q: U6 d6 R3 j4 Z举个例子,按照标准操作,几乎所有化学溶液的转移都要用玻璃棒做引流,但我相信,99.99%的化学狗,在烧杯对烧杯的液体转移的时候,是直接倒而不是玻璃棒引流的。8 e" m( ^; g& Y! j3 k" ?
也不是你的经验要丰富。因为很多工作经验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化学人,也会死于各种化学事故。
! ^: P, w6 t( W6 n8 f( v9 w" {3 j
. g1 D$ N/ `$ }( a2 n2 u+ Y* N, p4 I% c而是心态,时刻保持警惕的工作心态。
0 ]" l* r" v' N8 }4 K* @
& u% @ ]+ W4 E我曾经在做培训的时候讲到,DMF遇到水或者酸会剧烈放热,有可能引起爆炸或者起火。
) k) ?0 j! U. K( ?5 U当场有一位学历远比我高的听众表示反对,并且亲身做实验,有放热,不剧烈,更没有起火或者爆炸。: w; M- u3 |' r8 y. {# P* B
我对他说,化学安全标准,是以最小概率发生的后果最严重的事件来制定。
, j ~3 W/ y2 c7 }0 R7 J1 p; @7 }具体到DMF这件事上,你将DMF与酸/水混合一百万次,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次都没事,只有一次混合发生了起火或者爆炸,那么最终对DMF的安全使用操作规范,就要严格避免与酸/水混合。
$ S) Y1 V$ m* {4 B4 Q9 X8 l5 ]5 Y& E1 [! B0 M1 j
就好像过马路闯红灯,可能你闯红灯一万次也没事,但只有一次,被车撞了。" h# Q% o* d9 v5 Z) s* c
那么交通法就要规定,过马路不能闯红灯。
0 k- h( q) y- w" c' U% E. y7 A6 u1 N @
这就叫墨菲定律,即100-1=0。0 t; U5 K% w/ }/ a4 D
0 f g( c! A ]) E1 ~, k- H9 N还有一个真实的案例,国内某焦化厂,有个老师傅,技术十分过硬,在同事心目中威望很高,更有一个绝活,那就是反向安装传动皮带。# D) z* |& S+ B$ Y
传送带的传动皮带连接电机,启动电机,带动皮带,从而使整个传送带运转。/ q3 ~% g- E$ O8 s$ J8 ?' X# O
正确的操作是先把传动皮带安装好,然后启动电机。8 K& P5 V7 ]/ m, O) z/ k
但是这位老师傅的绝活就是,先启动电机,然后把皮带连传送带的那端装好,然后轻轻凑近运转中的电机,皮带噌的一下卷入,带动整个传送带运转。
+ l0 @7 g6 o! P& `. l$ P- Y
& s9 o$ x2 N) a5 {+ ?' e% Q( A我曾亲眼见过全过程,老师傅动作潇洒,漂亮!) o0 k# @; f8 T& P) T% t
全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Y: F/ B" [9 E, a8 _, o
每次这么操作,周围都是一片喝彩。$ r2 u) q1 o8 b6 Q
加上老师傅虽然已经年逾不惑,但是浓眉大眼,国字脸,有几分朱时茂老师的风采。
! D' \ n0 h& B3 Q2 w- {4 V3 I就更显得高大上。
. y3 V9 c- A. q. j# p- i8 Z6 a/ a& t' g. y5 _+ n, { Z" O
但是最终有一次,老师傅在反向安装的时候,工作服袖口卷进了皮带,然后是手,然后是前臂……: R8 _4 u3 \" A
最终老师傅的右手手臂仅保留连接肩部的一点点,其他彻底被电机搅烂。
4 h! I i( I- G$ i
$ K+ N0 a: s# L8 R/ ^ R1 y随后我在对老师傅在该焦化厂从业的十多年的过往进行询问的时候,发现,老师傅并不是每次都反向安装,十多年间,一共反向安装364次,其中,在厂内医务室进行简单治疗(包括指甲劈了,手指头挫伤,手臂擦伤,轻微流血等)22次。
e, G& R* y; a- F; x. A3 e* D/ W) w! x2 L- b
是不是发现有些眼熟?: y. }" Q. U+ X
是不是很多人想到了300∶29∶1这个比例?$ ?( J" _; ?2 m, i
我当时也是这么认为的,这个案例完美的诠释了海因里希法则(金字塔法则)。
2 G3 C% v ?. }& v: O0 g. c. U8 u即300个轻微隐患必将存在29个轻微事故,然后必将出现1起严重事故。
) q9 z, c* h. s2 t具体到本案例,就是完全相同的364次违规操作,引发了22次轻伤,最终造成1起重大伤人事故。
; R1 k7 }0 U0 W7 i% U3 C& c- l3 k) S% A# A( `, w0 z ?1 N
墨菲定律和海因里希法则,如果完全照搬书本,很多人会听不明白。
$ H @! O" B$ H; F& B. D我一般都是用这两个案例来说,虽然不是完全准确的解释了这两个重要的安全法则。
! f$ E p- n( H0 f" R但是却更直观的让大家明白,什么是安全?
