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1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旅游] 塞瓦斯托波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六·全文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7:00:0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与其说是游记,不如说是一些历史细节的补充。如果版主觉得不合适,就请帮忙转到合适的地方去吧。



在塞瓦斯托波尔完成了采访(虽然不尽如人意),跑了一趟雅尔塔。最后一天,跑得心烦意乱的摄影师同事选择睡懒觉,外加在海边发呆。梦秋打开手里的旅游地图一看,乖乖,还有无数军事博物馆和军事遗址没看。时间不够,最后按照旅游地图上的推荐,找了一辆出租车去看了第35号炮台——在二战期间德国人的记录里,它叫做“马克西姆·高尔基二号炮台”,是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期间这座城市的两大门神之一。



熟悉苏德战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另外一座门神叫做“马克西姆·高尔基一号炮台”。苏联守卫者称之为“第30号炮台”。两个炮台是战争期间环绕塞瓦斯托波尔12个永久性要塞当中最重要的部分。两个炮台里配有双联装305毫米口径海岸炮,射程44公里,位置一南一北,第35号炮台位于塞瓦斯托波尔市中心以南,直线距离11.2公里外的海岸高地上,第30号炮台位于塞瓦斯托波尔市中心北,直线距离大约为5公里。由于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岸大部分是峭壁,不利攀登,从海面上发动对这座城市的两栖登陆和攻击可能性很小,纳粹德军的进攻主要来自塞瓦斯托波尔的东部。根据地形的分布,主要战线又可以分为东北部和东南部,正好位于这两座炮台的炮口之下。




这张图片已经把两个炮台的位置说得很清楚了,其余可以对照图例来看。




第30号和第35号炮台重炮射程所覆盖的区域。一个炮台的覆盖面积为近5000平方公里。在黑海中并不拥有制海权也无明显优势的德军无法从海上进攻塞瓦斯托波尔。


实际上在战斗开始之前,苏联守卫者对塞瓦斯托波尔整体防御已经基本上布置妥当。大规模的、坚固的堡垒已经修建完毕,并通过地道以及各种方式连成网络。守军力量充足,武器装备精良,除了坦克和反坦克武器相对缺乏之外,弹药补给基本无忧。整个防线大约分为三层。最外层距离塞瓦斯托波尔市区大约30公里,处于要塞重炮的射程之内,可以得到充分保护。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军本来并没有把克里米亚作为必须攻陷的战略要地。但是在战争爆发一个月后,德军发现从克里米亚起飞的苏军战机频频袭击罗马尼亚的油田,造成上万吨原油损失,因此决定分兵攻占克里米亚。1941年10月,刚刚打完世界上最大的歼灭战基辅战役的纳粹德军几乎没有休整,就立刻发动向克里米亚的进攻。由二战著名的指挥官冯·曼斯泰因上将率领的纳粹德军第11集团军以及仆从国罗马尼亚第3步兵军很快渡过了分割克里米亚和乌克兰本土的彼列科普地峡,迅速地占领了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首都辛菲罗波尔,在11月中旬占领了克里米亚东部城市刻赤,基本上控制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10月30日,德军兵临塞瓦斯托波尔城下。



塞瓦斯托波尔的苏联守卫者主要是由伊万·叶菲莫维奇·彼得罗夫少将率领的第51集团军(从敖德萨通过海路撤退而来)、奥克佳布尔斯基海军中将率领的黑海舰队以及一系列海岸守备部队、海军陆战队等组成,官方名字是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区,以奥克佳布尔斯基为要塞司令。双方的兵力一直在变化当中,总体上一直在增加。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打了250天,德军获得了大量兵力增援,到1942年6月,德军总兵力达到20万人。塞瓦斯托波尔的守卫者也通过黑海舰队源源不断地运来各种兵员予以加强,最后的不完全统计表明大约有11-12万人为了保卫这座城市而战斗。



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总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1年10月30日到1941年11月21日。这一阶段为试探性的战斗。曼斯泰因通过这期间的战斗大致形成了对塞瓦斯托波尔的三面合围态势,同时纳粹空军逐渐控制制空权,炸沉了黑海舰队的主要作战舰艇“红色乌克兰”号轻巡洋舰,炸伤了“伏罗希洛夫”号重巡洋舰。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这一阶段的进攻德军并未取得很大进展。双方在塞瓦斯托波尔战线内外形成了对峙状态。