9 ~5 n6 q9 W( ]( b
/ q& g9 s# C q0 U% R+ Y我在很多场合跟很多人说过一句很伤人的话。
/ l6 A/ Z7 r, T! N你不适合做化学,趁早转行吧。
" ^7 L& V4 ]! g) d. [2 c打击了很多晚辈,甚至不少前辈。1 Y! E. \4 h) Y2 f; S
为此撕逼吵架不知凡几。
1 M1 G i: V: x# R- ]( t+ t. @
, a3 S+ a9 Z- I& G0 }8 S# b但化学工作真的是一个需要胆大心细谨慎全面才能胜任的工作。5 O* b! a6 ^" x, @
所谓胆大,指的是在化学研发领域,要大胆设想,对化学前沿研发提出新的假设,做出新的成果。9 B: G- i$ K3 G$ z
所谓心细,指的是设计试验路线,要尽可能把目标产物仔细考虑。
- |) ?: x& _2 Z. |" g所谓谨慎,指的是当你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杜绝危险源和避免出现安全隐患,一句话就是不要进行违规操作。7 n A+ w7 l- R
所谓全面,就是考虑要全面,比如一定要在实验室内触手可及的地方摆放灭火器或者其他消防设施,千万不能因为抱有自信:我操作绝对标准,所以不可能出事!就忽视了周边的安全。4 z) b+ G4 }. g
很多化学起火事故,如果当时手边触手可及的地方就有灭火器的话,是可以在第一时间把火灾扼杀在萌芽里的。
( q$ q0 O# [7 {; |7 w, s! r5 K. N& @ k2 y
不过最最重要的就是,要时刻保持警惕!
, U- F; {( i @. ?2 d0 F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平时是一个大大咧咧,比较250的人。+ d9 s' Y) e; j/ J- V7 I
但只要我进入实验室/车间,穿上白大褂/工服。那么我的脑子里、眼睛里、手里,就完全都是我今天的具体工作、我的实验操作、我要用到的化学原料。就连一直都嘟嘟囔囔说我这德行的干化学多危险啊的我的亲妈,在一次来我们单位找我,看了我的工作状态之后,都无话可说。4 [' m* `( g- [
3 Z0 m( k. K% m平时可以随便2b,但是当你穿上白大褂,进入实验室的时候,一定要提高12万分的警惕,全身心的投入到你的工作中,因为化学是一项高毒性,高危险性的工作。' A }; s/ F: ?9 Q; r: e( h
容不得一丝的马虎大意。$ d4 N" q8 G4 O2 W
: I" z6 P' K- F8 e4 A8 w
如果做不到这点,你不适合做化学。4 }5 X @* E; c$ |5 k
# p+ \. Q, W# P" J9 s/ Y' X; O* j. R作为一个化学人,现在负责相当大的一家企业的危险化学品管理。. u) t8 b8 b+ V+ h; K- k
我的压力山大。
, v/ s2 z+ x! H1 O一方面我希望天下永无事故。7 ^: i' ]4 Z- E6 e$ ~" Y4 w
另一方面,残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的事故,带走一个又一个的化学人和非化学人……
6 y" l) d& Y V$ k- x' a- B* r; }2 E
今天是他,明天就有可能是你。- u9 U6 d2 ?3 w0 H+ f
7 \% o7 @- C( L在最后,我想对全国所有的化学行业相关从业者说几句。+ j3 y) t/ a# v% d X( ]
1所有的违规操作都是安全隐患,所有的安全隐患最终都会酿成安全事故。. O P9 c* }, M1 |: A) t
2在化学相关工作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N4 y+ }6 ~# Q5 y
3即便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再怎么自信,也一定要让灭火器与你的距离保持在触手可及的范围之内。
6 p7 o, |9 b2 f; l* ]6 a4 q) G4四不伤害原则第一条就是不伤害自己,当真的发生事故的时候,人身生命安全最重要,能救则救,救不了一定要跑! ^) i8 h5 }* c \) a( V) b
保命要紧。! K6 _- H( U, d* f" b1 L' Y2 O
1 U: l6 T; @. p& W3 a; S" g' q3 {! t1 v1 ?
今天,作为事故12年的续作,我从千禧年上大一至今,已经15年了。+ d- f; U3 r2 X6 A8 s3 x L( E L* z
老规矩,我依然打算用一件亲身经历,作为续作的正式开篇。/ Q7 N( i8 y0 t8 e4 [6 h5 [3 n+ z6 R
6 r' M8 p! ^+ Z, W$ ^0 \: t4 u: y
2014年9月,我正式脱离一线合成岗位,成为单位分管危化品的安全主管,从一名合成实验员,变成了安全主管。
$ R5 o+ \8 S8 i9 Y$ m随后,我参加了一个带有针对性的综合培训(学无止境,管安全的更要及时学习新内容)。
. s: N- M) S+ ~& ?( `老师在讲课的时候问了个问题,常见化合物的闪点是多少度?
& S; S) J+ h' s7 g5 i" Y* m- w我脱口而出-50℃。1 ^6 Q z( k' E" w
当场一片哄笑……
( a: F8 X0 ?& D0 Q. Y1 m# w5 s- y因为常见易挥发化学品,比如THF是-15℃到20℃,一般的易挥发化学品的闪点都在摄氏零上。
) H- m- q' s7 c% ]2 s# R: R& J; O3 S
0 |4 X# P' Z4 ^" a6 ]/ p1 C包括我的同事们,都觉得我说了一个很外行的答案。
1 e) }' m. }1 d3 a其实我这么说,是有原因的。
: Y2 [5 d" ^/ S因为我经历的两次易燃气体爆燃,闪点就是这么低。, M! H* ~* }5 l' |4 b+ f
1 i' q7 {# W. {& `! N: H; v其中一次是乙醚,乙醚的闪点是-49℃。
) s* E( w! {0 ?7 R# ]9 G' m6 ^另外一次是氢气,氢气的闪点无意义,但国际易燃化学品将氢气,甲烷等气体的闪点定为<-50℃。* w* r9 }9 i+ M6 ?6 u( _& ?