12月17日,德军发起第二阶段的进攻,在北部取得一定进展,在南部则未能获得成功。苏军通过黑海舰队获得了新的人员补充。双方陷入鏖战当中。12月26到12月31日之间,来自刻赤海峡东岸塔曼半岛的苏军突然越过海峡,在克里米亚东部城市费奥多西亚登陆,占领了克里米亚东部的刻赤半岛。德军第42军军长斯波内克中将因为擅自撤退被逮捕,判处七年徒刑(1944年,他被认定参与了刺杀希特勒的活动而被处决)。



在刻赤半岛登陆的苏军约有两个集团军近20万人,后来组成了克里木方面军,与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区在克里米亚半岛上形成了东西呼应的态势。曼斯泰因的德军人数大大少于苏军,且腹背受敌,向塞瓦斯托波尔发动的第二阶段进攻不得不暂停。随后,曼斯泰因集中手里的部队,掉头向东发动进攻,于1942年5月将克里木方面军几乎全歼。后来苏联著名作家西蒙诺夫在他的战争三部曲小说里描述当时的惨状:“刻赤海峡里飘满了战死者的无檐水兵帽。”这是因为黑海舰队水兵和海军步兵部队大量上岸作战,牺牲惨重所致。克里木方面军司令员科兹洛夫中将因为惨败被斯大林降级至少将,虽然后来又升至中将,但是此生再也没有晋升。据说科兹洛夫跟大本营派驻该方面军代表、红军总政治部主任麦赫利斯有矛盾,这是克里木方面军失败的重要原因。这就是题外话了。





这张截图上大致可以看得到克里米亚半岛的地形和城市。可以看到塞瓦斯托波尔与左下角罗马尼亚港口城市康斯坦察的距离,也就可以理解塞瓦斯托波尔基地对于罗马尼亚油田所构成的威胁。苏军从费奥多西亚登陆之后,控制了刻赤半岛,战略态势本来有利于自己。遗憾的是他们遇上了曼斯泰因这样强硬的对手,最终大败而归。



在丢掉刻赤半岛的桥头堡后,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便独木难支。曼斯泰因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加强他的第11集团军,同时从希特勒处获得了大量新的技术装备和空军力量。里希特霍芬的第8航空军被加强到克里米亚,加强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区的空袭。为了对付第30号和第35号炮台的305毫米大炮以及坚固的炮台防弹层,曼斯泰因甚至调来了重达1350吨的800毫米口径列车炮,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多拉”大炮,此外还有460毫米和600毫米口径的臼炮,专门用来对付防守坚固的工事。这样,在塞瓦斯托波尔的战斗当中,德军获得了完全的制空权,不但能够压制地面部队,对黑海舰队的补给运输、协同作战也构成了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德军在重炮火力上也远超苏军,成为苏军要塞炮台的杀手(这一点后面有所讨论)。





德军800毫米口径重炮“古斯塔夫”,昵称是“多拉”大炮。花费了巨资研制,本来是打算用在法国人的马奇诺防线上,后来被部署到东线。这东西的运输和保养特别费劲。上图可以看到,它的转移和发射需要铺设两条平行铁路才能做到。所以“多拉”在整个战争当中并未发挥特别大的作用。后来它一度被部署到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和华沙,但每次部署时间都太长,刚刚进入实战状态,战场形势就已经发生改变,它也没有投入实战。战争结束前被德国人拆毁了。曼斯泰因能够弄来“多拉”,并不惜工本地炮击塞瓦斯托波尔,从某种意义上证实希特勒对他的这员大将实在是关爱有加。




1942年6月7日,在经历了多日的狂轰滥炸之后,德军向塞瓦斯托波尔发动了第三阶段,也是决定性阶段的进攻。在猛烈的炮火当中,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交战。德军的主攻方向在北部防线,南部虽然战事激烈,但是惨烈程度应该逊于北部战线。具体的交战过程,网上可以搜得到,我在这里就不多写了。7月4日,苏军在塞瓦斯托波尔的有组织抵抗全部结束,德军控制塞瓦斯托波尔。苏军的零星抵抗直到7月12日才渐渐平息下来。



此役苏军损失大约有12万人,其中约有9万人被俘(三分之二是伤员)。德军损失数据争议比较大,有说3万人,有说7万人。在这场战役之后,德军消除了来自克里米亚半岛的隐患,得以放手进攻罗斯托夫和斯大林格勒。克里米亚半岛起飞的德国军机可以威胁到新罗西斯克等地,有效保护了南方集团军群的右翼。但是战役本身对于苏军来说也有其价值,那就是拖延了德军向顿河-罗斯托夫-斯大林格勒一带的进军步伐。就像基辅战役拖住了德军进军莫斯科的脚步一样,苏联守卫者再次用惨烈的牺牲换来了时间。