) k& f8 k5 l* ~2 Z, J: @
我亲身经历的爆燃/闪燃的两个化学品的闪点都可以近似于-50℃,所以我脱口而出这太正常了。# m- s7 i# z+ G0 \; N8 Z
9 p6 z' o( ?! b8 l, H化学上,涉及到氢气的反应主要有两类:) ^& ^$ ]/ W- Z6 x1 H1 d
1加氢反应。& Z% ~7 n$ ^( q) C8 ~5 {
2产物释放氢气的反应。+ {: G: c/ Z+ ]
3 M1 K9 G5 J8 S3 a* ?这俩我都做过。
. B6 ]% H! P0 y# J$ _% U! [; o2 l% b但我遭遇到爆燃的,是后者。
! h' n0 _: M# _$ |' E2 d- h- g& Y: x比如用到氢化钠的反应,分批投料氢化钠的时候,反应体系往往就会释放出氢气。! ?7 l# x+ W( W2 }# B
除了氢化钠之外,氢化钾,四氢铝锂,硼氢化钠什么的,都会在反应的时候释放氢气,大家在使用的时候都要注意,引以为戒,千万小心。- ~, K" \- F2 u
这时候在设计反应装置的时候,必须鼓泡氮气或者其他惰性气体,确保反应释放的氢气及时被吹走。; h) C) B; p0 X! r
: Y) c4 n" S/ C7 w) j
但我相信所有做过此类反应的,都曾经在冷静管上端听到砰砰的声音,这其实就是氢气在释放过程中,与空气混合,闪燃的声音。
4 R" M3 L3 |& f- m& h/ o6 i! Y有的时候还能够看到火光。
1 L. z" m4 \3 N+ C5 v, x1 F不过看到火光的话,就比较危险了,建议立即停止反应。) ?) E& s% p& X3 ^% a2 J
6 ?/ H" t8 t( q* c
冷凝管上端肯定没有明火源,为什么氢气也会闪燃呢?% l) L4 V5 b5 Q/ x6 y4 h- v
因为氢气分子非常轻,所以在上升阶段与空气摩擦就比较剧烈,空气摩擦也会产生静电。/ _ Z+ D+ K9 T
这么一点点静电就足够引燃氢气,造成闪燃了。 C$ g3 N k" t C; y0 |3 b b6 u
# V7 P& A t$ n9 s7 j% \! z* |
背景介绍完毕,下面说说我的那次经历。4 }+ U: }# }; E0 Y! [
8 e& \( F& e; A0 S7 T那时候我还在读大学,我大学的时期是我标准操作最规范的时期。
5 r4 _, o8 A" d& d6 U" Q2 D那是一个需要分批投料氢化钾的反应。$ @6 Z1 M h! u# r; w% u
这个反应的关键就是少量多次。
! B' G" `* }! C w9 A S但是氢化钾本身很容易吸潮,同时也要注意与空气接触吸潮导致的失效。. `6 t% j0 n: x' K' t
所以并不是投料次数越多,每次投的越少,效果越好。
3 F6 c- C0 D8 H, w
8 J% p' n. |2 k; K e总的来说,分多少次投,是个技术活,主要凭经验。: ?# t+ |& j* `
而我那时候,恰恰最欠缺的就是经验。
6 F# d* j' j9 ~3 m( f4 {( Z) c于是,事故就发生了。
+ O1 b' |3 J. ?& w
, V4 j8 N z* x0 k* I5 P投料时间我计划原本是2小时,但是因为反应比较剧烈,每次我的投料量比理论设计量少了几乎一半,这样的话实际投料时间就顺延到了4小时以上……0 v \: t Q1 ~% z
我就赶不上食堂吃饭了。
- \' p9 @" ]' f9 a$ Y$ |- p B/ k' p+ r& H' B" @8 w
其实,做实验切记心浮气躁,切忌赶时间,切记心急。9 [5 x. a+ N6 B& c
这是我后来才明白的,当时哪里懂这些。6 K- C" N% j+ B, ]. A
) `' ]) q. `2 I, U- P/ \/ j随着距离食堂饭点的靠近,我心里有点着急,投料也快了起来。
6 O$ v3 b1 |7 s' j' I: f氮气鼓泡,发生的过量的氢气及时被导引走。
. T0 [% l6 ?) M8 V. y3 F' c/ _/ i) K$ t