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从战略艺术上来说,仅仅是一场攻防战,并无值得一提的特点,缺乏运动战以及大纵深作战的精彩要素。但是整个克里米亚战役则不然。由于地域狭小,双方竭尽全力使用各种战争手段,是真正立体的陆海空大战以及两栖登陆作战,真正研究起来会很有意思。曼斯泰因在此战中证明了他是第一流的纳粹将领,在战役结束后晋升元帅。



梦秋认为,曼斯泰因之所以能获得军功,主要原因是在两面受敌的情况下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转身干净利落地消灭了克里木方面军,彻底扭转了对自己不利的局面,突出体现了他在指挥作战过程当中凶悍顽强的特征。在塞瓦斯托波尔,曼斯泰因只能说充分发挥了德军在战术作战当中的长处。德军在最大程度上利用技术兵器的优势克服了地形上的不利。整个保卫战当中,表现突出的其实是德军的炮兵和空军,以及二战中德军优秀的协同作战能力。如果没有制空权和技术兵器上的优势,德国人能不能打下塞瓦斯托波尔就很成问题了。



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到库尔斯克战役之间,是纳粹陆军的黄金时期,在指挥和作战能力上达到了顶峰。第11集团军在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后,成为一支真正的纳粹利剑。但是希特勒最后分拆了该集团军,一部分被调到列宁格勒战线,一部分被用于进攻斯大林格勒。当1943年初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城下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时候,有人哀叹说,如果第11集团军还保留在南方,或许能够挽救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



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回到第30号和第35号炮台的历史上来。这两座炮台上各有350人左右的炮兵和120人左右的步兵守卫。在保卫战当中,第30号炮台的位置特别重要,因此在其周围建有大量的反坦克炮、防空火炮以及轻重机枪掩体。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为了保卫塞港,沙皇俄国就决定修建这两座炮台,本意是让它们进行对海炮击,而不是对陆炮击,后来纳粹德军从东向西进攻,倒是设计者们原来意想不到的。1913年,第30号炮台开工修建,在一战当中停工,工程量完成约40%左右。十月革命之后,布尔什维克的注意力不在修建炮台之上,直到1928年才重新开工建设。炮台的修建下了大本钱。每座炮台上有两座双联装305毫米口径重炮。炮塔使用406毫米厚装甲予以保护,17台电机为炮台的旋转、瞄准和装弹提供动力——必要的话也可以手动操作。一个炮塔就重达1360吨。整个炮台的弹药室、动力室以及其余重要部分外部覆盖4米厚的钢筋混凝土防弹层。1934年,第30号炮台基本竣工,炮台守备指挥员是亚历山大海军上尉。第35号炮台的竣工时间不详,守备指挥员是李森科海军大尉(1942年晋升海军少校)。1941年11月1日,第30号炮台向德军发射了第一发炮弹。11月7日,第35号炮台向德军发射了第一发炮弹。




1917年在彼得格勒兵工厂里的305毫米重炮半成品





亚历山大海军上尉(左)和政治指导员索洛维耶夫。亚历山大在牺牲后没有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有人说,这跟他在撤离炮台时丢失军旗有关系。不过这并无损于他的英雄事迹。这张照片也同时陈列在塞瓦斯托波尔的俄罗斯黑海舰队博物馆里。





从历史信息上来看,第30号炮台的作战经历要比第35号炮台要惨烈得多。前者是德军的主攻方向。德国人从一开始就受到第30号炮台的压制。但是因为炮台本身隐蔽得很好,直到第三阶段进攻,德国人才最终发现了炮台位置。德军调来的“多拉”列车炮射击精度很差。在整个保卫战期间,“多拉”发射的48发炮弹没有一发能够击中第30号炮台,最近的一发也在500米之外。反而是600毫米的“卡尔”臼炮在射击上准确得多。第30号炮台指挥员亚历山大上尉在给上级的汇报中就指出过这种情况。苏联方面认为,第30号炮台始终没有被德军重炮炸毁。它之所以沦陷,是因为德军的空袭和炮击击毁了炮台周围的防御力量,德军迫近重炮无法有效射击。再说,炮台已经没有炮弹再进行射击,最后只得用雷管引爆装药,从炮台里扔出来以消灭逼近的德军。德国人则朝着炮台里扔手榴弹,向里面灌注汽油焚烧。