这时候我犯了第一个错误,我加快了氢化钾的投料速度,却没有将氮气流量阀开得更大。0 {' r# G2 S! p# N+ |5 q$ M
客观上造成了氢气在体系内富集的可能条件。
! K- |: V2 a, G" v4 G
. }/ X7 B9 l& _ l然后,我犯了第二个错误,也是最严重的错误。
_% R. @) }) I2 J j; Q那就是在距离食堂开饭15min的时候,我将剩下的,大概是我实际标准投料量2倍到3倍的氢化钾,一次投了进去。1 b0 ]8 N2 W" l2 D! m! ^& s
因为那是最后一点氢化钾了。4 Y' B) e7 a; P0 G0 H$ r0 I0 i
& B0 H8 {# F8 G当我盖上玻璃塞的那一瞬间。; ^1 ^' w6 g ?5 @! R! W3 Z
我发现一抹闪光,伴随砰地一声,从冷凝管上端飞快的逆行进了反应瓶。
' M }7 M v8 v, a+ C那真是闪电般的速度。
+ D5 a" U/ f3 d, ]0 Q8 K% w, {& i
再然后,反应瓶(100毫升4口瓶)内耀眼的一闪~~
' }: z2 @0 e- A0 f$ ]- z# f炸了。3 ?5 x I" R8 M. n
9 L5 S! ?* B( p! V% M. h, N# Y
物料带着火花溅到了我的白大褂上。$ J* D5 M0 h3 ~2 n$ Z8 A. L8 V8 Y
我一把抓起边上的湿抹布(这么多年,我的实验台伸手可及的范围之内,肯定有一个干粉灭火器和一块湿抹布,这个好习惯可以说在十五年的化学之路上不知道救了我多少次)盖住了火焰。% F$ { N5 n8 t/ ?1 K2 Z
然后我发现火没有熄灭,而是如同雨后的春笋一般寻找着一切可能的缝隙再往外拱着。
1 p3 [' N+ D/ N: S2 m我直接翻手一把将白大褂当钻头毛衣一样脱了下来,扔在地上,人不由自主的倒退,一直到撞到了墙上。; ?7 V& [6 r$ Q# T" y. \/ y& n
* C6 O1 y) E5 h( g* n当时没有镜子,否则应该能够看到一张吓得惨白的脸。/ M# }& |2 u' e
我就那么呆呆的看着一件白大褂在地上烧成了灰烬,看着通风橱里的焰色诡异的火苗扭来扭去。
- T H4 k, [$ A- n5 Y' k1 ]1 a2 n v我的手一直颤抖,拔不下干粉灭火器的金属保险栓。
* }! E. W B9 w: t/ I$ C我大口的喘气,却仿佛一条暴露在空气里的鱼一样呼吸不到空气。) e3 H$ l, m+ a
& W$ ~* m9 \6 P9 C+ B+ |! {这时候,我神使鬼差的做了一件事,这件事让我重新冷静了下来。9 O2 d, e! v' |( t' u6 }# m2 `
我自己抽了自己两个嘴巴。4 g5 C/ d3 h+ v0 J0 N4 T
# f% P. w0 D' Y* S! H; `4 P6 X
然后抄起灭火器,将地上的白大褂余烬扑灭。! N% e( M/ q m8 s; B7 ?# e1 X
然后将通风橱里的火苗扑灭。: o P6 y% M- c' J: z& h. H# P! _
& d! \6 m m4 O2 g& r/ g哪怕火焰已经彻底熄灭之后,我捏住灭火器压力阀的右手也不听使唤的无法松开握把。
4 J5 `0 i& b. H& e3 a3 e; I最后是我用左手一根指头一根指头掰开的。
' ]# @6 B* y; c0 X
& X+ z8 ]/ |; ]; }那是我大学学业的最后一年,濒临毕业之际出了这事,后果很严重,非常严重。& ?" m; T2 Z; y$ u9 z7 {
要不是出了另外一件事,我肯定无法顺利毕业。
* R2 N$ C) @# {& @. m1 I: e$ Y4 Z4 A
那是怎么一回事呢?' J4 l4 r0 F, o1 q
7 s1 v2 h3 }! u, d
土鳖康铁牛。。。
) D! x- f* d! T! R% V+ T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