发射状态当中的第30号炮台重炮。在头两轮进攻当中,第30号炮台总共发射了1200多发炮弹,给德军造成了巨大伤亡。但是重炮炮管磨损严重,在第三轮进攻到来之前,不得不更换了炮管。整个更换过程用时16天。




"卡尔”600毫米口径臼炮,号称“雷神之锤”。德国人用它来对付在华沙的没有重武器的起义军,够狠毒。





德军抵近第30号炮台发动袭击。看起来炮塔已经被破坏了。





被炸毁的重炮以及炮塔




从空中拍摄到的两个炮塔残骸


随着德军切断炮台与周边的联系,守军无法撤退,先后组织了三波突围,均未成功。6月21日,亚历山大下令炸毁炮台、供电系统,随后和剩余人员从炮台底部的排水系统里潜出。因为无法向塞瓦斯托波尔的指挥部靠拢,他们打算越过德军防线到克里米亚山区打游击。不幸在潜出来第二天幸存者们就全部被俘虏了。亚历山大被当地人出卖,送到辛菲罗波尔监狱审讯之后枪杀。



第35号炮台的情况要简单一些。它没有受到重炮攻击,一直在作战,直到7月2日凌晨。接到黑海舰队的命令,李森科下令炸毁了两座炮台。他和一部分守卫者们登上了黑海舰队的舰艇撤往新罗西斯克,一部分留在炮台附近的赫尔松涅斯角,和剩余的、疲惫的守卫者们英勇抵抗到7月12日。第35号炮台博物馆声称,守军剩余未能撤出的人员大约有2.3万,绝大部分是伤员。博物馆本身不仅是纪念那些为包围炮台而牺牲的人员,也是为了纪念所有在赫尔松涅斯角拼死抵抗并牺牲的苏军战士。我在当地找的导游在塞瓦斯托波尔高地上指着这一片土地说:“这里每一寸都浸透了鲜血。”



战争结束之后,苏联工程兵专家们发现第30号炮台的地下设施仍旧完好无损,因此将炮台修复,继续作为塞瓦斯托波尔的门神存在下去。苏联解体几年后,岸炮炮兵们撤出炮台,但是仍旧有一个排的俄罗斯黑海舰队士兵在周围守卫着。巨大的305毫米三联装重炮据说只用一个月时间,就能够恢复射击。这个不太好证实。或许是因为第30号炮台仍旧在服役当中,第35号炮台没有再进行修复,而是被建成了纪念馆。




博物馆入口,同时也是炮台入口



梦秋到纪念馆参观的这一天,正好寒潮从东北方向南下,第35号炮台建在海滨峭壁的一块平台上,狂风滚滚袭来,在悬崖下的黑海中卷起大浪。纪念馆的展览馆部分大门紧锁,只能露天看看地形,结果走了40分钟,人给冻得半死,只好早早撤退,且以几张图片聊以说明。




从第35号炮台顶部可以看到周边地形,下面是一门45毫米口径反坦克炮。几发炮弹放在弹药箱里,不过都被焊死,不能动。





一辆被击毁的德军三号坦克。




从左上顺时针起:1.当年的重炮炮塔已经荡然无存,只在地面上留下两个深深的大坑。2.激烈战斗留下的残骸。这些坚硬的岩石在强劲的黑海海风砥砺下,表面的棱角已经变得很光滑。3.靠近悬崖边上的一处机枪阵地。上面放着一架马克沁机枪。我走过去想去摆弄一下,发现这东西从扳机到枪口全部被焊死了。4.炮台下面陡峭的地形。


梦秋马上又要出行了,关于塞瓦斯托波尔的游记就匆忙写到这里。在雅尔塔的照片择日再发吧。最后说一句,塞瓦斯托波尔是我走过的所有国外城市当中最特别的一座。它的存在证明了人类的政治军事文化创造出了多少让人荡气回肠的悲剧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记忆。

评分

参与人数 5爱元 +36 收起 理由
Highway + 10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holycow + 6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晨枫 + 10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山远空寒 + 8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如有神助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2-23 04:0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沙发
    发表于 2014-12-2 00:14: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ighway 于 2014-12-14 07:33 编辑

    好文章,帮你再顶一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21:24:25 | 只看该作者
    Highway 发表于 2014-12-2 00:14
    好文章,帮你再顶一下。

    谢谢支持!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3 09:08 , Processed in 0.046037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